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聯盟與地方應用型高校建設內在關系分析

2015-03-28 20:10夏美武,徐月紅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應用型辦學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5)06-0126-03

收稿日期:2015-08-20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項目“應用性高校戰略聯盟發展路徑與模式研究”[DIA100271];銅陵學院“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研究”專項課題[2013zdjy148-36]

作者簡介:夏美武,銅陵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如今時代已進入一個跨境、跨界整合交融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整合、交叉、滲透,原有的組織形式、競爭形式、運行模式都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梢哉f,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產品和銷售渠道的競爭,而是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的競爭。競爭形態更多表現為在聯盟合作中尋求創新和突破?!半S著社會競爭行為日益趨向高效化和理性化,協同合作已成為現代社會各種組織和個體的基本活動形態與行為模式,協同合作精神也深刻影響著組織和個體價值預期的實現程度?!?[1]

應用型高校聯盟正是順應這一競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圍繞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研究、提供應用服務而提出的。歷史上通過“懼而協以謀”來規避風險和競爭,而今,地方應用型高校組建由校政、校企、校所、校校及國際合作組成的“五位一體”全方位戰略聯盟,既是應用型高校發展內生性要求,更是高校與社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迫切需要。這是因為高校戰略聯盟與應用型高校建設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應用型高校的基本屬性是開放、合作、共享、創新,構建全方位戰略聯盟則會催生應用型高校擴大開放辦學,推進資源合作共享,倒逼應用型高校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組織管理模式。本文認為,辦學的開放度、社會的參與度、人才的符合度、科研的支撐度、文化的引領度是衡量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而“五度”確立的關鍵點在于戰略聯盟的穩固建立,實現合作共建;難點在于“五位一體”,實現資源共享;痛點在于全方位深度融合,實現共生共榮。

一、聯盟共生:地方應用型高校健康發展的外部生態

本文所指的地方應用型高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性研究、密切聯系并服務于社會生產第一線為主要目標和主要特征的地方本科高校,這是相對學術性高校而言的對高等教育性質的一種表述。雖然從人類的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的產生來說其本質是應用性的,是應運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但因應用的方向、領域、內容及層次的差異,人們將高等教育大致地分為學術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這種劃分國外早已存在,并且在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已經有了成功實踐。在我國,應用型高等教育催生于社會倒逼機制,其不是先有實體的存在,而是源自于概念意義上的理論推導和現實呼喚。因此,我們不可能像美國“贈地學院”誕生那樣重新組建一批應用型高校,催生應用型高校產生的主導路徑就是創新現有以教學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組織模式和辦學模式,促使這一批高校盡快實現辦學轉型。

應用型高校產生的母體不在高校自身,社會才是應用型高校產生發展的源頭活水。地方高校如果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辦學,那便成為無源之水,最終會萎縮枯竭。西方國家應用技術大學之所以辦得很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和社會對學校工作的深度參與,甚至形成“雙主體”辦學模式。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成為應用技術大學最重要的辦學特點,其重要性對我國應用型高校建設也是不言而喻的。當前和未來數十年時間,“國家適時啟動應用技術大學建設工作,為地方高校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一方面破解了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發展困局,另一方面也可以發揮它們的優勢,走出一條特色發展道路。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選擇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2]。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地方本科院校長期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象牙塔”式的辦學模式,其人才培養與社會的符合度不夠,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相脫節,處于“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兩難境地。社會對高校不滿意,認為高校在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服務乏力、貢獻不多、引領不夠,地方高校也抱怨當地政府對辦學缺少支持,在協調學校與社會方面事務時成效不大。

總之,應用型高校具有天然的社會性和開放性特質,其組織模式和辦學過程必須追求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對社會的開放度及社會對辦學的參與度。實現高校與地方社會經濟共生、與地方企業共贏,是建設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態。地方高校只有組建多邊戰略聯盟,實現多向度融合、全維度滲透,形成全方位聯合育人的新機制,才能營造協同共生的良好外部生態。

二、聯盟共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生性要求

概括地說,應用型人才是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進入職場后能很快產生效益的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應用性本科教育”就是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應用型大學”就是從事以本科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為主并從事相關實用研究的大學 [3]。由此應用性本科教育在突出能力本位的前提下,教學上應體現出“兩追求、兩側重”,即:“在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追求知識、理論、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側重對學生應用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面向生產、生活、服務、管理一線,追求實用、實效,關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側重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4]

因此,以培養應用人才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從辦學的頂層設計、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具體教學過程、關鍵環節上都必須體現應用型,深入了解地方需求,聽取社會意見,鼓勵各界參與,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具體可概括為“四個對接”、“五個引入”?!八膫€對接”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設置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對接?!拔鍌€引入”即:引入職業資格標準,修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標準;引入行業標準,修訂完善專業建設標準;引入企業核心技術標準,修訂完善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引入行業企業專家,組建專業教學團隊;引入行業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工作。

其一,應用型專業建設必須得到社會的支持與幫助??萍嫉膭撔率剐录夹g、新行業、新職業不斷涌現,社會迫切需要這些新型行業、新興職業能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理論化,同時也迫切需要高校能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這也就是說社會需要高校進行一些應用型專業建設,加強專業教育的針對性。而專業是以學科分類為基礎,是與社會職業分工相適應的,高校只有通過與社會的交流溝通,得到社會的支持與幫助,才可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建設,也只有這樣才能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專業人才。

其二,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需要得到社會的參與指導。專業教育不同于職業教育,專業是涵蓋幾個相近相鄰職業的職業群,專業知識是這些職業知識共性的理論升華,專業技能是這些職業技能的共性基礎。專業教師對職業知識和技能的了解和把握,畢竟不同于從事這些具體職業的專家、技師。而市場經濟講求成本效益的原則,使用人單位迫切需要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在進入職場短期內即能適應具體崗位的需要,做到“上手快”,既可用又管用。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地方高校要努力將社會資源引向校內,將課堂教學向校外延伸。比如開展教師“柔性引進”和掛職鍛練,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等等。

其三,應用型人才的標準制訂及評價考核,應由學校和社會共同確定。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及質量好壞主要應由社會和用人單位評定。因此,在標準設定上,要由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制訂。在評價考核上,要實行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建立校企雙向多層評價體系,將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考核指標,改變過去單一的一張試卷定優劣的學生考核測評體系,實現校企雙方共同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評價學生。

其四,應用型教師的培養需要社會的幫助與支持。培養應用型人才關鍵在于教師,即強調教師應具有豐富的在行業、企業工作或實踐的經歷,強調教師應具有實踐操作能力。在面臨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中,絕大多數教師由學校到學校,雖然他們的學歷職稱高,具備豐厚的理論知識,但大都缺乏到企業工作或鍛煉的機會。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雖能體現出理論知識傳授的深與博,但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要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唯有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到政府、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增強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從社會全職或柔性引進“雙師型”教師。而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的參與。

其五,應用型校本教材、教輔資料等的編寫需要得到社會的幫助與參與。理論是從無數實踐經驗中概括與總結出來的,并用以指導實踐,進一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勿庸置疑,處于一線從事具體實踐工作的專家、技術人員是最具有實踐經驗的,高校教師只有依靠他們的參與和幫助,和他們合作編寫應用型教材,才能提高這些教材的實用性、針對性。

以上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地方高校與社會聯合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離開與社會的聯盟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成為空中樓閣。而要實現學校與社會聯合培養,就必須構建相對穩定的戰略聯盟。

三、聯盟共榮:地方應用型高校與社會對接的耦合場

高校戰略聯盟是借鑒企業戰略聯盟的組織形式與運作模式來整合資源,進行組織創新,以提升辦學水平與綜合實力。從本質上看,共榮共贏是聯盟生成的前提與基礎,但要實現聯盟的共榮共贏,必須解決好聯盟的動機、機制、文化等問題。

一是要解決好聯盟動機問題。構建戰略聯盟的理想愿景就是希望借助對方的資源來有效解決自身問題,從而增加各自的競爭優勢,而且每一方都抱著利益最大化來設定自己在聯盟中的位置。但是,由于聯盟涉及不同性質的主體,各成員單位在組織屬性、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加上目前絕大部分聯盟都是建立在參與方自愿基礎之上,其結構較松散、約束力不強、共同體意識較弱,各聯盟成員的利益共同點、歸屬感并未真正形成。因此,各聯盟成員單位就要堅持以共同利益為基礎,合理確定利益訴求,正確對待責、權、利。一般而言,作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應借助聯盟有效解決科研低應用、人才低能力、資源低共享、組織低效能等問題,重點加大技術轉移,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環境,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培養和鍛煉教師隊伍,拓寬經費來源等。作為企業關鍵是要聚合大學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力量和人才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解決單一企業面臨的科技資源短缺問題,實施產業核心技術突破等。

二是要解決好聯盟機制問題?,F在的高校聯盟多為“機械聯盟”,存在著有需求無動力、有合約無約束、有協作無協調等問題。為提高聯盟的運行能力和實際效益,真正建立起“有機聯盟”,就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來協調各方行為,妥善解決好聯盟的長期性、穩定性和實效性問題?!安煌M織具有不同的主管部門和運行規律,如果合作中缺乏深入的交流溝通與足夠的理解信任,則會導致各方責權利不明晰、信息不對稱,造成合作關系不穩定乃至終止。因此,必須通過一個系統有效的管理機制來協調各方的責權利和實際利益?!?[1]首先,聯盟作為一個松散的虛體型組織,其維系與運行主要是依靠協議來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為此,就要在戰略層面建立持續穩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關系,明確界定合作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建立動態發展的收益分配制度,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其次,建立完善的聯系磋商機制和創新聯動機制。如成立專門的合作共建辦公室,相互走訪和舉辦年會、論壇等形式來增進、鞏固聯盟成員間的關系。其三,加強政府的政策供給,引導各主體充分發揮作用,為聯盟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運行環境和外部協調機制,激發聯盟各方的合作積極性。比如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支持政策,引導民間資金和風險投資等。其四,要完善聯盟合作內容。實現由單一的科研項目合作、實習實訓合作的“單邊聯盟”,升級到學科共建、聯合辦學、人員互聘等全方位的“網狀聯盟”。

三是要解決好聯盟文化問題。文化認同是聯盟合作的核心部件,聯盟的組織化程度取決于聯盟各方的共同愿景和文化融合。從創新鏈角度看,高校處在創新鏈的上游,重視“學術價值”忽視“市場價值”,而企業以市場競爭作為價值判別標準,重視“市場價值”忽視“學術價值”,這使得企業與高校在價值追求上往往產生“文化錯位”,難以達成永久合約,致使資源在跨組織流動中產生梗阻。為此,聯盟成員首先要培育符合聯盟生成的理念,牢固樹立“7種意識”,即:自主意識、危機意識、開放意識、服務意識、平等意識、效率意識、法治意識、共贏意識。其次,要在聯盟內部成員間增強信任感和依賴感,創造良好的信譽環境和合作氛圍。其三,各聯盟單位要以開放包容、求同存異、有舍有得的心態主動開展合作,摒棄身份觀念、大小觀念,做到不拘一格、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取長補短。

猜你喜歡
應用型辦學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在晉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梳理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