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民歌塑造高職學生的情感美

2015-08-15 00:50佘平劉芳
語文學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中音歌唱家唱法

○佘平 劉芳

(1.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環境經濟系,湖南 長沙 410114;2.保險職業學院 國際保險系,湖南 長沙 410114)

2014 年12 月底至2015 年1 月上旬,文章作者分別在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和保險職業學院發放了200 份調查問卷(每個專業25 份),收回有效問卷197 份。接受調查的學生來自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工程造價、涉外旅游、環境信息技術和保險職業學院金融保險(客戶管理與服務)、保險實務(汽車保險)、保險實務(核保核賠)、中外合作辦學(金融服務)等8 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在接受調查的197 名學生中,173 人是普通高中畢業生,職高對口生24 人(分別是電子商務專業11 人、涉外旅游6 人、環境信息技術5 人、車險專業2 人)。在湖南省近70 余所高職院校中,我們兩所高職院校的辦學實力與辦學水平至少在中偏上的位置;新生入校高考分數多在200 分與400 多分之間;除了少數職高對口生,8 個專業或專業方向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接受調查的學生有一年級也有二年級:故這一次的問卷調查應該具有代表性,三個視角的調查及相應的分析與結論也應該具有普遍意義。

一、入校前接受音樂教育的情況匯總與分析結論

1.情況匯總

接受調查的學生中,32 人表示:入大學前沒有開過音樂課;38 人稱音樂課雖然被排進過課表,但卻被其它課程占用。兩者之和占到了35.7%。

會識譜或不太熟練能識譜的是67 人,只占總數的34%。其中能識簡譜的是30 人;能識五線譜的是17 人;兩者都能識的是20 人,僅10%多一點。

接受過短期(累計一個月或以下)專業培訓的有15 人;接受過較長時間段(累計2 個月及以上)專業培訓的有14人。兩者之和占14.7%多一點。

2.分析結論

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依然還是高考決定一切,素質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徹底地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只是開始簡單地“制器”,忽視或根本無法兼顧“育人”:故無論普通高中還是中職學校都不可能對學生實施“美育”,這當然包括音樂。所以,有的學校學生課表中干脆不排音樂課;有的排了卻不上;有的上了卻不專業、不系統、不深入,致使大部分學生不會識譜,簡譜和五線譜都能識的真是鳳毛麟角。

雖然有超過14.7%多一點的學生接受過專業培訓,但那是因為:有些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了培養小孩好的愛好而報的培訓班;要不就是考慮到高考競爭激烈,報考藝術類院校則文化成績要低得多,所以在中學尤其是高中時藝術類考生必須進行的一種校外專業培訓。完完全全是因為內心熱愛去參加專業培訓的在個別訪談中暫時還沒有碰到。

二、聲樂趣向的情況匯總與分析結論

1.情況匯總。就歌曲風格而言,喜歡通俗歌曲的是134人,比例占到了約68%;喜歡漢族民歌的是64 人;喜歡戲歌的是7 人;喜歡蒙古族(草原)民歌的有6 人;沒有1 人喜歡藏族民歌。

就歌曲唱法而言,喜歡通俗唱法的有116 人,比例約占65.9%;喜歡原生態唱法的有48 人,比例約占24.4%;喜歡美聲唱法的有35 人;喜歡民族唱法的僅有28 人。

就歌曲聲部而言,喜歡中音的有134 人,比例高達68%;喜歡低音的有45 人;喜歡高音的僅有28 人。

就中國著名的民歌高音歌唱家而言,無論是男高音還是女高音歌唱家,沒有1 人能準確或較為準確地對他們(她們)進行排序。在喜歡的民歌歌唱家中,22 名學生提到宋祖英;13 名學生提到李谷一;8 名學生提到彭麗媛;5 名學生提到阿寶;張也、湯燦、雷佳各被提到一次。除阿寶外沒有一人提到民歌男高音歌唱家。表面上看,134 人喜歡中音的歌,但卻沒有一個人清楚哪些歌唱家是中音歌唱家:如戴玉強本是美聲男高音,董文華本是民族唱法女高音,卻也被他們混淆成了中音歌唱家。

就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而言,戀家(思念或熱愛家鄉)的有9 人;喜歡勵志類歌曲的有43 人;喜歡其他歌曲的是25人;喜歡感情(愛情)類歌曲的是120 人比例超過60%。

2.分析結論。從歌曲風格來說,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不知曉中國歌壇盛行過或正在盛行的草原歌曲(蒙古族民歌)和藏歌(藏族民歌),你要問他們聽沒聽過《高原藍》、《高原情》、《天邊》、《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唱首情歌給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草原上的山杏花》或《瑪尼石》、《憨憨的阿爸》、《男人的心》、《扎嘎啦雪山》等非常美的草原歌曲或藏歌的話,他們十個有九個會讓你失望。喜歡漢族民歌的雖然有一些,但估計他們把漢族民歌理解成了“名歌”,所以后面把阿寶當成了民歌歌唱家。他們最喜歡的是抒發個人情感的“愛呀恨”的通俗歌曲。

就歌曲唱法來說,喜歡民族唱法的竟然最少,美聲次之,原生態唱法稍多一點,喜歡通俗唱法的最多。實際上,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最需要科學的發聲方法,需要經常的專業訓練,甚至需要先天比較好的音色,民族唱法的聲音位置更靠前以保證音色的亮麗,因此這兩種唱法應該是最美的,但可能難以達到,所以喜歡的人少。原生態唱法可能被他們理解成了“不加修飾的唱法”,通俗唱法其實技法很多但他們可能理解成了“最隨意自由的唱法”,所以他們最喜歡這兩種唱法。說穿了,他們需要適合抒發個人情感的原始自由唱法,不需要美的或者抵觸美的唱法。

說到歌曲聲部,中音難唱,低音更難唱,中音和低音當然很美。但高音更應該被年輕人喜歡,因為它們蕩漾著最高亢亮麗的聲音、抒發著最熱烈高尚的情感、散發著最明顯的美。高職院校學生不喜歡高音歌曲,只能說明他們缺乏純潔熾熱的感情、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挑戰難度的勇氣。閑散自由甚至有些萎靡頹喪的他們自然就喜歡口腔共鳴居多的“中音”和哼哼唧唧的“低音”,真正混合共鳴的很美的中音、低音大家他們是不知曉的:他們究竟有幾人知道關牧村、廖昌永、楊洪基、德德瑪和張秋林、劉躍、彭康亮呢。調查問卷中專門設計了問題來考察他們對民族唱法高音歌唱家的了解,他們只能列出本省(籍貫在湖南)的宋祖英、李谷一、湯燦、雷佳,另外只提到彭麗媛和張也,蔣大為、閻維文、呂繼宏、王宏偉、劉和剛等男高音歌唱家竟然沒有一個人被他們提到。最美的民族唱法男高音和女高音對他們而言基本上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就歌曲的情感內容而言,喜歡、追求愛情符合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崇尚勵志則反映了他們的進取心與愿意吃苦的心理準備。但不太熱愛和思念自己的家鄉,則反映出他們的麻木和不知道感恩:不熱愛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不感恩自己的父老鄉親,只能說明他們不清楚父輩的艱辛和生活的不容易。再回過頭來說他們向往的愛情,就不可能是純潔、崇高的愛情了。

三、高職學生器樂喜好的情況匯總與分析結論

1.情況匯總。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喜歡鋼琴的有9人,其中1 人考過級;1 人覺得鋼琴“醇厚舒暢”,1 人覺得鋼琴“優雅”,1 人覺得鋼琴“回旋起伏、雄厚有力”,還有1 人喜歡鋼琴是因為它可以“彈奏出最多的音”。喜歡吉他的有3人;但沒有1 人能說出吉他的音色特點。喜歡笛子的有2人;其中1 人說其音色是“清亮悠遠”。喜歡葫蘆絲的竟也有2 人;其中1 人稱其音色特點是“悠揚”。喜歡二胡的有1人,稱其音色特點是“悲涼、凄楚”。喜歡風琴的有1 人,認為其音色特點是“清爽”。喜歡器樂的總人數是18 人,不到10%。

2.分析與結論。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喜歡器樂的學生總共才18 人,不足10%的比例。這其中不排除真正的愛好者,但更多的往往也是想走藝術這條路以通過高考這座橋,高考失敗(沒能考取一本或二本的藝術院校)后才選擇了高職院校。他們雖說喜歡器樂,有些也能說出所喜歡器樂的特點(不一定是音色特點),但他們的專業演奏技巧往往都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能夠較完整的完成一個曲目的人并不多。

三個視角的調查概括起來:如果不是家長為了培養小孩的個人愛好,如果不是想通過藝術擠過高考這座橋,則基本上不會有人接觸聲樂和器樂。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音樂的美他們是沒有理解、沒有發現、沒有領略的。他們歌路狹窄、境界很低、唱法不美、沉醉個人情感而哼哼唧唧或“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省高職院校的學生沒有音樂美的陽光照耀,是不是享受了其他的美呢。

音樂作為高職學生的個人愛好之一,其實就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了。但我們還是在問卷中單獨設計了一個“像音樂或比音樂更吸引自己的愛好”的問題。匯總的情況可就令人深思和擔憂了。

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喜歡玩游戲的人最多,有21 人;喜歡舞蹈的有12 人,其中有3 人喜歡街舞;喜歡美術的有11人;喜歡閱讀的有5 人,看書的有5 人,看小說的有4 人;喜歡美食的是9 人,喝茶1 人,喝紅酒1 人;喜歡看電視劇有6人,其中1 人喜歡看韓劇;喜歡文學的有2 人,寫詩1 人,寫文章1 人;喜歡動漫的是4 人;喜歡書法的有3 人;喜歡攝影的是2 人;喜歡旅游的是2 人;喜歡玩手機的是2 人;喜歡美女或男人的各1 人;最后,還有5 人喜歡睡覺。

原本是197 人接受了調查,而有“愛好”(有些根本就不是愛好)的不過99 人,再加上10 人“只喜歡音樂”,什么“愛好”都沒有的是88 人,比例竟然超過40%。一個什么都不“愛好”的人不就是一個麻木不仁、沒有快樂的人嗎?那這就真有點“行尸走肉”了。

而在“愛好”中:喜歡美食、喝茶、紅酒,喜歡睡覺,喜歡美女或男人,這三個方面其實可以看作基本的生理需求,把生理需求當成愛好的總共有18 人,比例超過9%。這些人實際上也是沒有真正愛好的人,和上一類人比較,至少他們還有欲求。

最普遍的“愛好”是:玩游戲,喜歡動漫,玩手機,總共是27 人,比例是13.8%。說得夸張一點,他們就是沉迷于網絡、是網絡負面作用的受害者。

在正當的愛好中:喜歡閱讀、看書、看小說、看電視劇及喜歡文學的有22 人,寫詩、寫文章各1 人,總計24 人,12%多一點。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有求知欲甚至有表達欲、創造欲的人。喜歡舞蹈和美術的人排在前列,但人數并不多比例并不高,這很有可能和音樂一樣,是早年的短期培訓或高考競爭所致。在我們看來,擁有真正的正當愛好的人太少了:書法、攝影、旅游各2 人,這簡直不成比例了。

最讓調查者奇怪的是:在接近200 人的被調查者中,竟然沒有1 人提到愛好籃球、乒乓球等體育運動和象棋、圍棋等智力游戲。也許他們參與過,但沒有深刻體驗吧;再不我們就但愿有點偶然吧。否則就太可怕了:增強體質與發展智力都不“愛好”,這人還算成長著的人嗎?這一代不就要急劇退化掉嗎?中國還有明天嗎?

綜合起來看,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接近一半(超過49%)的人沒有正當愛好,超過13.8%的人沉迷于網絡(實際比例可能更高),僅12%多一點的人求知欲尚存,擁有正當愛好的人比例太低,他們不愿意動不愿意想——這一代太令人失望了。

追究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生存生活條件舒適甚至優越,從小到大他們基本上沒干過家務事或其他體力勞動,不知勞動甘苦的人是不懂得生活之不易的;再加上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自我中心和索取,所以他們是不知道感恩的;生活體驗的貧乏與膚淺漸漸使他們麻木和懶惰了;恰逢電腦與手機滿天飛的時代,他們自然就是其負面作用的受害者了。這又是一個太寬廣而深刻的課題了。

因為勞動是生存與生活的根本,失去了勞動實踐,人便品嘗不到酸甜苦辣,體驗不到人間真愛與人情冷暖,更兼較多較長時間地生活在網絡虛擬世界,再加上父輩的愛卻也沒能深深地溫暖其心靈:這就導致了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還不具備豐富、健康、積極的情感。唯有民歌才能喚醒他們應該有的喜怒哀樂,才能挖掘他們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感激之心、助人之心,才能培育出他們純潔、向上和崇高的靈魂。一句話,民歌在所有的藝術中、在所有的他們可能的愛好中,將是最普遍、最容易被接受、最有效的塑造其情感美的手段。

我們建議,湖南省所有的高職院校都應該讓民歌走進學生心中:如果有可能,可以在盡量多的專業中開設《民歌欣賞》選修課;各高職院校如開設了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則可以在全校音樂愛好者中開設《民歌欣賞》公選課;成立由2 至3 名教師指導的民歌協會學生社團,開展民歌歌手介紹、民歌知識與理論、民歌曲目演唱技巧等講座,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民歌演唱的匯報演出,每年舉辦一次由協會組織的校園民歌歌手大賽。就《民歌欣賞》課程而言,除了漢族民歌之外,還可以把蒙古族民歌和藏族民歌涉及進來,課程內容一定要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民歌歌手和情感非常美的曲目,讓盡量多的讓學生參與進來,授課者自己了解得比較多且也能較好地演唱是最好的了。至于民歌的情感美,可以集中在愛國之情、鄉情、親情、友情和愛情五大類情感上,下面分述之。

愛國之情的美。主要源于鄉土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兩種心理因素。前者是因為傳統華夏文明以農耕為本,祖祖輩輩與土地相依為命,這就使得人們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與土地建立了難舍難分的關聯,因此不少歌曲多以土地為典型意象,通過描寫對土地的眷念和感恩,來抒發愛國之情,《多情的土地》(楊洪基等民歌歌手演唱過)、《紅土香》(鄔成香或徐沛東演唱過)、《大西北》(王宏偉演唱)即是代表曲目。后者是因為中華民族本就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共同體,在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民族認同感為核心的群體心理,這種群體心理也是愛國之情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代表曲目如《歌唱祖國》、《親吻祖國》、《祝福祖國》、《我愛你中國》、《錦繡江南》等。

鄉情的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家國同構。家庭不僅在社會結構上而且在倫理精神上都是傳統中國社會的細胞。如此,鄉情就與愛國之情緊密相連。鄉情擴展為愛國之情,而愛國之情反過來強化鄉情。這類歌曲要么表現思鄉(懷念)之情,如《思鄉曲》(故事片《海外赤子》插曲)、《鼓浪嶼之波》、《那就是我》(孫維良演唱);要么表現戀鄉(熱愛)之情,如《故鄉是北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前門情思大碗茶》、《故鄉戀》(呂繼宏演唱)、《最美是故鄉》(耿為華演唱)、《我的陜北村莊》等。

親情的美。血濃于水,親情無私。傳統中國社會非??粗赜H情。而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范圍空前拓展,頻度空前增大,故而人際真情卻嚴重缺失,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感到無助、不安甚至恐懼。這時,家庭便成了避風的港灣,成了情感綠洲。因此,民歌對親情的贊美,可以強化人們的親情觀念,激勵人們呵護親情、鞏固親情、永葆親情,并延伸和拓展這種無私的愛,在全社會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這類歌曲既可以表現廣義的親情,如《我為親人熬雞湯》、《父老鄉親》、《情深誼長》、《看見你們格外親》;也可以表現狹義的親情,如《白發親娘》、《父親》(劉和剛演唱)、《母親》、《兒行千里》、《拉住媽媽的手》、《你還能陪媽媽多久》、《妻子》、《妻子辛苦了》、《離家的時候》(劉和剛演唱)。

友情的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友情與親情甚至愛國之情常相并列。在儒家忠、孝、節、義四德中,如果說忠在現代語境中可以被詮釋為愛國之情,孝在傳統語境中是親情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義無論在傳統語境還是現代語境中都可以說是友情的一個基本要素。民歌對友情的贊頌,可以激起人們對友情的重視和追求,促使人們友善地對待他人,生發博愛之心。這類歌曲要么惜友,如《駝鈴》、《思念》、《煙花三月》;要么思友,如《永遠是朋友》、《遙遠的朋友》。表現友情的歌曲大多能夠讓欣賞者體驗到溫暖、舒適的美感。因為無論是離別時對朋友的留戀和惋惜,還是久別后對朋友的思念和祝福,都能夠讓設身處地的聽眾會覺得不再孤獨無助。

愛情的美。愛情是男女之間傾慕對方、渴望與對方結合的一種強烈情感。它既包含人的自然屬性(性本能),也包含人的社會屬性(性倫理)。愛情是人生和藝術的永恒主題。但真正的愛情除了怦然心動,還意味著慎重;除了渴望擁有,還意味著給予;除了自私,還意味著責任。大學生們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們一定要追求純潔、高尚的愛情。民歌對純潔高尚愛情的謳歌,可以激發青年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他們更加深刻地領悟愛情的真諦(理解、尊重、關心、奉獻)。這類歌曲表現的情感最為豐富多彩,有欣喜,有哀怨,有快樂,有悲傷,有甜蜜,有痛苦,有得意,有惆悵,如《康定情歌》、《繡荷包》、《好一朵茉莉花》、《敖包相會》,《小河淌水》、《想親親》、《走西口》、《新走西口》、《三十里鋪》、《小調情歌》等。這些民歌(尤其是陜北民歌)在濃郁的地方特色或民族風情中生動地描繪了我國各地各族青年男女之間純真、熾熱、動人的愛情。

最大面積的、持之以恒的以民歌來喚醒、培育、升華高職院校學生的這五大類情感,假以時日,他們的“情商”也就漸漸地發展起來了,高職院校也就有可能同時完成“制器”和“育人”的教育目標了。

附件:大學生音樂修養調查問卷

專業: 年級:

1.上大學前你讀的是()。

①普通高中 ②職高

當時學校專門開過音樂課嗎()?

①開過V②沒有 ③雖排進過課表但時不時被其他課程占用

2.上大學前學會了識譜嗎()?①會 ②不太熟練③不會

如能識譜,是簡譜還是五線譜()?

①簡譜 ②五線譜 ③兩種都能識

3.就唱歌而言,你接受過學校之外的專業培訓嗎()?

4.有②短時間(1 個月左右)地接受過 ③長時間(3個月以上)地接受過

5.在歌曲中,你喜歡()。

①漢族民歌 ②通俗歌曲 ③蒙古族民歌 ④藏族民歌 ⑤戲歌

6.在目前的中國歌壇有以下一些唱法,你喜歡哪種唱法的歌()?

①民族唱法 ②通俗唱法 ③美聲唱法 ④原生態唱法

7.聽歌的時候,你喜歡聽高音的歌還是中音的歌、低音的歌()?

①高音 ②中音 ③低音

8.在下列男高音歌唱家(民歌)中,你能按出道先后給他們排個序嗎?()

①李雙江 ②劉和剛 ③王宏偉

④蔣大為 ⑤閻維文 ⑥呂繼宏

9.在下列女高音歌唱家(民歌)中,你能按出道先后給他們排個序嗎?()

①李谷一 ②宋祖英 ③彭麗媛 ④譚晶 ⑤張也

10.下列歌唱家中不是中音(男中音或女中音)的有()。

①楊洪基 ②關牧村 ③德德瑪

④廖昌永 ⑤戴玉強 ⑥董文華

11.就歌曲內容而言,你喜歡什么類型的歌?()

①感情(愛情) ②戀家(思戀家鄉)

③勵志 ④其它

12.你學過什么樂器? 它的音色特點是什么?

13.在樂器學習上,你接受過學校之外的專業培訓嗎()?考過級沒有()?

①有 ②沒有

14.在業余愛好中,像音樂一樣吸引你或比音樂更吸引你的是(請填寫)

15.請列舉2 個左右你最喜歡的通俗歌手或曲目(歌曲名)

16.請列舉2 個左右你最喜歡的民歌歌手或曲目(歌曲名)

17.①黑鴨子、②鳳凰傳奇、③玖月奇跡三個組合你最喜歡的是()。

18.如果在大學開一門聲樂鑒賞課或某門樂器選修課,你會參加嗎?

請簡單陳述你的理由

猜你喜歡
中音歌唱家唱法
次中音號在小樂隊中的運用策略研究
小歌唱家
歌唱家與報曉員
中音號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草叢里的歌唱家
唱法、口法、聲口與“葉堂唱口”
談聲樂教學中的輕聲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對譚晶參加《蒙面唱將》的思考
“手舞足蹈”破難點——談“劃唱法”在歌唱教學中的作用
親愛的中音兔,出發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