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表達權利的演進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下的表達自由

2015-03-17 22:39張冬冬
傳媒國際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權利馬克思主義

張冬冬

?

當代中國表達權利的演進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下的表達自由

張冬冬

先前學界對表達權的研究和表述并不鮮見,甚至有了興盛的意味。本文從“表達權”的提出入手,對由“表達自由”向“表達權”的轉變進行簡要回顧。通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傳統四種傳播觀對中國當代表達自由的不同啟示進行簡單比較,得出表達權利亟須新聞法制來實現的結論。同時,近年來的政府表達似傳遞給人們一種錯覺——對這些新興權利的研究是不被鼓勵的。但筆者卻從其中觀察到一種權力運行和監督的制度化、系統化的端倪與希望。

表達權 表達自由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張冬冬,男,漢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一 “表達權”的提出和涵義

對黨的文獻中關涉“知情、參與、表達與監督權”的具體表述進行探討,可以追溯至中國共產黨在其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表達:“……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深化政務公開,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繼此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所作報告中,胡錦濤提及發展民主政治時明確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7408960.html.“盡管這‘四權’是人民群眾享有言論、出版自由的題中應有之義,卻是中國共產黨以最權威文件第一次加以確認”。*李良榮,張春華.論知情權與表達權——兼論中國新一輪新聞改革[J].現代傳播,2008(4):34-38.在2008年對人民日報社視察的講話中,胡錦濤再次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7408960.html.在十八大報告中得以更加明確的體現:“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新華網.十八大報告(全文).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可以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對具體權利闡述的一種超越或升華。

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表達權”這一概念之前,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或表達自由權是世界各國憲法、憲法性文件以及國際人權文件最為常用的術語和稱謂。*虞崇勝,李海新.公民表達權研究綜述[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5):12-17.有論者明示表達權在法理上可以稱為表達自由。*宋小衛.公民“擅自制播講演錄像”的罰與法——對一起廣播電視行政訴訟案的釋評[J].國際新聞界,2008(12): 47-51.也有論者通過對表達自由的主體、表達自由的媒介和方式(或途徑)、表達的自主性以及法律規定或認可問題等方面對表達自由進行了界定和說明,并對表達自由的外延進行了闡述。*甄樹清.論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5-34.不同的研究者試圖從各個角度對表達自由進行界定,但最終只得承認并不存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義。*王四新.表達自由—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96.《表達自由的法理》一書中提出“表達自由包括這樣的三層意思:應有權利(應然權利或基本人權)、法定權利和現實權利……表達自由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是這三層意思,這三層權利的綜合體?!倍谡摷叭龑訖嗬P系時,侯健則明示表達自由的人權觀念或原則推動著法定權利的生成和制度化,成為法定權利的合理性所在,人權觀念和法定權利又推動著現實權利的生成和發展。*侯健.表達自由的法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21-22.

通過對近期執政黨的各種文件的考察,我們可以摒棄那種對表達權利的訴求與表述倒退的擔心。相反,我們對以上提及的諸種新興權利的表述和實現抱以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我們可以從中初步看到一種制度化、系統化權利譜系形成的可能和希望。

二 四種傳播觀視域下的“表達自由”

“表達自由”是舶來詞,是一個富含意識形態糾葛(內蘊)的術語和主題詞。從最初人們對出版自由的呼吁到爭取言論自由,再到當前情形下對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強調,“表達自由”的內涵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強調思想自由、意見表達自由到著重以意見表達為中心,在各個層面保障意見被有效地傳達并被傾聽的訴求體系的轉變。我們對表達自由加以考證,還需要以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為背景,對享有表達自由的主體做出明確的限定。在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下,空泛地對表達自由進行論證和研究不會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進階性共識與理解。表達自由的享有者應當是具體的,表達自由的權利實現與保護路徑應當是現實的。因而,我們對傳媒四種理論中關涉表達自由的探討應當更具批判性和針對性。在具體方法的運用上,因其可對社會做出系統性的考察與解釋,階級理論框架在對宏觀現象進行分析時有著天然的優勢,以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為視角的階級分析方法似乎更為科學和可取。

被新聞傳播學界奉為圭臬的傳媒四種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考察“表達自由”可資參考的借鑒。但是,其理論構建者的身份,以及其所處的具體歷史情境應該被重新審視并被納入考察的背景。作者完成四種理論的建構是在1956年,盡管被公認為傳播學的集大成者,不能忽視的是他曾經擔任華盛頓統計局與戰時新聞局官員的經歷。具體到其梳理的四種模式,以階級與階級分析方法進行考察很有必要。集權主義視域下的表達自由是一種從此時統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出發、以維系地主階級統治為目的的“非新聞自由”。集權主義的傳播理論中,自由是封建主才享有的自由。在這種歷史情境下的表達自由,是封建地主階級享有的表達自由,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與表達自由在根本上是沒有被考慮在內的。當被用以考察如何在全社會推進“表達自由”時,集權主義缺乏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也無法提供有效的視角。當然,我們也不能據此就認為極端自由主義的“表達自由”可以理所當然地大行其道。自由主義的傳播觀強調新聞業不受政府干預,主張個人可以自由地表達意見,而競爭最終促使正確的意見在意見市場中取勝。首先我們應當明晰的一點是:“自由觀點的市場”理念是資產階級尋求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在思想戰線、輿論宣傳上的準備,這是自由主義傳播理論的基石。而此時這種“自由”或者對“自由”的呼吁,是資產階級為獲取政權所采取的策略,實際上倡導的是資產階級享有的自由和表達自由。盡管資產階級名義上也“賦予”大眾這種自由,但當資產階級獲取統治地位之后,由于它們在實際上成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在傳播資源與傳播能力上處于十分明顯的優勢地位,這種自由在實際上轉化為資產階級獨享的自由。即便不考慮階級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在“自由的思想市場”理念產生之后,如果沒有參照“正確的意見”的戰斗性、政府開明管理、公眾個體的辨識能力程度、傳播活動的順利實現、社會的進步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等方面因素制約,奉行這種絕對自由主義的“表達自由”也是十分危險的。因此,這種絕對自由主義的傳播觀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工具,是處于上升階段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體現,是必然出現的。愛因斯坦也曾論述在資本的控制下,媒介被資本所奴役,公民運用政治權利,“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完全不可能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為什么需要社會主義?http://www.gmw.cn/sixiang/2014-03/27/content_10817885_2.htm.

從絕對的自由主義傳播觀向新自由主義傳播觀的轉變顯得非常自然。除卻用另外一種極端來代替極端,可行的還有改良。經過改良的自由主義傳播理論被稱為社會責任理論。它強調大眾傳媒在推進社會進步中肩負一定的責任,目標在于協調社會各方發揮功用。由此出發,理論家將社會責任附加于新聞業,在保障媒介、傳播的自由權利的同時約定媒介的社會責任,與之相適應的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出現和新發展。社會責任理論誕生的現實原因在于資產階級掌控的傳播機構因日盛的傳播活動失范而飽受大眾批評與質疑;理論來源是一些社會理論家。由此可見,傳播的社會責任理論不是傳播業的自我調整,而是在外部壓力下的被動應變,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資產階級倡導的自由主義傳播理論實際上并不如其所倡導的那般,資產階級與其掌控的傳播機構對權利與權力充滿了渴望與不舍。實踐也證明,即使沒有太多的限制,新聞傳播界也并未如自由主義者預期的那般篤行真理和謬論的自由交鋒。相反,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媒介被資產階級掌握,成為資本和權力的奴隸,只會被動地對承擔社會責任做出讓步。在這樣一個近乎平衡于集權主義和絕對的自由主義的社會責任傳播觀下考察“表達自由”似乎有著更大的空間。實際上,社會責任理論是理論界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傳播理論的一種修正與發展,根本目的是維系和穩固資產階級的統治。在集權主義、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責任理論)之外的第四種蘇聯共產主義媒介思想和發展主義傳播觀在方法論上完全是美國主流功能主義指導下的傳播思想的踐行者,但這樣一種理論卻給我們以管理媒介更多的思考。在迫切需要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看來,媒介扮演了一個促進科技傳播、發展和進步的角色,同時還會關系到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經濟和社會進步。

對“表達自由”的爭取一直存在于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之中,各種觀點在爭辯的同時也接受著實踐的檢驗,這些辯爭為我們提供可資思考的角度,抑或是可供考量的方法??傮w而言,對表達自由以及其背后的傳播觀進行探討,就不能忽視具體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社會發展狀況等具體的歷史情境。

三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下的“表達自由”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近年來一直被重新注釋與闡釋。在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探索與研究領域,成果日漸豐富、充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創新,也是理論研究者對馬克思主義新的探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遵循唯物史觀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將媒介系統視為社會的子系統之一,而并非獨立其外的某種事業或行業。早期對馬克思新聞觀的研究集中于馬克思的報刊思想領域。諸如對新聞事業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原則、黨報的群眾觀點與黨報需要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等。*程道才.試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內涵[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97-100.后續研究則轉向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基本概念與理論的探討,以及理論體系的建構上。有研究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早期的理論成果包括新聞的定義、新聞時效、新聞價值、新聞真實、客觀性原則以及新聞從業基本原則等方面。*陳力丹.“遵循新聞從業基本準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立論的基礎[J].新聞大學,2010(1):20-28.也有論者則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個多級命題,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涵納新聞本體論、新聞功能觀、新聞事業觀、新聞傳播觀與藝術觀等方面。*彭菊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多級命題及其理論體系[J].新聞記者.2004(5):6-7.在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屬性的研究上,有研究者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經典性與實踐性。經典性是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科學的普遍性,實踐性則在于它被實踐驗證并在實踐中發展。*劉建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性與實踐性[J].國際新聞界.2006(1):5-10.參考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經歷了從特定意識形態主導到探求和尊重基本規律、實踐與理論探討并重的轉變??梢哉f,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體系架構已初具雛形。

我國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新發展和新實踐。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掌握傳播資源,這是探討我國當代表達自由的前提。我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體制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討論最大范圍的人民群眾享有表達權利的重要保證。在當代我國對社會主義表達自由的各種探索與爭論都應視為表達權利前進的必然階段。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對表達自由的討論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整個理論體系,在對這一科學理論體系每一環節的探討都可以為表達自由的研究與討論找尋到營養。首先,我們對表達自由與表達權利的探討應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框架下進行,首先應當對關鍵概念在具體的歷史階段、時期、地點與語境做出嚴格的限定:本文所探討的是我國現階段的表達自由狀況;這種表達權的享有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這種自由是相對的;對這種自由的探討應被置于推進建設的主導框架之下。其次,還應當尊重作為社會科學學科之一的新聞學與傳播學本身蘊含的科學規律要求。再次,對表達進行考察,還應注重普遍規律與特殊情況,共性與個性的差別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回避新聞事業的階級屬性,對新聞事業本質有著正確的認識。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強調表達自由,也對保障和規范表達自由的舉措有著極高的要求。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表達自由首先應是一種普遍的自由?,F階段的社會主義“表達自由”在形式上應當有規定性。法制建設日趨完善的今日,這種“表達自由”的實現形式要求確立和保障新聞法制。與此同時,在與表達相關的鄰近權利實現上應當有較為條理性和統一性的表述,缺乏這樣的實現形式,在法律資源上來講,首先是增加了引用法律條文的困難程度;其次由于要考量不同的法律法規中的違和,增加了立法成本;再次缺乏統一的表述和規范性文本也不易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同時也增加了對相關的司法解釋的要求,即使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司法解釋被稱與法律條文有著相同的法律效力,但是司法解釋是否具有與條文相同的效力依然值得商榷。自由的絕對化不現實,相對的“表達自由”可以促進該系統的良好運轉,法律的制定也不會只強調權利或者責任任何一方,矛盾雙方的責任和權利可以在法律中得以較好的共存,可以打消部分人對于新聞法出臺的恐懼和抵制心理。

對理論的探討與建構應當與時俱進。毫無疑問,社會的進步會為新聞學的研究帶來新的課題,但是與時代同步的科技進步不會削減人們對于“表達自由”的要求和預期。從某種意義上講,科技進步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空間,至少在信息可獲得性、信息延展性和意見的可到達性上有著之前難以比擬的自由。但是由此帶來的對傳播主題責任的限定也日益增強。從這個角度講,包含了科技進步在內的社會整體進步并不會減少其責任要求。同時社會強調個人身份識別的日益模糊,公眾個體意識的覺醒與社會的這種要求之間的矛盾使得以獨立的法律進行調整成為必要。

四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野下的“表達權”實現

在推行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身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情景下的應用,法制建設是我國推進全面建設的重要路徑與手段。對于我國當代表達權利的推進來說,尤其需依賴法治建設。我國至今尚無用以調整、規制和保障新聞傳播的活動和實踐的傳媒法或新聞法。我國《憲法》中有明確保障我國人民群眾享有言論自由權的表述?!皯椃ǖ囊幎ㄇ逦鞔_,但缺乏相應配套的下位法,不能在司法實踐中得以適用?!?陳力丹,吳麟.論人民表達權的法治保障[J].新聞大學,2009(2):26-32.表達權因缺乏具體的現實法律保障而被擱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對表達權缺乏基本共識,立法不足。*劉文忠.表決權、議事規則與人大會議質量的提高[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4):5-9.這從與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表述相比,十七大政治報告相關文本的變化也可窺得一斑。*十七大政治報告中較之前的《決定》刪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中“依法”兩字,也凸顯了與憲法保障言論自由條款相配套的下位法的缺失,在實踐中面臨著無法可依的狀況。其次是有關部門執法過程中的粗魯野蠻。*張子凡,呂立志,張書立.試論新時期公民表達權的制度性規范和保障[J].河北青年管理學院院報,2011(1):27-32.原因之中既有上文所提及相關配套下位法缺失,導致無法可依;也有執法甚至是司法部門對言論表達自由之價值和意義的理解過于膚淺的原因。再次就是普通公眾言論素養、個體意識的匱乏。與此相關,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不斷變化和日益多元的利益群體,不同的利益訴求推動人民群眾對表達自由、表達權的要求愈加強烈。無論是參考 “……獨立的司法是自由的守護神……大眾傳播媒體是自由的享有者和實踐者……”的論斷,*王四新.表達自由—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04-108.還是考量甄樹清就表達自由實現的“立憲、立法保障……行憲、司法保障”*甄樹清.論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09-224.的說法,抑或研習侯健對“法治原則運用于表達自由的保障”的論述,再或者是探析一些表達權保障的相關研究的對策與建議,*與此相關的論述較多,略舉一、二例,如陸艷超,高凜.論憲政視野下的公民表達權[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13-15;干理.試析表達權的意義與實現[J].行政與法,2008(5):33-35.我們可以將表達自由和表達權實現的保障舉措歸納如下:

1.立法和司法保障。促進表達權的基本權利,人權理念向法定權利、現實權利的轉化,并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之,這是解決推進表達權實現道路上的重要一環,也是法制建設中的關鍵之處。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切實地推動司法部門對言論自由和表達權的基本人權屬性的認識和保護。在缺乏適用的法律條文情況下,開展有益的司法實踐和探索,推動人權、法定權利形成切實可依的現實法律;有些東西無法可依(確權之后才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缺乏期待可能性);除了憲法之外,相關法律規定與規范文件散布在其他部門法里面,由于部門法有著不同的調整對象,對象不同或者側重點不同,調整方法也不盡相同;再就是關于法律系統性與社會穩定性。從經濟角度來講有立法便于管理,省去了網羅其他部門法援引的繁瑣,也利于新聞的發展與完善;升到立法的高度,對新聞的重視程度保護程度加強,利于新聞事業的規范和發展;即便是司法解釋,在相關的法律條文形成之后也會更加精準。盡管許多國家都沒有此類經驗供我們借鑒,依賴法制建設的進步與法治的發展來保障權利并約定義務,是十分重要的舉措。

2.行政保障。政府在推進表達權中應當明晰自身的權利與權力邊界,積極促進表達自由各項權利實現。如積極發展教育和公共政策以及相關設施,保障人民參與政治生活,引導人民群眾合情、合理、合法的表達訴求等。

3.社會保障。社會是個人的綜合體,表達權的實現有賴于人民個體表達能力的提高、表達意識的增強以及總體上社會意識的形成與轉變。在此處,大眾傳播媒介更是負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丁柏銓.論公眾意見表達及政府、大眾傳媒的關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4):124-128.

由此看來,表達自由的實現需要一種整體化推進的方式,通過社會各環節、各子系統的共同作用才可以得以實現。表達的實質是意見的展示,隱匿其后的是利益、權利的訴求。如何對表達自由的實現路徑進行具體的研究與設計,保障人民群眾的聲音被傾聽,需要整個社會系統的良好協作。

五 小 結

與傳統四種傳播觀相比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先進性在于充分強調了新聞傳播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特別注意對新聞基本規律的尊重。表達權的實現依賴社會整體的進步,尤其是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表達自由的實現與政治文明共生,也是考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表達權是人權理念的要求,是一種基本權利,當然也有著生成為現實法律的要求,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在表達權的實現過程中,存在著制度、傳統、社會以及個人因素等種種障礙,破除這些障礙則需要整個社會各個部門、環節以及人民群眾個體的參與。對新聞法制的出臺持恐懼和抵制態度也應該得以糾正,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是衡量社會文明發展狀況的重要標準。個體權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關系要求也需要新聞法制的調整。以法制的形式推動表達權利的普及與表達的進步應該是可以依賴的路徑,是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的必然選擇,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在要求。

猜你喜歡
權利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我們的權利
股東權利知多少(二)
股東權利知多少(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
權利套裝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