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精神式微困境下通識教育的功能與使命

2015-03-27 04:04程永生
關鍵詞:通識人文精神大學生

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大學教育變得前所未有的功利化和實用化,社會走上了科學與人文分離、技術和價值分離的不歸路,導致了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精神家園逐步迷失并存的悖論。從“錢學森之問”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拷問,到三聚氰胺、雙匯瘦肉精和沃爾瑪質量門等一系列事件對人們道德底線的嚴重沖擊,都無疑為中國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也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命題和新任務,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

一、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

通識教育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要追溯至19世紀的歐洲,1829年初,美國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相聯系,才真正明晰了通識教育的概念和內容,“給青年人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盡可能綜合的教育”。 [1]1943年,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James B.Connant)專門探討了“通識教育在自由社會中的目的”,并于1945年發表了《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著名報告,指出通識教育以塑造“自由人”,解放學生的“理性”為教學目的。自此,通識教育的理念在美國大學本科教育中得以普遍推廣。時至今日,西方大學教育依舊將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其根本目標之一。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作為人的精神世界兩種基本類型,互為對應,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人文精神作為一個古老且廣泛的話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系統中都有著不同的含義,但在人本性方面是一致的,即以人為目的,肯定人的主體性和價值,追求人的解放和發展。因此,筆者認為人文精神即個體關切人的生存價值與追求,樹立崇高的信仰與理想,在全面發展中與社會和諧共處。這種界定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肯定生命的價值,看重個體理想發展;其次,關注個體發展,注重提升全面素質;最后,注重個體理想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努力實現共存、雙贏的局面。 [2]自古以來,人類始終在為“人心盡善,社會盡美”而不斷努力。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精神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群體在擁有較高知識和素養的同時,也對人文精神需求較高,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的高度契合,同向共振,將系統的人文知識內化整合成主體的思想和情感。 [3]因此,人文精神與通識教育具有內在的共通性和目標一致性,兩者可互相促進,互為推動。

二、通識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定位

作為一種大學理念的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培養優秀大學生的一種重要方式。通識教育旨在重新排列整合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塑造與再塑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識教育的實施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有相似之處,都對大學生心理與精神有所關注,這也體現了通識教育對人文精神的構建。

(一)培養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

通識教育在尊重個人內心和精神世界的基礎上,從學生潛能出發,以滿足其興趣愛好為內在動力,不僅加深了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極大地拓展了知識面。通識教育通過“因材施教”,肯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通識教育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以優秀文化為載體,構建符合個體與社會協同發展的思維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內心世界,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的價值與和諧發展。

(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識教育是針對大學教育過度專業化的情況被提出來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通才,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因此,教育界應提高通識教育認識,加大通識教育比重并實現制度化,從社會責任感入手,以求全面挖掘并發揮通識教育的價值與作用,促進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如以道德標準為準繩,形成正確的鑒別能力;不斷提高知識儲量,正確踐行知行合一;將個人追求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能維護動態平衡等。

(三)培養大學生的自制能力

通識教育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多方位的。高?,F有的通識教育課程多側重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團隊協作和有效溝通等,逐步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而這種養成是非通識教育課程很難完成的。長期系統的通識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在朝著既定目標努力的過程中,不斷排除干擾,從而達到預定目標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自覺、靈活地控制自身的行動,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思想;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行為的目的和意義,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事物的發展,做出明確的判斷并付諸實踐。

三、通識教育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路徑探析

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需要明確教育目標、教育理念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加速大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完善通識教育課程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創新教學方法手段,貫徹落實人文精神理念,尊重培養人文精神特點和規律,以構建起全面、有效并獨具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

(一)堅持明確的通識教育理念

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和國家的公民;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 [4]通識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個性解放為使命,以學生為中心、主張尊重個性、遵循教育規律、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成為其基本特征。專業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完成是通識教育得以開展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有明確的學生觀,將教育學生轉換成學生受教育,主動關注學生精神世界和內心發展的歷程,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某類具體技能,更要教會學生關注自我心靈成長,積極探索二者相統一的方法與渠道,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能有效融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讓學生在接受通識教育的課程中,實現科學知識與人文情懷共同提升。具體而言,在知識積累層面,可以加強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深度,幫助學生實現文化修養和科學知識的有機整合;在道德素養層面,側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創新能力層面,通識教育跨學科或多學科交叉領域知識有助于學生轉變思維方式,較好地完成從學習到創新再到學習的過程。

(二)堅持科學設置通識教育課程

逐步形成以理論學習為主線,相近學科為拓展,多種類別知識為補充的學科體系,科學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前提,是促進人文精神提升的重要途徑??茖W的通識教育課程應秉承時代性,體現進步性。課程設置應以院校優勢學科為基礎,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為重要目的,增設內容豐富的通識課程;轉變傳統課程學習中教師主導者的地位,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選修課程的積極性,實現人文將神和通識教育共軛發展。在構建起學生人文精神架構的過程中,明確通識教育課程的承擔主體,設置課程的基本方式、教授方式及管理監督都是重要環節。通過科學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最終實現由學習前人人文素養的學習轉變成有個人特色的思維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和培養,積極解放學生的個性,并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打破絕對文科與絕對理科的獨立性,加強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注重對學生創造力和潛力的發掘。其次要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加強社會實踐課程與學科知識的銜接,這也是培養大學生時代精神和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方法。

(三)堅持有效改善通識教育模式

確保并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在通識教育中實現并存。以聽、說、讀、寫作為通識教育課程技能傳授的基礎,以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式教學法為通識教育課程技能傳授的主體。教師在對教學手段的掌控中應在師生平等交流中,創新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如翻轉課堂等就是不錯的選擇。讓大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以社會實踐的開展和第二課堂的開設作為通識教育課程技能傳授重要補充。同時,將通識教育課程與目前高校普遍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機結合,找尋共通點,真正實現有機融合,不僅有助于完成對學生品質化塑造,在品質化特征中形成的健全人格,更能有效提高通識教育實效,有利于學生接收到更多通識教育課程最核心的理念。

(注:本文系阜陽師范學院2013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3JYXM25、2013JYXM15;2014年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4WBZX01ZD)

猜你喜歡
通識人文精神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大學生之歌
通識少年小課堂 無線電尋寶之旅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