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佛教造像藝術研究

2015-10-21 20:07張立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張立

【內容摘要】佛教藝術是一種宗教性的文化現象,對佛教藝術的研究屬于宗教與藝術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在佛教哲學思想中的禪宗傳播地區主要為江南一帶,歷史上湖北尤以禪宗祖師道場集中為勝,禪宗對湖北佛教造像藝術思想影響深刻。文章以武漢寺院佛教造像為例,調查整理遺存、分析武漢佛教造像資源現狀及地方特點,為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與開發提供策略方案。

【關鍵詞】藝術資源 ?武漢地區 ?佛教造像

歷史上的武漢及周邊地區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長江中游佛教傳播的集中地區,也是歷代中國中部地區佛教發達的區域。對武漢佛教文化資源的調查對整理長江中游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脈絡有重要意義,其佛教文化的發展演變具兼收并蓄的文化特性及都市化的特征,尤其作為近代歷史變革首發地,發端了近代佛教改革運動影響至今。整理武漢佛教資源對挖掘湖北佛教造像的藝術遺存和人文價值有重要作用。

一、武漢佛教思想傳播歷史與佛教藝術發展

武漢佛教造像藝術研究可追溯至早期佛教傳入的初期,“吳國譯經,始于武昌”。武漢及周邊鄂州等地為長江中游地域最早接受佛教、傳播佛教的地區。東漢時期佛教開始滲入中國,三國初期孫權定都武昌(今鄂州)。先后有支謙、維祗難、竺將炎等名僧為避北方戰亂來此,并在孫權支持下從事早期譯經活動。早期的佛經翻譯對推動佛教在長江流域的傳播和普及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武昌、漢陽地區持續混戰,如漢陽卻月城、南北朝梁爭奪郢城(今武昌)等,使現在的武昌與漢陽作為魏晉南北朝的戰場之地不利于保存文化遺留,但戰亂之苦使佛教得以發展,民間信仰自由廣泛。例如,武昌大東門蓮溪寺出土三國時期的銅牌“鎏金銅佛像”和白毫相俑具備明確紀年“永安五年”,是中國現存最早明確紀年的佛像文物遺址。

南北朝至唐初禪宗文化由寂而顯,武漢地域正處禪宗初盛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中心地帶?!督目h志》記載京口(今江夏)“初祖(達摩)入中國,折葦渡江即此,后人建亭塑像以祀之”。歷史記載生活于武漢(武昌唐以后名鄂州城)受正式印證的法嗣禪僧眾多,如《宋高僧傳》卷十一記載鄂州無等禪師“至武昌睹郡西黃鵠山奇秀,遂結茅分衛”?!端胃呱畟鳌肪矶庞涊d唐鄂州開元寺玄晏,“釋玄晏,江夏人也”等駐錫武漢的高僧。由于早在唐后期,鄂州(今武昌)極速發展,有譽為“東南巨鎮”。直至今天,武漢四大叢林皆為禪林,可見禪宗文化底蘊深厚。

作為中部政治中心的武漢地區,都市中修建寺院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支持。唐初,唐太宗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武昌今洪山監修彌陀寺,即現在武漢寶通禪寺,寺中有鐵佛6尊,最大的一尊高達4米。宋時城中有開元寺,“在城南一里”,“本梁邵陵王綸舍宅為寺”,南宋時,開元寺中有唐大歷八年(公元773年)所鑄銅鐘,重達一萬三千斤,并有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所鑄鐵佛。明清以后,寺名改作鐵佛寺。宋時城外有頭陀寺,“在清遠門外黃鵠山上,宋大明五年建,自南齊王中作寺碑,遂為古今名剎”。黃庭堅《頭陀寺》詩云,“頭陀全盛時,宮殿梯空級,城中望金碧,云外僧濈濈”。明代楚王朱楨修建千佛殿請來高僧無念主持寺廟,大做佛事,調經齋僧,并在楚王府內修有長春寺,楚王還多次主持維修洪山寶通寺。隨著傳統的農本商末的思想意識與文化觀念趨向淡薄,城市文化中的都市寺院正發生著演變。

二、武漢寺院佛教造像藝術的典型生態:都市寺院文化

武漢作為歷史上行政中心和交通樞紐,經濟繁盛,寺院漸興于都市并發展演變,形成了其特有的都市寺院文化現象。近代以來,城市文化中的都市寺院正發生著演變,一方面出現了市廛、寺觀等在城市空間的交錯定位,在空間上相互滲透與侵據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有些寺院改為學堂、商業會館漸漸隱沒,宗教空間漸漸變為商業空間,成為武漢近代都市寺院的世俗化、商業化演變趨勢的一大特點。武漢地區寺院的佛教法事活動除消災祈福外也有特殊性,由于武漢為歷史上重要軍事要鎮,也是古來征戰之地,當地寺院成為憑吊傷亡之所,例如近代辛亥革命次年,孫中山帶隨員專程到古德茅蓬(今古德寺)憑吊埋于此地的革命烈士。近代都市寺院曾興盛一時,如清朝出版《漢口叢談》刊登的老漢口鎮的地名,其中一半地名沿用當地寺庵或稍加改動而來。沿著城市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發掘武漢都市寺院佛教藝術資源,由此能挖掘出更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近代武漢佛教藝術文化資源:辛亥革命與佛教改革運動

作為辛亥革命發生地,武漢地區民族企業漸興,兼收并蓄各種新興思想,為近代佛教僧制改革提供土壤,出現了以太虛、持松、來果、慈舟、妙真為代表的一大批高僧大德。晚清民國時期,太虛大師在武漢開展佛教文化革新事業,創辦武昌佛學院、組織佛教正信會、建立“武漢佛化新青年會”、世界佛學苑圖書館等,發表系列闡揚“人間佛教”的重要文章,掀起了現代僧伽教育之高潮。武漢成為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現代轉型的重鎮,名震海外??谷諔馉帟r,圓瑛大師率領“僧侶救護隊”撤退到漢口,開辟寺廟為收容戰地傷兵的佛教醫院和接納災區難民的佛教收容所。武漢的教育、文化及抗日救亡運動等深切影響了武漢近代佛教發展。后太虛圓寂,其八分之一的舍利子留存武漢,建太虛大師的舍利塔至今保存。當代中國臺灣佛教會會長白圣長老、百齡高僧本煥長老等均出自湖北武漢。近代佛教改革的實行在武漢有深厚的基礎,正是武漢近代佛教文化資源可挖掘之處。

四、武漢佛教藝術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倡議

佛教歷史建筑、佛教造像藝術不僅是地方文化歷史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當地人情感記憶、構架地方文化的身份認同的感情支撐。綜上所述,由于歷史的原因,武漢地區很多佛教造像和佛教遺跡早已淹沒,但近代寺院建筑與造像藝術保存相對完整,兼具地方特點?,F存的城市佛教藝術遺跡,如何讓佛教文化資源為當地歷史文化建設再起作用值得我們研究。

近代武漢是中國佛教文化革新事業的重鎮,然而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源正迅速遺失,我們對武漢寺院佛教造像藝術資源調查以對其做及時補救整理工作。目前城市的快速發展,如何妥善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都市寺院和佛教文化資源亟待解決,如市井中的都市寺院如何解決面臨拆移搬遷和歷史資源保存的問題、在民俗信仰基礎上保護性開發佛教文化資源等問題。因此,挖掘武漢寺院佛教造像藝術遺存和這些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并及時補救整理十分緊迫。

(注:本文為2013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39009)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

(責任編輯:賀秀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