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對腦梗死46例診治分析與討論

2015-10-21 18:14王全新
延邊醫學 2015年29期
關鍵詞:診治討論腦梗死

王全新

摘要:目的 : 腦梗死病例46例治療。方法: 腦梗死后再灌注“時間窗”的溶栓治療及其他治療方法。結果: 臨床治愈無肢體癱瘓40例,占86.9%,輕微肢體障礙 5 例,占10.8%,未愈1 例,占2.2%。結論 :恰當的應用溶栓及其他治療方法,促進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康復,防止腦功能紊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達到最佳的醫療效果。

關鍵詞:腦梗死 診治 分析 討論

1、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2013至2014年,我科收治46例腦梗死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齡40-85歲,平均58歲,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史,臨床治愈無肢體癱瘓40例,占86.9%,輕微肢體障礙 5 例,占10.8%,未愈1 例,占2.2%。

1.2 臨床表現:入院時在安靜狀態下發病,部分病例有肢體麻木、乏力、眩暈、語言不清等TLA前驅癥狀。神經系統局灶性癥狀,大多在發病10余小時或1-2天內達高峰。除腦干梗死和大面積腦梗死外,大多數病人意識清楚或僅有輕度意識障礙。

1.3 輔助檢查

1.3.1頭顱CT:多數腦梗死病例在發病后24小時CT不顯示密度的變化,24-48小時后逐漸顯示與閉塞血管供血區一致的低密度梗死灶。如梗死灶體積較大則有占位效應;出血性腦梗死呈混雜密度改變,如病灶較小或腦干、小腦梗死CT檢查可不顯示。部分病例病后2-3周(亞急性期),梗死灶處于吸收期,此時,因水腫消失與吞噬細胞的浸潤病灶可與腦組織等密度,稱“模糊效應”。增強方可顯示。

1.3.2MRI 腦梗死數小時內,病灶區即有MR信號改變,呈長T1、長T2信號。出血性腦梗死區為長T1、長T2信號中混雜有短T1、短T2信號,病灶檢出率為95%,功能性MRI;如彌散加權MRI可于缺血早期發現,發病后半小時,可顯示長T1、長T2梗死灶。釓增強MRI比MRI平掃更為明顯。

1.3.3血管造影DSA或MRA可發現血管狹窄和閉塞部位??娠@示動脈炎。Moyamoya病、動脈瘤、血管畸形等。

1.3.4腦脊液檢查:通常GSF壓力、常規、生化檢查正常。大面積腦梗死壓力可增高。出血性腦梗死可見紅細胞。

1.3.5彩色多普勒(TCD)可發現頸動脈及內動脈的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斑、或血栓形成。

1.4 診斷標準:突然發病、迅速出現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并持續24小時以上,具有腦梗死的一般癥狀特點:即眩暈、肢體麻木、無力、軟癱、語言欠清等癥狀。嚴重者頭痛、嘔吐、抽搐、意識障礙、死亡等。

1.5治療

1.5.1一般治療:給予吸氧、休息、抗凝、擴張腦血管、脫水、營養腦神經細胞等。

1.5.2溶栓治療:本組病例5例,靜推尿激酶50∪,尿激酶100∪+0.9%NS100ml靜滴,半小時-2小時。適應標準:①年齡﹤75歲②無意識障礙③發病時間在6小時內,進展性卒中可延長至12小時④收縮壓﹤200㎜Hg,舒張壓﹤120mmHg⑤CT排除出血灶。且本次病損的低密度梗死灶未出現,屬超早期⑥無出血或出血傾向⑦患者及家屬同意。絕對禁忌證:①TLA單次發作或迅速好轉的卒中以及癥狀輕微者。②病史和體檢符合蛛網膜下腔出血。③兩次降壓治療后,血壓仍〉185/110mmHg。④CT檢查發現腦出血、腦水腫、占位性效應、腫瘤、動靜脈畸形。⑤患者14日內做過手術或有創傷,7日內做過靜脈穿刺,有活動性內出血等,正在應用抗凝劑或卒中前48小時曾用肝素治療。⑥病史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質、凝血障礙或使用抗凝藥物史(PT〉15s.APTT〉40s INR〉1.4.血小板計數﹤100X109/L)。溶栓并發癥:①梗死灶繼發出血;UK是非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激活血栓及血漿內纖溶酶原、有誘發出血潛在的風險,用藥后應監測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②溶栓可導致致命的再灌注損傷和腦水腫。③溶栓再閉塞率高達10%-20%。

1.5.3 抗凝治療:防止血栓擴展和新血栓形成,常用藥物低分子肝素鈣及華法林。治療期間應監測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須備有維生素K、硫酸魚精蛋白等拮抗劑,處理可能出血的并發癥。

1.5.4 腦保護治療:針對自由基損傷、細胞內鈣離子超載、興奮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或代謝性細胞酸中毒和磷脂代謝障礙等情況,使用鈣離子通透阻滯劑、鎂離子,抗興奮性氨基酸遞質,自由基清除劑。如甘露醇、巴比妥類、七葉皂甙鈉、激素、維生素C、E等。

1.5.5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阿司匹林,100-300㎎/天口服。

1.5.6 腦細胞營養藥:在腦梗死亞急性期﹙2周以后﹚可應用ATP,細胞色素C,胞二磷膽堿,維生素B1、B12、腦蛋白水解物等。

1.5.7 降纖治療 國產降纖酶和巴曲酶可顯著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具增加纖容活性、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1.5.8對于腦梗死急性期,慎用擴血管劑和擴容治療,防止發生腦內盜血或重灌注損傷,輕病例可在12-24小時內使用。

1.5.9治療基礎?。悍e極控制高血壓,保持血壓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控制血糖,必要時使用胰島素治療,降脂治療。

1.5.10 對于出血性腦梗死,采用中性治療,禁用溶栓、抗凝及擴血管治療。

2、討論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死的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死、腦栓塞。腦梗死占全部腦卒中的80%。

腦組織對缺血、缺氧損害非常敏感,阻斷腦血流30秒鐘,腦代謝即會發生改變,1分鐘后神經元功能活動停止,腦動脈閉塞致供血、缺血超過5分鐘后可出現腦梗死,缺血后神經元損傷具有選擇性,輕度缺血時僅有某些神經元喪失,嚴重的缺血時各神經元均有選擇性的死亡,完全持久性的缺血,缺血區內各種神經元及膠質細胞及內皮細胞均壞死。

急性腦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壞死區及周圍的缺血半暗帶組成,中心壞死區由于嚴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腦細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帶內因仍有側枝循環存在,可獲得部分血液供應,尚有大量的可存活的神經元,如血流迅速恢復,使腦代謝恢復,損傷仍有可逆性,神經細胞可存活并恢復功能。因此,保護這些神經元是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成功的關鍵。

腦梗死區血流再通后氧與葡萄糖供應及糖代謝恢復,腦組織損傷可得到恢復。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腦梗死的恢復,存在一個有效時間,即再灌注“時間窗”,如腦血流再通超過時間窗的時限,則腦損傷可繼續加劇,稱之為“再灌注損傷”[1]。腦缺血超早期治療時間窗為6小時之內。目前認為,再灌注損傷機制主要包括:自由基過度形成和自由基“瀑布式”連鎖反應,神經細胞內鈣離子超載、興奮性氨基酸細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變化,導致細胞損傷。

腦梗死病情的特征,主要由發病的原因、時間、病情的演變,重要輔助檢查決定。根據這些主要因素,來判斷缺血的病理生理狀態,依次進行亞型分類,缺血的病理生理變化可相互增長,也就是“缺血瀑布” [2]最終導致神經細胞死亡,梗死形成,抑制“缺血瀑布”是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共同環節。缺血半暗帶和再灌注損傷的概念,是搶救缺血半暗帶的關鍵是超早期溶栓治療,減輕再灌注損傷核心是積極采取腦保護措施。

最可能選用的綜合治療是:①恢復再灌流:如溶栓抗凝,稀釋血液。②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險:如抗血小板。③神經元保護:對抗“缺血瀑布”和“再灌流損傷”。

在腦梗死預防治療的重要原則方面,積極干預危險因素,及時處理并發癥。①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血糖可促進腦缺血面積擴大,應及時控制。②高溫及高血細胞計數:體溫升高可增加缺血區的損傷和死亡,增多的白細胞可粘附在血管上,浸潤局部的腦組織,造成遲發的進行性腦損傷,合并感染后引起高熱,白細胞增加,應積極降溫,給予有效的抗生素。③高血壓與低血壓:多數腦缺血病人都存在高血壓,過高的血壓會影響腦血流的灌注,但稍高的血壓又具有保證大腦有足夠的灌流的保護機制,血壓一般控制在170-180/95-100㎜Hg[3]水平,或略高于平時血壓水平;血壓過低腦血流灌注不足,可選用適當的升壓藥,取頭低足高位,保證腦血流的供給。④高顱壓:可造成灌流量不足,增加梗死面積,應及時控制。⑤冠心?。盒募∪毖芍苯佑绊懩X缺血的發展,應及時改善缺血狀態。⑥高纖維蛋白原、高血小板、高脂血癥、血液指標的異常均不利于腦梗死的康復,應及時控制。

在臨床工作中,腦梗死屬常見病、多發病。若不及時治療,給患者帶來肢體功能障礙、癱瘓、失語、癡呆、死亡等情況,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積極治療腦梗死是目前臨床工作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王維治 主編 神經病學 第五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年7月 130-137

[2]談躍 任惠 主編 腦卒中現代臨床與康復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9年10月 23-27

[3]沈洪 主編 急診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年10月172-174

猜你喜歡
診治討論腦梗死
依達拉奉聯合康復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的影響
針灸在腦梗死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腦梗死怎樣治療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診治新進展
研究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診治中的臨床效果
試論基層電力市場營銷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