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時尚文化特性的審美斷想

2015-10-21 20:07葉佑天孫立軍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影視文化審美特征

葉佑天 孫立軍

【內容摘要】在當下影視熒屏上,時尚的營建與塑造漸成風氣。全球一體化的文化背景使“影視時尚文化”這個工業文明時代的產物,演變為競相模仿、追逐的文化消費浪潮。在其審美特征上,基于時尚文化的多重特性,作者從其三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主體心理——快感與文感;二是形式體系——建立與破壞;三是雅俗品鑒——品位與趣味。并試圖在影視“時尚”多重屬性中尋找良好的契合點,結合影視文化理論,感受影視時尚的魅力,以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時尚觀。

【關鍵詞】影視文化 ?時尚 ?審美 ?特征

時尚作為文化現象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潮流,特別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消費體系下尤為突出。影視,一種以視聽為基礎的文化體現,時尚與之關系密切。其根源在于,時尚存在的首要條件是基于人眼睛、耳朵功能的可視、可聽,以便于大眾獲取相關信息并加以效仿。從某種意義上說,時尚就是要獲取大眾的“注目、注耳”。從這個意義上看,時尚是一種典型的視聽消費,其借助特定的形象與聽覺符號來傳遞。在影視產業興盛的今天,消費文化漸趨成熟,時尚不但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景觀,同時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視聽現象。

時尚作為一個舶來品,本意指在一段時期內,衣服、頭發和行為等流行式樣,并且容易發生改變。本雅明曾說:“時尚確定了人愛戀的商品希望的崇拜方式?!雹傥覀儾浑y看出,本雅明的界定旨在強調人與物的關系,進而厘清時尚與商品在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間的關系。而李波夫斯基則把時尚規定為“短暫變化的永恒戲劇”②。這種說法實際上道出了時尚的微妙之處,形象描繪出了其特點,短暫而富于變化,雖短暫卻實時而變的特征。透過諸種時尚的學說,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時尚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某些基本的文化性與獨特性:第一,時尚是一種視聽消費現象;第二,時尚是一種現代社會現象,具有在不同社會群體流動的可能性;第三,時尚通常以流行的形式出現;第四,時尚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表意活動。

無論時尚如何界定,這些都足以說明,時尚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文化系統。作為一種表意的實踐,一種意義的生產、傳播和接受。波德萊爾認為,“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就是藝術的一半,另外一半是永恒和不變?!雹埤R美爾則認為,“如果我們覺得一種現象消失得像它出現時那么迅速,那么,我們就把它叫做時尚?!雹茉诓ǖ氯R爾與齊美爾的論述中,可見時尚是一種獨特的視覺文化景觀,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個體的身份認同、文化價值、趣味、生活習性等固有性。但時尚基于流動與變化,導致了其看似固定的意義和價值的不確定性。在影視劇情及視聽構建中,其通過對都市文化新潮景象的展示,不斷顯現著系列的雙重屬性。

法國社會評論家及文學評論家巴爾特說道:“它從不固定意義卻保持意義的某種機制,它永遠是落空了的,它也是有意義的;它沒有內容,于是便成為一種景象,即人類賦予自己以權力,用沒有意義來意指……”⑤正因為時尚寓于“意義的落空”之中,其從根本上影響了世人,很大程度與外界事物以及整個思想、藝術、價值觀念有關。換而言之,人們明知“意義的落空”而瘋狂追求,正是為了獲取瞬間轉換的快感和歡喜。

一、主體效應:快感與文感

影視是以視聽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其所營造的時尚經過審美主體——人的耳目浸染,在追趕時髦時勢必會產生一種混合情感。影視內部刻畫,齊美爾說:“時尚的主角借以引人注目而代表了社會與個人沖動之間的真正原初的平衡狀態?!雹迣嶋H上,在追逐時尚的過程中,其既是大眾個人的一種行為過程,其實在更高層面是為了獲得一種社會性的身份認同建構的意指。通過追逐時尚這種行為,審美主體獲得足夠認同與歸屬的審美快感與文化感知。影視營造的時尚,如演員造型(服飾搭配及容妝等)、音樂及對白、相關產品等,總能在虛擬的意義上更深層次地影響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即便只是短暫的快感。在影視時尚的追逐中,受眾對其易于產生幻想與沖動,希望獲取一種象征上的心理撫慰,而作為能指的“時尚”也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大眾借助這個符號將自己從容的置入“時尚”之中,虛擬的自由和與眾不同的心理快感則油然而生。如青春勵志電視劇《奮斗》的熱播,夏琳和米萊兩個女主角的服飾搭配風靡一時,其時尚裝扮引領了當季的流行風潮。大眾紛紛效仿,完全是為獲得某種獨特權力的意指,進而得到某種文化和社會地位上的虛幻優越感。事實上,大眾也不愿將自己丟在時尚時髦之外,并且一直期望從中獲得相應的心理效應。在《媳婦的美好時代》播放后,宜家家居紅色的布藝沙發、玻璃面的茶幾、木質的電視柜、棋盤交錯的個性客廳毯和爬滿墻面的相片框引得年輕人瘋狂逐潮,很顯然是為了獲取虛擬的社會心理認同。影視塑造的時尚總能給受眾帶來心靈享受,形成無法自制的新鮮與心理快感。

影視中營建的時尚總是短暫、變化的現象,其不具備某種穩定性和崇高旨趣。影視不斷尋求受眾的廣泛關注,以時尚來營造一種獲得安全感的途徑,從而在傳播中使自己受益。他們時常在片中將造型、道具、視覺元素、語言、音樂等進行時尚策略,以此刺激受眾自然體驗到某種“意指”的文化感受。如電視劇《甄嬛傳》古色古香的臺詞,廣受大眾追捧,形成“甄嬛體”并被擴大化運用到日常語言中,大眾則從文化中感悟到效仿的愉悅。當然,過分追求時尚會很大程度限制創作者的創新能力,減弱其本身的文化感受。如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在尋求文化感悟方面,明明某保險廣告的訴求和整部電影的基調可以形成文化吻合,卻由于惡劣的硬性臺詞廣告語植入,缺乏誠意的做法直接導致受眾文化感悟的缺損。時尚起著塑造角色、渲染氣氛、突出風格、反映劇情等文化表意功能,這種表意功能只有建立在審美基礎之上又具有文化體驗的獨特功能,并在契合劇情的前提下,并有效、克制地注入時尚元素,才可彰顯影視本身的價值內涵與受眾的文化感悟。

顯然,在追求時尚的框架下,當代影視創作與傳播正是在這兩種矛盾的體系下左顧右盼:一方面,為獲取營銷的成功,需要追求流動的時尚快感;另一方面,在獲取引人注目的短暫形式下,必須堅守文化感悟的刺激。影視時尚正是基于此,不斷推動視聽文化的花樣翻新,推動影視工業的發展,并不斷培育追趕時髦的大眾。

二、形式體系:建立與破壞

傳統影視作品用獨一無二構成“韻味”,自然帶有永恒性和不可更改性,其在蔑視“內容的復制”的同時,亦使形式受到極大局限。例如,在張藝謀《紅高粱》的宏大敘事和紅色調的形式內容中,我們找不到絲毫的復制痕跡,這種“永恒性”在早期的影視策略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進而導致了張藝謀的成功。而在今天機械復制年代,復制技術的高度發達,原本與摹本的藝術高度被削平,為了營銷的成功,我們總能在某個影片中看到另外一個暢銷影片的影子。例如,某個經典的橋段、道具的設置、角色裝束等,受眾看多了將喪失對本有視域的抵觸。時尚瞬間處于矛盾與尷尬的境界,時尚難逃復制與模仿的可能,同時過度模仿也是時尚的死敵。從影視學的維度來審視,時尚必然以視聽符號的形式承載文化內涵,從某種情形看,其表露了受眾的趣味、文化、習性及身份認同等,有其固定的模式與符號表征。同時,時尚符號又務必不斷地流變,否則時尚也無從談起。然而,影視中的時尚也依賴于一定程度的復制,新的時尚總是在不斷破壞原有時尚框架下重新建立。

時尚,無論從影視生產還是后期推廣,已經形成一種固有的策略。近年推廣的很多所謂的時尚影片,諸如很多類型電影里,我們通??梢钥吹揭荒荒蝗A麗的場景,似曾相識的時尚裝扮,創作者正是要把某種視聽的相同愉悅植入目標人群,使其認同并仿效。然而,很多時尚的元素是電影框架背景的重新設置,但太多的相似與雷同,也將使得本來“時尚”變得不再“時尚”。如諸多武俠巨制片中,一幕幕雷同的華美場面和相似的精彩打斗動作就是例證。其實,過分重視物質形式的使用是時尚的重大弊因,但又缺其不可,而“無意義”恰是時尚的本來屬性與意義本然。時尚對我們而言,必須是含有責任的,但同時也逃避著責任。時尚是在復制和效仿下建立起來的,同時,其也在不斷破壞著原有的結構與體系下建立新的體系。正是這種矛盾的結構使時尚具有特殊的生命力,使影視時尚的追求陷入對其“可及與不可及”的搖擺中。

三、雅俗品鑒:品位與趣味

作為一種表意性的視覺文化現象,時尚本身就具有對新事物推崇的文化含義。在時尚介入的特定語境中,新奇是時尚的必要條件,新奇、新潮、新穎作為其內驅力。在常規的時尚判斷中,與“新”“先鋒”相關的事物總會被看做是積極的、進步的,甚至說是無限的美好。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指出:“先鋒的一個成功之處或顯著姿態,就是與現存的社會及其實用主義觀念保持距離,并堅決與之決裂?!雹唢@然,格林伯格就是將先鋒的、新的與時尚的在做一個區分。事實上,在一個社會空間里,時尚開始就具有兩種不同的走向。一種為“感官趣味”,其較為簡單和粗俗,第二種為“反思趣味”,則是追求精神層面的純粹與精致,其經過了審美愉悅的升華與沉淀。對于影視中呈現給受眾的時尚自然應該有基本界限,換句話說,不是任何時尚都是先鋒的、新潮的、可資推介的,或者說“新”不是沒有界限的。所以,影視時尚的營造就是生產品位信仰。

在影視作品中,時尚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維系并強化著社會關系和價值觀念。將時尚因素植入其中,在最初往往含有對傳統的顛覆與反叛之意,對主流文化的反叛與擊打,這正好迎合了青年反叛的沖動。在很多城市類影視題材中,披頭士、大砍刀、破褲衩、大街賽車等鏡頭時常出現,這在很多場合也會引發一種潮流,演變成與現代既有時尚體系完全逆流的局面。這種毫無底線的創策方法,突破了人類生存智慧的極限。時尚原本是為了撫慰人類心靈的孤寂,寄托于外部的行為與物件,使得大眾獲得內心滿足與愜意。在作品的創制中,僅僅是為了營造氛圍,而刻意合謀出另類的怪事、怪物,尋求感官的刺激而犧牲社會責任顯然超出我們的道德底線。近期,廣電總局對《喜洋洋與灰太狼》《熊來了》等國產動畫劇進行了批評,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情感與責任。作品中過度炫耀武力、不切實際的陰暗劇情、炒作的語言風格等,作為一種反叛既有時尚的策略是成功的,但其價值觀不能不引起關注。追“新”是完成人們對于新奇事物的渴望,但如果將其轉為“炫耀性”的無止境追求,勢必適得其反。只有在恰當的范疇中,強調現代美學對于影視時尚的文化建構,被“商品化”遮蔽的美才能自然呈現。

影視中,追逐時尚還有另一層文化意義,在社會空間中,時尚與趣味及品位密不可分。事實上,當時尚與其結合時,裹著外衣的商品被遮蔽了屬性和消費特點,時尚也“審美化”了。為了借助時尚的效應激發受眾消費熱情,不乏與審美毫無關系的商品附著在高雅藝術的光環下頻頻閃現的鏡頭?,F代青年城市題材類的片子中,經常出現美女加車、轎車加繪畫大師等組合,這些顯然是希圖借助時尚藝術的趣味來為特定商品“增勢”。誠然,時尚在影視中的確是以一種品位和趣味的造型形式出現。從某種角度說,影視中營造的時尚并不是抽象的、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經由特定劇情塑造起來的,并不是我們單方面、人為的刻意堆砌。因此,影視作品在追逐時尚的同時也應辨識和區分趣味高度,以便良性推進品位的流行。

結語

時尚審美已成為當下影視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部分,筆者通過解讀其一系列雙重特性,旨在表明影視中展現的時尚文化絕非簡單的符號體系,其間充滿矛盾。對美的追求能使人滿足物欲之外,在精神上追求一種富足的超然感受,讓作為高級動物的人有了更為精彩區別于動物的存在意義。誠然,時尚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然使命,而絕非簡單的審美活動。

在影視文化中,應恰當地使用時尚元素,一方面,有助于人們明辨和正確選擇向上的時尚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引導人們拒斥和摒棄低級庸俗的時尚行為方式,形成良好的時尚風氣。更為重要的是,時尚審美進步會推動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引導主體追求高質量的人生狀態,這是面向另一種境界的發展。

(注: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以及湖北美術學院校級教研項目“基于跨媒界視域下《實驗動畫》的課程教學與創作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3B134,共有成果之一;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之一,項目名稱:動畫之實驗語言形態研究,課題編號:14G304)

注釋:

①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北京:三聯書店,1998:185.

②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vol.2.Oxford : Oxford Universit Press,1988:154.

③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M].郭宏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485.

④⑥齊美爾.時尚的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92,79.

⑤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4—205.

⑦See Clement Greenberg.Art and Culture[M].Boston: Beacon,1961:4—9.

參考文獻:

[1]劉清平.時尚美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伊水.影視文化的美學整合[J].中國圖書評論,1991(1).

[3]楊道圣.時尚的歷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張振華.論影視藝術與當代美學[J].北京社會科學,1993(2).

作者單位:葉佑天,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美術學院

孫立軍,北京電影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

猜你喜歡
影視文化審美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組
影視文化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
從職場題材電影看商業文化的影視傳播
影視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影視文化創意產業鏈及其技術路徑探討
春天來啦(2則)
抓特征 猜成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