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推進新醫學模式在臨床中的應用

2015-03-19 07:57力曉蓉潘秋予
衛生軟科學 2015年2期
關鍵詞:社會醫學醫學醫療

王 敏,力曉蓉,潘秋予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衛生信息中心/四川省醫學情報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如何推進新醫學模式在臨床中的應用

王 敏1,力曉蓉2,潘秋予1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2.四川省衛生信息中心/四川省醫學情報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通過對新醫療模式的現狀和推行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從教育、醫療實踐過程、多學科介入、國家力量等多個方面來探討,提出推進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臨床中應用的方法。

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健康教育;衛生服務體系;心理治療

本文的新醫學模式是指整體論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logy—Psychology—Social Medical Model),它由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在1977 年首次提出。然而30多年過去,在實踐中生物醫學模式依舊占據著主導地位,新醫學模式的理論優勢并沒有轉化為實踐優勢。所謂“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且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生物醫學模式的一些弊病不斷顯露,醫患矛盾也不斷激化,醫學模式的發展已經跟不上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的醫療模式已經提出多年,但其在臨床的推廣和應用困難重重,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推進整體論醫學模式在臨床醫學的應用。

1 從教育入手

1.1 改革醫學教育模式

醫學生是未來的臨床醫生,是未來醫療隊伍中的主力軍。改革醫學教育模式,能夠使醫生更好理解新的醫學模式,將新的模式理念和內涵植根于大腦,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對新醫學模式的推廣尤為重要。

目前, 現在醫學專業課課程結構較為固定老舊, 專業口徑過小, 側重于人體解剖類、生理病理、藥物化學等的教育,學生基礎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醫學的服務對象是人,它不應該僅僅是生物醫學,更是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然而現在醫學課程設計中對人文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一些醫學生出現冷漠、自私、人際關系不協調的現象。

應該開設整合醫學教學課程,加速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逐漸改變目前系統、??苿澐诌^細的問題,引導學生用整體的觀念來思考和學習局部問題,讓醫學生擁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富有人文社會情操,在其投身臨床工作時才能注重對患者的心理關懷,更全面的為患者著想,才能把醫學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和諧地統一起來。

1.2 普及患者教育和公眾健康教育

患者在就醫期間,特別是住院患者,不僅是希望得到醫療救治,還希望得到更多的關于疾病和康復保健醫療知識。然而臨床醫生往往業務繁重,除巡視查房外,醫生很難有更多時間與病人進行專門溝通。病人獲得正確及時的醫療保健知識,對疾病預后,加強患者忠誠度、提高醫院美譽度、和諧醫患關系都大有益處,是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集中體現。因而醫院專門開展周期性、定點、專人進行患者教育顯得很迫切,是促進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推廣中的重要一環。

目前我國的公眾健康教育不足,居民健康意識普遍較低,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薄弱, 導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危害著健康。當前有必要通過健康教育,使社區中的家庭和個人自覺控制影響健康的因素,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社區創建良好的自然環境、社會心理環境和精神文明環境,創建具有健康人群和健康環境的社區[2]。這是實現新醫學模式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2 在醫療實踐的各個環節踐行整體論醫學模式

2.1 調整醫院結構

從理論上講, 醫學模式的轉變必須有打破科室物理限制,調整醫院結構布局。目前醫院的病區、門診、醫技科室, 皆是滿足生物醫學模式的需求的。醫生都限定在其狹小的專業領域里, 被劃分在各生物??? 難有心理和社會醫學的容身之地。不同的小???,將人體進行分割, 只見局部,不見整體,就會對影響疾病與健康的社會心理因素視而不見。即使醫生有轉變的愿望, 也只能是在細枝末節上做些工作, 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生物醫學框架。實現大科室整合,構建以病人為中心的診療單位,是實現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的硬件基礎。

2.2 轉變護理模式

護士與患者日常接觸最為頻繁,患者對醫療體驗的評價很大部分基于與護士交流的感受,因此護士與患者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的護理模式是從國外引進而來的,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種種沖突,理論與實踐并沒有達到和諧的狀態。雖然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提出已久,但是其在實踐中護理服務的對象范圍仍主要局限于病人,實踐場所主要集中于醫院,健康教育并沒有在社區大范圍內開展,社區護理仍處于起步階段[3]。目前病史的采集多為對疾病癥狀、影像、生化檢查結果的記錄,忽視對患者的社會心理史信息的采集。因此,在護理上應當加強對患者家庭狀況、日常生活、重要經歷、宗教信仰、病人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態度的了解。將護理從“病區”擴展到“社區”,重視社會、心理方面信息的采集。這既是減少醫療糾紛、實現優質護理、體現人文關懷的手段,也為臨床醫療中實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做好情感鋪墊。

2.3 加強醫患溝通和醫德倫理的建設

新醫學模式對醫德醫風要求更高,醫學某些方面具有倫理學的特點,現代社會的醫患關系所涵蓋的范圍已經擴大。醫方包括的不僅僅是醫生,還包括醫療機構的管理者,而患者也不僅僅是患者本人,還包括患者的家屬、用人單位等,這其中還有政府和媒體的作用[1]。通過醫患雙方相互理解與信任、政府監管、社會輿論監督,來加強醫患溝通和醫德倫理的建設,才能使有限的衛生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讓醫學道德與醫學科學相生相長,達到新醫學模式的臨床效果。

2.4 整合保健服務體制

生物醫學模式產生了醫院,患者到醫院去需求治療的模式已經沿襲多年,隨著慢性病、心身疾病的增加,被動等待患者就醫而非主動了解患者需求的弊端就更加明顯。新舊模式的過渡階段,涉及人們對待健康、預防、疾病、診療思維的根本轉變。要想使新的醫學模式得到徹底的落實, 還需要在保健服務體制上進行整合,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醫院走出大門,與社區基層醫療及預防、公共衛生服務進行整合, 構建新的衛生服務體系[4]。社區衛生服務能深入家庭,較完整、可靠地了解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和需求,延伸和完善臨床服務的環節。

2.5 在醫生的繼續教育中融入新的醫學模式

改變源頭醫學培養教育,可以讓新一代的醫生按照新的醫學模式成長和發展,但目前在臨床一線的醫生的思維模式大多已按照生物醫學的模式形成,要轉變其現有的思維方式,一方面要在醫學繼續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推進整合醫學,重視教學相長。由政府組織、學會帶頭,舉辦整合醫學的學術會議,積極推廣和普及整合醫學理念,不斷交流整合醫學的學術成果、實施的經驗和做法;敢于發現從事整合醫學的優秀人才,吸收從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專家參加,并組成相關整合醫學學術組織[5]。通過這些方式,也能夠強化和推進新的醫學模式融入醫療實踐。

2.6 重視中國傳統醫藥的發展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和人體整體的功能狀態,講求天人合一,其實也就是講求心理、生理、社會的統一。中醫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高度重視以人為本,治療方案側重“對人”,而非西醫的“對病”,這與整體論醫學模式的內涵是一致的,應當大力推廣中醫思維。此外,中醫在預防保健、康復理療、治未病等方面有獨特效果,在社區預防、慢病防治等方面否有可為,能完善醫療保健機制。因此,重視中國傳統醫藥的發展也是推進整體論醫學模式的重要途徑之一。

3 多學科介入臨床醫療

發展臨床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普及醫學心理學,促進心理治療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大力促進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公共衛生的整合, 為推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開辟一條防治慢性病、促進醫療公平實現的新路[6]。當前醫學心理學還必須探索社會、心理刺激因素和疾病的轉歸的關聯,了解心理因素在臨床的治療和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新的醫學模式中的心理社會方面發展還不完善,需要不斷的醫學實踐。因此,建議有能力的醫院院內開設心理門診,逐步普及醫學心理因素早促進心理治療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并且引進流行病學與社會醫學的專業人才。

4 國家力量的參與和推動

4.1 完善國家政策,推進醫療保障制度

醫療衛生事業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社會工程,醫學模式轉變僅局限于醫療衛生機構內部是不夠的。從防病治病知識的普及、傳染病的社會防治、全社會的免疫接種、消除因競爭和快節奏工作導致的緊張心理,到減少、避免、消滅戰爭,僅靠醫療衛生工作根本無法奏效[7]。這些都需要從國家的宏觀層面總體調控和完善。衛生部門應當推進大醫院與基層醫療、預防和公共衛生的整合, 以基(基層醫療)、全(全科醫生)、適(適宜技術)補充“大、專、高”方針的不足, 推進大醫院與基層醫療、預防和公共衛生的整合, 形成新衛生服務體系分支系統[6]。目前,醫療保險還沒有完全定點到社區服務站,醫療保障制度還不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就醫的范圍。國家應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加強保障,降低群眾對未來醫療養老的心理擔憂,這些舉措都是推進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助力。

4.2 轉變醫療評價機制,建立適合新模式的激勵機制

新模式對健康的內涵是從身體、心理和社會三個角度來表述的,相應的醫療評價方式也應當包含這三個方面。傳統的評價方式更注重考評“身體”指標,而對“心理”、“社會”方面涉及較少,這也就造成醫療機構對“心理”、“社會”工作方面的懈怠。新的醫學模式目前還缺乏有效的考評和激勵機制,使得新的模式難以推廣。因而,政府在對醫療機構考核做出調整時,應考慮將社會醫學的內容納入考評,完善考核體系,并且政策上給予傾斜和引導,對那些創造增進健康、減少發病率做出貢獻的項目、軟件工程提供支持,給予獎勵和物質剌激,促使醫院在發展戰略和目標上調整,改變醫療服務方式,從而引導醫療行為向新的醫療模式轉變。

[1] 廖綺霞.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醫學模式的探討[J].衛生軟科學,2013,27(1):22-23.

[2] 郝申強,田慶豐,李中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社區醫療的科學定位[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9): 11-13.

[3] 唐 雙,韓世范,程金蓮,等.護理模式與醫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全科護理,2013,11(6):1441-1444.

[4] 杜治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與醫學整合[J].中華醫學雜志,2000,80(3):167.

[5] 樊代明.整合分科過細弊端,轉變現代醫學模式[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5):1-3.

[6] 杜治政.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與醫學整合[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9):1-5.

[7] 張金鐘.醫學模式轉變在實踐上為何滯后[J].醫學與哲學,1996,71(7):337-340.

(本文編輯:張永光)

How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cal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WANG Min1, LI Xiao-rong2, PAN Qiu-yu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Sichuan 610075, China 2. Sichuan Health Information Center/ Sichuan Medical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he problem which faces in the field of practicing. Discusses aspects like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practic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national policy and so on. It puts forward to promote the way of biology -psychology -social medical model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medical model, biology-psychology–social medical model,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service system, psychology treatment

R-05

:A

:1003-2800(2015)02-0000-00

2014-09-02

王 敏(1990-),女,四川南充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衛生信息方向)方面的研究。

力曉蓉(1957-),女,山西應縣人,本科,研究員,碩導,主要從事衛生信息與醫學情報、衛生政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醫學醫學醫療
醫學的進步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我國社會醫學學科的發展歷程與展望
緬懷我國著名社會醫學家
——梁浩材教授
京張醫療聯合的成功之路
我們怎樣理解醫療創新
醫學
醫療扶貧至關重要
我國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科發展的比較分析
醫學、生命科學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