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迅速發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影響與應對策略

2015-08-15 00:54郝唯甫
科技視界 2015年15期
關鍵詞:弱化監護子女

郝唯甫

(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3)

1 城鎮化快速發展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現狀

1.1 城鎮化快速膨脹,打工經濟潮導致的留守兒童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我國在加快推進土地城鎮化的同時,人口,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沒能實現相同的城鎮化。這就導致了大部分農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由此產生。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反映在教育上,其突出表現是:城市義務教育由國家財政負擔,而農村義務教育則由農民自己支撐。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年,而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還不足7年,相差足足近一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對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已經弱化了。正是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或經商,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父母對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教育的弱化。例如,有些家長只想著外出打工掙錢,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幾乎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質等;有些家長很少與孩子、臨時監護人和學校溝通,根本不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況;有些留守兒童到青春期后產生叛逆情緒,家長不能及時發現,等到發現為時已晚。所以,相對于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正常家庭而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功能相對弱化了。一方面,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空間的間隔,進城務工或經商的父母既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子女進行交流,不能對子女進行親身的教育和指導;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水平和精力的不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鄰居、老師等監護人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不能嚴格地對留守兒童進行監管和教育,無法營造有利于子女成長的家庭氛圍??匆?,農村留守兒童已經無法在享受親情的基礎上感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精心指導的教育。事實上,家庭已經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家庭教育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已經被嚴重弱化了。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造成親子分離,留守兒童得不到足夠的親情和良好的教育,在行為習慣上極易產生消極變化,如小偷小摸,違反校紀,抽煙喝酒,賭博搶劫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遠離父母的他們既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無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又很難有稱職的可以替代的“監護人”,這使得他們對新的社會現象很容易產生認識和價值上的偏離。留守兒童大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許多孩子沾染了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的不良引誘。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城鎮與鄉村之間發展不協調的必然后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農村男勞動力大量外出造成的家長缺席以及由農業勞動女性化造成的母親對自身職責的力不從心有。從實質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集中體現著城鄉文明一體化這一社會轉型中多種矛盾和沖突的、綜合性的未成年人教育問題,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城市發展與鄉村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現狀。

1.2 基本狀況

1.2.1 農村留守兒童的含義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長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留守兒童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四川、廣東、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農村是普遍存在的。

1.2.2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類型及其影響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可總結為以下四種:隔代監護、單親監護、上代親戚監護、同輩監護或自我監護。從各地的調查結果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以隔代監護和單親監護為主,其中單親監護又以母親監護為主。

在我國社會加速轉型和城鎮化進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最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時,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經超過1億,青壯年勞動力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從大的方面而言,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同時,政策法規滯后于社會變遷,城鄉二元結構使得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無法將子女長期帶在身邊給予照顧,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在城市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民工子弟學校又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

2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對于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問題,解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提高父母意識,強化父母責任

首先要增強農村父母的家庭教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改變留守兒童父母的認識極為重要,給他們分析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與子女教育之間輕重緩急的利弊關系,引導他們妥善處理各種關系,樹立以孩子教育為重的科學家庭教育觀。

2.2 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管理制度,加強小學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要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補償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2.3 充分發揮社區和社會組織的作用

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過程中,社區和社會的作用不容忽視。我們要發揮社會組織教育的輿論導向作用,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參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充分發揮農村社區作用,彌補留守兒童家庭呵護的缺失。

2.4 加大財政投入,積極發揮政府作用庭教育問題對我國二元經濟轉化的巨大反作用。如果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得不到好的解決,它會阻礙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禁錮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對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已經弱化了。正是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或經商,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父母對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教育的弱化。例如,有些家長只想著外出打工掙錢,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幾乎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質等;有些家長很少與孩子、臨時監護人和學校溝通,根本不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況;有些留守兒童到青春期后產生叛逆情緒,家長不能及時發現,等到發現為時已晚。所以,相對于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正常家庭而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功能相對弱化了。一方面,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空間的間隔,進城務工或經商的父母既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子女進行交流,不能對子女進行親身的教育和指導;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水平和精力的不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鄰居、老師等監護人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不能嚴格地對留守兒童進行監管和教育,無法營造有利于子女成長的家庭氛圍??匆?,農村留守兒童已經無法在享受親情的基礎上感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精心指導的教育。事實上,家庭已經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家庭教育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已經被嚴重弱化了。

[1]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37-49.

[2]王彥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留守子女”教育問題思考[J].理論觀察,2008,4.

[3]段飛艷,李靜.近十年國內外隔代教養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4]龔保華.社會轉型期的農村留守子女問題探析[J].社會科學家,2008,5.

[5]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關于我區 91縣區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報告[OL].中國婦女網,2009,12.

猜你喜歡
弱化監護子女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護娃成長盡責監護 有法相伴安全為重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我國成年監護制度之探討與展望
如何解決果樹盆景弱化的問題
基于ANSYS的硬塑氣囊蓋板弱化研究
帶養之實能否換來監護之名?
自然主義是一種需要弱化的社會科學綱領
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完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