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與對策研究

2015-03-28 20:10孫洪濤,張強峰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人本主義普通高校體育課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5)06-0117-04

收稿日期:2015-05-2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XJK012ATM002];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21-0652]

作者簡介:孫洪濤,湖南師范大學體育教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發起于2001年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導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們也認識到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過分強調學生的考試,不能有效協調體育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體育課學習興致不高 [1]等。這些問題引起了廣大體育界學者和專家的廣泛關注,深入開展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掌握體育鍛煉方法,自覺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使之適應于新時期社會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需要,成為我國學校體育工作者的一致呼聲?;诖?,筆者從課程指導思想、課程結構模式、課程評價體系、師生關系等方面,提出了高校體育課程增強人本教育理念的對策。

一、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之內涵

人本主義主張人性向善,尊重人的潛在價值,更注重人性潛能的發掘 [2]。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尊重人,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弘揚人的主體性,尊重人的人格和尊嚴。二是主張人人平等,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人人都享有應該享有的權利。三是主張人是自由的,追求人的自由 [3]。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內涵就是“以人為本”,西方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在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上興起和發展起來的 [4]。中國當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結合了西方最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不同理念的融合下,在尊重人、主張人人平等、追求自由的理念下,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彰顯出包容性、引導性、全面性和平等性等特點。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5]。在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學生是體育課程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與教學中,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和挖掘學生“德智體”中的“體”的能力,促進學生達到全面發展中對“體”的基本要求,還要在此過程中追求師生和諧平等的發展關系,注重學生體育能力和意識的潛在發展,進而培養學生自發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缺失之表現

筆者通過多年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實踐與調研,以及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當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評價、師生關系上,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重視不夠,并未將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本質要求深入貫徹和落實到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與實踐之中。

1.單一的教學內容缺乏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包容性

隨著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三自主”選課制(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的實施和推行,田徑體操等傳統競技體育項目課程由于身體負荷強度大,技術難度高而選課學生極少,而田徑和體操等傳統體能類項目課程正是學生增進體能和協調性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訓練方式 [6],這種避難就易的選課制使得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偏重于運動技術類的教學,摒棄了運動能力類的教學項目,而室內的身體負荷量小的娛樂性運動項目成為大學生選課的熱門內容,在設計和制訂這些課程教學內容時,為了兼顧大學生運動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在運動負荷和技術難度上與中小學無本質區別,容易導致有一定基礎的大學生缺乏體育課學習興趣。這種過于偏重技能教學的教學內容,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大學生難以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

2.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引導性

當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為了兼顧所有學生,發揮最大教學效果,幾乎都是講解技術動作、示范技術動作、學生練習技術動作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中,體育教師一般只注重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做到控制好課堂,把握好教學過程,傳授技能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僅重視傳授技能,缺乏對學生啟發式的引導,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情感溝通能力和自主發展思維能力,學生主體性被教師主體地位完全替代,壓抑了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影響了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發揮,不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

3.單向的課程評價缺乏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全面性

目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仍過分強調通過考試來評定課程,教師是課程評價的主體,單向的課程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首先在課程目標上,受傳統教育以知識技能為本的觀念影響,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師扮演著“復制者”的角色,即學生只要掌握所學運動知識技能即可;其次在課程評價上,只看考試成績,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體育學習的唯一標準,缺少教師對學生進步幅度的評價,教師的評價也偏重于學生對他教學內容的復制程度,缺少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區分。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沒有形成多元化的主體參與模式,同時也缺少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因此許多學生慢慢對體育課失去了興趣,這與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相違背的。

4.疏遠的師生關系缺乏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平等性

從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課堂教學互動到課外交流方面來看,師生關系普遍冷淡,關系疏遠的情況愈演愈烈。從教師角度來看,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師道尊嚴”觀念根深蒂固,并且有些體育教師課前缺乏充分的準備,“上課就來、下課就走”已成高校體育教師上課的一種常態。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關注的只是那些特別突出的學生,大部分學生與教師溝通很少,使得師生關系陌生和疏遠。此外教師為了兼顧教學進度,忽視了體弱群體學生在運動能力上存在的差異性,體弱群體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很難展示自我個性,師生相互信任度也逐漸降低。從學生角度來看,有些學生始終把老師當做“管自己的人”,看見老師能躲就躲,有問題有困難也不敢和老師溝通交流,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路人,毫無親近感。

三、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缺失之歸因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缺失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我們應該客觀面對這些問題,找出造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促進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和良性發展。

1.“應試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

目前我國的學校體育受到應試教育陋習的影響很深,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掛科,拿到學分,至于是否能掌握所學的體育運動技能,體質健康狀況和終身體育意識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則顯得不是那么重要,“唯分論”、“唯成績論”觀念盛行,因此對體育運動能力好的學生的關注度遠遠不如文化成績好的學生,并且在學生的整體學習規劃上,沒有把體育鍛煉和體育課擺到合理位置,使學生普遍認為體育鍛煉會耽誤學習時間,影響學習 [7]。這些應試教育的觀念已對我國體育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損害,不利于我國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也難以保障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2.“健康第一”實施的勢單力薄

“健康第一”最早出現在1996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其出發點是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健康第一本是對學校和管理者在學校教育管理和決策中的要求,然而現今我們把“健康第一”的任務完全寄予學校體育課來完成,這顯然是不夠的。在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社會各界片面加大了對體育課功能的要求,認為與學生身體有關的問題乃至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都是體育和體育工作者沒有貫徹“健康第一”。而學校教育卻背道而馳地狠抓升學率,取得社會認同,同時學校體育卻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指責,使得廣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普通高校體育工作在發展過程中迷失了方向。

3.“三自主”選課制的引導乏力

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在實施和推行“三自主”選課制時缺乏對學生“三自主”內涵的正確引導和宣傳,一些高校在體育課程項目設置時過分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許多學生只選擇輕松、不累的室內項目,出現了以娛樂性運動項目替代田徑、體操等身體素質教學項目的局面,甚至部分學校將體育課改成異化了的俱樂部教學模式或讓學生隨意安排的放羊式體育教學模式,致使有些體育課成為了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正是由于“三自主”選課制的引導乏力,造成體育課學生“放縱自流”的局面,影響到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外界對學校體育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體育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

4.“快樂體育”宗旨的片面理解

一些教師片面認為體育教學中的“以人為本”就是要使上課的學生玩得開心,就能達到體育課的目的,體育課成了學生放任自流的自由活動,致使體育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弱化;許多學生在追求體育活動的意義時,也往往只追求短期目標,認為一些具有游戲性和趣味性的體育項目就是體育鍛煉的本質,忽視了對自身身體的“體驗”。這些對“快樂體育”的片面理解,表面上體現了體育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失去了體育教學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屬性和特征,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生在練習中和其他方面的學習中,一旦遇到困難就會退縮甚至放棄,不善于通過努力和堅持獲得進步,獲取體育鍛煉帶來的真正快樂。

正是因為上述的錯誤,導致在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體育素材教材化過程中,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評價上出現了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把握不準及缺失的現象。

四、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貫徹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之對策

要想真正實現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合理化和科學化發展,改革之路還很漫長和艱辛,需要社會各階層的群策群力。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貫徹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科學發展的有效措施,對于如何強化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樹立全面化的高校體育課程指導思想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校體育新課程改革要弱化或改變以運動技術教學為中心的局面 [8];《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青辦聯發[2014]3號)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學生會組織要開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三走”主題健身活動,積極倡導和組織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培養其健康體魄、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 [9]。這些文件的頒布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因此在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點培養自我創新的人才,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理性、感性和靈性的人,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情感培養,始終以學生為體育課程教學的中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2.建立系統化的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模式

探索建立科學的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模式,首先應考慮高校體育課程要求的特殊性,即體育課程既要有負荷強度,又要有運動量做保障 [10],這是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體系不同的本質的結構。因此高校體育課程結構要由以往課程設置單一化、簡單化、規范化、固定化的模式向以人本主義的思想、觀念、價值來統攝課程結構的模式轉變,并將逐步退出體育課的田徑、體操等傳統競技體育項目融入未來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之中,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需求,形成既有必修又有選修、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既有初級水平又有專業水平的不同類型的高校體育課程結構,并使課程設置朝著機動靈活的系統化格局方向發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3.健全多樣化的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核心應該是以生為本。傳統體育課教育觀念把考試分數作為課程評價的唯一尺度,淡化了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建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學生評價體系,這樣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切實地體現新課改評價體系的人本主義理念。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為貫徹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教師應經常和學生進行溝通,為學生搜集多重運動技能信息,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在“拔高”的基礎上制訂學生的運動“量”,然后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利,讓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體育教學內容,最終通過多樣化考核形式來達到提高學生“質”的要求。在評價主體上要建立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體育評價體系,實現教師主評、學生廣泛參與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方式上應該形成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定量評價、過程評價和定性評價等,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

4.創設和諧平等的高校體育課程師生關系

成功的教學依賴師生之間的真誠信任,同時依賴于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為貫徹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體育教師要從“育體”的角度出發對學生負責并嚴格要求,如對于體育課缺乏興趣的學生,教師不必要過硬要求,而是以生為本尊重他們的意見找出缺乏興趣的根源所在,再給予一定的引導。老師要和學生做朋友,對學生的積極表現和一技之長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話語權,使師生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雙向互動關系。對待技術難點,教師可以扮演“聽眾、觀眾”的角色,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對問題的看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質疑,課余時教師也應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和學生打成一片,在如此和諧平等的氛圍下,最終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猜你喜歡
人本主義普通高校體育課
弗洛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啟蒙價值*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不含2C)
體育課
人本主義視域下的城市環境污染與治理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簡論多球練習在普通高校網球訓練中的作用
也論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人本主義路徑——兼與董濤博士商榷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探討
上好期末三節體育課
阿瑟·韋利中國古詩英譯中的“人本主義”透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