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校本課程

2015-09-10 07:22任守輝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15年12期
關鍵詞:鄉土校本課程

任守輝

在課程改革創新探索的道路上,如何通過加強課程建設,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始終是我們不斷探究、不斷反思的重要課題。我校發揮鄉土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凸現學校特色,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一、思考:如何實現學校的新跨越和新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p>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在追求學校新跨越、新發展的行進途中,我們一直在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追問: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哪些能夠成為學校課程的資源?學校課程是否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學校發展新的突破點在哪里?

徐特立先生曾經說過:“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經過思考我們看到,紅席文化、董家口建設等這些鄉土資源,為我們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對這些鄉土資源進行開發,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還可以讓學生受到熏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也有利于把時間還給孩子、把健康還給孩子、把能力還給孩子、把快樂還給孩子。

二、行動: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在明晰學生發展需求、學校育人目標以及社區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學校逐步開發與實施了30多門鄉土課程,為保證這些課程能夠實施下去,我們采取了有效措施。

1.加強領導,建章立制

學校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鄉土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建立了校長室、教科室、教導處、教研組、家委會五級管理網絡,群策群力,民主開放。建立并完善了《校本課程申報審議制度》《校本課程“選課走班”管理辦法》《校本課程評價、考核和獎勵辦法》等。

2.組建團隊,重視培訓

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教師是關鍵。我們成立了10個開發團隊,分管學科干部為隊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為隊員。為了打造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開發團隊,我們深化校本培訓,引領專業成長。一是開展以“課程意識培養”“校本課程開發”為主題的培訓。二是邀請專家做專題講座。三是走出去,學進來。四是舉辦論壇,思維碰撞。

3.合作探究,走出課堂

為確保有更多的合作探究時間,讓師生參與鄉土課程開發,我校確立了以“導學案”為載體的“332、五環節、40分鐘”課堂教學模式,將每節課45分鐘變成40分鐘。

從2011年開始,每年9月份,學校鄉土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先后組織歷史、思品等學科教師30多人,帶領七年級的6個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或雙休日時間,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探尋“紅席”文化。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探究方向和任務,開展問卷調查、走訪老人、查閱資料、實地觀察、拍照攝影、編席體驗,并在篩選、分析、整合大量數據和材料的基礎上,師生一起編寫出鄉土教材《我的席鄉,我的家園》,系統介紹了紅席的發展歷史。

4.學科整合,回歸課堂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為了增強鄉土課程資源的知識性和實踐性,豐富教學內涵,真正實現課程目標,我們要求教師在制定學科教學計劃、集體備課、開展研討活動時,要做好統籌規劃,科學整合。集體備課時,堅持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主講人,依據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備課組工作手冊》,精心鉆研學科整合。如,《我的席鄉,我的家園》與《中國歷史》《綜合實踐》學科整合;《崛起的董家口》與《思想品德》學科整合;《太極拳》《太極扇》與《體育與健康》的整合等。

5.家校攜手,“選課走班”

我們按照以下流程實施“選課走班”:課程設置編制——開會動員——發放《選課指導手冊》——指導教師選課——教師、家長指導學生選課——整理統計調整——確定課程、學生——調配任課教師。

為了給“選課走班”提供廣闊的空間,學校投資近千萬元,先后建設了綜合實踐活動室、舞蹈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功能室設施齊全。截至目前,我們共有30多門課程進行“選課走班”。校本課程指導教師大部分是兼職的,也有專職的。同時,還專門聘請民間藝人作為校外輔導教師,定期進校指導,拓展知識。

6.聚焦鄉土,開設講座

學校定期開展鄉土文化專題講座,介紹家鄉的風景、風俗、風情、歷史等知識。每年清明節之際,邀請本地的老革命者到校進行抗日宣講;還邀請董家口相關領導為學生做家鄉美專題報告——《青島董家口港區托起“藍色”發展之夢》,以此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愛國、愛家鄉之情。

7.言情立志,組織競賽

利用“海之韻”文學社平臺,讓學生說家鄉、寫家鄉、贊家鄉、暢家鄉,抒情勵志,刊登優秀作品;結合每年的讀書節活動,舉辦“愛我家鄉”優秀習作評選;定期開展“家鄉美”“烽火歲月抗日情”主題演講;還組織學生開展“董家口港杯”攝影比賽、“我手繪港口”創意繪畫比賽、紅席編織大賽、紅席文化廣告語設計比賽,等等。

8.階段總結,考評激勵

教導處每月對指導教師的備課、上課、學生成果等情況進行檢查評比,其結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每學期末,學校組織“優秀鄉土課程”評選活動,頒發獲獎證書和贈送一年的教育期刊。組織家長、學生調查問卷,滿意度達不到半數的課程,下學期取消課程設置。

指導教師每節課從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手段,對學生參與選修課情況進行A、B、C、D四個等級的評價,評價結果存入學生的成長檔案袋和《學生感恩教育——社會大課堂記錄手冊》。每學期末舉辦“泊中達人秀”比賽,獲獎學生被評為各類素質發展星,如,剪紙之星、讀書之星、科技發明之星等。

三、收獲與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課程建設和教育改革催生出了豐盛的碩果。主要收獲是:

1.課程開發成為提升教師素養的重要途徑

我校鄉土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增強了教師課程意識,提高了課程開發能力,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開發過程中,教師要研究好國家課程,又要做好學校課程,對各級各類課程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學校課程引發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教學理念等均發生重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師對國家課程的實施能力,也相應獲得了各種獎勵。

2.鄉土課程的開發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如果說國家課程是必選動作,那么學校課程就是自選動作。學校的鄉土課程建設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學校先后承辦了青島市“讓‘非遺’走進校園,讓歷史走進生活”教學現場會、黃島區教育教學現場會、“1751”工程第四片區第六次會議。

教育學者朱永新曾經說過:“一所好學校必須是一所有品味的學校,有特色的學校?!倍厣1菊n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個系統工程,雖然我們做了探索與實踐,但我校的鄉土課程建設依然行走在路上。我們將積極進取、開拓創新,使鄉土課程的建設逐漸走向科學、規范、完善,努力把學校發展成為更有特色的現代化學校。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黃島區泊里中心中學)

猜你喜歡
鄉土校本課程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善用鄉土歷史資源 提高史料實證素養
價值導向的校本課程建設——以“蘭質教育”校本課程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節氣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鄉土分外妖嬈
自行車的發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