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工程技術創新與可持續農業發展

2015-10-21 17:10黃海勇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年33期
關鍵詞: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黃海勇

摘 要: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科技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農業科技體系改革創新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但是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與我國的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相比,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原始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現代農業工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差距更大。本文主要就農業工程技術創新與可持續農業發展進行具體的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工程;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引 言:農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繁榮穩定,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而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持,農業現代化不可能實現。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發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續動力。

1 農業工程技術創新與推廣的必要性

1.1 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持續穩定增長,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日益凸顯,繼續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增加農產品產出的余地已越來越小。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那樣,"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要打破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持續穩定增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提高資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

1.2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著眼于建設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因此,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必須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才能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采用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生產手段,突破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增加對農業科學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2 農業工程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

2.1 糧食作物超高產、高品質育種

保障糧食安全不僅關系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業、加工業及新興的生物能源產業對糧食的需求卻逐年增加,國際糧食價格有可能因為能源農業的需求而提高,糧食的供求關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2.2 農產品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

目前,食品安全已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為此,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飼料添加劑等高效安全農業生物制劑和高效健康種養模式,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提高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2.3 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傳統農業分化和演變的關鍵點。一是農業產業的分化,由傳統的種養業向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大部門演變;二是農業勞動力就業的分化,由原來主要集中在農業產中就業向產前和產后演變,并逐步向現代工業化擴散;三是農業經營方式的分化,由傳統的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演變;四是農民收入來源的分化,由原來單純依靠種養業收入向依靠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收入演變,美國等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已達到農業增加值的3-5倍。

2.4 設施農業工程技術

設施農業包括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如各類塑料大棚、各類溫室和人工氣候室,畜禽、水產和特種動物的設施養殖和現代化集約養殖小區等。發展設施農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時間和空間,增強生產的可控性??萍紕撔聭谶M一步節約成本,減小勞動強度,提高光能、熱能利用率,改善農產品品質,增加生產效益上下工夫。

2.5 節水農業技術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我國水資源的狀況變化,水資源缺乏將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制約因素。當前,我國農業灌溉總用水量4000億立方左右,占總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農業用水,占到總用水量的80%,是全國水資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農業受旱面積越來越大,常年在3億畝以上。同時農業用水浪費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國農業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損失約2000億立方,相當于全國工業和城市用水總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安全,加強節水農業技術研究創新既是緊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長遠的戰略任務。

2.6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建設節約型社會對加強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科技創新要更多地負起責任,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檢測與防治技術和農村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研究,特別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稈、肥料利用為重點,推進有機農業、生物質能源和食用菌等產業的發展,推進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農業的發展。

3 加快農業工程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舉措

3.1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我國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于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必須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強化公益性農技機構改革,創新農技推廣機制

強化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定位,積極推行"三權歸縣",明確職能任務,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理順管理體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資待遇,全面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加強水利、林業、氣象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以及技術合作組織等,積極發展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多元推廣模式,并給予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3.3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以奪取農業科技制高點、增強科技發展后勁,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礎性工作。著力提高農業知識創新、生物技術領域、機械化技術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3.4 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

按照農業科技用人規律和基本需求,分別構建國家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養基地、高水平科研輔助人員培養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養基地,加快構建、科學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建立一套適應農業科技創新要求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的機制和制度。加大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大專院校、農廣校和科研推廣單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資源優勢,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

4 結語

總之,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已經不能夠滿足于我國人口的需求,因此要想獲得較大的突破,就需要在農業工程中進行技術的創新。因此,就需要我國農業的發展具備有充足的前提準備,進一步確保我國農業不斷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媛媛. 農業區保護性耕作模式技術特征量化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08).

[2]崔海成. 非耕地節本型日光溫室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J]. 中國蔬菜. 2010(03).

[3]朱明. 我國的農業現代化與農業工程技術[J]. 農村實用工程技術. 2001(09).

猜你喜歡
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
技術創新路徑下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淺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術及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