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成長主題

2015-10-21 16:59劉晶晶夏霖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黑人

劉晶晶 夏霖

摘要 托尼·莫里森的眾多小說之所以獲得如此之高的稱贊,除了和她別具一格的小說形式和內容有著密切關系外,其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深厚的民族性和歷史性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在她的作品中關于黑人成長主題的闡述,是其作品歷史性、民族性的重要表現之一。無論是成長主題,還是黑人文化主題,均是世界文壇上關注的焦點。本文將以《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三部小說為例,來淺析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成長主題。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 黑人 成長主題

托尼·莫里森是美國著名的當代女作家,是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她的眾多小說之所以獲得如此之高的稱贊,除了和她別具一格的小說形式和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之外,在她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深厚的民族性和歷史性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在她的作品中關于黑人成長主題的闡述,是其作品歷史性、民族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成長,是人類社會上一個古老而又不可回避的主題,如同文學界避免不了討論愛情一樣,在整個西方文學史上,成長主題小說作為一項獨特文學形式,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黑人文學也是西方文學史上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將以《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三個小說為例,來淺析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黑人成長主題。

一 前期:對黑人成長的最初思考

所謂成長的定義,就是指年輕人在經歷了一系列生活磨難和挫折之后,能夠具有充足的能力、信心,變得強大、堅韌,從而更好地獨立坦然地面對生活,這個過程可以是由童年進入青年,或是由青年進入中年,即是一個成年的過程。成長主題,展現了個體從天真走向成熟、從個體走向社會的過程,極具社會意義,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窮盡的材料和話題,成為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創作主題。

《最藍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處女作同時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說發表于1970年。通過這部作品,展現了莫里森對黑人成長的最初思考。在小說中,她第一次以兒童的視角進行創作,成長主題深刻,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通過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成長經歷,莫里森深刻揭示了種族歧視下黑人兒童扭曲化的成長。這一階段莫里森小說的成長主題,重在反映黑人成長的種族困境,來自白人的壓迫是黑人成長的最大阻礙。

佩科拉是小說的小主人公,是一名黑人小女孩,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之中,備受摧殘和凌辱。在家庭中父母天天吵架,哥哥離家出走;在學校里同學都欺負她,老師無視她;甚至于十二歲時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強奸,周圍的人不但沒有幫助她,反而對其冷嘲熱諷,這一切使她最終變得瘋狂。所有的悲慘遭遇都讓佩科拉覺得,她是因為自己太丑,沒有一雙人人喜歡的藍眼睛所導致的。而且,也只有佩科拉在變瘋之后才會覺得自己已經擁有了藍眼睛。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是情節簡單,可是卻蘊含了深刻的內涵,通過描述一個普通黑人小女孩的成長經歷,揭示了在種族歧視之下,黑人在社會生活上面臨的悲慘遭遇,在思想上和價值觀上的變態和扭曲。西方工業文明進程加劇了美國的種族歧視文化,物質上的匱乏帶來了權力上的束縛、地位上的低下,致使黑人群體對物質財富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這就導致了精神價值觀念上的扭曲。在這樣的社會生活環境之下,黑人兒童的成長自然備受摧殘,引發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在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之下,黑人兒童們把自己所遭受的悲慘命運,都歸結于自己的錯誤,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成長。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白人群體借助其物質上的優越性、種族上的優勢,使自己擁有極大的自由和權利,這種優越性使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評論黑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也給黑人兒童們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危害。人類本身就在不斷地通過別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白人群體憑借膚色來扭曲黑人群體的價值觀,以貌取人,這對黑人尤其是黑人兒童的成長產生了致命的打擊。

二 中期:對黑人成長多種可能性的嘗試

托尼·莫里森是美國著名的黑人作家,在她的作品中表現出了濃厚的黑人情結,這也是其作品的特色之一。而且作為女性作家,其小說中有濃郁的女性主義傾向。無論是在西方文明抑或是東方文明中,人類的長期發展中始終存在著男女兩性的兩分法,男性與女性被視作對立的兩方面,而女性則在男性面前扮演服從與卑下的角色,是不折不扣的男性眼中的“他者”。在男權的籠罩下,女性淪為了男性的附屬物。而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啟蒙,為了適應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這種性別壓迫的現象必然需要得到終結,而對男權的批判便是必不可少的。在長期的男權統治下,女性不斷地爭取自己應受到的尊重,當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爆發時,已經有一部分女性告別了單純的肉體壓迫和經濟上無獨立地位的狀況,開始關注文化中滲透的某些根深蒂固的偏見以及在主流藝術創作中的女性“失語”現象。從而在更深層次上與男權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沖突。

1973年發表的小說《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在這部作品中,她一如既往地關注黑人兒童的成長主題,而且重點是黑人女孩的成長。在這一創作階段,莫里森對黑人的成長困境思考得更為深入,《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在種族壓抑下瘋掉了,這顯然不是黑人獲得解放的理想方式。在《秀拉》中,莫里森嘗試探索黑人尤其是黑人婦女解放自身的途徑,而小說中兩個黑人小女孩兒,就是她的實驗品。

《秀拉》相對于《最藍的眼睛》來說,對于黑人兒童的成長經歷有了更細致的描述,把故事發生的年代更完整地呈現了出來。不僅講述了兩個黑人小女孩兒時的成長經歷,而且還寫到了她們長大之后的命運,既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完整的成長歷程來表達對黑人命運的堪憂,又通過兩個兒童之間的對比,更加鮮明地展現了黑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看待白人文化的,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小說大致上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講述的是兩個黑人兒童秀拉和奈爾兒時的成長經歷,大大小小的故事情節都表現出兩個孩子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使得她們的思想觀念有很大不同,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最終奈爾選擇結婚、秀拉選擇出走。第二部分主要通過講述秀拉出走歸來后所經歷的事情,來表現黑人群體即便選擇了走向獨立的道路,這個過程也是孤獨的,結局也是凄慘的。

其次,小說《秀拉》中,通過兩個黑人兒童的成長經歷,從不同角度上表現了對黑人悲慘命運的思考。小說分為了前后兩個部分,講述了主人公不同成長階段的故事,每個部分所突出的重點也有所不同。第一部分是兩個黑人女孩秀拉和奈爾童年的成長經歷,在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對比兩個女孩在面對白人群體帶來的一系列困擾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行為,來表現黑人群體中所表現出的自我意識上的覺醒。例如小說中,奈爾和秀拉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白人小孩欺負自己的時候,奈爾選擇了回避的做法,不再走之前上學的路。而秀拉雖然一開始也選擇了回避,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后,她毅然選擇了面對,不再逃避;雖然采取了自殘嚇唬對方的面對方式,有點過激,但畢竟她做出了反抗,而不再逃避。小說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秀拉出走歸來后的一系列“叛逆”之舉,秀拉的成長經歷,相對于奈爾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經歷來說,秀拉更加追求獨立,主張完全為自己而活,突破了傳統的黑人價值觀的束縛,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墒撬罱K也沒有獲得成功,沒有找到真正的出路,換來的依舊是孤獨終生。從秀拉的失敗中,可以看出她沒有正確地分析自己的局勢,把自己從廣大的黑人群體中割裂出來,完全指望自己一個人的奮斗,這是其最大的錯誤,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三 后期:對黑人成長乃至解放路徑的昭示

發表于1977年的《所羅門之歌》,是莫里森思想成熟階段的作品,小說代表了其對黑人成長路徑的終極探索。奶娃的成長,既沒有走到與白人完全對立的隔絕狀態,也有完全被白人同化,而是找到折中的第三條道路,那就是黑人通過對先祖文化的傳承,真正實現自身的自由發展。

小說《所羅門之歌》雖然講述的是黑人奶娃的成長經歷,但并不是單純地以敘述的口吻或是從某個固定的視角去進行闡述,也并沒有像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那樣采用寫實主義的手法,而是借助神話的形式與第三者講述故事這兩種方式進行再現的,表面上是寫黑人奶娃的成長經歷,其實質是在展現一個黑人民族家庭的百年發展史,把個人的成長與民族發展的歷史相結合,以此來證明只有民族發展了,個人才能獲得發展。

首先,小說《所羅門之歌》采用獨特的視角,來描述黑人成長的主題。小說《所羅門之歌》的寫作視角,不同于上文所提到的《最藍的眼睛》《秀拉》,上文提到的兩部小說均從黑人女孩的視角去闡述黑人成長與民族社會關系的矛盾,而《所羅門之歌》則是從男性的視角上去進行闡述。另一方面,上文所提到的《最藍的眼睛》中的佩科拉是典型的傳統黑人思想的代表者,《秀拉》中的黑人女童秀拉,雖然相對佩科拉而言,有了自我意識的初步覺醒并付諸了反抗,但實質上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體現,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而小說《所羅門之歌》中的奶娃,卻實現了成長上的質的轉變,真正做到了獨立和成熟,這就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了黑人成長的主題。小說《所羅門之歌》也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主人公奶娃,因為出身黑人中產階級,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可是到了成年后精神上仍是匱乏的,不成熟的。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奶娃努力突破家庭環境的束縛,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之后,最終變得成熟、獨立的過程。小說通過黑人奶娃的成長經歷,映照了黑人群體從困境中突圍獲得獨立的艱難歷程。

其次,追尋民族歷史之根,成為黑人奶娃獲得真正成長的重要轉折點。小說的第一部分,從奶娃孩童時期一直延續到而立之年,雖然在這一段成長經歷中,奶娃的年齡在不斷成長,可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并沒有得到成長,以此來凸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傳統黑人民族觀念的影響,黑人兒童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直到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父母之間的爭吵、親人間的敵視、好友的種族情懷,這些因素都在無形之中影響奶娃的精神世界,逼迫他走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而在走到這條自我救贖道路開始之初,奶娃是抱著到南方尋找金子的想法出發的,可是就在到達自己父親的故鄉之時,奶娃充分感受到了家族同胞所帶給他的溫暖,尋金之路慢慢地演變成了尋找家族歷史之路,在這條道路上,奶娃真正地回歸到了家園之中,真正了解到了黑人文化的真諦,并真正地走向了成熟和獨立。

總之,托尼·莫里森在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中分別從不同的視角描述了黑人少年的成長歷程,把黑人成長歷程與黑人文化密切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其作品中的歷史性和民族性。此外,從縱向上來看,三部小說所描述人物的成長歷程,是逐漸進步的,從佩科拉的盲目到秀拉的初步覺醒,最后到奶娃的真正獨立,這也正是黑人民族成長的歷程。

參考文獻:

[1] 連蓬:《托尼·莫里森小說成長主題研究——以〈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為例》,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 莫色木加:《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3]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審美特征》,《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劉晶晶,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夏霖,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托尼莫里森黑人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眾痛批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我想自己做
戒煙公司
托尼逃跑
高中生寫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走得快和走得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