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家園互動中建立幼兒關愛情感的案例研究

2015-06-17 03:54吳依然
新課程·上旬 2015年4期
關鍵詞:小班幼兒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冷漠,很少主動關心他人。目前幼兒園獨生子女還是占絕大部分。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高等原因,造成了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等問題。學會關愛他人,成了整個社區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偏重智力;小班幼兒;任性自私;關愛他人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關愛情感是主動對周圍的人及自然環境形成一種關心愛護的情感及心理活動。小班入園新生長期在這樣一種“被關愛”的環境中成長,不會如何主動去關愛身邊的人。相反,小班幼兒對“屬于自己的東西”卻表現得極為在乎。由此可見,小班幼兒從對自己“所屬品”的“在乎”中是可以延伸出一種對身邊物、人的關愛情感的。

(二)研究內容及目的

幼兒的學習不是獨立的,他們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

通過家園欄、博客、微信群、成長檔案、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幼兒的認知經驗反饋等多種途徑,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到孩子在參與每個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和認知狀況,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保持家長關注的持續性,這樣才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有利于關愛情感的萌發。

(三)研究方法

1.訪談法

通過與幼兒的個別訪談,談談自己養殖的動、植物、說說自己觀察到的動、植物每天不同的變化以及對同伴的關注情況進行調查。

2.調查法

對幼兒在“關愛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收集,包括照片、視頻、家長的心得體會等,整理、分析了解幼兒在關心植物的同時伴隨的交往行為,禮貌用語、分享等關愛情感。

3.觀察法

觀察幼兒在活動《寶貝的秘密花園》中關愛植物的情況,關注動、植物的變化,在游戲情節中如何表達自己對動、植物的關愛情感,以及伴隨的語言、動作與同伴進行交往的情況。

二、活動的開展及幼兒行為分析

(一)多途徑互動方式的案例研究

活動方案《寶貝的秘密花園》中的有效互動。

活動小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指導要點強調: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并進行猜想和假設。面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充分調動他們原有的經驗,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引導幼兒觀察和實驗驗證。

兩個月“寶貝的秘密花園”活動中,幼兒和老師共同創設花園環境、開展寶貝講臺、形成飼養經驗等?!懊孛芑▓@”漸漸成了孩子們自由活動時間和同伴們最愛去的一個小角落。

案例小結:在《秘密花園》這樣一個簡單的飼養活動中,提供了家長參與互動的途徑與機會,喚醒了更多家長的參與意識,挖掘不同家長自身潛在的教育資源,發揮了家庭教育的優勢,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家園互動。

班級80%的幼兒和家長都能積極配合參與到制作DIY花盆的活動中來。100%的幼兒能和家長一起商量認領自己的動、植物,并為它們起名字。80%的幼兒能主動或在老師的提醒下主動關心自己認領的動、植物,觀察它的明顯變化。80%的幼兒愿意在“寶貝講臺”向同伴簡單介紹自己的動、植物的生長情況。30%的家長會經常主動關心“秘密花園”動、植物的生長情況,并給予老師建議和意見。由此可見,有效的互動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探知欲及關愛情感。

(二)?;顒又嘘P愛情感建立的案例

1.和豆寶寶打招呼

老師、孩子和家長們一起精心制作“豆寶寶”的“家”,營造出賞心悅目、春意盎然的小花園環境。由于孩子們全程參與了環境的創設,“花園”里的每一個花盆都是DIY制作的,每一顆豆豆都是孩子自己種下的,他們對豆寶寶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樣的環境氛圍引發了他們對豆寶寶的關注,萌發了積極情感的表達,每天他們都要和豆寶寶去打招呼。

2.分享“麥苗”和“花生”

臣臣是個小心謹慎的孩子,平時不愿意給同伴玩他的玩具。臣臣的爺爺是個喜愛養植物的老人,他主動帶來了家里的麥子、花生等發芽植物來園給小朋友欣賞,向大家介紹。漸漸的,臣臣受到爺爺的榜樣示范,并影響著身邊的同伴們也關注起自己帶來的植物,一段時間后,臣臣的“好朋友”變得多起來了。

3.主動為同伴提供“陽光位置”

兩個星期過去了,妞妞的“紅豆寶寶”在她的小花盆里還是毫無動靜。聽著同伴此起彼伏的歡呼聲:“我的豆寶寶發芽啦!”妞妞在一旁很著急,但又無可奈何,哈尼見狀,主動提供了自己有陽光的位置給妞妞。

4.歡送即將遠行的旺仔

班中的好朋友旺仔即將和爸爸去美國游學,很多孩子們在得知這個消息后都向旺仔表示關心。老師通過微信群尋求家長的建議:可以通過什么途徑讓每個孩子都能表達出自己對旺仔的關心和祝福。最后老師采納了家長不同的意見,制定了一個“歡送旺仔”的“關愛計劃”請家長和孩子一起為旺仔制作一張自畫像,準備一句想對旺仔說的話,表達自己對同伴關愛的情感和祝福。

活動反饋:

這個活動得到了班級家長的認可,活動參與率達到了100%。在家長的幫助準備下,每個孩子都將這份純真的情感換化成關愛的言語。在一個溫馨的集體氛圍中,幼兒通過與自然、同伴、老師、和家長之間發生的小故事,感受著來自于身邊的關愛。

案例小結:

(1)設環境、真感受——積極創設美好環境,豐富關愛體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中提出幼兒應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在“秘密花園”的環境中,幼兒通過“向豆寶寶打招呼”,從而克服了向“老師打招呼”時的緊張,在環境的影響下,在真情實意的體驗中形成了禮貌用語習慣和對身邊事物的關愛之情。

(2)樹榜樣、互影響——有效利用模仿行為,萌發關愛意識

重復榜樣的行為是幼兒社會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臣臣將他爺爺作為自己的榜樣,通過模仿他的行為舉止,在交往中分享自己習得的經驗。老師扮演的角色則是引導他發現同伴對他態度和評價的轉變,幫助臣臣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

(3)會關心、樂交往——分享交流關愛行為,強化關愛情感

幼兒在關心自己的植物時,開始關注到好朋友植物的生長變化,部分幼兒已經開始關注到了同伴情緒的變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了關心尊重他人的目標,小班幼兒應逐步克服自我中心思維方式,在身邊的人不開心時會表示同情。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對同伴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在互動中體驗交往的樂趣,學習交往的技能。

三、結論與建議

從本學期的主要活動與日常案例的分析來看,關愛教育能推動積極情感的發展,能促進幼兒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從自私自利到關愛同伴、友好相處、有助人為樂的行為習慣,形成初步的社會化情感??梢?,教師在活動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引導、在家園合作中強化與延伸的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此外,家長也提高了對情感教育的認識,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家長相互交流討論,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

作者簡介:吳依然,女,1987年8月出生,本科學歷,上海市宛南實驗幼兒園教師,研究方向:小班幼兒的情感發展。

?誗編輯 薄躍華

猜你喜歡
小班幼兒
小班幼兒角色游戲中篡位與偏區現狀指導策略分析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一日常規
小班幼兒“自我中心”的表現與分析
小班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
小班幼兒數學區域活動要體現“生活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