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2015-10-21 19:58劉陸雪
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 2015年3期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

摘要 :“十三五”期間,是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生態保護面臨重大轉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時期。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緊密結合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加快、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期待日益迫切的形勢需要,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闡述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試從經濟學角度尋找二者共贏的路徑。

關鍵詞 :新常態 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 庫茲涅茨曲線

“十三五”期間,是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生態保護面臨重大轉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時期。經濟的新常態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歷的新的常規性的經濟發展態勢。然而,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要想使社會發展處于新常態的之下,就必須準確定位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爭取最大范圍內取得互利共贏。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資源環境脆弱性也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在經濟新常態下,從傳統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向資源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最重要目標之一。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供水能力緊張,能源緊缺愈加深重,礦產資源不足,后備資源基礎薄弱,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各類資源供應長期緊缺,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矛盾的基本格局,資源短缺將長期成為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格羅斯曼和克魯格等經濟學家把庫茲涅茨曲線的思想應用到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當中,于1995年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也都證明了它的存在。該曲線是通過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的演變模擬,說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程度的影響: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到達某個臨界點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如圖1所示)。

從我國環境污染情況來看,根據統計資料,沒有經過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的排放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跋任廴?,后治理”是我國工業發展的模式,然而我們的治理主要體現在末端治理上。我們的總體判斷是環境污染還處于倒U曲線的左側,且離拐點還有一定距離。

環境問題不僅是環境經濟學的中心課題,而且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1]關于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學根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環境資源的有限性。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在有限資源的各種可供利用組合中,進行選擇的科學。中國多項重要資源面臨短缺并且人均資源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持續增長,耕地不斷減少,供水能力緊張,能源緊缺愈加深重,礦產資源不足,后備資源基礎薄弱,資源總需求迅速擴大,各類資源供應長期緊缺,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矛盾的基本格局,資源短缺將長期成為遏制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跋任廴?,后治理”發展模式的存在,決定了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不可同時兼得。

其次,環境問題的公共資源的悲劇。一種物品,如果不具有排他性,則每個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就會盡可能多的利用它,同時,如果該物品又具有競爭性的特點,即所謂的“公共資源”,則它可能很快會被過度使用,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后果。經濟學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公地的悲劇”和“搭便車問題”。在一個鄉村里有一塊公共土地,村民們在這塊公地上放牧奶牛,如果每個村民都能夠花無限制的使用公地,則實際的均衡奶牛數量將遠遠超過它的最優水平,引起的后果就是:公地將由于長期的超載放牧而日益衰落。這就是著名的“公地的悲劇”。搭便車問題:環境資源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消費而不用額外付費,也就產生了“免費搭車”問題,私人不會提供該物品進而導致環境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在公共資源博弈的結果也表明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最后,經濟利益的驅使。廠商作為理性經濟人必然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在片面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21世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為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所以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的發展要受到環境、資源的約束,資源稟賦的高低直接影響地域經濟發展的快慢;同時如果在經濟發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運用經濟成果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物質支持,又可以促進生態平衡,因此,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保持協調,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此,中國要正確制定和實施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發展戰略。

第一,加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循環經濟的步伐。要努力構筑以綠色理念為方向、以高新技術為引領、以集群發展為特征、以現代服務業、綠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為支柱的健康產業發展結構。工廠生產工藝要采用綠色的生產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同時減少對傳統高耗能產業投資,加強節能、低碳、環保技術的攻關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

第二,改革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推行綠色GDP核算方式。所謂綠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國扣除了自然資產( 包括資源環境) 損失之后的新創造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綠色GDP 核算表達式為: 綠色GDP=GDP –E,其中E為經濟增長的負效應。[1]

第三,加強政府的環保投資的力度,強化市場監管職能。一國環保投資占同期GNP的比例問題,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還要進一步提高環保投資效益,使投資資金更好地發揮效用。同時,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建立激勵機制。

第四,提高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期待有著日益迫切的需要,加強可持續發展的宣傳,建立健全經濟發展與環保的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公眾和輿論界監督意識。

探索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的關系,尋求二者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社會全面發展都是極具戰略意義的,更是一個長遠的經濟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于楊.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討[J],理論探討,2010,(06).

作者簡介:

劉陸雪(1991-06-15)女,漢,河南鶴壁人,單位: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2012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

猜你喜歡
新常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
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之重大(點)工程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新《環境保護法》4個配套辦法發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