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秾懽鳌氛n程的改革實踐成就及模式探索

2015-08-15 00:50孫高順
語文學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讀書筆記寫作習作

○孫高順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就為人詬病,尤其是高考的“一考定終身”更是成為眾矢之的,于是,關于高考改革的呼聲一直就此起彼伏,但,說了這么多年,這樣的改革還是舉步維艱,高考的指揮棒依然壓制著千千萬萬的中國少年。而一旦這些少年通過多年的寒窗苦讀過了高考這座獨木橋,來到大學之后,又會陷入另一種怪圈:那就是很多學生從高考的那種沉重繁忙且看似充實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他們在中學時代一直被安排的滿滿當當,根本不需要自己太過獨立的生活安排,進入大學后,一下子沒人問了,老師再也不每天跟著了,班主任有時只能一周見一次了,很多同學于是不知道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樣,很多學生就會沉迷于網絡游戲等虛擬的世界中,等到學期將要結束,于是老師們劃出一個個考試范圍,學生們開始夜以繼日地背那些辛苦得來的考試范圍,有的學生受不了,或者也因為懶惰,于是開始準備各種各樣的作弊手段,以期僥幸心理獲得課程的通過。

以上所言,就是中國教育的怪現狀,而且,這種怪現狀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

一、高校課程考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提出的人才目標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對高等教育進行多方位改革成為高校目前的重要任務。對此,諸多高校都進行了考察與探索,在探索中,許多高校都把“指揮棒”的改革當做重中之重,因為“指揮棒”不變,想要改革的思維與探索就很難落實下去,也很難達成好的效果。而這根“指揮棒”就是最后的學期考試成績。

考試作為高等教育評價手段,不僅具有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功能,考試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重點和方向還有重要的引導功能,因此考試改革應當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高校教育改革持續深入發展,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的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等諸多方面,但由于傳統考試方式的制約、重視程度的缺失等多方面原因,高校課程考試制度的改革明顯滯后于其他各個方面,也日益成為制約高校教育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翱荚噷W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會對學習產生反作用力或‘回流效果’(backwash effects)”,因此課程考試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日益凸顯。

從國外高校的考試制度來看,美國高校重視人才的創造性,在高校課程考核中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大學教育在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德國同樣重視創新教育,注重復合型人才培養;法國高等教育由于多層次機構并存,大學教育系統強調科學研究,重視人才培養的多層次、多規格。

基于此,若想對中國的高等教育進行改革,最后考查學生能力的考試制度改革就成為當前最重要的一環,有了這樣一個基本性的轉變之后,再輔以其他教學方式的改革,整個中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會得到一個徹底的轉變。下面,本人將就高?!秾懽鳌氛n程的改革實踐談一下自己體會與成就,并在這樣的成就基礎上對《寫作》課的教學模式做一個探討與展望。

對于改革,高考要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大學階段,也要改變期末考試定成績的制度,一個學生的成績認定,不僅僅也不應該從最終的一次考試中得到認定,而應該從開始到結束的一以貫之來綜合考量。這種形式的改革,就會迫使學生在平時養成良好學習的習慣與風氣,并且能夠一以貫之,形成終身學習的好的傳統。

本人以為,本課程的改革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是課程成績認定的改革;第二是學期最后一次考核的改革;第三,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改革。這三個方面的改革不是單一的,而是彼此有關聯的,每一個方面的改革牽扯著其他的兩個方面,只有將這三個方面的改革統籌好,學生的學習,學校的教育,中國的教育,人才的培養才會有一些根本性的變化。下面,本人將詳細闡述這三個方面的改革:

二、成績認定的改革

目前,各個高?;A平臺課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還是以平時考查和期終考試為主,其中平時考查一般占20%,期終考試占80%,期終考核所占的比重過大。在這樣過于單一的考試形式下,容易造成學生在平時課堂學習不夠積極,而在考試前集中突擊,甚至集中突擊還能獲得較好總評成績的怪現象,這種怪現象往往會影響到學生平時認真聽課、認真學習的學習積極性。

如果教師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之后,但最后的成績評定依然以最后的一張試卷來衡量,最后也將直接導致改革成果的失敗,因為這樣,學生會以為所有的那一切認定最后還是歸為期末的一張試卷,學生平時的學生興趣與熱忱就會被赤裸裸的現實打敗了,所謂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就會成為這種教學的抱怨,在這種情況之下,隨著教學形式的改革,成績的認定也應該隨之而改革,而且如果改革的比較充分,這反而會反過來促進平時的教學。就本人以為,關于《寫作》課程的成績認定可以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平時考勤及課堂表現(10%)

2.讀書筆記(30%)

3.平時寫作課的習作(30%)

4.最后一次的考核(30%)

5.附加分:學生發表的習作。

首先,平時的考勤及課堂表現,是衡量一個學生最起碼的素質,是一個學生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學生最起碼的品質,這個品質也是衡量這個學生的標準之一,當然,這個標準不能作為學生成績認定的主要標準,主要的標準依然是他的閱讀、寫作以及最后的考核,所以,它占的分值不應太大,大概占到成績的10%。

其次,對于一個學生而言,讀書是他們最要做的事,一個大學生,如果在大學的時光里,沒有讀大量大量的書,他就沒有資格把自己叫做大學生。況且,對于寫作這門課而言,大量的讀書也能使得學生寫出更加有神采與風韻的文章,多讀書可以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修養。而讀書筆記的巨大分值就是為了促使學生多讀書,多去感悟更多的書中世界。古人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在課程成績認定這一塊當中,讀書筆記就占到30%的比重。而關于讀書筆記,學生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摘錄一些好詞好句;第二,可以概括書中所敘寫的梗概;第三,則是自己的感想,這個感想可以從作品的主題入手,也可以從人物、語言、情節設計,手法運用及外在影響去談;第四,指出書中的長處及不足之處,要讓學生學會去質疑,學會有自己的思考,學會有自己的辨析能力。在這樣的讀書引導之下,學生很快就會有大的提高,這對于寫作本身而言,無疑是有巨大裨益的。當然,學生讀的書要多一些,盡量是詩歌集、散文集,或者短篇小說集,中長篇小說。不能以偷懶的形式去讀一首詩,一篇散文,一篇小小說,那樣的效果是不能體現出來的。

當然,對于讀書筆記應該有一個考核標準的,一是“量”的問題,即一學期最起碼要寫10 篇以上,多寫多獎勵,在成績考核上應該體現出來;再者,就是“質”的問題,對于一些的優秀的讀書筆記與粗制濫造的讀書筆記應該明顯區別對待,在最后的成績認定上面也應該要具體體現出來。

再次,對于寫作課來講,除了大量的讀書之外,大量的寫作訓練也是不可少的,光讀不練,效果很難體現出來,多讀,再輔以多寫,這樣會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而且,于寫作課而言,寫作的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學生能力的重要參數。所以,平時的習作也應該占大量的比例。對于學生的習作,學生應該學會互相賞析、批評,所以,每一個學生的習作可以先讓其他同學閱讀一下,由其他同學寫下一篇不少于一百字的評語,并且簽上自己的姓名。在這樣的互相學習與勉勵之下,學生們會認真對待自己的習作,也會引起學生更多的學習熱情。當然,對于習作,也會有一個“量”和“質”的問題,這個“量”也要達到10 篇以上,所以,在課程成績認定這一塊當中,習作也應該占到30%。

另外,對于學生平時的學習、讀書、習作等情況總有一個衡量認定問題,而這個認定就是最后一次的期末考核,當然,既然是以學生的平時學習為主要標準,最后一次的考核比重就不宜過高,所以也定在30%,而且這個最后的考核也不是以背誦定義、概念為主,而是以能力拓展為主,這個方面的改革將會在下文繼續詳加闡述,總之,最后一次的考核,應該有一個標準與份額,但這個份額不能過高。

最后一個方面是附加分,附加分主要是檢測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而且不納入課程的總分之內,學生能夠發表作品很好,不能發表或不愿發表也不影響最后的成績認定。但是對于那些能夠發表文章的同學,則教師應該在最后成績認定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加分鼓勵,這樣會更加促進學生在學習、習作上面的巨大熱情,更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期末考核的改革

最后的期末考核也許是最重要的一環,這就像高考的那根“指揮棒”一樣,如果一張試卷成了認定成績的最后標準,如果試卷的內容還是過去的那種比較僵化的內容,那最后的期末考核,則會帶來教學改革的失敗認知。所以,對于最后的期末考核,也應該摒棄掉傳統的成績認定模式,應該以寫作這門課的內在教學為著眼點,進行實實在在的能力訓練考核。

對于寫作課而言,真正的能力訓練一是自己能寫一篇較為出色的文章,再一個就是能夠學會評析別人的文章,基于這樣的改革認知,最后的試卷構成不應該是那種傳統的填空、名詞解釋、簡答題、問答題等等形式,不應該讓學生在最后的期末階段陷入一種大面積的無效的背誦中去。最后的成績認定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核:第一是對別人作品的評析;第二則是自己寫作文章。這樣的改革之后,學生就不會陷入到無趣、無用的背誦中去,而且可以在實際層面上對一個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了正確的認定。這樣的改革應該是符合教育本身的,應該是可以衡量一個學生的真實寫作能力的,應該是能充分拓展學生能力與素質的,也應該是中國教育的大勢所趨。

如果以這樣的形式來考核最后的成績,則會讓學生們花很大的精力與時間放在平時的學習當中,而最后的考核雖然重要,但已經沒有了先前的期末瘋狂背書時刻,這會讓學生摒棄那些學習的陋習,將學習的熱情用在平時,用在一以貫之的整個大學生涯,這樣也不至于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整個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則會得到一個充分的提高,整個大學生的素質也會得到一個明顯的提升。

四、教師課堂教學的改革

有了期末考核的改革和成績認定的考核標準之后,作為“回流效果”就應該體現在教師課堂教學的改革,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體系,是一種良性循環的教育體現。

在大學課堂里,有一些常見的現象是,老師在講臺上認真地或不認真地講著課,下面的同學經常睡覺的睡覺,玩手機的玩手機,還有一部分同學遲到或者缺席,尤其到了大三階段,缺課更是成為各個學校頭疼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的教育問題,一個是學生的問題,再一個就是教師本身的問題。有的教師為什么就很少有學生缺課呢,有的老師學生們為什么愿意聽他們的課呢?這跟教師本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還有教學態度是有關系的。而在這些原因當中,傳統的“滿堂灌”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也許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果想改變這些陋習,必須先從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入手。

提到改革,人們所不自覺地以為是拋棄傳統的,發揚新式的,其實這樣的改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而是改變。改革,應該是一個辯證的問題,就如魯迅所言,對于傳統的東西,我們應該辯證地來看,不要一提到傳統的,就覺得是不好的,就應該是全盤拋棄的,而新式的,則要全盤接受,如果這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對于教學的改革,現在有很多很多種樣式,有討論式的,有點評式的,有互動式的,這些樣式都很好,效果也不錯,但是如果將這些教學模式全盤用于教學中的時候,則會陷入另外一種教學形式上的單一,也會忽視掉傳統講授教學中的優秀部分,陷入一種為創新而創新的怪圈中去。

所以,本人以為,傳統講授的教學模式盡管有很多的弊端,但有的時候,在講授一些新知識的時候,傳統講授的模式還是很有用的,畢竟,學習不全是討論,還有聆聽,還有閱讀,還有靜思,當然還有爭論。

基于此,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該增加一些有效果的新式教學方法,適當地也應該加入傳統的教學方法,視具體的課程,視具體的教學內容變化穿插不同的教學方法。

就寫作課程而言,本人以為其主要教學方法以講授、討論、閱讀、賞析及外在式的自我體驗為主。

對于一些新知識,我們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比如什么是現代寫作?什么是寫作載體?寫作行為過程包含哪幾個方面?

而對于另外一些知識,特別是具有思考與思辨色彩的內容,教師則不宜以講授為主,而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討論,自己歸納,自己得出結論,當然,這樣的結論未必正確,但因為是學生自己思考得來的,所以,記憶度會特別強,并且也更能開拓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研究的能力,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在學生的基礎上加以整合、歸納,最后得出一個盡可能正確的具有思辨色彩的觀點。這樣的課程教學,使得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這樣就會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會從這樣的教學改革當中獲得全新的認知。所謂“教學相長”,本人以為,這樣去做,不僅學生能夠得到提高,教師同樣也會深受啟發。

還有一些知識,于寫作課而言,不必采用講授課的模式,也不必采用討論課的模式,宜采用閱讀賞析式的教學模式,有時,教師教授一堂課還不如學生讀一篇文章獲得的認知更有效,因此,某些課程則宜采用閱讀賞析式的教學模式,一首好詩,一篇精美散文,一篇構思精巧的小小說,一段具有深度的賞析都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與寫作能力的。

當然,作為寫作課而言,讀萬卷書是可以的,則還有行萬里路的問題,而這門課的總課時本就不多,行萬里路于教學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學生應該以更多的課外時間用來行萬里路,這是學生們應該自己做的事情。當然,在這個環節當中,教師可以適當的用一兩節課外時間帶著同學們一起去行走,而行走的根本目的則是讓他們體驗到自然世界處處神奇,體會復雜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讓他們去交談,去思考,去體驗,去感悟。這樣,在多種多樣教學形式的協助下,學生的能力肯定會得到很大的拓展,平時的生活也就更加的充實,能力當然也會得到最大的提高。

五、改革的成就

對于這樣一項改革,本人作為其中的實施者,一年來,深深感受到這樣改革的好處與成就。

首先,學生的平時學習變得認真了,這一點,可以從學生的讀書筆記里可以看出來。那一本本厚實的讀書筆記有著學生平時閱讀的汗水與充實,也有著快樂與收獲。課堂上,他們對于別人的作品更會評析了,更會解讀了,也更會有了自己的思考。而學生平時的習作也可以看出進步,從一開始的稚嫩,到漸漸的成熟,從一開始的簡單,到后面的思索,本人在批閱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習作水平在提高。甚至,到期末的時候,有些學生拿出他們平時發表的習作讓我加分,這些無疑都是可喜的變化。

其次,學期期末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狀態不一樣,別的課程或許還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背誦,而這門課給他們帶來的則是快樂與輕松,還有就是從容面對。

最后,就是課堂上的明顯變化,由于各種教學方式的參與,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了,變得肯思考了,也變得更加愿意參與了,課堂上時常充斥著討論、爭論,甚至還有質疑老師的現象,這些不僅沒有讓課堂教學變得亂糟糟,反而更有一種積極進取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以上這些,本人以為,不僅會對這門課程產生影響,甚至也會對其他課程,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六、改革的難點與阻力

雖然,關于這場改革的設想是非常完美的,實驗的效果也是能看得見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一些難點和阻力,這需要我們有堅毅的勇氣及與向困難作斗爭的勇氣,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去做。具體來講,改革的難點與阻力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能否破除掉以往的教學陋習。作為改革者,最困難的是改革自身。多年以來,許多教師的教學都是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即便有一些新式的教學方法,往往用的并不多,這是因為教師多年形成的教學習慣,現在讓他們換一種教學模式,或者添加一些教學模式,則是對他們傳統教學模式的沖擊,他們需要重新學習,重新備課,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教學模式,這些是需要教師要付出很多精力的。

第二,教師能否真的“以學生為中心”,能否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心理。在中國當前的高校教學當中,許多教師是不太重視教學本身的,他們真正重視的是科研,因為科研關乎職稱評定,關乎工資多少,這些都是有硬性指標的,而教學,則是能馬馬虎虎過去,不在學院倒數就行了,教學水平的高低和這些是沒有多大關系的。當然,如果高校以另外一種教學形式的認定進行職稱評定的話,則會帶來全新的感受?;蛘卟捎秒p軌制,一種通過科研來評職稱,那就是學術類崗位、學術類職稱;另一種則是通過上課來評職稱,那就是教學類崗位、教學類職稱。這樣的職稱認定無疑就會極大地促進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投入,這對于整個中國的教育無疑是有巨大作用的。

有了這樣的改革,教師就會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在教學、用在輔導學生,用在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比方說前面講的10 次讀書筆記,10 次習作都是需要教師極大精力的投入,如果投入了,也能夠在職稱上進行獎勵了,這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教師認真、投入,促進了教學,而良好的教學本身也帶來職稱的提高,職稱的提高也會促使教師更加認真、忘我地投入到教學中來。

第三,學生能否從中學階段的被動式學生變為主動式的學習,能否從傳統上的大學“平時玩玩,期末背背”的模式下走出來。中國的中學教育,一直讓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學習負擔,而一旦到了大學之后,那種內心的需要放松的心理在支配著他們,而當他們真正進入到大學之后,他們發現那還是需要學習,而且是主動的學習,他們的惰性心理會不會受到沖擊,會不會感受到另外一種形式上的壓抑,這都需要充分考量的。某種程度上說,改革就是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無疑需要力量與勇氣的,如果我們缺乏這個勇氣,則我們的改革會失敗,而當我們堅持了自己的方向,堅信自己的力量,我們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一旦突破那一層心理防線,我們則會走向無比輝煌的明天。

猜你喜歡
讀書筆記寫作習作
高中語文閱讀之“讀書筆記”應用探究
愛讀書與讀書筆記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眾號
“四招”記好讀書筆記
淺論小學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如何讓小學生寫作返璞歸真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寫作教學策略初探
習作展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