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理社會模型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

2015-05-12 01:00孫榮山桑運川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職業認同就業能力

孫榮山 桑運川

摘要: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包括態度、個性等可變化的核心技能群,就業能力不僅取決于個人擁有的這些核心技能群,而且還與個人所處環境,個人應對勞動力市場的策略以及勞動力市場環境有關。就業能力的心理社會模型認為就業能力包含適應性(Adaptability)、職業認同(Career Identity)、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Human and Social Capital)三個互相關聯的部分,并由此提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就業能力;心理社會模型;職業認同

中圖分類號:G47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3-0029-04

一、引言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精英教育”階段走向“大眾教育”階段。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首次達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6.9%。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進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畢業生人數已從2002年的145萬增加到了2013年的699萬。在招生人數增加的同時,大學生就業的難題隨之產生,從2002年到2012年,畢業生待就業人數已經從37萬猛增到680萬。畢業生人數的增多進一步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

農業院校因其自身存在多種局限性,比如學生多來自農村,綜合素質不強、學生對就業當中的技巧掌握不夠等,導致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就業統計顯示,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率都在90%以上,但農業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較低,許多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無關的職業,導致二次失業現象較為普遍。據麥可思研究院調查,2010屆本科各專業門類中,農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最高,為31%。若再摒除其他因素,如“被就業”而“刷高”的就業率數據,農業院校畢業生有效就業率遠低于相關的統計數據。在全社會就業形勢較嚴峻、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有限的情況下,農業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大學生就業能力逐漸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培養、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已成為解決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對策。但由于當前學術界對就業能力界定缺乏統一性,導致對就業能力的結構分析存在很大的差異,開展就業能力培養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本文旨在從心理社會模型探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和結構,并對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出對策意見,為學校教育和學生的自我培養提供參考。

二、就業能力的界定

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是由英國學者Feintuch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主要是指個人受到雇傭的潛能,其目的在于鼓勵殘疾人參與勞動和就業,也有人把它譯為可就業能力、可雇傭能力、就業競爭力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就業能力的概念也在不斷發生演變,所關注的對象也由殘疾人轉變為所有的就業人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就業意味著更多的橫向跨組織活動,不斷增加的不穩定性和失業等問題。在這種不穩定的環境下,就業能力的概念被當作職業生涯成功的關鍵因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國內關于就業能力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由于不同學者對就業能力的理解不同,導致對就業能力的界定也不盡相同。

在以往研究中,就業能力被廣泛的定義為獲取并保持職業的能力?;谶@一概念,許多學者使用這種單維的,基于結果的定義,僅僅通過個體是否獲得工作而將其貼上是否有“就業能力”的標簽。這種定義其本質就是同意的反復,這樣的定義是基于受雇的客觀結果,研究幾乎無法證明人格、人際關系等心理因素對就業能力的影響。目前,國際勞工組織對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個體獲得和保持一份有薪水的工作,在工作中獲得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

針對當前快速轉變的經濟形勢,Fugate等人提出將個體的就業能力劃歸到以人為中心的穩定結構中是很有必要的,進而提出就業能力的心理一社會建構理論,認為就業能力是指能夠幫助就業者識別和獲得就業機會的主動適應能力。這樣的概念較以往對就業能力的界定有很大不同,以往對就業能力的評價更多的是將適應作為指標,將其看做是對環境改變的反應,而現在的研究更多的以主動性作為就業能力的特點。

國內關于就業能力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大學生群體。鄭曉明(2002)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這種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內大多數研究者的觀點,大學生就業能力可以認為是一種發現、獲得并保持工作機會的綜合能力。黃敬寶(2007)從人力資源角度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定義為將高等教育服務轉化為人力資本、并能實現這種人力資本價值的大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有學者提出,同緘默知識(又稱內隱知識)類似,就業能力不是一種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橫切面上與所有行業相關,在縱向上與所有職位相關的能力。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的定義不盡相同,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贊同這樣的觀點: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和靈活性,包括態度、個性等可變化的核心技能群,就業能力不僅取決于個人擁有的這些核心技能群,而且還與個人所處環境,個人應對勞動力市場的策略以及勞動力市場環境有關。

三、就業能力的心理社會模型

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復雜的綜合能力。Fugate等人提出的就業能力的心理社會模型認為,就業能力包含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即適應性(Adaptability)、職業認同(Career Identity)、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適應性是指個體改變行為、情感和想法以適應環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Fugate,2004)。Hall(2004)認為,適應性對于應對當今時代職業不穩定是必不可少的。Savickas(1997)將適應性和計劃性相聯系,認為適應性就是一種應對的準備狀態及探索自己和環境的意愿。適應良好的個體對不確定和模糊的情境具有更高的忍耐力,同時能夠適應新異環境,跨越組織的界限。適應性還包含在適應維度中的是主動性人格的概念,主動性的人更愿意探索不確定和模糊的情境。根據Seibert,Crant,Kraimer(1999)的觀點,主動性人格能夠影響環境的變化,在環境受限時保持相對的自如。主動性人格的人同時更容易識別和把握機遇,主動搜索信息,更好地控制情緒、堅持不懈,并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應對能力和自我引導能力。失業研究表明,內部控制、自我效能和問題導向的主動應對方式等因素在再就業方面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就業能力的第二個維度——職業認同代表了個體在職業環境下定義自己的方式,被稱為在就業機會海洋中指引前行的“認知羅盤”(Fugate,2004)。職業認同體現了“知道為什么”的能力,這種能力包含職業動機、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等因素。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在新的職業環境下會減少對職業軌跡的外部定位(McGreevy,2003),而“內部職業定位”在提供指導時,尤其當個體發現自己在所雇組織之外時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混亂的職業環境下,認同應當獨立于具體的工作和組織之外,而代表個體的個人價值、動機和更廣的職業興趣。為了說明這一點,Anakwe,Hall和Schor(2000)的研究讓MBA的學生反思和自己職業相關的價值觀、需要和動機(幫助形成或鞏固職業認同),結果發現這種反思能夠有效地促進目標設定和決策制定。在職業生涯過渡時期(如初次就業、失業期間),使用職業認同來設定目標和制定決策對就業機會的識別非常重要。

人力資本是指那些可能影響職業提升的個人變量,包括教育程度,工作經歷,培訓,技能和知識。人力資本包含“知道怎么做”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指通過職業學習和專業發展活動所構建的與職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個體能夠發展人力資本,從而建構就業能力。社會資本反映了人際層面的就業能力,和“知道誰”的能力相似,指正式或非正式的職業關系網。實證研究表明,人際交往(認識誰)對自我知覺的塑造至關重要(Eby等,2003),并且能夠提供和職業相關的信息和資源(Seibert,Kraimer,Liden,2001)。社交網絡同時也能夠成為社會支持的資源,從而消除應激事件所帶來的消極后果,如失業等。

四、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相比以往就業能力研究,就業能力的心理社會模型在研究范圍上由宏觀走向微觀,即由宏觀層面帶有普遍意義就業能力的提升細化到具體微觀層面個人就業能力的改進;在研究內容上由窄到寬,即由對增加勞動者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研究增加到對勞動者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潛在因素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由淺顯走向深入,即由傳統的停留在對就業能力外在影響因素的寬泛分析轉向對就業能力內在結構的深入分析。因此,就業能力的心理社會模型對農業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自我發展具有更加具體的指導意義。

1 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大學生適應性教育

隨著當今職場的變化,職業環境和工作職位的變化越來越快,培養學生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針對農業院校大學生活學習的特點,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適應性培養。首先,針對入校新生,開展大學生活、學習適應性教育,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方式,培養主動適應的意識。其次,在四年學習中,不斷加強學生的計劃性教育引導,避免學生困于各種活動,對于學習、職業發展缺乏計劃性從而隨波逐流。第三,對于畢業生可以采取主題班會和交流會的形式,邀請近年畢業的優秀校友開展角色適應教育,讓畢業生盡快適應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增強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

2 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制定和落實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在對廣東高校五所學校1000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中發現,只有13.9%的大學生有清楚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79%的人只是考慮過,但沒有明確規劃,7.1%的人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學生只是想過這個問題,但并沒有明確的目的和規劃,這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尤其對于農業院校學生,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業和科研上,缺乏對職業發展的思考和規劃。在培養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時候,除了按照常規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教育,從大一開始,對學生進行全程化的就業教育,對大學生四年的學習進行整體規劃外,還應當進行專門的職業認知教育、職業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從目前的農業院校大學生擇業情況看,黨政機關、科研機構、大中型公司的職業是排在前位,而選擇到農村、鄉鎮和縣區民營單位以及生產性企業的很少,就業地點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十分普遍。這就要求學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能力,讓學生在就業機會的海洋中找到指明方向的羅盤,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實現人生意義。

3 依托專業優勢,努力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是農業院校畢業生走向社會的必備條件,沒有專業知識作后盾,就無法勝任專業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會失去。因此,在校農業院校大學生必須抓住寶貴的學習時間,不僅要學好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加強實踐能力的鍛煉;不僅要掌握現有知識,而且要加強前沿知識的學習,努力掌握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提升學生的世界眼光。學校應當加大對本科生實驗室、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和科技競賽的投入,提高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除學習和掌握本專業知識外,通過參加第二專業、輔修專業、選修和自學其他課程等方式來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掌握的知識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可調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構建核心競爭力,拓寬知識領域,適應社會需求,達到高質量的就業目標。

同時需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學生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有力保證??蒲袆撔履芰κ侨肆Y本中重要的內容,也是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專業學習建構的能力。學??梢酝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競賽和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

4 加強人際交往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的培養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國家之間、企業之間、部門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日益密切,用人單位都對應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同樣也是心理社會模型中提出的社會資本的要求。良好的就業信息素養包括敏銳的就業信息意識、熟練的信息技術運用技巧以及較強的就業信息加工和處理能力,是畢業生求職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據就業調查顯示,互聯網招聘信息、學校就業信息平臺、各類招聘會、報紙雜志是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占80%以上。面對求職信息流量大、更新快、種類多、范圍廣的特點,農業院校畢業生要利用職業人生規劃等課程,熟練運用各種信息工具,根據自己的人生目標、職業規劃,有效、準確地獲取和提取信息,培養信息的獲取、整理、鑒別能力,贏得就業競爭中的先機。

此外,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使得他們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給其就業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學??梢酝ㄟ^課外活動,如學生沙龍、工作坊等輔導形式的開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一方面塑造自我知覺,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對今后就業時面試有很好的幫助,另外可以積累一定的人脈,對就業信息的獲取十分有利,為今后就業提供相關的信息和資源。

21世紀高等教育大眾化將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從而也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更是如此。所以農業院校大學生必須樹立大眾化擇業觀,努力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樹立積極的職業態度,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強自身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構建,這樣才能在就業的海洋中揚帆遨游。

(責任編輯:朱嵐)

猜你喜歡
職業認同就業能力
高校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機制研究
外語能力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研究
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大學英語教師職業認同實證研究回顧2010—20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