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熱后的一些冷思考

2015-05-30 17:42陳雅林
學理論·中 2015年6期
關鍵詞:出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

陳雅林

摘 要: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我們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F如今,保護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在“后申遺時代”,我們仍然要警惕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申報、輕保護”的不良傾向,如何走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道路,仍然值得我們探討。出路在于: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將現代科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相結合;博物館展覽;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廣泛的民眾教育。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出路

中圖分類號:G0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09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1]。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種活態的傳承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群眾基礎,是我國人民智慧的體現。從2001年我國昆曲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單,到2003年聯合國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再到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制度

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頒布實施,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日益提高,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開始逐步建立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辦[2005]18號)這樣要求:“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蓖ㄟ^對全國范圍內的文物進行徹底的摸底普查,可以使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保護現狀,為下一步的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前一階段摸底的工作中,對于那些瀕危的、具有典型的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搶救,通過政府主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為此,國家采取了分級保護體系,即先由縣一級的機構進行甄別遴選,對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上報,再經過市——省一級機構的層層選拔,最終上報給國務院。一般情況下,入選縣級的文化遺產數目比較多,越往上數目越少,有些學者稱其為“寶塔型”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與保護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能夠擴大申報遺產地的知名度,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傳統的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分布地域廣泛,內容豐富多彩且數目繁多。而一旦進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必然引起媒體的關注,提高當地的知名度。首先是帶動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增加門票、紀念品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增加當地的餐飲業、住宿等行業的收入。其次,對于城市的宣傳有著深遠的影響,能夠拉動當地及其周邊城區相關的服務業發展。如新疆柯爾克孜族通過舉辦《瑪納斯》旅游文化節,廣泛地宣傳了新疆阿合奇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當地經濟帶來可觀的收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對于具有典型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間接保護作用。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成功,能夠引起政府和當地居民的重視,提升群眾的保護意識。第二,增加政府的保護力度,提高政府的資金支持力度。第三,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能夠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加深對當地文化和歷史的了解。第四,能夠改善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增強傳承人的信心。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后的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后,出現了“輕保護”的不良傾向。一些地方僅僅看到其巨大的商業價值,將非遺作為“搖錢樹”。大搞旅游活動,造成旅游客流量激增,超負荷開發,對非遺的保護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對于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僅拿出來一小部分的資金用于保護之中,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是相當不可取的,有悖于“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

忽視其文化的內涵,片面追求物質化。如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天井寨的侗族儺戲“咚咚推”。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其面臨著一個危險:一些人為了發展文化旅游,在附近的一個村寨對原始古老的“咚咚推”進行了重新“包裝”,將格格不入的京劇動作、現代舞姿雜糅進去,把“咚咚推”弄得面目全非、不倫不類[2]。我們應該警惕對傳統技藝進行過度改編的現象,不能為了追求物質利益,而隨意進行更改,有悖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傳統的方式開始與現代社會脫節。正如向云駒先生所說,“在電視電影時代,‘圍爐茶話式的講神話、故事、傳說還有‘市場嗎?在網絡搜索無所不知的年代,說諺語、猜謎語、唱盤歌、演史詩、說唱長篇敘事詩就不會再是唯一的傳播知識的手段,當機械化、程序化、批量化、智能化、模式化、精密化的物質產品橫掃人類物質生活的一切物化產品時,手工技能、慢工出細活的手工藝品如何安身立命?當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生態變遷時,依賴一方水土成就一方文化形態的傳統生態型文化,又如何不能不面對時過境遷的衰亡命運?”[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功能逐漸退化,淪落到孤立無援的境地。

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傳統的技藝。如河南淮陽縣的泥泥狗是漢族傳統的手工藝品,也是淮陽太昊陵廟會上的祭物。據淮陽泥泥狗老藝人房國富說,隨著改革開放后打工浪潮的興起,泥泥狗的發展面臨著挑戰,前景不容樂觀,老藝人們年老體衰,有的身體有病,他們的孫子、孫女都不喜歡干這種活,他們向往去大城市打工掙錢[4]。不僅僅是在河南淮陽,在其他的地方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這正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路

(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藝術,它的發展和延續離不開傳承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但是我國傳統技術的掌握者面臨老齡化趨勢,一旦發生意外,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就會永久失傳,而傳承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培養傳承人的興趣,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香火。我國的一些地區先后建立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比如,在2012年3月,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公布了首批3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基地,涉及藏族天文歷算、拉薩北派藏醫水印洗煉法、唐卡、藏戲、藏紙、珞巴服飾、直孔噶舉派音樂等30種亟待傳承的項目[5]。除此之外,還有浙江、山東、上海、廣東等一些城市開展傳承基地建設的工程。這一舉措,大大推進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程。

(二)將現代科學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相結合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使一些傳統的工藝技術漸漸被人們遺忘,若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增添趣味性和生動性。剪紙是我國民間最為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勢,其獨特的造型受到人們的青睞,在2009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批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剪紙藝術失去了其實用性,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若將剪紙技術與動漫兩者相結合,既可以激發青少年的興趣,培養年輕一代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剪紙的內容,這就為傳統的工藝創作提供了更豐富的內涵,利于壯大傳承隊伍。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也開始融入現代工藝技術,如將琺瑯技術融入腕表設計中,也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這一傳統技藝與時尚的結合,也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起到了宣傳作用。

(三)博物館展覽

博物館展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廣大人民群眾加快了走進博物館的步伐,拓展了文化的傳播功能。我國有不少專題博物館,如中國年畫博物館、蘇州刺繡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等,長期集中展示某項或某類民間藝術的作品、制作工藝等[4]。除了這些專門的博物館,還有一些大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借助大型的博物館展出,如2009年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系列活動[4];2012年由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西藏唐卡藝術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行[6],這些大型的展覽著眼于豐富群眾的視野,對于打造我國傳統工藝的品牌效應,有著卓越的貢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者還邀請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更是突破了博物館見物不見人的保護模式的局限,實現了民間美術制作技藝的活態展覽[4]。

(四)相應的行政方法和法律法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其保護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通過研究進行整體規劃,將相關聯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最后動用人力、物力來實施,來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我們還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等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實施細則,地方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補充和細化,走科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進行廣泛的民眾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其他權利主體,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以及社區群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觀念又很淡薄,往往是等到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才會關注這個問題[6]。因此,對于民眾的教育工作亟須開展??梢酝ㄟ^舉辦培訓班、進行大型的展覽互動、媒體宣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日常生活相關聯等方式,加強民眾的保護意識,引導他們自覺參與,培養文化認同感。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傳承人的保障機制,對傳承人進行相應的補貼和照顧,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利用現在科學技術,用視頻、音頻等進行紀實保護,通過電視專題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地區進行有獎知識競賽等活動,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使民眾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浪潮中。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是我們審視自身民族文化的源頭。隨著我們社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已經不再適用于社會的發展,處于被人們遺忘的角落。但是我們不能僅僅以“申遺”為目的,來留住我們的歷史,應該發揮我們的文化自覺性,在政府科學的引導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學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良好的地區優秀經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趕走“霧霾”,尋找一片純凈的藍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Z].2005-03-26.

[2]楊世英.侗族儺戲隨意改動將導致面目全非[E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4-26/29996

70.shtml.

[3]陳少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4]康保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1)[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西藏公布首批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3/02c_111596524.htm.

[6]康保成,宋俊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3)[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出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
少先隊活動(2022年9期)2022-11-23
國際收支間接申報問答
以外國文學教學為例談如何提高師范學校課堂教學質量
大學生參與法治社區建設探微
基層民事檢察監督工作的困境與出路
《申報》與上海民國時期禁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