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筑夢 道術育人

2015-10-21 20:07郭曉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學科藝術研究

郭曉

一般認為,電影學是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其范疇包括電影發展過程、電影審美特性、電影創作規律、電影作品分類及其社會作用與美學效應等。

關于“電影是什么”或者“電影是一切”的話題,如果是出于探討電影的本質屬性的學術層面,無可厚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放在學科建設的學術背景上,則有必要限定一個宏觀的理論架構。

至少有三本著作這樣定義“電影學”:“電影學是把電影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藝術現象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學。在中國,電影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對其界定和研究范圍眾說不一。一般認為,電影學是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其范疇包括電影發展過程、電影審美特性、電影創作規律、電影作品分類及其社會作用與美學效應等?!?/p>

社會文化現象是否已經包含了藝術現象?現象與媒介是何關系?電影學是否是藝術學的一個分支?發展過程、審美特性、創作規律、社會作用、美學效應這些要素究竟是何關系?

從以上缺乏嚴密性和邏輯性的定義中,我們大致可以窺見當前電影學研究正處在一種學科發展的“爭鳴期”。記者通過多方考察,發現對電影學的理解存在以下觀點或學派:

首先,“電影是一切”。這種觀點主張將電影的概念模糊化,實際上是在與“電影是藝術”的傳統觀點唱反調。法國電影批評家巴贊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電影是什么?》。法國學者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中使用了三種表述:電影是“一項企業,也是一門藝術”“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語言”“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存在”。愛因漢姆認為,“電影是一種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產生藝術效果?!蓖踔久糁骶幍摹冬F代電影美學體系》中認為,“電影是一種最具影響力的‘異質綜合性媒介?!庇浾哒J為,探討“電影是什么”的話題本身就陷入了一種哲學的怪圈,一種事物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外部風貌;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展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同理,“電影是什么”決定了“電影學是什么”,“電影學”在不同的學科背景下又展示出不同的學科體系特征。所以,關于“電影是什么”或者“電影是一切”的話題,如果是出于探討電影的本質屬性的學術層面,無可厚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放在學科建設的學術背景上,則有必要限定一個宏觀的理論架構。這里的理論架構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有所區別,如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每過幾年都會發布學科目錄,最新的一期目錄是2011年發布的,共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3個學科門類。學科是科學研究發展成熟或較為成熟的制度化產物,李政濤在《教育學科發展中的“制度”與“制度化”》一文中指出:“知識形成中發生的以獲得和確立價值為核心的某種行為規則、模式得以確立和維持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為學科知識生產和產播中的標準化、結構化和系統化。制度化的實質是對某種預期的價值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模式加以確定和合法化的過程,也是把想象中的制度變成現實的制度的問題?!彼?,電影的問題可以不設邊界,但電影學學科建設的問題必須設定一個邏輯起點。這個邏輯起點就是電影學的“母體”是什么。

其次,“電影學”。這種觀點主張將電影的概念擴大化。即最起碼要首先否認馬爾丹關于“電影自一開始就是一門藝術”的表述,將其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科學——電影學,與藝術學是分立并列關系,也就是說,電影學不等同于電影藝術學,而是涵蓋了電影藝術學,將二者通過學科交叉所產生的新學科稱為“電影藝術學”,甚至把電影藝術學與二戰后產生的一些新的交叉學科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符號學等放在一個學科層級上。很顯然,這種觀點的持有者刻意提升了電影學在人文科學知識體系中的位置,電影學成了一種類似學科門類一樣的學科,試圖以電影學為中心,建立起一套新的知識系統。王志敏主編的《電影學:基本理論與宏觀敘述》一書便采用了這種理論架構。

再次,“電影藝術學”。將其視為特殊藝術學[西方理論界對藝術學有兩層意思,其一是狄索瓦·烏提茲所倡導的一般藝術學(allgemeineKunstwissenschaft),即所有藝術之總和的學問,對應我們今天藝術學下的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另一種則是指造型藝術學,包括繪畫、音樂、電影等,為了方便辨識,國內一些理論家將其統稱為特殊藝術學]研究對象系統集合中的一員——電影藝術學,與藝術學有著明確的學科層次相關,電影藝術學與藝術學是典型的整體與部分、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在這里,我們稱其為“集合中的一員”,有其非常準確的包含和被包含意義,按照“屬加種差定義法”,電影藝術學首先屬于藝術學,而后是具有某種差別的藝術學。一般認為,藝術學是德語Kunstwissenschaft一詞的翻譯,英語中直譯為Science of art,那么,這里的電影藝術學完全可以譯為Science of film art。這一概念與歐洲國家普遍使用的Filmology相通。

上述兩種對電影學理解和闡釋的路徑,關系到電影學學科建設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宏觀意義上電影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參照,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但從學術層面來看,這兩種路徑并非水火不容,接受A未必一定要否定B。即使是管理部門文件,也只是參照我國科學研究實際狀況所做的某種規定。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的學科分類方式的可能性。2009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 GBT 13745-2009(人文社科類)》,以及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都將電影學視為藝術學之下的分支學科。這是國家層面立足于優化科學資源的配置、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經濟社會的發展等所做的頂層設計。

學科基礎

分清學科 各得其所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電影機”取得巨大成功。1895年的12月28日,兩兄弟在法國巴黎的咖啡館里,用他們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們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發明的完成,也是世界電影正式誕生的標志。隨后至今的100多年間,電影日漸成為最具世界影響力和傳播覆蓋面的藝術種類之一,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試圖從本學科出發來解釋電影現象,總結歸納電影理論知識,進而形成了豐富的電影學學科圖景:哲學與電影的交叉所形成的電影哲學旨在探討電影的本體屬性,產生電影哲學,研究電影是什么?電影在時間和空間內的存在方式是什么?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以藝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電影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對電影作品進行美學分析。與其他相鄰學科的交叉融合,電影心理學、電影符號學、電影語言學、電影社會學、電影經濟學等,使電影學的學科外延不斷擴大,再加上全球化數字化浪潮的沖擊,電影全面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11月,北京電影學院召開了以“歷史、觀念、新標桿”為主題的首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無論是從論壇的主題報告內容,還是從論壇收集論文的類型上來看,論壇似乎都在傳遞一種學科建設的指向性信息,即以一種更大的思維場域來融合幾種不同的學科內涵。

首先,旨在培養專業電影人才的學科建設。這是電影學學科建設的主體,如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所列舉的三個層次的學科結構:一是以電影學為特色,從電影制作、電影創作、電影史論、電影技術和電影管理等方面構建科學系統的電影學專業體系,向廣播電視和戲劇學等做必要拓展,構建完備的戲劇與影視學學科體系;二是以戲劇與影視學為核心,積極發展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和設計學,構建比較完善的藝術學門類體系;三是協調發展電影學與教育學、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的交叉學科,構建支撐電影學持續發展的多學科體系。

其次,旨在培養教育技術人才的學科建設。這是電影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范疇,其人才培養指向的是“培養善于運用電影手段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人才”。如中國教育技術史研究中心主任李龍在其“從電影教育到媒介教育——中國電影教育史初探”中所定義的,電影教育是指運用電影對廣大民眾進行啟迪,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以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一門學科。嚴格來講,這一類型的學科建設已經脫離了藝術教育的本體,進入教育技術學或教育藝術學的范疇,盡管都擁有學科建設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但和專業電影教育還是有著不小的區別。

再次,旨在提升全民族電影審美素養的學科建設。嚴格來講,這一類型的電影教育已經不屬于學科建設而進入文化建設范疇,這和當前電影作為一種強勢媒體介入大眾傳播有密切關系,即注重電影藝術對廣大學生在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構建健全人格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層次學科建設兼具上述其一的創作觀念與上述其二的傳播理念,令人回想起很早以前愛因斯坦在寫給紐約羅里奇博物館的信里所述:“電影,作為一種對人類精神幼年時期的教育方法,是無與倫比的。因為電影可以使思想劇情化,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和理解?!?/p>

記者認為,理想的電影學科建設模型應該是以上三者的優化組合,也對應著電影藝術除了本體研究之外的三個實踐領域:創作研究、接受研究和文化研究。但現階段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分科而治的大環境下,學科建設仍然有其應該遵循的規則,這更多的是一種制度使然。一方面,學科研究必須依照一定的標準,否則就缺少規范性和真實性。另一方面,有了一定的標準,學科知識更加系統嚴謹,學科發展的目標更加明確,學科制度規范特定學科的研究理念,為學科研究提供框架與方向。電影學,由于其作為科學學科的性質,當然應該有比較嚴格的范圍。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分清主次,明確研究對象,劃定研究范圍,任何一種研究都不可能在基本概念模棱兩可的情況下以簡單的“包容”二字一筆帶過。這大概也是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倪震發表在1988年《當代電影》第1期上的文章《電影理論研究:分清學科,各得其所》的題中之義。

筆者認為,對于以上三種可能的學科建設內涵,應當以第一種——培養專業電影人才為考察標準。鑒于此,如果從學科建設視角考察電影學作為一門學科獨立存在的源頭,應當追溯至其作為高等教育大家庭中成為單獨的教學科目的時刻,即1950年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宣告成立,并于1956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院”,這是新中國第一所電影專業高校,標志著電影學學科建設的開端,至今已有65年。實際上如果我們考察電影學學科建設史,面對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合理地劃分這65年。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主編的《當代中國藝術學研究》一書中,將2009年之前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遵循精英培養模式的“探索期”(1950年至1977年),繼續精英培養模式、倡導普及教育的“復蘇推進期”(1978年至1996年),以及電影學學科體系在專業內容、人才培養、教育層次等方面多元化構建的“快速發展期”(1997年至2010年)。時至今日,特別是2011年藝術學提升為學科門類之后,電影學學科建設加速成長,成為文化自覺,記者認為,電影學學科建設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成長成熟期。當然,在這一時期內,各種思想爭鳴將會伴隨而來,對學科建設的反思將會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繁榮而向更高層次拓展。

學科環境

跨界互動 欣欣向榮

電影學研究的蓬勃興起不等于電影學學科的水到渠成,但電影學學科的確立以電影學研究的成熟為前提條件。勞凱聲在其文章《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學理意識和方法意識》中指出:“任何可以稱得上學科的知識部門都不是一些相關知識的簡單堆砌,而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其中首要的一個條件就是這些知識必須形成以概念、邏輯、原理、命題、方法等元素構成的知識結構,結構可以說是學科存在的外在形式。其次,還應該進入大學,登上大學的講堂,這是一門學科被認可的象征?!庇浾哒J為,判定一個學科是否得以確立可以參考八大標準:一是“是否具有清晰明確的研究對象”,二是“是否形成嚴密共振的理論體系”,三是“是否擁有統籌兼顧的研究方法”,四是“是否產生引領發展的代表學者”,五是“是否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培養模式”,六是“是否出版了透視學理的學術著作”,七是“是否存在定期交流的學術組織”,八是“是否定期出版交鋒觀點的學術刊物”。

以上8個條件不但可以作為電影學學科成立的評價指標,而且可以作為考察、研究電影學學科建設歷史與現狀的重要維度。下面我們按照以上8個一般條件依次論述。

第一,研究對象。關于電影學的研究對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電影學學科建設研究”項目主持人、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青年學者趙正陽認為,電影學的研究對象大致可以限定到以下4個問題域內:一是電影文化研究。文化包括了電影藝術在創作與接受過程中所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一個國家地區的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當代文化、消費文化、飲食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金融文化、教育文化具體包括了電影藝術管理、電影政策法規、電影融資運行等政策環境、電影藝術批評環境、電影藝術教學科研環境,以及專業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等校內外結合的共生領域,借此探究電影藝術傳播的現實與理想的文化環境。二是電影藝術語言研究。這里的語言不是傳統認識中的“詞語”,而是電影藝術作為一種不斷豐富的溝通交流的工具,可以將其想象成為借由“電影”所編制的“詞典”,在這個“詞典”中,我們可以查閱出關于“表現賽車追逐”的條目。在語言研究中涉及的語法問題對應著電影藝術相關的創作原理,包括畫面構圖,照明、鏡頭的運動,剪輯等一切用于征服觀眾欣賞心理的手段,這當然與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密切關系,“藝術家的潛意識受壓抑的程度不如普通人那么深。因為他們迫切地想將潛意識中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所以他們就創作出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就像夢一樣,是對潛藏愿望的滿足?!彪娪八囆g語言本身就與創作者本身的心理歷程有關,而能否取悅受眾,關鍵在于對目標觀眾群外部心理和內部心理的把握。所以,電影藝術語言應重點關注創作者和受眾的情感心理、基礎心理、實驗心理、應用心理、精神衛生等對電影藝術的影響與作用。電影藝術語言比較(包括藝術形式之間的比較和國內外發展現狀比較),基于回顧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之視角,從不同側面考察電影藝術學的發展動向。三是電影藝術接受研究。包括前接受,即審美的觸發過程,中接受,即審美的體驗過程,后接受,審美的效果流程,效果流程包括了回味、記憶、內化、反饋等幾個階段。四是電影藝術原理研究,這是對這種藝術形式本質上的反思。

長期致力于研究電影學學科建設的趙正陽認為,這樣的劃分值得商榷,正如黃新然在其文章《論美術學與美學的關系》中指出:“這種分類方法是一種‘想當然式的分類法,缺乏嚴密的邏輯支撐。比如美術學領域就有人質疑美術史、美術理論和美術批評的劃分,‘美術學不僅包括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三個相互聯系的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應該包括美術本身。但是把美術本身和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并列看待,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因為很明顯,這四者并不在一個邏輯起點上?!?/p>

寧翔宇在《論歷史研究的核心問題——讀卡爾的<歷史是什么?>》文中說,“歷史學家的職責不是如實記錄所有的事實,而是有選擇地建構歷史?!彪娪皩W同樣如此,電影史學家的職責不是記錄100年來的每一部電影,這是電影檔案工作的內涵,而是有選擇的建構電影歷史體系。電影理論家的職責絕不止于細致地分析每一部電影,而是要在總結大量電影的基礎上建構科學的理論體系。所以,史學家和理論家的工作是“形而上”的。但電影批評家的職責很明確,他們要應用電影史論和電影理論來分析電影或電影現象。從某種程度上看,這種分析始終是“形而下”的,是運用文學語言來解讀電影,難以形成體系。如此說來,電影史、電影理論和電影批評根本不在一個邏輯起點上,因為他們面向的對象不一樣。那么,將三者并列開來作為劃分電影學學科區域的依據也就不盡合理。

對此,記者認為,電影學學科體系的劃分,要體現以下基本原則:第一,要體現研究對象的層次性??傮w上看,電影學學科體系存在三個層級的研究對象:“具體的電影現象”位于最底層,“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電影理論知識”位于中間層,“抽象的電影理論”位于最上層。

第二,要體現研究范式的連貫性。第一層級研究是第二層級研究的基礎,第二層級研究是第三層級研究的基礎?;A越扎實,則上一層級的研究越有價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術研究要“接地氣”。

第三,要體現研究方法的開放性。學科體系的劃分只是為了優化電影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更加有利于各級各類學科組織以人為本制訂各項學科制度,使學科建設工作更加順暢。而非人為的為學術研究套上韁繩、劃定藩籬,所以,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任何學科研究的基本特征。

按照以上三個原則,記者試圖將電影學學科劃分為三大層次,12個分區。確立電影學學科體系所依據的主旨是:電影是以創作為中心,通過放映或市場發行,開發應用或收藏等環節形成的循環式的文化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承前啟后、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對此應有一種相應的理論予以把握和闡釋、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電影科學,簡稱電影學。電影學作為一門科學,符合科學這個概念的三條基本原則,即自然一致性原則、實體永恒性原則和因果性原則。從最初的電影創作及其各個環節的理論知識,擴展到電影接受、電影欣賞、電影原理的理論知識。這些散亂的理論經過現代科學范式的系統整合,會逐漸形成“理論科學研究”“歷史科學研究”“語言科學研究”“跨學科科學研究”四大體系。這些相對獨立的體系,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形成一門比較完善的學科,這一學科應該稱之為電影學學科。電影學學科分為學科體系研究、學科組織研究、學科制度研究、學科文化研究4個基本領域。概括起來就是:理論研究——科學研究——學科研究。以下12個基本分區將所有有關電影、電影學、電影學科的知識系統涵蓋在內。而12個分區在不同的研究維度上的投射,進而形成更加細分的學科矩陣。

學科文化

重在引領 貴在自覺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蔽幕且粋€民族的血脈,那么學科文化則是一個學科傳承發展的血脈。一個學科的學科文化對這個學科的健康成長的作用不可小覷。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學科體系、學科組織、學科制度、學科文化這四大領域中,處于形而上的學科文化反而是研究的熱點,相應的研究成果也就最多。學科文化研究又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具體學校對于具體學科的學科文化建設,二是從宏觀角度闡釋不同層次學校的學科文化建設。在這兩大類中,按照研究視角的選擇又可進一步歸納為四小類:第一,結合某一具體學科來闡述如何建設學科文化的問題,針對性強;第二,總體闡釋學科文化建設的相關理論問題,涉及概念內涵、功能、作用等;第三,綜合高校學科文化建設的實踐,審視學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第四,結合不同類型學校自身的特點,介紹學科文化建設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啟示性和指導性。

那么,我們這里所探討的電影學學科文化建設就是上述的第一大類,研究視角則屬于第一小類——結合某一具體學科來闡述如何建設學科文化的問題。

如何合理定義我國的電影學學科文化?借鑒其他學科的定義,再加入電影學的獨有特征,我們基本可以做出如下界定:所謂電影學學科文化,是指在電影現象知識化、理論化、科學化直至學科化的過程中,發現、創造和形成的學科理論體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是學科中所采用的語言符號、價值標準、科學精神或人文精神、文化產品以及工作方法的總和。電影學學科文化具體化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管理文化,第二層級是組織文化,第三層級是精神文化。

如何恰當地描述當前我國的電影學學科文化?記者經過思考,總結出以下四點:

第一是源遠流長的電影民族認同。民族認同感也是民族認同意識,即民族認同性,其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覺到大家是同屬于一個人們共同體的自己人的這種心理”。也有學者認為,“民族認同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其不但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而且還包括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活動的卷入情況等?!焙唵蔚卣f,電影民族認同就是電影藝術從創作到接受都時刻保持一種民族國家主體意識,這一點在百年中國電影長河中源遠流長。世界電影誕生于1895年,僅10年之后的1905年,電影便扎根中國,而后茁壯成長,商務印書館早在1918年就出版過專門針對小學生的電影教育讀物《活動影戲》,蔡元培在30年代初曾經說:“電影是喚起民眾之利器,也是教育之有力工具,電影對興我中華大有用處,我國應當提倡電影教育化和教育電影化;從教育學的原理看,一切電影都是教育電影?!?932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曾經制定電影取材的5個標準,第一條就是發揚民族精神。在中國藝術學的大家庭中,電影盡管是新興的藝術形式,但電影的民族認同始終如一,我們的基本創作手法盡管曾經效法于蘇聯,近年來對視覺奇觀的追逐也不斷向好萊塢看齊。但我們從電影誕生之初至今的每個歷史階段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美學追求。上世紀20年代的電影盡管創作格局混亂繁雜,但在樸素的電影技巧背后,電影的民族教化功能漸現,盛極一時的神怪片也大多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藝術質量并進的創作高峰,《小玩意》《大路》《馬路天使》《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無不折射出中華民族自古傳承至今的悲戚感受和悲壯精神。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電影憶苦思甜棄、舊迎新成為主流意識。即便是在創作稀疏乏力的“文革”時期,文化口徑整齊劃一的電影仍然是在特殊時期聚集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拔母铩敝?,中國電影民族化熱情高漲,在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和藝術手法上的追求,都顯示了中國電影獨特的民族認同性。從80年代第五代導演開啟的“表現化影像美學時代”,到新世紀以來在多元文化、全球化等思潮的推動下所顯示的“大文化”格局,中國電影開始在更高層次上尋求民族認同的新征程。

第二是交叉互動的電影學術脈絡。電影學學科文化形成于具體的電影學學科建設活動,學科建設則發軔于不斷趨向完備的電影學學科。盡管早在上世紀20年代《影戲叢報》在上海創刊,諸如1927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徐痕恥編著的《中國影戲大觀》、谷劍塵的《中國電影發達史》等以中文發表的電影研究的文獻開始面世。但真正意義的電影學學科始于新中國成立后,彼時的電影學學術力量主要分布在兩個部門:一是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及受其指導的各大電影制片廠,二是中國文聯電影家協會及受其管理的刊物。盡管分屬兩個部門,但大家彼此聯系很多,由于電影創作本身題材單一、類型重疊,所以在學術研究上秉承現實主義傳統,沒有嚴格的流派之分?!拔母铩苯Y束后,電影學學科陣地逐漸分化:北京電影學院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日益形成“學院派”;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則以其雄厚的歷史積淀和檔案支撐形成“歷史派”;中國藝術研究院因其相鄰藝術學科的彼此滋養而立足于藝術本體來研究電影理論,形成“藝術派”;而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西南大學等研究隊伍更多的以跨學科思維、國際視角研究電影,形成“綜合派”。這些研究流派均有自己的傳統和指向,在學科建設的具體領域也經常產生交叉互動。流派分化、交融共進,這是我國電影學學科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第三是以史帶論的電影研究傳統。在當前的電影學學科體系中,如果按照“史、論、術、跨”4個對象來進行區分,歷史研究成果較多,得益于3個文化傳統:一是學術使然。我國是一個有著良好修史傳統的國度,史學獨秀于眾學科之上,“文革”前的1963年,在電影學其他領域尚未起步的情況下,我們就已經出版了《中國電影發展史》,“文革”后我們相繼出版了上百部電影史著作,涉及類型史、產業史、專業史、文化史等。二是機構使然。我國官方設立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電影博物館都有開展電影史研究的功能。三是人才使然。歷史研究在我國有著相對成熟的研究范式,電影史人才濟濟,都使得電影史研究成果日新月異、成果豐富。

第四是政治引領的電影文化生態。電影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的特殊傳播表現,“所顯示出來的意識形態特性與政治之間的聯系本來就是緊密的,也是必然的”。由于電影這一媒介在特定的政治體制下的形態和功能,其既脫離不了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共識,也不可能完全超越國家。從30年代的左翼電影開始,中國電影便一直堅守著關注現實生活,結合現實問題反映民生疾苦的政治文化傳統。新中國誕生之后,毛澤東同志適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藝方針,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等,電影往往以其“顯文化”的特質,在眾多藝術形式中成為這些方針政策最直接的接引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我們的生命線。他強調要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善于把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同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善于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型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重要的座談會上屢次談及中國電影。所有這一切,決定了電影學學科文化是在藝術文化、政治文化、教育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電影學學科建設在新的文化坐標空間展開,科技文化(如數字電影技術、3D技術、IMAX技術)的新突破、政治文化(全球一體化、文化軟實力)的新變化、經濟文化(加入WTO、自由貿易)的新變革、教育文化的新發展和文化結構的新調整,這些都將作用于電影學學科文化的形成。

(責任編輯:張斐然)

猜你喜歡
學科藝術研究
科學構建超學科STEAM課程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紙的藝術
“超學科”來啦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