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高中生歷史比較思維能力的培養

2015-04-10 10:24鄒麗紅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多角度

鄒麗紅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中,要通過不同時期歷史縱向比較、同時期歷史橫向比較、歷史和現實事件比較,即現實參與法和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關鍵詞]比較能力 縱向 橫向 現實參與 多角度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108

近年的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試題明顯出現這樣的趨勢:選擇題基本圍繞某一主題情境遞進式層層設問的縱向“問題鏈”形式,非選擇題則主要圍繞某一主題,系統應用學科內各部分有關知識的橫向交融形式,而學生卻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現象。試題實質上是對考生歷史比較能力進行考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對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及解決歷史問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所謂比較思維能力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把互相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其異同的思維能力。通過比較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深刻理解歷史現象,發現和認識歷史規律,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學習,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

一、縱向比較能力培養

縱向比較主要從時間角度對同一國家、同一地域或不同地域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這種比較,立足于歷史事物的綜合內容,求同亦求異。在比較中既要從整體歷史發展線索認識其共性和規律,又要從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認識其個性及原因。

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近代史兩大農民運動的基礎知識,我們在復習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時就可以通過縱向比較,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作用、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從求同的角度歸納得出:①都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舊式農民運動。②斗爭的方式都是采取暴力的形式。③都暴露出農民階級落后性的一面。④結果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⑤在作用上都不同程度地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從求異的角度,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①兩次農民起義發生時期分別處于中國近代史哪個階段?②斗爭對象分別是誰?③兩次起義有無特色?通過師生激烈的討論很快得出結論:①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后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的背景下,義和團運動發生在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民族矛盾尖銳的背景下。②太平天國的矛盾主要是指向清政府,而義和團運動主要指向帝國主義。③太平天國的領導人表現出向西方學習的強烈愿望,而義和團運動則是盲目排外。通過這樣的比較,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又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

二、橫向比較能力培養

所謂橫向比較,主要是從空間角度對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這種比較一般著眼于不同國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點,并通過對出現的差異的原因分析(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而構建起生動的立體知識網絡。

例如,在學習“明清時期科技”的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同時期的西方科技、中國明清科技的認識,我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有人形象地將這一時期的中西科技比喻為“近代科學的晨光與傳統科學的晚霞”,你如何看?一開始學生無從著手,于是我就引導學生認識此時中西科技的具體表現。中國這時期影響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而16世紀中葉,對西方的物理學、生物學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圍,迎來了近代的黎明。對內容稍加總結便不難發現中西科學在特征和本質上的差異。中國科技領域主要是應用科學,科學研究仍主要是采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而同一時期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大多數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采用的是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以及數理邏輯推導的方法。16世紀中西科學在內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別,正是近代科學與傳統科學的本質差別,在學生討論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再追問“為什么會出現此類區別”,學生對中西科技出現的原因進行討論分析,會找出一系列不同點,比如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狀況的不同。學生從這些分析、比較認識到中西科學猶如近代科學的晨光和傳統科學的晚霞,也認識到科技文化要發展就要解放思想,建立在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之上。這樣的橫向比較,使學生對同時期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視野,對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十分有利。

三、歷史與現實比較能力培養

現實參與法,即將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同中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關注歷史和現實的聯系,一直是歷史學科高考命題所堅持的一個原則,比如2001年高考文科綜合共15道歷史選擇題,采用科技興國、改革浪潮、中美關系三個專題,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在培養學生比較能力中還要特別注意歷史與當今熱點的比較,曹春華先生稱之為“現實參與法”,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歷史分析能力,而且使歷史“服務現實,啟示未來”的作用更為強烈和直接。

例如,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和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問題由于社會形態、經濟性質不同,我國西部大開發不能照搬美國模式,只能從以下方面加以借鑒:①采取靈活多變的土地開發政策。②因地制宜,多種開發模式并舉。③給某些地方更多的自主權。④依靠科技教育促開發。⑤注意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及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通過歷史與現實的比較,讓學生感到歷史離我們并非遙遠,學生懷著好奇心積極探究歷史,認識社會并為參與社會做好準備。

四、綜合比較能力培養

綜合比較,即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由于歷史事件本身既有歷史性的縱向過程,又有共時性的橫向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把這兩種思維方式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比較,這樣更能把握對歷史事物全面而又準確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地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比較。例如: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通過比較可正確認識、理解這兩個事件的成敗原因。由于這道題時間跨度較大,于是我引導學生回憶這兩大事件的概況后進行設問:①這兩大事件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②領導階級分別是什么?③具體措施有哪些?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再對兩國進行深層次、全方位的綜合比較,很快就能從五個方面分析出正確的答案:①從經濟基礎上看,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②從社會基礎上來看,戊戌變法的社會基礎是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和愛國知識分子,缺乏廣大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明治維新內幕府成為眾矢之的,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支持倒幕派。③從領導力量來看,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愛國救亡運動,依靠的是沒有實權的皇帝,缺少地方實力派支持;日本由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和中下級武士等聯合進行武裝倒幕。④從改革程序來看,戊戌變法沒有經過政權的變動;日本是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⑤從國際環境來看,戊戌變法時,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對外瓜分世界要求更加強烈;日本明治維新時,世界資本主義正處于自由競爭階段,瓜分世界的高潮還未出現。

通過比較得出答案,學生同時也對中日兩國歷史發展存在的差異性有深刻認識。通過比較,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化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進而以史為鑒,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體現。

任何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條件。在培養學生比較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設計出恰當而又具有可比性的問題,不可以為比較而比較。還必須遵循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同時考慮到學生現有知識和能力水平,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去思考去比較,不能讓學生被動接受。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比較思維的訓練點,把歷史比較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龐丹丹)

猜你喜歡
多角度
多角度描寫,讓人物“活”起來
多角度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多層次“讀” 多角度“補”——有效使用希沃白板化解學生小古文學習困難
對一道解析幾何證明題的多角度剖析
對一道習題的多角度思考與拓展
多角度分類評析單個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
對一道課本向量習題的多角度探究和思考
探析高考中物質的轉化與性質發散式試題
一道圓錐曲線問題的多角度思考
對自然對數函數的多角度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