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古建筑懸魚雕飾的文化意蘊源考

2015-10-21 16:59姚芳芳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摘要 東漢羊續以懸魚表示廉潔,成就了懸魚太守的美名;后世能工巧匠精雕用來加固修飾魚形木板,也是懸魚;二者間乍看似有聯系,實際幾無瓜葛,本文緣史實以求魚,對懸魚雕飾所蘊含的文化進行探究。

關鍵詞:傳統 懸魚 文化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泱泱大河中,先人的智慧與高超技藝不勝枚舉,雄壯的建筑有長城,故宮;細微的發明比如針,線,每一個事物的出現都隱藏著精彩絕倫的故事和意蘊。懸魚雕飾雖然在古建中是一個小小的裝飾構件,起不到左右建筑整體構成的作用,但正是有了這些別出心裁,雕刻精細的懸魚裝飾,才使得許多的古建筑顯得質樸中顯現出一絲精致,也與中國古代的整體文化是一致的,不過懸魚雕飾的文化背景則因為種種歷史淵源而又所不同。

一 懸魚太守和懸魚雕飾

據《后漢書》記載:羊續連任南陽郡太守多年,清正廉明,從未以權謀私。在任期間,羊續屬下一位府丞行賄,送來當地特產——遠近聞名的白河鯉魚。羊續一力拒收,推讓再三未果,此府丞堅持到羊續收下方才作罷。然而府丞走后,羊續即將這行賄所得鯉魚掛于屋外木柱上,風吹日曬遂成魚干。不久,這位府丞又以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行賄。羊續這一次毫不避諱予以拒絕,帶其至屋外柱前,指上面懸掛的魚干說:“此為前次汝所贈魚耳,惜晾至此時已為魚干,煩請汝取之一并帶回,勿再送也”。于是成就了“羊續懸枯”的典故,羊續也得到“懸魚太守”的雅名?!皯音~”一詞由此而來,但是這與懸魚雕飾有淵源上的聯系,這一說法顯得十分牽強附會。

“懸魚”雕飾自出現到引起后人的重視,并且在實用性和觀賞性方面不斷加以完善,經歷了從簡到繁,從注重實用到注重美觀的漫長過程。作為我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一個頗具特色的組成,它最早出現在唐代,可惜現代留存的古代建筑中,唐代遺跡少之又少。今天所能見到的真跡最早的都可以追溯到宋朝。無論是壁畫或者器皿圖文記錄,都顯示唐朝以前均未出現過懸魚這一事物。北魏晚期,歇山頂這種屋頂形式都還沒有發展成熟,自然也限制了懸魚的出現。當時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檁條還需要有某個構件來保護,而且根據當時屋頂坡度極緩的實際結構,山面也著實沒有富余的空間來容納未知的新部件。到唐代,構造上的需求才漸漸為“懸魚”的出現創造了客觀條件,縱觀唐代不難發現,這一時期懸魚的實用價值占絕對主導地位。此時的懸魚構造單一,線條極其簡易,尺寸也都不大,可以看出不論是在整體結構還是美學觀賞角度,懸魚幾乎都無足輕重,一方面此時的懸魚還處在自身發展的初期,注重實際功能遠遠超過其裝飾功用;另一方面,唐代建筑還延續有隋朝風格,雖有大膽創新,但是屋頂轉折依舊平緩,歇山頂的山面呈現類似于鈍角三角形的形狀,懸魚也就失去了相應的容納空間,在尺度上自然也是受制于結構;加上唐朝建筑檐展偏長,正常人位置近的時候看不到屋頂的山面,位置站遠的時候又看不清木板上的紋路工藝,身處如此尷尬的境地,懸魚在工藝上也就失去了精雕細刻的必要。至此,對于懸魚的出現應該有輪廓上的認識。

結合羊續懸魚,二者唯一的聯系應該僅僅是名稱上的巧合。東漢至唐初立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歷時長達400余載。戰火紛飛的時代,對于生產力和社會環境都有著巨大的打擊,因此,建筑技巧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是受到極大限制的。有能工巧匠鑒于羊續懸魚的美名,而在400多年之后,創造出木雕工藝上的靈感不能說沒有可能,只是可能性的微乎其微恐怕可以忽略不計。如果當時太守掛魚,是覺得魚身具水屬性,掛著的魚好像有眾水圍繞的意思,懸魚屋頂取“去火避災”的意義,視為能夠保護房屋的話。太守的懸魚和懸魚的雕飾或許還有共通之處。懸魚對于屋頂的實際作用就在于保護搏風板,遮掩連縫,避免雨水的侵蝕造成房屋的蟲蛀發霉等問題。如此看來,太守懸魚是為了表示自己潔身自好,其文化底蘊在自我修養。懸魚雕飾卻既實用又美觀,文化意味多在祈福。因此,懸魚雕飾與太守懸魚幾乎沒有文化上的契合。

二 日臻成熟的宋代懸魚構件

“懸魚”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元素,最早出現在唐朝,這是根據書上資料記載,書畫記錄和現實遺存考證得到的,與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繁榮同步而生,到了宋代隨李誡《營遭法式》正式定型,但從我國現存的古建中,因為自然災害的破壞,自然風化等原因,能保存下來的唐代實物很少,所能見到最早的也是宋代所建,“懸魚”、“惹草”、“山花”都是宋式小木裝修內容,我國史稱“三段式”,位于山墻上部,屋檐下的裝飾構件,屋檐下木雕懸魚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的顯見特征,即為主題雕刻,一般是整個中的最細致,最精美之處,做工最為精細。伴隨唐朝沉浮至宋代,懸魚亦經歷了由簡到繁,由功能構件到裝飾構件的過程。宋朝也是注重將建筑細節規范化的朝代。裝飾要求中對“惹草”“懸魚”的規范,一方面體現建筑結構上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此時開始注重懸魚的裝飾作用。傳統建筑屋頂、墻身、臺基的三段式構造,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屋頂這一部分的美觀日趨重要?!稜I造法式》中對懸魚的大小尺寸、花飾雕刻、安裝位置都做了詳細規定?!按刽~:凡長一尺,需闊六寸,厚至二分。惹草:凡長一尺,需闊七寸,厚同二分。垂魚應固于搏風合縫處”??梢?,此時的懸魚已經完全不是唐朝那般簡單,不但有了復雜豐富的花飾圖案,尺寸也隨之增大不少,而且還要考慮到和惹草的配合,已經可以主次分明地用于裝飾歇山和懸山的山面?!稜I造法式》懸魚原圖樣中保留著當時通用的兩種制式,其中比較繁復的規格要一云紋裝飾,呈如意的形狀;簡單規格的也需要是如意形狀;完全不是唐朝時候的簡易線條,要求更細致精巧。不同地區的懸魚又獨具當地風格,自成特色也可謂是百花齊放,相得益彰。懸魚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山東、浙江福建、西南一眾地區。山西的古城平遙、開封著名寺廟大相國寺等地方的懸魚風格豪放大氣,正如北地氣候和民風的渾厚風格;浙江福建地區的懸魚,則像當地的文人秀士一般風格多樣,不只是單一的懸魚,有環形雙魚,或魚神刻上各種吉文字,用來表達各種美好的祝福寓意;而西南地區以云南為例,所見的懸魚圖案基本都是多線條構成的較為抽象化的幾何圖案,更有特色的是用大紅色漆料刷遍懸魚,熱情奔放的少數民族風情一覽無遺。

宋朝的懸魚總體特征肥大飽滿,一方面由于搏風板都是長條形狀,需要較大的懸魚來保持搏風板的整體性;另一方面,既要保護合角免受雨水侵蝕,又要完全掩蓋接縫,予以美化,讓人賞心悅目;此外還需要加強搏風板的韌性,要同時達到這些效果,自然于尺寸和厚度上均遠遠超過唐朝。另外,此時的懸魚體量較大,紋樣也比較繁復,雕刻工藝又相當精細,所以也需要寬大飽滿的空間方才得有用武之地??v觀宋之一朝,經濟活動空前蓬勃,科技水平、文化和藝術都有長足的發展。而宋朝的繁榮昌盛也經由懸魚這一細節的精美,即便歷經滄桑仍然不朽地綻放著光彩。

三 懸魚祈福文化與圖騰淵源

細心觀察發現,懸魚極少會出現在宮廷建筑中,但是在平民或佛教建筑中卻較為常見,雖然在歇山頂、殿頂、硬山頂、懸山頂這些屋頂分類中,懸山頂、硬山頂是廣泛用于民居的建設的選擇,導致上述分布差異。但是結合內在文化上的聯系分析,與懸魚本身蘊含的民眾意識形態密不可分。魚者,余也,年年有余,吉祥喜慶;魚生活在水中,水能克火。古代百姓生活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少天災和人禍,風調雨順莊稼有收成。日常災禍之中,火災最被忌憚,瞬間家毀人亡,所以有打更這一個特殊的職業,再加上火災是木構架建筑的最大隱患,因此屋頂上要裝飾激浪降雨的吉祥之物。凡此種種,在建筑房屋的時候常常以兩條尾部相交的魚來以魚形比喻水,祈求平安,愿望遠離火災就是最為直觀的表現,再加上蓮花就寓意“連(蓮)有魚”;雕上花瓶祈“萬事平安”,銅錢與蝙蝠祈“福在眼前”;有些木質懸魚上會刻“壬”字,同樣是表達了希望借水避火,家人得以樂居的寓意;環形雙魚這樣的經典圖案象征意義在于陰陽交合,在人口就是勞動力的社會環境下,“魚腹多子”也反映出祈愿人丁興旺的心情。其他諸如懸魚中刻蓮花圖案求“連年有余”,借字的諧音來表達美好的愿望;或者刻牡丹求“富貴有余”,雕刻花瓶祈求平安等等,一應形式都旨在表示吉祥、美好的愿望,使得懸魚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建筑部件,更是作為一種精神的寄托的承載而融合于百姓日常生活。我國古代傳統建筑地區差異很大,地方特征明顯,地方風土民情,建筑材料和裝飾細部等反映在建筑上,便形成了濃郁的地方建筑風格。如在云南建筑中的懸魚圖案,大多抽象化、木材質、多線條構成的圖案,有的又精雕細琢,富于多變。如在山西平遙城中的民居所見,山花作為懸魚的一種變相表現形式,也稱為磚雕懸魚,青磚雕刻,結合鏤刻手法,鑲鉆在硬山墻頂腳,淳樸的色彩、精美的圖案、位置雖不突出,但讓人賞心悅目。寺院建筑的懸魚一般采用深紅色,民居建筑懸魚大都用木本色,也有部分民居如云南麗江納西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懸魚用紅黃藍等顏色,有的太極圖或用黑紅兩色,或用黑紅白三色,極富裝飾效果。

另一個懸魚的文化意蘊,就不得不從龍圖騰文化中窺知一二。懸魚很少出現在宮廷建筑中,并不代表它與宮廷建筑文化的脫離。恰恰相反,懸魚正是宮廷“鴟吻”在民間的對應?!傍|吻”又做“螭吻”,是宮殿、廟宇或者是達官顯貴的建筑上屋脊的裝飾,同樣是取其屬水性,用以鎮宅避火。這和懸魚的民間寓意如出一轍,儼然遙相呼應的氣勢。鴟吻是龍之九子之一,而龍的圖騰形成不管差異多大,龍是蛇身魚鱗無可否認。民間選擇懸魚,也有著這一圖騰元素在內。應該是受限于封建時代的等級制度,不同等級有著各自等級內的行事尺度和標準,否則越規而為就會遭受懲罰。但是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統一的,于是民間以魚這一常見的形象作為龍圖騰的一種表現來寄托和隱喻;還有一種看法是:“鴟”同蚩尤的“蚩”,因為蚩為水獸,蚩尤部落以蛇為圖騰,大禹以及越人都是蚩尤的后代,所以盛行以鴟尾為象征,即蚩尾。關于蚩尤征黃帝的各種記錄里都有蚩尤大起風雨或者馭龍吸水等文字,其宗旨仍然是鴟吻的水屬性對于庇宅祛火的作用。另外,鴟吻和懸魚都和云紋密切相關,云紋造型與懸魚造型十分相近,這也肯定了懸魚防火的合理寓意;按照“風從虎云從龍”,云就是龍的思路,懸魚云紋就是龍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懸魚分布中的晉、浙、閩、西南等地區,都是蚩尤的居住地。而蚩尤所在就有云雨相關的遺跡傳說,懸魚雕飾更是依照其行蹤而分布,這不可能只是單純的巧合。所以,根據龍圖騰的發展和蚩尤部族特性等的旁證,懸魚中包含著深刻的圖騰意味,只是漫長的歷史發展,讓這一特性被漸漸洗刷甚至掩蓋了。雖然同樣是以水避火的最終結果,但是對于認識懸魚雕飾的文化意蘊卻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懸魚雕飾無論是從太守懸魚的典故,還是從圖騰文化、祈福意愿等角度來解讀,無可辯駁地都是它本身藝術工藝的完善,讓后代能借由這一承載,品味它所折射出的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深厚文化底蘊。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課題號:HBA6293-2。

參考文獻:

[1] 王其均:《中國傳統建筑屋頂》,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年版。

[2] 姚承祖:《營造法原》,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年版。

[3] 李劍平:《山西古建筑品鑒》,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

[4] 戴志堅:《中國傳統建裝飾構件》,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版。

(姚芳芳,長江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傳統的玉雕與玉雕的傳統
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求制衡點
誰遠誰近?
少年力斗傳統
傳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清明節的傳統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