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2015-08-15 00:54薄麗坤
科技視界 2015年15期
關鍵詞:計算機德育信息技術

薄麗坤

(秦皇島市海港區社區教育管理中心,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具有工具性、實踐性很強的特點,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計算機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學與訓練,而忽視了它的德育功能。一些德育教育的問題常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呈現出來,怎么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更好地讓學生的思想健康穩步發展,這是我們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1 中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

網絡道德是人類道德整體構成的一部分,既有其獨立性,又有其與整體道德相關聯的眾多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止是在學校的微機教室可以上網,多數學生家中也接入了互聯網,學生接觸網絡變得越來越容易。青少年處于心理逐步成熟的時期,好奇心強,意志力不夠,心理調控能力差,這種不成熟的心理狀態遇上網上種種新奇的信息刺激,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其自覺抵御外來不良誘惑的能力。同時還要注意說明網絡的負面影響,用具體的事例引起學生的警惕,增強使用網絡的安全意識,如注意保護自己的郵箱密碼,相關的帳號,不在網絡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實際信息和相關情況,不要盲目參與網絡發起的活動,正確對待網絡語言等等。其次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和日常行為的規范教育。網絡上的違法犯罪行為如同現實生活中的違法犯罪行為一樣最終都要受到法律的懲罰。有的同學認為網絡是自由的,所以可以在網上隨意發布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我就給學生解釋明白:一切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操守,在網上仍需要堅持,虛擬社會并不是虛假的。并給他們舉出李俊因制作了“熊貓燒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導他們仔細閱讀上網時的“用戶協議”、“服務條款”其中的用戶責任或法律法規,真正讓學生自覺做到知法、守法,讓他們負責任的使用信息技術。這樣耐心的教育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另外,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盜版軟件就像毒品一樣,起初不知不覺,但當我們發覺已經離不開它的時候,盜版已經深深地侵入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之中。

2 默化潛移,在任務驅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現階段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法。在任務設置前,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把德育教育的內容靈活地融入任務中,讓學生在“做任務”中體驗和感受德育教育,實現教學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大豐收。例如在WORD或POWPOINT的任務驅動中,我們可以通過設置“我愛我家”、“校園小報刊”、“節能環?!?、“讀書樂”等任務從中讓學生學會感恩、培養他們熱愛集體、保護生態環境、熱愛讀書的情懷;在EXCEL與VB授課內容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開發小程序管理自己的生活賬單,從中培養學生勤儉節約、學會自理的能力;在PHOTOSHOP中設置設計環保T恤、班徽、公益活動LOGO,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在講授FLASH的引導層、遮罩層動畫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設置飛機、軍艦在釣魚島周邊進行日常巡邏的動畫,培訓學生熱愛祖國、保家衛國的情懷。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德育專題的項目制作,如《拒絕電子垃圾,保護生態環境》宣傳報刊制作,讓學生通過環保衛士的角色扮演,對自己周邊的電子垃圾現狀調研、采訪、分析、找到如何解決電子垃圾污染的處理方法及途徑,形成報告。并對此次活動進行成果宣傳、展示、評價、反思,從中鍛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與持之以恒的毅力培養。通過圍繞德育教育為主題的任務驅動,學生經過耳聞目睹、親自體驗與實踐,不僅掌握了相關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修養,使他們逐步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3 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協調人們在活動中的行為,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的活動效率。任何個人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成員,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會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所以作為一名學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學會善于與人合作,要能組織、協調各種力量。此外,具有與人協作精神會產生的一種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環境,也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計算機技術卻會產生對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比如,會使學生沉迷于計算機世界中,從“書蟲”變成“網蟲”,或迷戀于計算機游戲而缺乏同學之間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獨時僅僅與計算機交流思想,以至于發展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在計算機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務,要求在學生分組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學生自由分組,或由教師根據掌握計算機的程度搭配分組,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4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滲透。比如:通過介紹計算機發展史,使學生看到我國計算機發展水平與國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統、芯片都是美國的),從而產生危機感,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從小立志為國爭光。計算機是外國人發明的,我國計算機研究起步晚,但用較短時間趕上和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從硬件來說,從五十年代開始研制電子管計算機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計算機,再到我國的銀河系列計算機,制造水平迅速提高;從軟件來說,WPS文字處理、北大方正排版系統、殺毒防毒軟件等也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講到病毒時,可以重點向學生介紹王江民等國內軟件開發界的著名人物,為學生樹立榜樣,激勵他們刻苦學習,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應用,滲透民族團結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比如在字處理、幻燈片、網頁制作、動畫制作、圖片處理等內容教學中,有意識介紹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在錄入及排版練習中精選練習文稿和圖片,要求學生制作切合當地學生民族特色的羌族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作品,以及5.12地震以后援建的成就用PPT展示,并在評分標準中加入德育評分項;在實踐過程中注重與民族文化相聯系等。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完成相關技術操作,同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和弘揚民族文化,以及感恩情懷的培養等內容。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一項長期的、反復的、循序漸進的工作。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特長,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內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強自身的修養,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目的。

[1]孫玉鳳.初中德育管理模式初探[J].學校管理,2006(03).

猜你喜歡
計算機德育信息技術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計算機操作系統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基于計算機自然語言處理的機器翻譯技術應用與簡介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信息系統審計中計算機審計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