?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015-03-02 01:27王文彥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5年28期
關鍵詞:褒禪山臨川望眼

王文彥

(黑龍江綏化市第一中學語文組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文彥

(黑龍江綏化市第一中學語文組 黑龍江 綏化 152000)

最早接觸《游褒禪山記》還是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就對文章中“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這句話感觸就很深,覺得它說出了一種人生道理,特別激勵人,現在過了十幾年,再來回味這篇文章,覺得它愈發的深刻,文中的哪些驚世駭俗的話語,竟然透露著臨川先生的錚錚硬骨?!队伟U山記》是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游記,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文成于1054年,時年作者34歲,是在辭官回家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后所作的。它看是一篇游記,但通篇由事見理,夾敘夾議,闡述了諸多思想,在當時已經是難能可貴的。這里,我們通過這篇文章所體現的道理,簡單分析一下作者的政治人生。

說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是因為他在詩歌、散文及詞作的創作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在詩歌創作方面,掃清了西昆派的影響,開創宋詩創作的新局面,給后世詩人以深刻啟發,著名詩人黃庭堅、楊萬里等多受其影響。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立意非凡,觀點鮮明,分析深刻,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因此,他不愧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在詞作創作上,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有很高的成就,開創了宋詞豪放派的先聲??梢哉f,王安石在文學上具有極其突出的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說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是因為他兩次拜相,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不惜與保守派作斗爭,大力推行改革,實行變法,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對當時及后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這是《游褒禪山記》中的名句,也體現了作者對事物的認識,想要親臨奇偉瑰麗的景觀,就要不怕艱難,排除艱險,達到險遠的境地,才能見到常人難以見到的景色。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體會到王安石的性格,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抱負,不管道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布多少叢林荊棘,都要堅持到底,這一點,在他后來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可見一斑。

性格決定命運。王安石的性格注定他的一生要成就輝煌!列寧稱他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他自幼聰慧,非常喜愛讀書,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下筆就能成文。稍微長大一點,跟隨家人宦游各地,接觸到了社會的現實,體驗到了民間的疾苦,那時就立下了移風易俗志向。1058年,也就是《游褒禪山記》寫成4年之后,他利用進京述職的機會,向皇帝系統地提出了變法的主張。他總結了自己多年的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他認為所有這些的癥結在于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在于效法古圣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但遺憾的是,當時的皇帝宋仁宗沒有采納王安石的變法建議。但變法的理想一直在王安石的心中,沒有因為不被采納而放棄。直到欣賞他的宋神宗繼位。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1068年,年輕的宋神宗看出了宋王朝的處境,國內政治經濟危機四伏,外有北方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侵擾。為了擺脫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最高統治者認同了王安石的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在隨后給皇上的建議中,他婉轉的闡明了百余年來國家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了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問題,并期望皇帝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為自己日后實施變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找到了最好的靠山!

王安石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經過,并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我們知道,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志于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志”?!氨M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加強和鞏固宋王朝的統治。但變法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期間充滿了斗爭,就連司馬光都多次寫信反對實施新法。從新法實行到被守舊派廢除,前后經歷了十幾年的時光,這期間,王安石經歷了兩次罷相,加之新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和不足,革新派內部分裂,又有保守派勢力的夾擊,最終導致新法被廢除!但是,新法的執行,使得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現狀有所改觀,財政收入快速增加,國家綜合國力有所增強,對國家的發展還是起到了積極用。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弊兎m然沒有達到臨川先生的政治抱負,但從青年時就樹立起的理想和抱負還是得到了實現!王安石的一生,就是踐行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生,他清楚的知道,歷代變法者的命運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還是義無反顧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按怂詫W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樣嚴謹的態度,為我們后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敝灰蛑约旱睦硐肱?,即使可能粉身碎骨,也要努力前行,王安石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貧寒的家庭出身,到科舉考試的佼佼者,再到力掌時局的中堅,再到晚年的退隱金陵,王安石走過了他極不平凡的人生,然而,縱觀臨川先生在人生、在政治、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我們不能不為之喟嘆,為之叫絕。所謂君子不器,臨川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猜你喜歡
褒禪山臨川望眼
從《明妃曲》和《游褒禪山記》出發探究王安石的學者形象
試論《臨川夢》對《牡丹亭》的再現與批評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科學備考新方向
含山博物館藏北宋銀果盒賞析
不為浮云遮望眼,更要身在最高層——例說向量中的“一題多解”與“通性通解”
安得綠樹遮望眼
臨川四夢(鄉音版)
褒禪山旅游發展對策
臨川渡
深思慎取意 細說與君聽——《游褒禪山記》主題一元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