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小班化教學模式研究 探尋小班教學的生態優勢

2015-05-30 19:21陳春穎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5年6期
關鍵詞:小班化小班師生

陳春穎

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數量正在逐年遞減,學校已完全步入了“自然小班”的時代,今天再次重拾小班化課題研究,我們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怎樣在傳承中進一步發揮小班化教育教學優勢,實現新突破?如何以小班化教學為載體,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到“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優質教育”的轉變?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堅持科研根植于教研的思想,本著整合、優化、實用、有效的原則,經過對“小班化教學”與“生態課堂”理論的提煉與重組,將學校關于小班化教學和生態課堂研究的兩個課題進行整合,生成了一個新課題——“基于小班化教學模式研究,探尋小班教學的生態優勢”,將教育生態觀貫穿于小班化教學研究過程中,明確了小班化教學的最大優勢就是“生態”。

一、生態課堂背景下的小班化教學的新模式

新課程理念下,簡單地用一種模式或幾個步驟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如何以小班化教學模式營造生態課堂,著力研究學生的學習,還課堂教學于本真?學校從小班化與生態課堂的聯系上開展實踐研究,從小班化教與學的方式轉變著手,通過課堂組織形態、師生教與學組織形式、教與學活動方式的合理運用,努力建構生態小班教學模式。

(一)“取經”傳道,初見新模

實驗初期,我們經過對課題的研讀解析,進一步明確小班、生態、個性、高效的界定,堅持科研理念引領方向。帶著課題,我們組織實驗教師先后走進南京、西峽、東遼等地學習、模仿、創新和論證,在吸收“三疑三探”和“五元”教學模式精髓的同時,立足學校實際,予以傳承、取舍和創新,初步形成了以“問題為主線、探究為手段、合作為平臺、運用為目的”的“3+X”生態小班教學模式。

1. 模式界定?!?+X”的教學模式中,“3”即“疑、探、用”。

“疑”為質疑,創新思維的起點,問題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先導。教學中,我們追求以問題為主線的學本課堂,將“問題”嵌入課堂,鼓勵學生敢想、敢問,為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抓手”。

“探”即探究,是學生主要運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在引導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引入合作學習、團隊成長的理念,建立小組合作團隊學習機制。它不同于以往的小組交流、討論學習,而是一種有組織的團隊學習。探究中,教師為流動指導員,各組由組長進行合作分工,追求“個體學習愿景化,同伴學習合作化、小組學習承包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用”也謂實踐,根本是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聯合起來,由淺入深、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再從中發現新問題并學習解決,讓學習與實踐相互促進,融會貫通,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X”,這是一個生態化設計,即立足班情、學情、生情、師情等予以創新和拓展,讓師生不為模式所禁錮,彰顯師生個性,使師生不必一味地陷入模式的框架之中,給師生足夠的個性發展創新空間。

2. 模式特征。經過兩年的研究與實踐,“3+X”的教學模式初步凸顯了如下特性:

(1)自主性。該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師生教學的主動性、自覺性,學習不再是“教師教”的服從與配合,而是翻轉課堂的傳統路徑,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教”融入“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變成了教與學的真正主人,成為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踐者。

(2)可操作性。該教學模式是在“以學定教”教學思想指導下而建立起來的,便于理解、把握和運用。它沖破了傳統由“教”到“學”的“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轉化為由“學”到“教”的“自下而上”的新的教學邏輯框架。

(3)參照性。該教學模式是基于小班教學而建立起來的,是處方性的,可以為教師作出指示,提供策略。但并不要求教師嚴格遵循和執行,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和風格,根據需要,創新出適合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讓師生能夠走出固化模式,在教學中實現“有模無痕”,乃至“無模無痕”的理想教學境界。

(二)探索實踐,反思論證

研究中,我們堅持以課堂為主陣地,首先變革備課模式和教研模式,對“3+X”模式進行實踐論證,不斷推進課堂教學在觀念、形式和手段上的突破與創新。

1. 變傳統集備為主題集備。我們從實用主義出發,以生態小班教學模式研究為出發點,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可實施性建議、研討和交流。以學科組為單位,采取“主題學習式、主題研究式、主題設計式”集體備課,努力提高集體備課實效。打破以往集備、教學、科研“單打獨斗”的局面,有效整合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促進了教師的交流與學習。

2. 變單一教研為多元教研。本著參與式、互動式、實戰式的校本教研理念,我們立足單一的校本教研模式向多元的校本教研模式轉化,讓校本教研更好地為教學改革與實踐服務。

(1)豐富教研,植根于教學實踐。組織骨干教師進行“模式引路課與觀摩課”,大學區“1+1”交流教師“優質傳導課”、實驗教師的“問題會診課”,以及“每師一課”、“同課多輪”、“一課多上”等不同形式的教學研究,實現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將科研植根于教學實踐,讓科研更接地氣。

(2)圍繞課例,實施“平等對話”。教學中,我們發現青年教師往往會出現一些個性化問題,這種問題不具有共性,不能作為專題進行討論。于是我們為青年教師開設了“與骨干教師對話”、“與教學校長和教導主任對話”、“與教研員對話”等課程。在這種自主交流和相互啟發中,教師可以暢所欲言,開闊思路,引發思考,提高了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自設目標,自主跟蹤研究。教師根據教學實踐,針對自身優勢和學生特點,自設小課題,進行自主研究。研究中可請工作伙伴幫助跟蹤,小范圍研討。這樣“以小見大”,將教科研落實于教師的自主研究中,有利于形成學校良好的教研風氣。

二、生態課堂給小班化教學帶來的新變化

目前,從教育生態的視角考量,很多小班化教育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改變。除了班級人數減少外,很大程度上還是將“大班”的教學思想直接套在了“小班”上,合作探究基本流于形式。而生態課堂構建引發而生的教育新形態,給我們的“小班”帶來了新變化。

1. 教師角色的轉變——講師變同學。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居高臨下的講授者,而是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大小同學”的合作關系,形成新的學習共同體,與學生一起在課堂上共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民主、平等、自由、開放的生態關系。

2. 學習方式的變化——被動變自主。課堂中,我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對話、問題發現、思維訓練等學習方法,推廣小組合作式的團隊學習,促使學生獲得更高的學習自主權和主動權。

3. 學習資源的變化——匱乏變豐富。教師和教材不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源。通過現代網絡傳媒、圖書閱覽等多種渠道,更容易、更快捷、更方便地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讓學生的視域范圍更加寬闊,學生相互之間也成為學習資源共享對象。

4. 學習評價的變化——單一變多元。紙質評價,現在依然是對學生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生態小班中我們更加關注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及時評價,主要來自于小組、同伴、教師甚至是自我課堂評價,讓評價更加開放、多元,更加突出個性化。

三、生態課堂構建中凸顯小班化教學的新優勢

(一)凸顯環境與資源生態優勢

小班人數一般為25人左右,學生數量的減少,就意味著生均所占空間的擴大,每個學生享有的教育資源也相對增多。據衛生部測試,小班教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明顯低于四五十人的教室,在寬敞的空間里學習、工作,師生的心境也會自然放松,自然更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凸顯教育教學生態優勢

1. 師生互動增強化。實踐證明,班級人數越多,師生間的情感紐帶就越弱,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就越大,教師對班級的管理就越難。相反,小班人數少,學生得到教師關注機率會加大,受教育的時間和相互交往機會也會明顯增多,師生感情也會更加密切。比較顯性的優勢就是小班學生的課堂發言率和教學參與率均優于大班,教師也更容易走進學生當中,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

2. 有效學習充分化。學生自主探究是最常用的學習方法。對比中我們發現在一個學生數較多的課堂,如果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必需材料,在較短時間內組織學生探究是比較困難的,也難于展開和深入,甚至流于形式。而小班則不同,師生思維的開放程度、較大的學習空間有利于組織各種學習形式,如他們或個人、或結對、或小組或全班……去做閱讀、實驗、思考、討論、游戲等多種探究活動,讓探究活動更有效。

3. 因材施教有效化。相對于大班,小班教師的工作量也相對較輕,教師能有充分的時間來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讓教育更有針對性。在大班教學中教師往往更照顧“面”,而小班教學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關注“每一個”、“了解每一個”、“研究每一個”、“發展每一個”,讓每個孩子都在教師的關注中個性得到充分釋放,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一路學習與實踐,我們品嘗到了“破繭成蝶”的艱辛與喜悅?!?+X”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學校全面推廣。每個學科組都在總模式的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學科模式。小班化教育與生態課堂的融合,更多的是改變了我們教育觀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是實施個性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充分利用和發揮小班化教育的生態優勢,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讓生態課堂成為每個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是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猜你喜歡
小班化小班師生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小班教學 有效交流
如何在幼兒園小班開展區域活動
小班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班化教學方法體系的探索
農村學校如何應對小班化
麻辣師生
小班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培養
重視“五老”作用 關愛青年師生
基于專業特色的《數學分析》課程小班化教學改革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