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立法治理念培養公民法律素養

2015-10-21 18:19張毓富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關鍵詞:樹立法律素養培養

張毓富

【摘要】法治的要義是“普遍守法”與“良法之治”,樹立法治理念培養法律素養是實現法治的基礎。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樹立法治理念,培養公民法律素養。首先探討法治的內涵及法治的特點。其次探討切實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通過政府推動或政府主導,促成四個條件、堅持三個原則、兩條標準,走好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后探討在樹立法治理念基礎上,培養公民法治素養。略論作為公民,不同職業職位的公民的道德修養、法治素養修煉的共同點和差異性。

【關鍵詞】樹立;法治理念;培養;法律素養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073-04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當前中國社會的重大課題。樹立法治理念和培養公民法律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工程。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法治的內涵和特點

法治,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是現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的戰略目標——摒棄人治實現全面法治?!胺ㄖ巍辈粌H是我國社會重大的學術理論命題,也是重大而急迫的社會實踐課題。實現中央提出的社會體制改革與管理創新,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法治是基礎是前提。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闡述的就是法治。名言彰顯法治的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是普遍的守法。其關鍵點不僅是老百姓要普遍服從法律,國家權力掌控者也要守法。計算是否普遍守法的辦法,不能用簡單的數字方法,比方說社會上有100人,99人服從就是普遍的服從,關鍵要看掌握國家權力的人是否守法。普遍的守法,要求立法者、國家治理者都要守法,帶頭守法。我們的法治總跟“國家”聯系在一起,“依法治國”不是單治老百姓,包括掌握國家權力的人循規蹈矩,法治也要依法治“官”。第二是“良法之治”?!傲挤ā?,用簡單的辦法評價,首先法律的條文、語言要規范,也就是法律的外在方面、形式上看上去“良好”,格式形式表達方式要好。同時法律在內容上、實質上表達出來的意圖、精神、宗旨、目的也得好。良法是形式和內容的融合,外在和內在的統一。

比如現行《婚姻法》,普遍認為該法在2001年修訂通過時,是個比較好的法律規范,該法把當時社會出現的婚姻法律問題特別是離婚問題也作了全面規范,并且廣泛征求了公眾意見。但是現在仍然面臨修改,比如如何對待“閃婚”(這個詞不能直接寫進新的修正案,因為形式上不符合法言法語表述規范)問題?!伴W婚”,今天認識對象明天就結婚,“閃婚”常常帶來“閃離”,一旦感情不和就離。離婚時涉及財產房產分割,如果是按揭購房,婚前一方以個人名義買房子,錢沒還完就結了婚,婚后雙方共同還貸,另一方在離婚時主張分割房產。目前《物權法》規定以在房管部門登記的產權為準,如果還貸是以另一方的收入為主,而產權登記卻不是還貸方,甚至房產證具名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有過錯,離婚時如果簡單依據《物權法》規范將有失公平。再如,在“閃婚”期間又懷孕,而男方不知道,女方以此主張多分割財產并保障其胎兒享有權益份額。面對這些情況,法律要表現“良好”,規定的條文從形式到內容上都要好。內容上要體現公平正義。以前的法律沒有細致規定,《物權法》、《婚姻法》條文相對比較簡潔。新的需要調整的法律關系頻繁出現,法律也要做適當的調整修改。當然,法律的原則也可以指導判案,比如公平原則、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以及過錯責任承擔、尊重公序良俗等,可以內化為法官自由裁量的法則。

法治彰顯兩條基本原則,呈現兩個基本標準。中國的法治建設,也必然注重這兩條要求。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僅有這兩條還不夠。筆者認為,還要從以下方面進一步探討法治的內涵和特點。

(一)領會法治的內涵

首先,法治是治國的方略,是社會調控治理的基本方式。過去我們曾簡單認為,法律是治國的一種工具。千百年來,儒家講治國、平天下,封建統治者要靠“德主刑輔”、要“明德慎罰”,都把法律和道德當作治國的工具。今天講治國談法治,也認為法律是治國的工具,這是儒家的觀念,是封建時代的邏輯?,F在的法治,提到“依法治國”、“依法治省”、“依法治縣”,甚至還在圖書館、在學校,提“依法治館”、“依法治?!钡鹊?,不是說這些管理、治理都要完全靠法律,提法律是管理或者治理的工具不科學。因為在家的問題上,在社會組織的管理、治理上,在國家的治理上,不是單靠法治。法治指的是一種治國的方略,是一種社會調控的基本方式。比如在幼兒園的管理上,給小孩講法律,他們難以聽懂;依法治幼兒園,也僅是針對幼兒園的管理行為。社會調控需要多種手段,而不僅僅是法治一種。理解法治樹立法治理念,首先要明確,法治并不絕對萬能,它是治國的方略和基本方式。

第二,社會主義法治強調依法辦事原則。依法辦事可以從兩個方面探討。

一方面,所有社會成員都要首先依據法律處理個人事務、處理各種社會關系,而不是首先依據別的規范。法律的原則、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具體規范已經涵蓋社會生活的主要和基本的方面,道德的、紀律制度的精髓大多被固化為法律規范或法律的原則、精神。我們過去習慣上根據個人關系的親疏遠近來處理事務,辦事尋求“找關系”。美國當代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字,他認為中國是一個關系型社會。在不少外國人眼里,中國被看成一個“關系型”社會。曾經流傳一個笑話,說卡馬喬(音譯)要到中國當男足主教練,他來中國之前不太了解中國的情況,就找米盧給他指點一二。他問米盧,在中國想和球迷處理好關系,應該怎么做?米盧說,你最好與球員處理好關系;他說我怎么樣才能不被球迷罵呢?他說你最好與媒體處理好關系;他說如何才能進世界杯呢?米盧說,這個不好辦,那你得跟上帝處理好關系。這個笑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關系社會”的狀態。因此,中國社會要全面實現依法辦事還任重道遠。另一方面,也是相對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依照法定程序辦事。程序是法律規定的行為過程,是行為的順序、步驟、方式和時間限制。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要求,按照這個要求處理法律事務就是依法辦事。作為當事人、作為老百姓常常不了解辦事程序,尤其是辦理公共管理事項的程序。比如向政府提交一項經營申請,申請人可能不了解辦事的規程。申請人有權要求掌握公共權力、承辦管理事項的主體(管理人員)事先告知,管理人員應當一次性告知辦理事務的全部程序。這是公權部門特別是政府的義務,政府不履行義務不按程序辦理就是違法,違反程序法。在法治理念之下,程序違法該行為無效。從程序上看,法治要求政府必須帶頭依程序辦事。

第三,法治是一種良好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與法治秩序有著內在的關聯)。法治是通過法律實施、法律治理而呈現的一種良好秩序。有了法律、法律程序并不一定呈現良好法治狀態。秦朝時期有法制,社會也有秩序,但這樣的秩序不能夠與現代的法治相提并論。因為秦朝的法律秩序是建立在“嚴刑酷罰”的基礎之上,違背了平等、人權等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當時的法治缺乏良好的價值基礎。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皇任用李斯為宰相,重視法律的作用。不僅秦始皇,其祖先也重視法家思想,秦孝公曾經重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于秦國的法制是靠強大的專制統治、嚴厲的刑罰建立起來的,盡管秦朝建立強大的統一的帝國并形成了一套法制秩序,但并未帶來民眾擁護,相反,這樣的法制反而導致民眾的反抗。評價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義的重要原因就是反對秦朝的嚴刑峻法,劉邦滅秦?!稘h書》、《史記》記載,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皻⑷苏咚?,傷人及盜抵罪”,就是殺人要償命;傷人傷害人,致傷人的身體;盜,就是偷搶錢財;要根據其犯罪的情節施以相應刑罰。秦朝,自商鞅變法到秦始皇時期,秦律三千,大辟八百,連死刑就有八百種,老百姓苦不堪言。劉邦的法律簡約,條款不多,忌繁瑣而與民休息。漢初的統治者無為而治,后來的漢文帝、漢景帝也如此,創造了漢初的興盛時代。所以,現代意義的法治不同于封建法治,是一種平等自由民主的良好秩序狀態。

法律不一定都是良法,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法律,深受其價值觀和歷史局限的影響。二戰后在“紐倫堡審判”上,戰犯曾依“惡法”為自己的罪行辯解,但是經過辯論,法庭認為,納粹德國的法律是反人類的不人道的,“不正義的法律不是法律”,對戰犯應當予以嚴懲。善法為法,惡法非法。法治需要善法而不是惡法。

第四,法治代表了某種價值規定的社會生活方式,就是某種有價值規定性的、特定的社會生活方式就是法治秩序。我們的社會正在從傳統走向現代化。中國的傳統社會,主要靠禮儀、道德維系社會關系,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社會十分推崇仁治德治,人們的生活方式靠道德維系。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把中國傳統社會描述為“鄉土社會”,這樣的社會由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親緣性的,社會相對封閉,大家是親戚關系、熟人關系,注重道德崇尚禮儀。而在工業社會、城市化社會,一個新的城市小區,鄰居之間大多互不認識?,F代社會、城市化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陌生?,F在的社會正從傳統“熟人”社會向“陌生”社會轉型。要正確對待陌生人,比如在家里,父母告訴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在學校,老師告訴學生不要相信陌生人帶路,警察告訴市民,不要相信陌生人推銷的廣告。正確與陌生人交道,謹慎而不排斥。

陌生人社會是不可避免的,陌生人社會中彼此互不認識屬于正常。陌生人社會要靠法律來維系基本的人際關系,繼續沿用親疏關系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將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新的社會生活。即使有關系,法院檢察院有熟人,打官司也不是靠關系,法律最終靠得住?,F代社會,要有與陌生人友好相處的觀念,這也是一種法治觀念。

第五,“法治”融入了多重意義的社會觀念和理想。我們談法治的時候總是蘊含一系列的觀念,離開了這些觀念,法治就不是法治,甚至是孤立的法律專制。法治跟多種社會觀念、社會理想聯系在一起。這些觀念包括人權、自由、平等、民主等等。民主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民主談不上真正意義的法治。秦始皇的時候有法治,屬于不民主是專制。這些觀念還有理性、文明、誠信、合法性等等?,F在的社會,這些觀念并不缺乏,但有些方面還與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完全適應,或者程度不是很高存在一定局限性。社會主義法治應當呈現為更高層次的觀念和理想。

(二)理解法治的特點

法治具有其標志性的特點,法治的實現必然呈現其相應的秩序狀態。

第一,法治狀態下,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會關系都已納入法治軌道,受到法律制約。法律居于所有“社會規范體系”的主導地位。傳統社會主要是道德規范主導,現代社會主要靠法律規范主導。社會主要靠法律統治,不是靠少數精英及其行為范式來統治。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方面都納入法治軌道。就像中國加入WTO,入世后的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就會有形無形受到“世貿規則”規制。WTO規則不單是經濟類的法律規則,也是政府、企業以及公民處理相關法律關系的規則。

社會生活及社會關系納入法治軌道,通過法治實現社會的整合。社會整合涉及到意識形態、政治觀念、利益矛盾、行為沖突、信仰思想等方面的整合,整合是實現社會生活穩定的重大舉措。各種思潮、各種觀念在社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信教的,還有信邪教的,意識形態復雜化。需要社會整合,以維護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多樣化、復雜化,實現社會整合,尤其需要法律的治理。比如現在的大學生,思想意識比較復雜,行為方式也頗具特點。老師給學生講課,學生的秩序并不井然,課堂狀況并不理想。有上課吃東西的,有來回走動的,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類似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社會上更多、情形更復雜,各種各樣的觀念、思潮、意識、行為出現?,F代社會的整合靠強權、靠權威、靠威權領袖已經不行了。要實現有效的社會調控與社會治理,得靠法律。當前社會尤其需要法治——有效的科學的法律治理。

第二,法治所要求的法律,應當是建立在尊重人權、人民主權基礎上,并能保護和促進經濟有效增長,促進社會公平、社會秩序、社會進步基礎之上的法律。法律首先要建立在民主機制之上,同時能夠保障人權,保障公民權利?,F代國家的法治以人權保障作為衡量國家法治程度、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強調民主與法制建設,注重依法維護和保障人權。2004年我國《憲法》修正案,明確將依法保障人權寫進憲法,2009年4月,中國政府著手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作為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行動規劃,對于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保障與促進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受到民眾歡迎與支持。這也是法治建設的成就。

保障人權,就要尊重并發揮每一個人的智慧,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要特別注重保障社會公平,法治要公平。我們過去過分強調效率,片面追求效率,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結果造成社會不公正不公平凸顯,壟斷利益集團、官商勾結嚴重侵害國家社會利益。中央高層明確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各項政策、法律的制定與執行上正在努力實現社會公正,法治社會追求公正與效率的統一。

強調法律保障人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盡管現在的人權狀況還不能盡如人意,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中國的人權必將呈現良好狀況。

法治要求具備一整套凝結并體現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這樣的憲法、法律高于任何個人意志。法律至高無上,不是權威至上領袖至上。立法,制定政策必須經過民主的程序產生,不能由少數人“拍腦門”立政策、“關門立法”,法律與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立法應當首先征求民眾意見,而不是看重利益集團代表和官僚代表的意見。立法、修訂法律已經越來越注重通過“聽證會”、網絡征詢等方式征求民眾意見、采納民眾建議。

第三,法治狀態下,一切公共權力都源于法律,并且得依法律而行使,法律能夠有效制約國家權力,防止權力失控與嬗變,國家公共權力保障一切法律主體的平等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民族、種族、語言、膚色、宗教信仰、性別、職業、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等情況特殊而有所差異。權利和義務的差異可能表現在非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差別,這種非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差別,也只能因其從事的行業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平等權為例。曾有媒體刊載,2003年,湖南某地招考女性公務員,當地當年的公務員錄用體檢辦法規定,女性婦科檢查要求“第二性征發育正常,乳房對稱、無包塊,外陰無炎癥、潰瘍、腫瘤,無子宮脫垂,為合格”。很顯然,這條規定帶有明顯“歧視性”,后來因群眾異議予以廢除。法治是承認差異的,但這些差異不應當成為就業“門檻”,不應當成為歧視條件。法治強調平等,有些職業在就業條件上有差異,這個差異應當是必須的合理的,就業機會應該向社會公眾開放,體現機會平等的原則。法律的“人人平等”高于任何個人的意志。

第四,法治秩序下,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皆為合法的或準許的。對于公民及非公權力主體,凡是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禁止的,即為許可。法律規范,有授權性規范,就是可以做什么,享有什么權利和自由;有義務性規范,依法履行法定的義務;還有禁止性規范,規定當事人不得為一定的行為。凡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被禁止的,對公民來講意味著有自由、有權利,即“法無明文規定禁止的,即為自由”。相對應,對于國家公權力機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可為,即為禁止”。這是很重要的法治原則。

第五,法治秩序下,公民的權利、自由和獲取權益機會,無充分理由、非經正當程序不被剝奪,一切非法及不正當侵害都必須給予公正、合理、及時的賠償補償。首先是自由權利不受非法侵犯,無充足理由、非正當程序不被剝奪。權利自由是受法律保護的,剝奪人的自由權利,你得有正當合法理由并依程序辦理。警察要把一個犯罪嫌疑人帶走,根據法治原則,得依據正當的理由和程序,訊問過程也必然遵守法定程序。個別警察辦案不依程序,很蠻橫。警察對犯罪嫌疑人說,你跟我們走一趟!嫌疑人問,憑什么要跟你走?警察說,你跟我走一趟就知道了!嫌疑人說,怎么走一趟就知道了?警察說,你干了什么不知道?那好,你到那兒就知道了!這是個別警察慣用的手段。按照現在的《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則》,警察辦案有嚴格的程序規則。首先要求辦案得有兩名執法人員,要明確告知身份并出示執法證件,要說明辦案的理由,帶走的理由,涉嫌什么犯罪行為,并按規定將相關事項告知嫌疑人的成年家屬。犯罪嫌疑人被訊問、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應當告知嫌疑人可以聘請律師。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也是法治的要求。

第六,法治狀態下的法律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同時具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連續性和一致性??v觀世界法治相對完善的國家,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和一致性都不言而喻,法律都具有其崇高的權威性。

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全面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堅持中國特色的法治道路。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或者政府主導,這是一條基本經驗。當前法治建設比較穩妥的做法仍應依靠政府的力量,相信黨能帶領我們有序推進法治。西方的法治大多不是政府推動型,考察發現,西方法治社會的形成主要是靠社會力量自發促成,是自生自發的,主要靠社會自治逐步成長。中國的社會發展,秦漢以來都是政府主導型、中央主導型帶動??v觀中國歷史,社會改革改良(非革命活動)如果缺少政府有力推動,國家就可能出現不穩定,出現停滯、倒退甚至動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是靠政府推動的,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有一本書《中國1978-2008》,介紹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重大成就,社會巨變天翻地覆。我們有幸經歷這個時代,見證這個過程。我國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主要靠政府推動,中國的法治建設也必然如此。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筆者贊同要促成四個條件、要堅持三個原則、堅持兩條標準,走好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首先,要促成四個基本條件,一是促成廣泛社會自治。社會自治就是讓公民讓社會組織主動地自覺地依法依規治理我們自己的社會。由社會主體自主推動社會進步,這個過程要有法治的維護。這個過程促使自然的人轉變成社會的人,要求每個人是獨立的、平等的、自由的,具有自主的意志。社會的發展不但要靠每個獨立、平等、自由的人來推動,而且要靠享有權利的社會組織來推動,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推動社會的有序發展與良性運作,社會組織在法律范圍內的活動受到保護,不被非法干預。二是促成市場經濟的法治化,這是經濟條件,市場經濟不能是官僚經濟、更不能是利益集團的壟斷經濟。三是有憲政和民主政治,特別是民主政治,政治上得有民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這是政治條件。四是有理性的文化。理性文化首先要求文化要寬容,同時要體現科學精神,反對愚昧和盲從。

其次,要堅持三項原則,分別是“良法之治”的原則,普遍守法的原則和依法辦事的原則。前面已述及不再展開。

還要把握兩條標準,一是法律至上,法律具有崇高的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威;二是法律必須是良法,是形式上和內容上的良法,而不是權威自封的良法。

最后是堅持一條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我們搞法治建設,要堅持具有“三個代表”屬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三、培養公民的法治素養

我們進一步探討公民應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樹立法治理念,并進而通過培養訓練達到較高的法治素養。我們身為公民,職業崗位不同,實際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有所差異;對于不同的社會群體,其道德素質、法治素養也應當有差異化要求。

對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公民,其法律素質的要求,不僅應當具備普通公民的法律素質,必然還要具有高一層次的、與其公職崗位相適應的法律素質。如果是警察,就應當熟悉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知識;熟悉并熟練運用警察法、公安機關關于警察錄用、基本素質考試考核、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等規章制度的規定,在執行公務中嚴格依法辦事,不濫用權力,不失職瀆職。

作為領導干部,除應當具備普通公民和一般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還必須具備與其領導職務相稱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尤其應當具備憲法意識、掌握憲法知識,牢固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觀念,具有依法決策和依法治理的能力,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良好行為習慣。

作為普通公民,應當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第一,要對社會主義法治有比較全面的科學的認識,有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第二,要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強化依法辦事意識;第三,要樹立程序法治觀念,遵守法治程序,按程序辦事。比如依序排隊、買票、乘坐公交車,就是最簡單的按程序辦事;第四,養成良好的法律習慣。作為一般公民可能沒有多少程序法律知識,但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法,想到要依法辦事,這就具備了基本的法律素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法律想到規則,知道依法維護權利,依法履行義務;知道哪些是允許做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應當做,哪些禁止做;這樣,我們就會逐漸養成良好的法治習慣,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局面。

參考文獻:

[1]杜英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

[2]韓致寧.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及其對構建我國國家治理理念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

[3]王會,歐陽靜.農村青年”閃婚閃離”現象及其原因探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03).

[4]郭鵬.孔子”德主刑輔”法律思想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16).

[5]楊春福.論法治秩序[J].法學評論,2011(6).

[6]雷輝.“陌生人社會”需以法治滋養道德[N].南方日報(廣州), 2014-12-11.

[7]寧德安.社會整合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3.

[8]李婷.論人民主權思想的發展脈絡——從盧梭到馬克思[D].南京師范大學,2014.

[9]郭學德.試論中國的”政府推進型”法治道路及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

[10]張沖.公民法治素養的現狀及培養路徑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3.

猜你喜歡
樹立法律素養培養
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及改善策略初探
淺談高校輔導員如何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杜絕不良網絡借貸
班級表揚日記在教育教學活動的作用
淺議思想政治工作者楷模形象的樹立
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養成探析
淺議如何提升人民監督員監督質效
法治中國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
高中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新形勢下航空計量人才培養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