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導向學習:深度教學的基礎性策略

2015-05-13 01:47徐霞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深度教學高中政治

【摘 要】結構導向學習是深度教學的基礎性策略,本文立足深度教學的策略研究,區別于表層教學,從知識構成的三要素角度,淺析結構導向學習的策略,旨在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結構導向;深度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0-0042-02

【作者簡介】徐霞,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00)教師。

所謂“結構導向學習”,是基于結構主義理論提出的,是相對于傳統的機械式、符號式、表層式教學而言的,是指立足知識的三個構成要素——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學生自覺尋找知識的內在關聯從而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即:知識是一種結構,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意義的建構過程。

然而,教學止于知識的現象卻仍然存在——為了凸顯學生主體,課堂教學走入了“為了探究而探究、為了熱鬧而表演、為了理解而強灌”的怪圈。這樣的熱度有余而缺乏深度的課堂,最終無法真正進入學生的思維和靈魂。

一、“表層教學”的怪圈

1.知識教學止于符號表征。

在知識構成的三要素中,符號是知識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知識的存在方式。學習知識勢必首先進入的是符號教學,也就是解決“是什么”,這是知識教學的第一步。然而,我們高中的政治課教學有時在符號表征教學層面就戛然而止了,只告訴學生“是什么”,常說“這個很重要,背出來”。學生埋頭于枯燥的政治理論中,而從不知道這個知識“為什么”,更遑論應用之說,能力也無從提高。

2.知識教學缺少邏輯關聯。

“邏輯形式”其實是隱藏在知識構成背后的規則或規律,這種邏輯關聯是聯系知識與能力的橋梁。學生只有經歷了這種聯系,才能把所學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重新的整合。然而,高中政治課因為教學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很多教師在處理時常常忽略了知識橫向與縱向的聯系,也沒有知識形成的演繹過程,只是就知識講知識。

3.知識教學忽略意義關懷。

“意義關懷”其實應該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不是沒有感情和價值取向的符號,它總關乎學生的生活和情感體驗。然而,很多教師在處理三維目標時,往往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其實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大忌,唯有走進學生思維和靈魂的教學才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渴望與共鳴,永遠停留在知識表層的教學活動是不利于學生能力提升的,更不能發揮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德育功能。

二、“結構導向”——走出表層教學的應然之選

為突破表層教學的“怪圈”,我們嘗試著尋找一種深層次的、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走進學生心靈的教學模式?!敖Y構導向”教學具有重組、建構、優化知識結構的作用,可以彌補表層教學的弊端,實現深度教學、提升能力。筆者借鑒同課異構模式,談談“結構導向”教學的基本策略。

1.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重組原有結構。

【同課異構】在《新時代的勞動者》同課異構中,甲老師如是設計:小梅先后共參加了10多場招聘會,終于找到了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感覺非常幸福。并設問:你能體會出找到工作后的小梅為什么這么幸福嗎?

乙老師:iPad、iPhone在中國熱賣,但137名蘋果觸摸屏中國供應商員工“因長期暴露于正己烷環境,健康遭受不利影響”。賈景川是中毒員工之一……人體長期接觸正己烷可造成全身癱瘓,因而被認定為高危害性毒物。設置探究:如果你是賈景川,面對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你會作何選擇?辭職回家還是跳槽轉行?

【比較反思】我們不難發現甲老師的教學設計意圖很明顯,找到工作后的幸福是對接就業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中充當著“導演”的角色,情境和知識的完美對接是“導演”追求的目標,這樣看來甲老師的教學設計無疑是成功的。而這樣的成功背后,教師卻忽視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深度理解,缺乏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敘述和自我詮釋,學生僅從課本中輕松找到答案后回答了之。

乙老師以“賈景川中毒”這一真實的事件為核心,借助虛擬的設問“假如你是賈景川,你的選擇是什么”,給出了一個兩難選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體會:“放棄就業會怎樣?”“就業有何意義?”把單一的符號知識進行認知的重組:“不就業會怎樣——需要就業——就業的意義”。這就走出了“結構導向”學習的第一步,實現了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碰撞、重組。

2.走向關聯的邏輯教學,建構知識結構。

【同課異構】在高中政治二輪復習《文化生活》時,甲老師設計如下:在上課之初設計“建構框架”環節,接著呈現教師已經搭建好的框架“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傳播——文化繼承——文化發展”,并告知學生:這是本單元的知識體系,請牢記。

乙老師設計如下:在課前讓學生根據原有知識先進行自行建構,然后在課上展示知識結構進行班內評比,在評比的過程中不斷修改知識結構圖,逐個擊破知識的重難點。在比較鑒別后將一小組的知識結構圖進行呈現。

【比較反思】甲老師在課前呈現本課的框架體系,并告知學生要記下來??墒撬麉s忽視了這個體系是我們老師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而不是學生自己的,他剝奪了學生與教材文本的對話機會,也就剝奪了學生尋找知識的意義,并將知識轉化為個人意義的知識的權利。

乙老師把知識建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來可以讓學生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如上圖中學生找到了本單元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從而將知識進行二次處理,既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能讓學生走進知識的內在邏輯。二來這也是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包括學科知識的理解,更有知識所隱含的思維方式建構。學生只有在常態的課堂學習中養成這樣的思維關聯,才能提升解決像江蘇高考中思維難度大、知識范圍廣的綜合探究題的能力。

3.深化知識的意義關懷,優化認知結構。

【同課異構】在《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教學中,處理“勞動最光榮”這一知識時,甲老師在“小梅的幸?!杯h節情境設計如下:小梅是幸福的,工作的人是幸福的,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勞動最光榮!

乙老師設計如下:“蘋果有毒”事件尾聲蘋果公司首次公開承認中國供應鏈員工因污染致殘。對蘋果公司的此次表態,我們欣慰:一方面,因為國人的維權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國的壓力終于迫使蘋果公司承認供應鏈污染。我們的眼光全部集中在蘋果公司身上,但是我們卻忽視了對供應鏈產業的反思,忽視了對世界工廠的反思……設置探究:我們該如何擁有自己的“蘋果”?

【比較反思】甲老師想提升本課的價值觀目標:勞動最光榮,但是他卻忽視了這一知識背后的意義價值:因為什么光榮?怎樣才能光榮?……脫離了知識本身和生活實際的價值提升往往是蒼白無力的。只有發現隱藏在符號表征背后的價值與規律,才能把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完善思維方式,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乙老師提出“擁有自己的蘋果手機”旨在引導學生正視國情: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唯有創新才是撬動“中國夢”的杠桿?!靶腋2粫奶於?,夢想不會自動成真?!敝袊鴫舻膶崿F更離不開我們每一個勞動者,再次點題“新時代的勞動者”。這里,正如郭元祥教授所說:“知識,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名詞(knowledge)來接受,而是應該作為一個動詞(knowing)來經歷?!敝R的意義關懷就需要這樣的經歷,在經歷中實現邏輯教學與意義教學的統一,從而使表層教學走向深度教學?!?/p>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11).

[2]楊凱,王真紅.深度教學例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1(10).

猜你喜歡
深度教學高中政治
課堂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資源設計
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淺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簡約課堂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多媒體手段的有效應用
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錯題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動教學有效應用研究
談能力導向的深度教學及相關策略
以能力為導向的政治課深度教學
有效教學的深度追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