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的反思

2015-11-02 01:21韓寶慶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10期
關鍵詞:法治教學方法

韓寶慶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對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深入貫徹全會精神,及時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念融入課堂,有必要對高校法律基礎課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反思。

關鍵詞:法治;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該文件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五大體系與六大任務,作出了一系列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的部署與論斷。從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并對依法治國作出專門的部署與安排,標志著黨執政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變化,也象征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現了質的飛躍?!稕Q定》深刻認識到法治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義?!懊^過河”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其合理性,而現在到了全面推進改革的“深水區”,需要法治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保障?!稕Q定》同時也深刻認識到法治體系的五大組成部分,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的內在邏輯關系,對于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重要意義。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還明確了六大重要任務,其中包括了“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提出了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凸顯了“法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和黨中央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強決心。這也意味著對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

《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钡叛鰪暮味鴣??信仰不會從天而降,而是來自于宣傳教育。正如共產黨人對馬列主義的信仰離不開宣傳教育一樣。因此,要想樹立法律權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必須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普法教育與法治宣傳作為長期堅持的工作,這是最基礎和最根本的工作。相應地,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學校中設立法治教育課程,也就成了理所當然和順理成章的要求。

大學生是各層次學生的中堅力量,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接受的是高等教育,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較高,在社會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的整體法治意識水平取決于他們的法律素養和法治意識程度。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必將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發揮主導作用,他們所具有的法治素養和法治意識水平對未來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將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學校千萬不能忽視法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義,而是應該在大學生中大力普及法治教育,崇尚法律權威,培育和養成他們的法治意識。

高校開設的法律基礎課就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徑。為了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會對法治教育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師應當把這項工作當成首要的政治任務,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教學中認真反思傳統教學模式,勇于改進教學思路與方法,努力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的水平,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

高校法律基礎課傳統教學思路與方法的分析

1.重視培養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認知,忽視了法律意識的培養

依法治國的“法”指的就是法律規范。因此,要想實現依法治國,前提就是必須要對法律規范有一定認知,包括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了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還包括不同的法律規范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意義和作用。然而,法律規范的認知與法律意識的培養兩者之間并不能簡單地劃等號,對大學生傳授了規范性的法律知識并不等于大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法律意識。也就是說,法律規范內容的熟知并不能自動轉化為大學生自覺的法律意識。傳統上,部分教師習慣于把授課重點放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具體規定與法律條文的講解上。殊不知,對于既不具備法律基礎知識也沒有接受過系統法律培訓的大學生來說,必然存在理解上的障礙,常常是不得要領,甚至不知所云。結果往往是教師白費力,學生無興趣,教學效果當然不如人意。更何況法律基礎課涉及的法律規范內容龐雜,浩如煙海,如果陷入細枝末節的講解,課時上也不允許。

2.重在提高大學生遵紀守法的品德,忽略了大學生法治素質的培養

由于受傳統的“人治”觀念與“義務本位”思想的影響,我國相當一部分人群包括大學生對法治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遵紀守法的狀態。因此,導致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往往把重點放在了提高大學生遵紀守法的品德上,卻忽略了大學生法治素質的培養。從法律基礎課教材的內容來看,盡管其中也融入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的內容,如第五章的法律基礎知識、第六章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及第七章塑造懂法、守法的大學生等。但歸根結底,教材也僅僅是把這些內容作為一部分知識點來設置。也就是說,其出發點只是普及大學生法律知識,提高大學生守法意識,最終的歸宿點僅止步于道德層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念告訴我們:法律不只是執政黨治理國家的手段,同時也是限制公權力的手段,法治的本質就是限制權力和保障人權。只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內化于人們的思想內心深處,才能使法律的權威真正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信仰,才能使每一個公民積極地行使權利和主動地履行義務,而不是一個法律規范的被動接受者。

3.教學內容、手段單一,使法治教育流于形式

高校法律基礎課的教師多由“課改”前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師擔任,他們大多并非法學科班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法學培訓,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往往不夠透徹,“法律基礎”的講授往往成了枯燥的理論說教和法律條文的簡單解讀。由于不了解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以及程序法對于實體法的重要意義,教師往往重視實體法的講解,而對程序法的重視不夠。結果是學生了解了某種行為可能會面臨著法律責任的追究或制裁,卻不知道這種責任追究或制裁需要經過哪些程序;學生了解了法律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卻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另外,還存在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高校法律基礎課學時有限,或者根本沒有認識到或考慮過使用其他教學方法的必要性,在多數情況下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因此,往往沒有給學生留下展開討論的時間,填鴨式的灌輸,不僅使教師白費力氣,學生也感到枯燥乏味。當然,目前很多高校有不少教師都開始注重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然而,有的教師卻在案例的選擇上陷入了誤區。一是選擇的案例比較單一。一般局限在搶劫、盜竊、殺人、詐騙等常見的刑事案件中,盡管此類案例有一定吸引力,給學生帶來的直觀感受比較刺激,但有可能給學生造成誤導,認為法律就是懲罰的代名詞,而法律保障人權的正能量卻沒能很好地傳遞給學生。另外,除了刑事案件外,還有民事案件以及行政案件。它們之間在法律性質上有著本質的不同。二是只選擇發生在高校的案例。有的教師認為,既然教學的對象是大學生,因此在案例的選擇上就應當首選發生在高校的個案。殊不知,法律基礎課教學的目的旨在向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并培養其法律意識,使學生在將來步入社會時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學案例的選擇不能僅僅局限于發生在高校的案例,還應當選擇一些當前社會上發生的經典案例。

教學方法的改進

1.授之以漁

法治教育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授法律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法律的思維方法,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例如:在講授民法部分時對民法的“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以及“禁止權利濫用”等幾大基本原則應當濃墨重彩;而對于一些具體的規范和制度,如民事合同、婚姻繼承等則可以有重點地進行相應取舍。因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正是民法的精髓和核心。民法的各項條文都是從這些基本原則派生出來或是這些基本原則的具體化運用。這些基本原則不僅可以用于理解和解決實踐當中遇到的大部分民法個案,而且對于這些基本原則的把握和深刻領會,還可以極大地促進大學生“尊重他人權利”“遵守社會公德”“誠實守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各項法律意識的提升。

2.集體備課,共同研討,有針對性地將全會精神融入課程教案

法律基礎課屬于思政課的內容之一。因此,要避免各部分課程之間的不必要重復,同時注重合理的銜接。首先,組織全體思政課教師共同學習研究《決定》等重要文件,在把握文件精神和精髓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共同討論,根據不同教師的個人具體情況進行任務分工,從而確保全會精神全面準確、科學合理地融入各門課程;其次,組織法律基礎課教師集體備課,在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作為授課的指導思想上達成共識,同時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明確法律基礎課內容的講授重點和授課方式;最后,結合不同教師的具體教學實踐,定期共同分享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不斷豐富和改進教案,從而形成一個長效的、動態實時更新的法律基礎課教學、教材與教案優化體系,不斷改進和提升將全會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的效果。

3.師生互動,教研結合,將全會精神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學

學生多半都是法律的外行,對于法治精神與法律問題必然存在諸多疑問。作為法律基礎課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有針對性的良好教學效果,應把互動式教學作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方法,把機械的教材體系轉化為生動的教學體系。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結合課堂上未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當前社會現象所反映的熱點、重點問題,在課下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使課堂教學、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全方位地把法治精神與法治理念有機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平臺,從而實現學生作為被動知識接受者的課程教學體系向學生作為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參與者的認知體系的轉化。

4.專題教學

專題教學可以采取常規課堂融入與開設選修課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在法律基礎課堂中開辟有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專題教學內容,或者是開設關于法治專題的選修課程。一方面,可以根據課程的具體情況與特點,在相關內容中融入黨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歷程與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結構與特點以及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與面臨的新形勢等專題內容,讓大學生從政治、理論與情感等方面樹立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認同感,從而認識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還可以把法治專題講座納入選修課程,使其成為法律基礎課的重要補充??梢試@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與內容,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例如:可以結合全會法治主題開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結合依憲治國開設“憲法導論”,結合依法行政、反腐倡廉開設“反貪實務”,以及結合公民權利保護開設“大學生維權”等。

5.延伸課堂法治教育,加強法律實踐教學

理論教學歷來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方式,但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難以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實踐教學通常采取學生親身體會與積極參與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通過參觀司法實踐和行政執法調研來進行拓展和探索,提高教學效果。參觀司法實踐可以使大學生通過親臨現場觀摩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具體過程,了解國家司法程序。具體可以由相關課程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如各級人民法院觀摩民事、刑事等法庭案件的公開庭審。課內課外相結合,不但可以使學生們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同時也能使大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深刻領會法治精神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系華北電力大學2014年校級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以就業為導向的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輕松教學法研究”(項目編號:2014JG1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曾朝夕,王卓宇.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2] 班克慶.論高校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的[J].教育觀察,2014(4).

[3] 王恩浩.高校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制教育思考[J].船舶職業教育,2014(4).

[4] 弘揚法治精神 提高法治素養 推進法治建設[EB/OL]. [2014-11-17].http://news.gmw.cn/2014-11/17/content_13855625.htm .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 雯]

猜你喜歡
法治教學方法
讓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實“1+6法治同行”黨建之路
法治護航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教學策略探究
基于gitee的皮膚科教學方法研究
高職院校音樂選修課信息化教學方法與實踐探索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方法探析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法治素養的培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