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化運動就意味著割掉“孔家”命脈嗎?

2015-09-10 07:22劉長林
人民論壇 2015年28期
關鍵詞:禮教新文化運動陳獨秀

劉長林

【摘要】新文化運動時期針對孔教的批判,是為了鞏固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反對復辟帝制的反動逆流。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封建禮教為中心的封建專制主義,倡導的是符合現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平等、自由、科學等價值觀念。在對待孔學和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堅決反對絕對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倡導綜合創新的文化觀,主張新文化建設要吸收孔學及傳統文化的精華。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 孔教 封建專制主義 科學 民主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新文化運動時期,由于提出了所謂“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一些批評新文化運動的人士認為,一個文明的發展需要有傳承與接續意識,新文化運動以打倒孔子為標志的全盤反傳統,導致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維系中國傳統的精神象征——孔子被打倒了,中國失去了精神凝聚的力量,后來引進的種種外來的觀念又與中國傳統觀念存在沖突,這是中國后來長期陷入混亂與戰爭,甚至是導致文革十年動亂的重要原因。這就牽涉到如何看待當時批孔的原因,以及弄清當時批評的是孔子的哪些思想,孔子思想與現代社會的關系等問題。

批孔是為了反對復辟帝制的反動逆流

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會反對孔教,一個重要的社會背景是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動,即辛亥革命后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體制需要從帝制的框架下徹底變更過來。相應地,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也要變過來,以便中國能夠在新的政治制度下,適應變化多端的現代社會,抵御國際上的強權政治及帝國主義者對我國的侵略,同時也能將中國融入世界,與世界文明一起發展。辛亥革命之前,政治體制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動,康有為在發動戊戌變法時,撰著《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根據時勢的需要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和重塑孔子形象。他認為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改制”精義與“三世說”,著力挖掘其中的“變易”思想,作為他們提倡變法的依據。由于這種思想符合當時世界變化的形勢,使他成了變法的領袖人物。但由于他是在帝制的政治制度框架內思考問題,所以當袁世凱當了民國的大總統后,他將提倡孔教、立孔教為國教作為立國之本,便引起了“新青年派”陳獨秀等的詰問:“孔教”能作為國教像西方的宗教那樣令國人信仰嗎?孔教在現代社會還能作為立國之本嗎?孔子之道在現代社會還有用嗎?現實中國政治的復辟與倒退加劇了陳獨秀們的疑問,以致康有為主張定孔教為國教的議案在國會不能獲得多數贊成票,這表明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雖然時間不長,但人們的思想正在發生變化,人們不再相信孔教了。

陳獨秀等人并非全盤反孔,主要批評禮教中與民主、平等并不相符的內容

陳獨秀考察了以尊君為中心的禮教形成的原因及孔子被奉為萬世師表的原因。認為這一禮教雖在孔子創立的當時有歷史價值,但因其以尊君為中心,適合歷代君王的專制主義需要,孔子才被奉為萬世師表。他指出,即便那些主張尊孔的人,心里也明白兩千年前孔子的禮教,已經不能支配現代人的思想行為,自己也做了許多有違禮教的事,但他們“仰仗孔子的威靈,來壓服一班犯上作亂的禽獸,至于他們自己曾否犯上作亂,這本糊涂帳,一時也就難算了”。由此可見,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判孔子的禮教,主要是從政治現實上批判尊孔復辟政治行徑,維護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運動從現實政治的角度,重新評價孔子之道在當代社會的價值,維護了剛剛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闡述了與這一制度相適應的民主、平等等一系列現代價值觀念,使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這一歷史積極作用應予充分肯定。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陳獨秀等人也并非全盤反孔論者,主要是批評禮教中的與民主、平等并不相符的內容。陳獨秀也在《我之愛國主義》中把“勤、儉、廉、潔、誠、信”等傳統美德作為新時期愛國主義重要內容。他對孔子因材施教的啟示教學方法也是肯定的,認為是應當發揚下去的。

陳獨秀等人承認前代賢哲的思想價值,倡導綜合創新的文化觀

對于如何對待中國的舊思想、舊文化,發展與創造適合時代發展的現代文化,新文化運動也提出了類似綜合創新的觀點?!缎虑嗄辍沸哉f:“我們相信世界各國政治上、道德上、經濟上因襲的舊觀念中,有許多阻礙進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們想求社會的進化,不得不打破‘天經地義’、‘自古如斯’的成見;決計一面拋棄此等舊觀念,一面綜合前代賢哲當代賢哲和我們自己所想的,創造政治上、道德上、經濟上的新觀念,樹立新時代的精神,適應新社會的環境?!睆娬{“綜合前代賢哲”,說明他們承認前代賢哲有些思想在當今仍有價值,即前代賢哲有價值的思想分為相對的和絕對的兩部分,相對的時間一過就成了舊觀念,時過境遷,就沒有用、沒有價值了;而絕對的不隨時間的變化而失去的價值,不屬舊觀念,是可以綜合而“傳統”下去的。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中提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所謂“再造文明”即是促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整理國故”,是以優秀的中國古代文明為其基礎,創造現代社會的新文明。這種主張,是與上述《新青年》宣言一致的。

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新青年》宣言針對當時對傳統過激的批判態度,提出必須反對絕對的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糾正與扭轉提倡新思潮與新文化者的錯誤思想傾向。陳獨秀在《青年底誤會》一文里提到,凡是一種主張,都不能太過于激烈,要有個限度,否則會適得其反?!缎虑嗄辍沸缘陌l表,糾正激進、錯誤與偏激的思想傾向,對新文化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朝著健康方向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待孔子之道和傳統文化,陳獨秀強調要辯證地區分其在歷史、現實及將來的價值,不能全盤否定或全盤懷疑,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這一態度在當今社會仍是值得我們借鑒和發揚的。

后世論新文化運動,都說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及啟蒙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或由舊社會轉向新社會的一場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運動,很多思想內涵了現代性。但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其最現實、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維護剛剛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從舊體制轉入新體制,從舊社會轉入新社會,要進行思想革命,使中國的思想徹底轉變到這種新制度、新體制、新思想中來,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文化、新的文明。而這種新文化、新文明必須從舊文化中脫胎換骨而來,這就是胡適所說新文化運動重估一切價值的意義。新文化運動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它不僅是針對現實,而是在討論什么才是理想的社會,什么才是理想、幸福的人生,這才是當時提倡個性解放、獨立人格,及互助合作、平等自由、民主科學等價值觀念,提倡科學人生觀的重要原因。提倡與討論新的人生觀、科學人生觀,是達到理想社會、幸福人生的前提,是在形而上學的層面討論新文化、新文明的核心層面的問題。

(作者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新青年》第3卷第3號,1917年5月1日。

②陳獨秀:《馬爾塞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新青年》第7卷第4號,1920年3月1日。

責編/譚峰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禮教新文化運動陳獨秀
下篇走向覺醒的文化與精神
覺醒與解放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陳獨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中國現代文學中“墻”的意象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浮生六記》中陳蕓的現實處境
古希臘私法何以未壯大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