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闡釋學角度論文本意義

2015-03-27 07:53常文彩
關鍵詞:闡釋學意圖意義

一、引言

當今譯界在經歷了語文學范式和結構主義范式的研究階段后,進入了后結構主義范式的研究階段,翻譯也從作者中心論轉移到了譯者中心論。譯者走出了原文文本的小天地,走進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這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我們也看到在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否定原文意義,認為意義在讀者理解中產生或由讀者賦予的現象。在譯界,出現了翻譯是改寫、操縱或征服的看法。翻譯好像掙脫了原文的束縛,在譯者的闡釋里漸行漸遠。我們耳邊也會響起這樣的聲音:“根本就不存在文本原義這樣的東西” [1],“(文本)只是一次‘野餐’會:作者帶去語詞,而由讀者帶去意義?!?[1]那么,究竟有沒有原文意義存在?如果原文意義存在,是什么呢?闡釋學,這門關于意義的理解和闡釋的學科應該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二、闡釋學主要發展階段的文本意義觀

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闡釋學經歷了四個階段:傳統闡釋學,包括局部闡釋學和一般闡釋學;現代闡釋學,包括哲學闡釋學和后現代主義闡釋學。雖然不同發展階段的闡釋學理論都視理解為研究對象,但它們對作為理解對象的文本及文本意義的看法是不同的。

局部闡釋學主要針對宗教和法律文本進行闡釋,在闡釋《圣經》時,認為意義就是神意。一般闡釋學的代表人物是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施萊爾馬赫把闡釋學的對象拓展為一切文字文本,力圖制定適用一切文本理解的一般方法論原則。他認為把握文本意義意味著把握作者意圖。為此提出了兩種釋義方法:語法釋義和心理釋義。他認識到由于時間距離,文本的詞義發生變化,而且詞義本身也有不確定性的特點,所以要用語法釋義確定詞語的真正含義。他還提出了個別與整體的闡釋學循環,認為文本中的個別詞義要根據其周圍詞義來確定。這一方法即使在當今也有其積極意義,不過相對于這種語法釋義,施萊爾馬赫更強調的是心理釋義。認為語詞雖然傳達思想,但由于語言自身的局限性,無法傳達作者豐富的思想內涵及潛意識的欲說之言。而要確切把握作者的心理和創作意圖,則需要回到作者創作的情景,重溫他的創作歷程,想象他創作時的心理和激情。他曾說過“解釋的重要前提是,我們必須自覺地脫離自己的意識而進入作者的意識” [2]。為此,他提出了“心理移情”的釋義方法,主張闡釋者要摒棄一切主觀局限,設身處地重建作者創作文本的思想軌跡和精神歷程,從而把握作者內心世界要表達的內容。

狄爾泰繼承了施萊爾馬赫的闡釋學思想,他接過方法論旗幟,嘗試把闡釋學構建為精神科學領域的認識方法。他也認為理解文本意義就意味著把握作者意圖,不同的是他進一步拓展了文本的范圍,將歷史實在也看作文本。他認為理解的條件是共通的人性,即人類精神的同質性,提出了“體驗”、“移情”的方法,即移入他人的作品,通過體驗他人的生命,“精神行走在熟悉的道路上” [3],從而重建作者心理歷程,把握文本意義。

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作為傳統闡釋學的代表人物,雖肯定了理解是對文本的理解,并在理解文本意義的過程中看到了文本的歷史性,但卻忽視了理解者的歷史性及理解對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這一點為海德格爾所洞察,他創立的本體論闡釋學深刻揭示了理解者的歷史性,提出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墒?,也正是從這時開始,闡釋學進一步哲學化,背離了傳統闡釋學的理解旨趣,拋棄了主客兩分的認識論思想。

作為哲學闡釋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關注的是理解的本性,試圖回答的問題不是文本的意義是什么,而是理解何以可能。嚴格意義上說,海德格爾否定理解是對象性活動,他所談的理解和意義是本體論層次上的,與認識論層次的傳統闡釋學是不同的:“在存在論的語境中并不邏輯地存在‘文本’這一范疇,意義就是存在之意義,理解不是一種處于主體自覺意識控制之下的行為,理解意義并不是此在理解某個已經存在于什么地方的意義,存在之意義是隨此在本身的存在而展開的,在此過程中此在也就在領會存在的意義,理解也就是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4]

伽達默爾繼承了海德格爾的本體論闡釋學思想,認為“理解從來不是一種對于某個被給定的‘對象’的主觀行為,而是屬于效果歷史,這就是說,理解是屬于被理解東西的存在?!?[5]換言之,理解本身是效果歷史關聯,是主客體的交融統一,在理解過程中理解主體和理解對象的存在意義同時得以顯現。由此,伽達默爾否定了傳統闡釋學的既定的理解對象,認為對象是在理解過程中生成的?!爱斦軐W解釋學(闡釋學)把語言文本也看作和其它歷史流傳物一樣的東西時,文本的存在方式就在于被理解、被展現,或者是一種‘自我表現’,文本意義就在于其顯現過程之中,文本意義也就成為未定之物,不存在一個既定的、對象性的文本意義,所謂文本意義就只能是它在流傳中所顯現的意義,即在理解中所展現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既定的、不變的,而是隨著理解生成的,并且是不斷變化的?!?[4]一方面,伽達默爾這種觀點:文本意義在理解過程中生成,文本與不同時代的讀者相遇,會被解讀為不同意義,肯定了理解者的歷史性,但同時也導致了理解的相對主義,成為后來學界批評他的靶子。雖受到批評,這種相對主義思想卻在哲學界、文學界和翻譯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翻譯界里出現了過分張揚譯者作用和認為翻譯即創造的現象。這種相對主義思想也在后現代主義闡釋學的代表人物德里達和羅蒂那里被發展到了極致,他們提出了意義虛無論或意義由讀者賦予的觀點,更給翻譯界帶來困惑,導致一些翻譯亂象。那么,要驅散迷霧,使翻譯回到正確的軌道上,我們就要澄清一個根本的問題:文本意義是不是確定的?如果是確定的,又是什么?接下來筆者將評論上述幾種意義觀,根據馬克思主義視野里闡釋學所主張的文本意義觀回答這一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視野里闡釋學的文本意義觀

馬克思主義關照下的闡釋學認為“文本意義是作者通過文本的文字表達的思想……文本意義是與作者意圖、文本的字面意義、讀者的理解活動、現實生活實踐等相關聯的意義?!?[4]首先,文本意義是確定的。在人類生生不息的文明發展歷程中,正是得益于確定的文本意義,即通過文本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從而拓展認識,推動歷史和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如果意義不確定,那么何來交流、何來認識、何來文明?

其次,文本意義是作者意圖的體現,但不等同于作者意圖。作者在創作時,盡管盡可能使用語言傳達自己的心聲,但由于“語言并非具有透明性和確定性” [6],再加上謀局布篇的局限及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還是會出現辭不達意、言不盡意的情況。所以,“作者要表達某個特定含義的意圖并不一定意味著他會實現該意圖…文本中所存在的只是作者實際所達到的效果?!?[7]另外,人的心理活動是復雜的,不可能被別人完全把握,也根本不存在一種方法可以使一個人進入另一個人的心理中?;谏鲜鲈?,我們可以說一般闡釋學的代表人物施萊爾馬赫試圖通過心理移情把握作者創作意圖的嘗試只不過是一種浪漫主義奇想。但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他做這種努力是值得的。雖然作者的意圖不可以絕對把握,但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關于作者意圖的信息,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意義,因為文本意義是作者思想,或者說是他部分意圖的體現。

再者,文本意義不是在讀者理解文本的過程中產生的。文本意義是作者通過文字符號表達的思想,是既定的,不管文本有沒有遇到讀者,文本意義是客觀存在的??赏瑫r,文本意義的解讀和把握要通過讀者的能動性閱讀得以實現。由于讀者的前理解不同,他們理解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前理解既是理解的條件又是理解的局限,所以讀者理解的意義總是部分文本意義和與前理解結合產生的衍生意義之和。讀者的每次理解都是對作者思想的一次接近,但讀者不可能一次性把握作者思想,理解是無數次接近文本意義而又只是相對性把握文本意義的過程。這里需要解釋一下衍生意義:即“讀者在理解文本時,會不自覺地結合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知識背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形成新的超出原文本意義的衍生意義。這部分衍生意義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它的作用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本?!?[8]

四、結語

以上通過對一般闡釋學和哲學闡釋學的文本意義觀進行分析,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文本意義觀,即文本意義是作者通過文字符號表達的思想。它是既定的,可以被把握的,但又不能被絕對把握和絕對重現。理解是無數次接近文本意義而又相對把握文本意義的過程。該觀點反駁了當前譯界流行的文本意義不確定,是由讀者賦予的觀點,并駁斥譯界某些過分張揚譯者作用、認為翻譯是創造的主張。同時,該辯證的文本意義觀也肯定了翻譯時對文字字面意義的推敲,肯定了譯者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作者背景和思想的努力,并鼓勵譯者拓展前理解,充分利用前理解的積極方面,抑制前理解的消極方面,從而使自己更進一步靠近文本意義,為譯出更準確的反映原文作者思想的作品作準備。

猜你喜歡
闡釋學意圖意義
實際生命的闡釋學處境
——關于海德格爾的“那托普報告”
原始意圖、對抗主義和非解釋主義
一件有意義的事
“闡釋”與“訓釋”——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陸游詩寫意圖(國畫)
制定法解釋與立法意圖的反事實檢驗
不同翻譯研究范式與批評中的批評者闡釋學立場①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