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務運動與近代中國科技的起步

2015-06-11 15:21周磊
新課程學習·中 2015年4期
關鍵詞:洋務運動科技成果人才培養

周磊

摘 要:對于中國科技近代化的開端,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以明代中晚期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科學知識為開端者,有以鴉片戰爭后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新思想萌芽為開端者,也有認為中國科學技術近代化的開端為洋務運動。而事實上,洋務運動中西方科學技術的大量引進和廣泛傳播,促成了近代科技的發端,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擬從軍事與民用工業的發展、西方科學知識的引進以及科技人才培養三個維度,對洋務運動對中國科技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洋務運動;科技成果;人才培養

一、洋務運動與軍事、民用工業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清政府逐漸加深了對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認識,將“師夷長技”提上日程。逐漸將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技術作為中華民族解決內憂外患的基本途徑,以達到效仿西法、“求強”“求富”的目的。

在“求強”的旗幟下,中國開始大量地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與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其中最早建立的軍事工業是1861年創辦的安慶軍械所,它是洋務運動最早的軍事企業,后來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臺實用蒸汽機,為火車輪船的制造開辟了道路。此外,李鴻章于1865年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運動期間最大的軍工企業,這也是中國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歷史進程的開始。此外,還有左宗棠在福建馬尾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槍炮廠,以及各省響應洋務運動號召創辦的洋務工廠。這些軍事工業的創建,具有“安內”和“御侮”的雙重作用,但同時對于促進民用工業的興辦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在“求富”的指導下,相繼創辦了一系列與軍事工業有關的民用工業。如上海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天津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等。在所創辦的民用企業中,覆蓋采礦業、冶煉業、交通運輸業、紡織業等。這些民用工業的創辦,大都是為了解決軍事企業中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而開辦起來的。比如,創辦工業必須有煤炭,但基本都是從外洋進口的。因此,在1877年在灤州籌辦了開平礦務局,生產的煤首先供給輪船招商局和天津機器局使用。另一方面,張之洞也認識到要辦好槍炮廠,必須辦好煉鐵廠,因為制造槍炮的時候必不可少的就是鋼鐵,于是張之洞創辦了漢陽鐵廠,它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鋼鐵企業。

二、洋務運動與科學技術引進

洋務派在辦洋務的實踐中,開始認識到西方的長技不僅僅是“堅船利炮”,還有支撐著這些“堅船利炮”背后的“科學知識”,于是便開始引入科學技術知識。其主要形式包括設立翻譯館,引進西方書籍與近代科技成果。

1.設立翻譯機構,編譯西方近代科技書

科技書籍的編譯出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手段。1862年,清朝政府設立同文館,1866年又于同文館內增設“天文算學”。上海和廣州分別于1863、1864年設立“廣方言館”,1868年江南制造局設譯書館。這些機構都陸續翻譯出版了一些科技書籍,書目主要圍繞自然科學、軍工、造船、機械等實用技術為主。洋務初期,所翻譯的書目主要是與軍事有關的實用科學,西書的翻譯出版,傳播了科學技術知識,培養了洋務事業所需要的軍事和工程技術人才。

2.引入多個學科自然科學知識,傳播西方近代科技成果

在這一時期,引進大量的西方書籍與科學知識。數學方面,李善蘭與偉烈亞力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后9卷,使其有了完整中譯本,翻譯了《代數學》《微積拾級》等書,使西方近代的符號代數學以及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第一次傳入我國?;瘜W方面,徐壽翻譯的《化學鑒原》是其中比較重要而且影響較廣,是我國第一本近代化學理論教科書,對化學知識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洋務運動時期,幾部重要的物理學書籍翻譯刊出之后,近代物理學知識迅速在中國得到傳播。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翻譯出版物理學書籍十余種。在天文學和地質學方面,1859年李善蘭第一次把萬有引力、天體力學知識以及哥白尼的理論介紹到中國。地質學著作洋務運動時期有《金石識別》《地學淺釋》兩部書被譯出。

上述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傳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為近代中國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洋務運動與科技人才培養

早在創辦軍事工業時,洋務派就已經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大量輸入中國,國人自己不懂技術,必須依靠西方顧問才能運轉,這樣并非長久之計。舉辦新式學堂,培養科技人才,派遣留學生,接受歐風美雨洗禮等方式,成為當時汲取西方科學知識科學理論的一條道路。

1.提倡西學,創辦新式學校

首先是翻譯人才的培養。1862年設立了京師同文館,主要是翻譯人才的培養。兩年之后,又建立了兩個類似分支機構——上海廣方言館和廣州同文館。隨著洋務派開辦各種廠礦、架設電線、修筑鐵路等,又產生了對各種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因而又相繼創辦了一系列專業技術學校。主要有:福州船政學堂、上海機器學堂、天津電報學堂、上海電報學堂等。其中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最早的造船和駕駛的技術學校。此外,還開設了一些中國近代最早的軍事學校,用以培養新式軍備人才。

2.派遣留學生,汲取西方科學

洋務運動的另一大措施就是派遣留學生,到外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1872年開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學,在這批留學生中就有享譽盛名的詹天佑。1875年開始則是赴歐洲留學,如在1876年12月,李鴻章與沈葆楨合奏,擬派遣福州船政局學生和藝徒30名,去英法兩國學習制造和駕駛。這些留學生回來以后都為洋務的創辦貢獻了力量,用他們所學,為國家貢獻力量。

洋務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社會歷史的進程,不過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為動力來改變的。洋務派是中國近代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啟蒙力量,因此在此視角下我們可以認為洋務運動揭開了近代科學技術的序幕。

參考文獻:

徐泰來.中國近代史記: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編輯 段麗君

猜你喜歡
洋務運動科技成果人才培養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關于洋務運動中洋務企業性質的探究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學技術視域下中國近代化建設探析——以洋務運動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