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族納頓節鑼鼓樂的考察及研究

2015-07-12 08:34商文嬌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810008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土族銅鑼鑼鼓

商文嬌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 810008)

土族納頓節鑼鼓樂的考察及研究

商文嬌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系 810008)

鑼鼓作為主奏樂器在青海民和土族納頓節1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掌控著整個納頓節演出活動的儀式進程,并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功能,在土族納頓節各項儀式的實際展演中,傳遞著民間信仰儀式的內涵,發揮著控制文化時空,渲染節日氣氛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納頓鑼鼓樂的研究和探討顯得尤為重要。借由田野調查,筆者深入到民和縣官亭鎮各個村落,通過訪談、錄音等方法,獲得了比較詳盡的第一手研究資料。本文在實際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納頓鑼鼓樂進行了錄音記譜、歸納和梳理,同時對其結構形態、地域特征及審美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納頓節;土族;鑼鼓樂

注:本論文屬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課題《河湟流域多民族音樂文化研究》(課題批準號:14ED150)階段性研究成果。

納頓節是青海民和土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作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納頓節以它獨特的文化現象和藝術特性,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除了莊稼歉收的年景,民和的三川地區幾乎每年都要舉辦納頓節。屆時,人們群情激動,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連長期打工在外的村民都盡量會抽出時間返回家鄉參加納頓會,在節日進行期間,從頭至尾都會有鑼鼓樂的伴隨,各個環節、各項儀程也都離不開鑼鼓的配合。

一、民間信仰儀式場域的主導者

在中國各民族或民間的活動儀式中,打擊樂是普遍使用的一種器樂組合形式,民間幾乎所有的祭祀活動或節日活動都伴隨著鼓、鑼、鈸、板梆、木魚等打擊樂器的擊打演奏。其中鼓和鑼尤具民間特色,使用也最為普遍,我國古代就對鼓十分推崇,認為鼓是“八音之領袖”2,有史記載,夏朝時宮廷里曾用鼓聲來救除日食,那時起就確立了鼓既作為祭器又作為神器和樂器的重要地位。鑼與鼓相結合,成為中國民間打擊樂組合的主流,也是民間祭祀活動中的主導性響器,因此后來“鑼鼓”一詞變成了中國民間諸多打擊樂器的代名稱。廣泛應用于狩獵征戰、祭祖求神、祈天祈雨、婚喪嫁娶等民間的各種民俗活動中。

民和土族的納頓節主要儀式包括請神下廟、會手舞、報喜訊、頌搭頭詞、打杠子、鑼鼓競技、面具舞、法拉祭祀占卜、發神收幡等形式,期間土族群眾上墳祭祖,訪親探友,村頭村尾熙熙攘攘一派歡天喜地的節日景象。所有儀式環節中,鑼鼓敲擊出的音響就是統領儀式進程與展演的靈魂,整個儀式活動中也只使用牛皮鼓和銅鑼兩種打擊樂器。在納頓節里,鼓和銅鑼既是給舞蹈和面具戲伴奏的樂器,也是連接儀式活動的“控制器”,還是“法拉”發神附體時必用的法器,可見其作用的廣泛和重要性,所以說鑼鼓是伴隨民和土族納頓節儀式展演中最為重要的音樂元素。響亮有力且節奏變化豐富的鑼鼓聲使人振奮,也讓人敬畏,人們隨著鑼鼓擊打出的各種節奏點翩然起舞,奉上自己真誠的心,完成納頓節“娛神”同時也“自娛”的主題。

在幾乎所有的民間儀式活動中,能同時演繹出莊嚴神圣、活力動感因素的,就是聽覺方面的音樂節奏和視覺上的表演行為。鑼鼓在納頓節中,同樣充分發揮著直接的、不可替代的現場組織功能和環節銜接作用,不僅是各項儀式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律動基礎,更是調節現場情緒的動力。節日期間,通常各村落使用的都是牛皮鼓和銅鑼,單鼓單鑼或一鼓兩鑼,鼓作為一種被神化的聲音符號,在此音樂組合中占有極高地位,幾乎擔任了納頓節全部活動的總指揮工作。

據中川鄉鄂家村的老人們說,他們村所用的鼓是村里的木匠制作的,銅鑼是用黃銅鍛制而成的高邊鑼,這種鼓和銅鑼在中國民間是很常見的。納頓節鑼鼓隊伍中的鑼鼓手一般由青年和少年的村民擔任,各莊子跳會時,使用的鑼鼓在數目上略有差異,在納頓節的表演過程中,不同儀式環節采用的鑼鼓數目和節奏點也是不同的。如表演會手舞和主客兩隊鑼鼓競技時,所用鑼鼓數目就比較多,鑼鼓表演隊規模也大,有的莊子甚至用二、三十面鑼鼓。報喜訊時,只用一面銅鑼,在進行《莊稼其》等面具戲表演時,一般使用使用單鑼單鼓來進行伴奏;法拉占卜、發神、收幡時僅用兩面銅鑼。

二、納頓鑼鼓的社會功能

“文化在滿足人類的需求當中,又創造了新的文化,這就是文化最大的創造力和人類進步的關鍵。任何一種文化都是與這個民族的生存需求分不開的?!?以馬林諾夫斯基功能學派的觀點來講,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的需要,即都有一定的功能性。概括起來講,納頓節中的鑼鼓具有控制文化時空、給舞蹈和戲劇表演進行伴奏、渲染節日氣氛等功能,土族納頓節正是這樣一種節日文化,納頓節中的鑼鼓也毫不例外地具有著一定的文化功能。

以2006年宋家納頓會為例,農歷的七月十二日是到二郎神廟請神下廟的日子。凌晨三點鐘,神圣響亮的鑼聲便拉開了整個宋家納頓節儀式活動的序幕,此刻的鑼聲在這里起著一個傳遞信息、信號的作用。一路鳴鑼開道的二郎神轎隊伍,則用鑼聲在驅邪,以警示路上那些不潔凈的東西趕快遠離神龕。而在第二天下午進行會手舞、報喜訊、面具戲等表演時,鑼鼓的演奏則變化多端,隨著儀式內容的不同,分別起著引導、宣泄、伴奏等不同作用。所以說在民和納頓會上,鑼鼓音樂是其聲音場域上的標志性符號,具有著控制納頓節文化時空的重要功能。

除此以外,作為納頓節儀式活動的主導性靈魂,鑼鼓音樂也為納頓節的各項儀式創造了一個特定的、神圣而熱狂的情緒氛圍。如鑼鼓競技中鑼鼓手們打到興頭上時,雙方互不相讓,各顯身手,動作豪放剛健,不斷變換各種擊打動作,一段接一段,一陣兒急似一陣兒,好似不爭個山高水低,決不歇手,猶如龍騰虎躍,粗獷灑脫。兩支鑼鼓隊伍穿插交替,變換出多種隊形來。鑼與鼓交錯擊打,節奏雄壯有力,扣人心弦,周圍群眾高聲吶喊助威,群情激昂,人聲鼎沸,千家萬戶陶醉在喜氣洋洋的節慶氛圍之中。因此說,鑼鼓聲是納頓節的靈魂音樂,是渲染節日氣氛,也是調動人們情緒的最有效的手段。

作為最原始、古樸的樂器來講,鑼鼓在納頓節這一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中至今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綜上所述,流傳于青海民和地區的土族納頓鑼鼓音樂,既豐富多彩又簡單質樸,帶有著強烈的民間色彩。它充分展示了三川地區土族的傳統音樂藝術,延續著生息在這片熱土上的民族精神文化,而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繼續傳承其傳統表演技藝更要研究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注釋:

1.“納頓”一詞是土語,在青海本地土語中的意思是“玩耍、娛樂”,作為民族傳統節日,其名稱又含有“狂歡”的意思,土族人一般稱之為“莊稼人會”“跳納頓”等。

2.李純一.《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5-6.

3.馬林諾夫斯基,費孝通等譯.《文化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91.

[1]薛藝兵.《神圣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蕭梅,韓鍾恩.《音樂文化人類學》.廣西科技出版社,1995.

[3]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民和回族自治縣概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4]青海省藝術研究所編.《青海民族民間文化》.陜西旅游出版社,1995.

猜你喜歡
土族銅鑼鑼鼓
關于土族聚居地區漢、土雙語教育實施概況
技能的改進與資源的獲取——以土族《格薩爾》中的傳統手工業為例
10分鐘搞定銅鑼燒
賀紅安縣銅鑼詩社成立三十周年
銅鑼的心事你別猜
軟槌鑼鼓 聲震九州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試論潮州大鑼鼓的藝術特色
龍潭八牌鑼鼓的概況與保護
神秘的土族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