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學新生的不適應淺議中學與大學教育的銜接

2015-10-14 22:20黎超
無線音樂·教育前沿 2015年4期
關鍵詞:大學新生銜接

黎超

摘 要:本文針對現階段大學新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不適應問題進行全面總結歸納,闡述了不適應的具體表現,分析了學生不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的原因,建議促進中學及大學辦學理念以及育人觀念的有效銜接,并實現中學和大學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銜接,同時,從人際關系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促進兩者間的完美銜接,解決大學新生對大學學習和生活的不適應問題。

關鍵詞:大學新生;不適應;中學與大學教育;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4-072-02

一、前言

中學教育以及大學教育同屬現代化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與人才培養的效果和人才成長過程息息相關。要想克服大學新生在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適應問題,就必須要中學以及大學強強聯手,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才能夠避免學生無法適應大學新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促使學生的持續健康發展。

長時間以來,中學以及大學兩者間的溝通和互動都不是很多,難以形成緊密的銜接關系,中學著重于升學率方面,而大學更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中學教育對于大學教育缺乏充分了解,而大學教育對于中學教育的關注度明顯不足,所以,部分中學生升入大學后往往無法及時適應大學生活與學習,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綜合分析泰勒原理,新課改背景下一定要體現出素質教育觀念的具體化,體現不同學科對其中心的有效突破,鼓勵學生積極轉變學習模式,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從課程價值的角度上看,一定要體現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的趨勢,體現由學科知識定位發展為學生發展本位的趨勢,體現由強調認知層面轉變為強調整體素質的趨勢,體現由指導教師教學轉變為指導課程開發工作的趨勢,逐步從過去的生硬規定中解脫出來,推進開放性的靈活管理。此外,還應該要反映現階段社會發展以及大學教育課程設置的相互結合,充分說明中學課程改革堅持以人本思想作為核心,在該理論指導下實現中學教育以及大學教育的有效銜接。

二、學習與生活的不適應

(一)學習不適應

現在的大學新生大多數屬于90后獨生子女,他們一直以來都享受著來自家庭、社會以及學習的保護,導致他們無論是在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的依賴性,學生不具備良好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1]。由于我國的中學教育采用的是應試教育的模式,導致學生在思維習慣以及學習方法上很難適應大學教育需求,具體表現為:

1.學習心態

在學習心態方面,中學階段的學生通常處于一種“鶴立雞群”的位置,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高度關注,而進入大學之后就變成大學校園里面的普通一員,再也受不到那么多的重視,這種變化很容導致學生出現一定的心理落差。部分學生很難適應這樣的變化,因此覺得大學生活和學習缺乏支撐點,十分空虛和無趣,造成一些學生就在這樣懵懂而茫然的狀態中度過生活[2]。

2.學習目標

在具體學習目標方面,高中生通常以考入理想大學作為學習的目標和動力,而順利升入大學之后,學生開始變得茫然和無助,不知道應該為什么而奮斗。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過程中,由于對所選專業并不了解,導致進入專業學習之后發現自己無法適應專業學習,對該專業相關知識根本提不起興趣,喪失學習動力。此外,有些學生未能順利考取自己設定的目標大學,對現階段升入的大學存在不滿,在跟其他同學交流和溝通中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造成其短時間內不再熱衷于大學學習,缺乏活動和動力。

3.教育模式

在教學模式方面,大學教育以及中學教育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導致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中學教學主要采用的是教學授課的形式,課堂教學工作極具針對性,教師一般都會對整個課堂進行嚴格把關及管理,學生按照教材內容開展學習,并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通過各種習題訓練延續學習,中學生長期接受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形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大學教學中通常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以及個人興趣的挖掘作為關注重點,主要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學習科目,十分考驗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課程種類繁多,專業性較強且難度大,在學生方法要求極高的獨立性以及分析性,給大學新生帶來極大的挑戰[3]。

(二)生活不適應

大學新生處于學習生活的特殊時段,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首次離家獨自生活。大學校園對大一新生而言十分陌生,不管是環境還是氛圍,亦或者思維方式等均與高中時期存在較大差異。中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生活問題均交給家長進行處理,學生還未真正嘗試獨立生活,缺乏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進入大學階段后,學生生活瑣事均需要親力親為,這讓他們感到十分茫然和不適應。中學生活以及大學生活之間反差很容易導致新生極度懷念過去的生活,并對大學集體和新的大學環境產生恐懼,學生常常會因此感到孤獨和無助,甚至因為想家而偷偷哭泣等,生活上的不適應直接造成學生學生成績無法得到提高,學習效果難以令人滿意,這更加劇了學生的負面情緒。事實上,大一新生十分樂于交新朋友,但是在實際交往過程中往往并不順利,造成其出現一定的挫折感,情感上十分失落。此外,大一新生對于自己以及他們的認識不夠深入,對于社會的了解不夠全面和準確,未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提高自信,也無法挖掘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學生做出科學的自我評價,生活失去動力和方向[4]。

三、中學與大學的銜接

雖然高中以及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機任務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都堅持以育人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采用科學的策略來推進中學教育,能夠促使中學教育以及大學教育兩者之間實現有效銜接,幫助中學生順利過渡到大學學習及生活,更好地完成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

(一)辦學理念、育人觀念上銜接

高中教育應該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及發展空間,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控制并自行做出選擇,促進其自身發展,以便幫助其迅速融入大學環境。高校教育必須要避免出現忽視中學教育的現象,應實行“接力”育人,從具體教育內容、目標以及方法等角度上促進中學教育以及高校教育的相互滲透以及完美銜接,構建一個系統的教育體系。所以,我們必須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老師們應該提高“銜接教育意識”,老師作為銜接教育的重要執行者以及計劃者,其銜接意識的好壞直接影響工作的有效性[5]。中學以及大學可同步組織教育思想討論會,通過這種方式促使中學生能夠迅速接觸到大學的教育革新趨勢以及最新發展動態,促使中學教育以及大學教育在指導方針方面實現有效銜接。高校應積極參與到高中相關教育工作以及教學改革過程中,針對具體的課程設置以及學生培養途徑等方面提出相關意見及指導,開展科學的整體系統設計,保證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適應高校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上銜接

1.教學方式上的銜接

因為中學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應試教育的模式,老師負責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目標以及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確定,學生在整個中學學習中十分被動,過于依賴老師,不具備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6]。所以,在開展中學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們必須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其樹立自我學習的意識,指導其科學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讓其自行研究和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減少其對于教師的依賴性,提高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信心。此外,老師們還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學會聽課以及進行課堂記錄,方便其開展課后復習,學生通過自主制定學習計劃,能夠更加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清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更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真正的需要,學生也能清楚認識到自己學習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而能夠達到準確彌補不足的目的。

2.教學內容的銜接

教師們應該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全面理解教材,強化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良好的教學基本功,老師們應加強對相關教學理論的學習,掌握各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并充分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積極革新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各種網絡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促進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教師們應該應視具體情況向中學生灌輸大學教育相關信息,使其理解大學生具體使命,讓他們明白大學生肩上肩負的責任,使其對整個大學學習和生活充滿向往,使其意識到促進自我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中學教育過程中可以選擇設置選修課,并科學設計選修課的具體內容,確保相關內容與大學課程實現有效接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方便中學生進一步了解大學不同專業主要學習的是哪些方面的內容,這有利于中學生在今后升入大學時更加準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避免專業選擇上的盲目性,這也十分有利于中學生升學后在短時間內融入大學生活,適應大學學習。中學學??煞e極邀請一些大學教授等到學校進行演講,或者組織相關講座以及專題報告,向中學生介紹一些與大學教育相關的內容,使學生了解大學學習及生活的特點,掌握大學教學革新的進展和趨勢,我們還可以借助遠程教育等途徑讓中學生順利觀看大學講座的全過程,方便中學生熟悉大學學術環境以及具體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大學教師以及中學教師可以相互間采用兼職任課的方式來開展相關教學工作,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新生在短時間內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針對中學教師,可以在大學校園兼職負責與研究方面有關的工作,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并讓其進一步了解大學教育在教育需求方面與中學教育存在的不同,將大學教育所具備的研究性特點引入中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中學教育教學水平。針對大學教師,可以到中學進行兼職授課,促使中學教學效率及質量得到全面提高,并了解中學生的真實想法和觀念,獲得一些教育方面的啟示。此外,大學教師還可選擇到中學校園中組織開展一些選修課教學,將一些積極的大學精神以及教育理念融入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并提取中學教育中蘊含的優良傳統應用于大學教育中,實現良性教育,促進中學以及大學之間的有效溝通以及交流[8]。

(三)人際關系、理想信念教育的銜接

中學階段的學生在人生價值觀念上還沒有完全成型,心理還不夠成熟,較容易出現情緒上的變化。老師們的職責并不單單是傳統觀念中的傳到授業解惑,還應該要高度重視學生在情感上的發展,積極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老師們應秉持公平平等的態度,熱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對所有學生投入相同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其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學校的關心和照顧,避免其出現心理上的不平衡。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針對犯錯的學生,要有一個包容的心,耐心進行開導和教育,引導其及時糾正錯誤,避免其出現嚴重焦慮。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以及認可,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校園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師生互動更加頻繁和有效,建立良好的師生友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其學會獨立自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管理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建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念,運用各種科學的理念以及方法,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解決。學生不但要明確自己具備那些方面的優勢,而且要意識到自己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才能夠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的成與敗,保持心態平穩,更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在學校這個集體中健康成長和進步。

四、結束語

教育工作具備很大的復雜性,屬于一個系統性較強的工程,中學教育以及大學教育均具備一定的獨立性,但他們同時又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兩者同屬教育系統的重要內容。中學教育屬于基礎性教育,主要強調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積累,而學生則將重點發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及知識應用能力培養上。要想克服大學新生在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適應問題,就必須要大學以及中學兩方面的重視和推動。只有中學以及大學能夠強強聯手,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才能夠避免學生無法適應大學新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促使學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薇薇.提高大學新生適應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04):78-79.

[2]楊惠琴,李菊芬.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團體輔導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學習(下),2012,20(04):18-19.

[3]湯曉晨,于曉婷.論自我教育在大學新生適應教育中的實踐[J].銅仁學院學報,2011,12(05):104-105.

[4]戴衛義.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課程化的探索與建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2):95-96.

[5]石勇,劉雙麗,陶榮兄.略論大學新生入學教育課程化[J].發展,2010,3(11):114-115.

猜你喜歡
大學新生銜接
農村籍大學新生適應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大學新生實驗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問題的案例報告
大學新生英語語音問題及對策
大學新生英語語音問題及對策
論刑事技術與刑事偵查的銜接與配合
高一英語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
高職數學與高中數學銜接問題的對策分析
關于出口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銜接
當代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輔導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