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朝銅錢貨幣流通貯藏形態管窺——以出土金朝錢幣實物為中心

2015-11-18 02:28楊君
中國錢幣 2015年6期
關鍵詞:大錢通寶中華書局

楊君

金朝銅錢貨幣流通貯藏形態管窺——以出土金朝錢幣實物為中心

楊君

近年來,在東三省、內蒙古東南部等北方地區大量出土金朝窖藏錢幣,其中有些保持狀態較好,甚至穿系的麻繩還未完全朽斷,真實地保留了當時銅錢貯藏時的信息。這些窖藏錢幣為確切認識金朝銅錢貨幣的流通和存世狀況,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也為揭示金朝銅錢貨幣的幾個關鍵問題提供了確鑿的實物例證。

一 出土金朝錢幣窖藏中的“錢串”

金朝窖藏錢幣主要出土于今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和河北省東北部地區,是歷史上金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其中最有名的坑口,被稱為“五??印?,即出土于今黑龍江省五常市及周邊地區。該地區歷史上歸屬于金朝龍興之地的上京會寧府?!拔宄?印钡奶攸c是銅錢出土數量大,銅錢銹蝕較輕,保存狀態好,其出土形態甚至完好地呈現了貯藏時的樣子。這種較好的保存狀態,與該地區低溫的氣候,以及植被長時間腐殖形成的“黑土地”土壤環境等有關?,F將近年來發現的保存狀態好,相對完整的錢串梳理披露如下。

“錢串一”出土于黑龍江省五常市,屬于典型的黑土地窖藏錢幣,是一個由五大串銅錢聯結在一起的超大錢串,其中編結的全部是小平錢(彩頁5圖1)。該窖藏出土錢串數量極大,據不完全統計,出土的錢幣下限時代有“正隆元寶”等金朝錢幣,還有“建炎通寶”(圖2)、“紹興元寶”等南宋折二錢。該窖藏錢幣大部分散斷,但由于部分麻繩(圖3)仍有強度,偶有相對完好的錢串保存下來。我們從“錢串一”的五大串銅錢中隨機分檢統計了其中的兩串,發現每一串都是489文。

表1 “錢串一”數據(單位:文)

“錢串二”出土于黑龍江省,是完整的一串錢(彩頁5圖4),里面混編小、中、大三種形制的銅錢(圖5),分別對應著小平錢、宋代折二錢和崇寧大錢。根據對其中每節銅錢枚數的比對,也參照有關信息,我們可以認定該錢串的中型錢為折二錢,大型錢為折三錢。通過對同坑散錢的不完全統計,發現出土時代最晚的錢幣有“正隆元寶”(圖6)等金朝錢幣,還有南宋前期的折二錢。分檢統計該錢串也是489文。

表2 “錢串二”數據(單位:文)

“錢串三”出土于遼寧省瓦房店市的銅錢窖藏(圖7)。該錢串是一個由五大串銅錢捆結在一起的巨大錢串,里面混編了小平錢、折二錢和折三錢(圖8)。窖藏散錢(彩頁6圖9)中出土的下限錢幣有金朝大定錢和南宋前期折二錢等。根據相關信息統計,平均每一大串是395文。

表3 “錢串三”數據(單位:文)

二 金朝銅錢貨幣的穿系、編貫情況

“貫”、“緡”、“吊”等是中國古代銅錢穿系、編組、計值的重要單位。古人貯藏銅錢往往保留著銅錢流通時的形態。根據目前所見,出土的金朝錢幣狀態大致有三種:其一,用麻繩穿系成“貫”貯藏的;其二,散錢無序堆疊入藏的;其三,編“貫”和散錢兩種形態同時入藏的。其中,以編貫狀態出土的錢幣更有歷史文物價值,其真實呈現了金朝貨幣的流通存世狀況。在該類穿系編貫入藏的金朝銅錢中,發現了金朝銅錢貨幣編組、流通、計值的兩種單位——“貫”和“五貫”。

關于金朝銅錢貨幣“貫”(同彩頁5圖4)的穿系編組情況。從出土實物看,金朝銅錢貨幣每“貫”由十小節銅錢組成,其中,每兩小節組成一小組,再由五組構成一貫。概括起來,就是由十“節”,結成五“組”,形成一“貫”。

關于“節”與“陌”的關系?!肮潯笔倾~錢編組的最基礎單位,也是“貫”的核心單位。一貫中的十節,雖編結的具體銅錢文數有些許差異,但相對均勻,“見一節可知全貫”!“陌”則是中國歷史上銅錢貨幣重要的計值、比價和核算單位?!澳爸啤笔倾~錢貨幣制度的重要內容,知道陌制就可以了解當時銀錢比價、錢鈔比價和物價水平等信息。中國歷史上,一貫的理想值是:一貫等于一千文。若體現在銅錢的編組上,一“節”就是一百文;若體現在計價核算上,一“陌”也是一百文??梢?,“節”就是“陌”,“陌”即是“節”,都是十分之一貫銅錢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概念罷了。

關于金朝銅錢貨幣“五貫”(同圖1,同圖7)的穿系編組情況?!柏灐弊鳛殂~錢的編組、流通和紀值單位已經被普遍認識,但“五貫”作為比“貫”更大的編組、流通和紀值單位卻從未被關注。由于東三省金朝窖藏銅錢一次的出土量往往很大,甚至以噸記,在窖藏內部銹蝕氧化較輕的區域,錢串保存較好,穿系的麻繩仍有強度,因而有時能保存住比“貫”更大的編組貯藏單位——“五貫”,即由五貫銅錢整體編結成一大捆。五貫的編結情況很簡單,就是把五貫銅錢的兩端余繩,首端與首端,末端與末端,分別捆結在一起?!拔遑灐弊鳛楸取柏灐备蟮木幗M、流通和紀值單位,雖不見歷史文獻中的確切記載,但仍有端倪可尋。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錢車轉運銅錢的場景,圖中汴橋邊人物懷抱的錢串,根據其體量和外觀看,應該是捆系在一起的五貫銅錢(彩頁6圖10)。

三 金朝貨幣流通中各種大錢的折值

金朝主要流通使用前朝或鄰國銅錢,建國四十余年后才開始自鑄銅錢??傮w鑄量不大,存世較多的有“正隆元寶”和“大定通寶”,“泰和重寶”也偶有出土。此外的其他鑄幣皆屬珍稀品種,對當時經濟生活沒有大的影響?!督鹗贰な池浿尽酚涊d:“金初用遼、宋舊錢,……(正?。┤甓?,中都置錢監二,東曰寶源,西曰寶豐。京兆置監一,曰利用。三監鑄錢,文曰‘正隆通寶’(筆者按,應是‘正隆元寶’之誤),輕重如宋小平錢,而肉好字文峻整過之,與舊錢通用?!雹佟埃ù蠖ǎ┦四?,代州立監鑄錢,命震武軍節度使李天吉、知保德軍事高季孫往監之,而所鑄斑駁黑澀不可用,詔削天吉、季孫等官兩階,解職,仍杖季孫八十。更命工部郎中張大節、吏部員外郎麻珪監鑄。其錢文曰‘大定通寶’,字文肉好又勝正隆之制”②。泰和四年,“鑄大錢一直十,篆文曰‘泰和重寶’,與鈔參行?!雹垡陨先N金朝自鑄錢幣中,“正隆元寶”和“大定通寶”是小平錢,不存在折值問題,通常和遼宋舊錢混在一起使用;篆書“泰和重寶”則是折十大錢,其重量一般為20g,僅相當5枚小平錢的重量,是一種不足值大錢。史籍中僅有其初鑄發行時的折值,沒有民間流通中實際折值的記載;另,該種篆書“泰和重寶”錢明顯少于“正隆元寶”和“大定通寶”錢,在窖藏錢幣中也難得一見,目前尚未發現其在完整錢串中的編組和折值情況,其在實際流通中的折值尚不可知。根據歷史上虛值大錢最后的價值一般都回歸其本身實際價值(由其重量和成色來決定)的規律,篆書“泰和重寶”當折五錢比較名副其實。

關于宋朝大錢在金朝貨幣流通中的折值情況。金朝流通中的銅錢貨幣,占絕大多數的是宋朝銅錢,大錢更是宋朝銅錢的一統天下。宋朝大錢按時代分為北宋大錢和南宋大錢。其中,南宋大錢折值相對簡單,其常見品種都是折二錢,銅費相當,名實相符,發行時和流通中折值沒有變化,無論在南宋的有關銅錢流通區還是在金朝國土都折二流通。這類錢的主要代表品種是宋高宗時期的“建炎通寶”、“紹興元寶”和“紹興通寶”折二錢。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元寶”、“乾道元寶”和“淳熙元寶”折二錢也偶有出土,此后的南宋錢幣則很少在金朝錢幣窖藏中出現。

北宋大錢則相對復雜,主要是虛值大錢的種類較多,折值情況變化很大?!端问贰な池浿尽芬谎砸员沃骸板X有銅、鐵二等,而折二、折三、當五、折十,則隨時立制?!雹艿榔屏水敃r發行大錢的繁雜和錢制的隨意。具體而言,北宋最早發行的大銅錢是“慶歷重寶”,分“對讀”和“旋讀”兩種類型。慶歷年間,由于對西夏用兵,“軍興,陜西移用不足,……既而陜西都轉運使張奎、知永興軍范雍請鑄大銅錢與小錢兼行,大錢一當小錢十;……而陜西復采儀州竹尖嶺黃銅,置博濟監鑄大錢。因敕江南鑄大銅錢,……數州錢雜行,大約小銅錢三可鑄當十大銅錢一,以故民間盜鑄者眾,錢文大亂,物價翔踴,公私患之?!雹荨皯c歷末,葉清臣為三司使,與學士張方平等上陜西錢議,曰:‘關中用大錢,本以縣官取利太多,致奸人盜鑄,其用日輕。比年以來,皆虛高物估,始增直于下,終取償于上,縣官雖有折當之虛名,乃受虧損之實害。救弊不先自損,則法未易行。請以江南、儀商等州大銅錢一當小錢三,……’。自是奸人稍無利,猶未能絕濫錢。其后,詔商州罷鑄青黃銅錢,又令陜西大銅錢、大鐵錢皆以一當二,盜鑄乃止。然令數變,兵民耗于資用,類多咨怨,久之始定?!雹抟陨衔墨I所指的“大銅錢”就是“慶歷重寶”錢,一般重量為8g左右,相當于兩枚官鑄小平錢的重量?!皯c歷重寶”的發行是一時救弊之舉,政府虛高價值強制流通,導致了民間盜鑄橫行、物價騰涌,后來不得不降為折三行用,但估值仍有虛高,盜鑄并沒有完全斷絕;直到最后,北宋政府不得不宣布“慶歷重寶”作折二錢流通,才回歸其本身實際價值,盜鑄停歇。此后,北宋政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鑄行大錢,直到宋神宗熙寧年間,方開啟了北宋大規模鑄造折二錢的時期,并一直延續到北宋末年。北宋折二錢,銅費相當,名實相符,民間通行。宋徽宗時期,除了鑄行折二錢,還大量鑄行更高估值的大錢,其中鑄行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是“崇寧重寶”、“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折十錢?!俺鐚幹貙殹辫T造于崇寧二年,“會蔡京當政,……有許天啟者,京之黨也,時為陜西轉運副使,迎合京意,請鑄當十錢?!⒘钍?、睦、衡、鄂錢監,用陜西式鑄折十錢”⑦,“崇寧重寶”最早由陜西鼓鑄,初始發行時為折十錢?!俺鐚幫▽殹辫T行于崇寧四年,錢文由宋徽宗趙佶用“瘦金體”親書,“崇寧監以所鑄御書當十錢來上,緡用銅九斤七兩有奇,鉛半之,錫居三之一。詔頒其式于諸路,令赤仄烏背,書畫分明?!雹唷按笥^通寶”折十錢鑄造于大觀元年,錢文仍為宋徽宗“瘦金體”親書,“時蔡京復相,再主用折十錢。二月,首鑄御書當十錢,以京畿錢監所得私錢改鑄,尋興復京畿兩監,以轉運使宋喬年領之,用提舉京畿鑄錢司為名。喬年鑄烏背漉銅錢來上,詔以漉銅式頒行諸路?!雹崴位兆跁r期發行的這三種大銅錢,都為虛值大錢,“崇寧重寶”和“崇寧通寶”一般枚重12g,僅相當于三文小平錢;“大觀通寶”折十錢則稍大稍重,一般枚重18g,約等于五文小平錢。這三種虛值大錢發行后,民間“私鑄寖廣”,犯法者眾,政府不得不規定在有些地區降值流通,有時折五,有時折三,有時又恢復折十,折值的地區也不統一,導致私鑄、盜販猖獗,民眾困苦。直到政和元年,皇帝下詔:“往歲圖利之臣鼓鑄當十錢,茍濟目前,不究悠久,公私為害,用之幾十年,其法日弊而不勝。奸猾之民規利冒法,銷毀當二、小平錢,所在盜鑄,濫錢益多,百物增價。若不早革,即弊無已時。其官私見在當十錢,可并作當三,以為定制?!雹獯撕?,宋徽宗時期的當十錢都當三文使用。實際上,“崇寧重寶”和“崇寧通寶”當三,名副其實;但對“大觀通寶”原折十大錢來說,其作當五錢更為允當,若也當三,持有者都會舍不得使用,而貯藏起來,從而導致其退出流通。

金朝社會對境內存在的巨量宋朝大錢怎樣折值使用呢?根據對出土較完整金朝窖藏錢串的觀察分析,發現金朝社會在折值大錢問題上普遍尊重經濟規律,流通的大錢都采用了名實相符的折值。首先,兩宋的折二錢因其銅費相當,仍折二行使。其次,金朝基本繼承了宋朝政府和社會后來對虛值大錢的正確降值標準,如:“慶歷重寶”銅錢折二使用,“崇寧重寶”和“崇寧通寶”折三行用,這都和宋朝社會一致;在對待“大觀通寶”原折十大錢的降值問題上,金朝社會沒有像宋朝政府那樣“一刀切”般地規定當三行用,而是在大定二十年時,“新錢之未行也,以宋大觀錢作當五用之?!?近年來出土的金朝窖藏錢幣中經常出土“大觀通寶”原折十錢,但由于其本身闊大厚重,不易編結在錢串中,再加上保存相對完整的錢串極為少見,目前尚沒有發現存世的完整錢串中有“大觀通寶”原折十錢,其實際的折值還缺少實物驗證。

四 金朝的“短錢”和“足陌”

學者對宋代銅錢貨幣的“短錢”和“足陌”情況關注已久,著述豐富。其實,同時期的金朝也存在著可資探究的“短錢”和“足陌”內容。近來完整出土的金朝錢串,揭示了比有限的史籍更為豐富、更為具體的金朝經濟生活中的“短錢”和“足陌”形態。

《金史·食貨志》記載:“時民間以八十為陌,謂之短錢,官用足陌,謂之長錢。大名男子斡魯補者上言,謂官私所用錢皆當以八十為陌,遂為定制?!?這是《金史·食貨志》留下的關于短錢和長錢的唯一記錄,談及金世宗大定二十年時,民間交易是以八十文當百,官府用一百文的足錢,大定二十年之后,無論官府還是民間都統一以八十文為陌。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官府和民間都認可的八十短陌,實際上在當時成為了新的“足陌”,即由原來的“百文足陌”變為“八十足陌”?!吨袊赔n圖輯》所輯數種金朝交鈔(彩頁6圖11)、寶券(圖12)印版?,無一例外的陌制都是“八十足陌”,可資驗證。

值得關注的是,出土的金朝窖藏錢幣卻顯示出截然不同的情形?!板X串一”中每貫都是489文,接近于銅錢50文當百,即“五十陌”;“錢串二”一貫也是489文,也相當于“五十陌”;“錢串三”則顯示了更低“短陌”制的存在,平均每一貫是395文,接近于“四十陌”。這種出土窖藏銅錢所顯示的“五十陌”和“四十陌”,正好是典籍記載的金朝早期“百文足陌”和后來“八十足陌”之半!其中因由如何呢?這還要從金朝流通貨幣種類及其比值來著手分析。金朝的貨幣主要是鈔、銀和銅錢,政府發鈔之始,一般規定紙鈔兩貫等于白銀一兩,如金朝印造“興定寶泉”紙鈔時,“以二貫為銀一兩”?;而白銀和銅錢在中國歷史一般圍繞著白銀一兩兌換銅錢一千文的比價浮動。由此可知,金朝發新鈔時,是以二貫紙鈔兌換一貫銅錢的。如此,上面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即金朝的所謂“足陌”和“八十為陌”都是權錢紙鈔的陌制,而實物銅錢的陌制只是權錢紙鈔陌制的一半,也就是金朝出土錢幣實物所顯示的實際的“五十陌”和“四十陌”。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探究,為什么出土金朝錢幣的一貫不是“五十陌”的500文,或“四十陌”的400文呢?如“錢串一”和“錢串二”中一貫都是489文,離500文差11文;“錢串三”平均每一貫是395文,與400文相差5文。其實,這要從“工墨錢”說起。金朝紙鈔的發行,都涉及到“工墨錢”的問題。金朝紙鈔工墨錢的征收也較為復雜,有按“貫”征收的,也有按紙幣“紙/張”來征收的,如:“承安二年十月,宰臣奏:‘舊立交鈔法,凡以舊易新者,每貫取工墨錢十五文。至大定二十三年,不拘貫例,每張收八文,既無益于官,亦妨鈔法,宜從舊制便?!显唬骸つX,貫可令收十二文?!?“(泰和)五年,上欲罷交鈔工墨錢,復以印時常費,遂命貫止收六文?!?泰和七年,敕“工墨錢每張止收二錢”?。存世金朝鈔版實物中,鈔版花欄外側一般都有關于工墨錢的銘文。如1965年陜西出土的“陜西東路壹拾貫交鈔版”?,系貞祐三年鈔版,其花欄外側豎寫銘文:“每紙工墨錢捌文足,納舊換新減半”(圖13)。從中可以看出,金朝紙鈔印造成本的“工墨錢”,按“貫”征收時存在“十五文”、“十二文”和“六文”等,按“紙/張”征收時有“八文”、“四文”和“二文”等,也是隨時變化?!板X串一”和“錢串二”每貫都是489文,比500文一貫的“五十陌”少11文;“錢串三”每貫平均395文,比400文一貫的“四十陌”少5文。11文和5文雖不能準確對應文獻上的工墨錢數目,但與有關時期每貫“十二文”和“六文”的工墨錢,都僅差一文,非常接近。

與金朝通毗鄰的宋朝的陌制又如何呢?宋朝的“短陌”形態較為復雜,“太平興國二年,始詔民間緡錢定以七十七為百。自是以來,天下承用,公私出納皆然,故名‘省錢’?!?七十七文的“省陌”成為有宋一代最耳熟能詳的短陌制?!稏|京夢華錄》披露:“都市錢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魚、肉、菜七十二陌,金銀七十四,珠珍、雇婢妮、買蟲蟻六十八,文字五十六陌,行市各有長短使用?!?其中,“‘文字五十六陌’則為都城以‘文字’為商品買賣者”?,即以56文為百,已接近百文之半數。到南宋后期,“元都市錢陌用七十七陌,近來民間減作五十陌行市通使?!?可見,宋朝的陌制都是實物銅錢的陌制,與金朝權錢紙鈔的陌制不同。

此外,金朝特定時期和地域也采用過奇低的“短陌”制。由于金朝一直存在著嚴重的“錢荒”,銅錢的購買力通常高于南宋,金朝社會采用比實物銅錢更低的陌制也屬正常。有資料表明,歷史上金朝在宋金邊境地區“以短陌吸引宋錢”?。史籍記載:紹興三十年,右正言王淮在談論兩淮走私時說:“若錢寶則有甚焉!蓋對境例用短錢,南客以一緡過淮,則為數緡之用?!?乾道三年七月,尚書度支郎中唐瑑在奏章中提到:“聞于光州、棗陽私相交易,每將貨來,多欲見錢,仍短其陌,意在招誘,嗜利奔湊者眾?!?淳熙五年二月,京西漕司主管官張廷筠談京西盜販解鹽情形:“聞唐、鄧間錢陌,以一二十數當百,鹽之至境,有數倍之利”?。以上史料顯示的“一二十陌”奇短無比,而且都是南宋官員的視角披露的,這種短陌都是指實物銅錢的短陌,應是金朝在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為特定目的,采用的特定“短錢”。本文披露的錢串都出土于金朝腹地,應不屬于同類“短陌”制度。

五 金朝窖藏銅錢存世數量巨大的原因

學術界和收藏界在探討中國歷代古錢幣窖藏的成因時,往往將其歸結在王朝末年的戰亂,百姓為躲避戰火而將不能及時帶走的錢幣掩埋貯藏。這一解釋在中國古代的很多歷史時期都是正確的,但對于出土量巨大的金朝窖藏錢幣來說,該種觀點則有失偏頗,甚至有掛一漏萬之嫌。

從目前各博物館館藏和民間收藏來看,金朝窖藏錢幣數量龐大,其中除了少量的遼金自鑄錢幣和流傳的歷代古錢外,占絕大多數的是宋代銅錢。僅將如此海量的窖藏錢幣歸因于末世戰亂的倉促掩埋,則明顯缺乏說服力。其實,金朝窖藏錢幣是當時社會民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不斷掩埋窖藏的,那種因末世躲避戰亂而一時貯藏的錢幣,僅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這里試剖析金朝社會掩埋貯藏錢幣的原因:

其一,金朝長時期“錢荒”現象的必然表現。

金朝建國數十年不鑄貨幣,直到正隆年間才開始自鑄銅錢,且鑄錢數量之少根本不足以改變“錢荒”狀況?!板X荒”時,市場上流通的銅錢貨幣少,錢荒越嚴重,民間越會有意識貯藏銅錢,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如:明昌五年三月,宰臣奏稱:“民間錢所以艱得,以官豪家多積故也?!?泰和七年,“比者河北西路轉運司言,一富民首其當存留錢外,見錢十四萬貫。它路臆或有如此者”?。

其二,金朝多次推行“限錢法”所致。

金朝為解決財政困難和兌收黃河以南地區的銅錢,發行紙幣交鈔。同時,為了推行交鈔和緩解“錢荒”,政府又多次頒行“限錢法”?!督鹗贰酚涊d:明昌五年,“令官民之家以品從物力限見錢,多不過二萬貫,猛安謀克則以牛具為差,不得過萬貫,凡有所余,盡令易諸物收貯之。有能告數外留錢者,奴婢免為良,傭者出離,以十之一為賞,余皆沒入?!?承安三年,“時交鈔稍滯,命西京、北京、臨潢,遼東等路一貫以上俱用銀鈔、寶貨,不許用錢,一貫以下聽民便?!旁?,以民間鈔滯,盡以一貫以下交鈔易錢用之,遂復減元限之數,更定官民存留錢法,三分為率,親王、公主、品官許留一分,余皆半之,其贏余之數期五十日內盡易諸物,違者以違制論,以錢賞告者?!?泰和七年,“敕‘民間之交易、典質,一貫以上并用交鈔,毋得用錢。須立契者,三分之一用諸物?!搪藐逡婂X不得過十貫?!饭偌懊窦掖媪粢婂X,比舊減其數,若舊有見錢多者,許送官易鈔,十貫以上不得出京?!?泰和八年,“從遼東按察司楊云翼言,以咸平、東京兩路商旅所集,遂從都南例,一貫以上皆用交鈔,不得用錢?!?正是金朝政府不斷地頒布推行限制銅錢行使的法令,促使百姓為避免損失而私自貯藏銅錢。

其三,金朝紙幣迅速貶值,劣幣驅良幣所致。

金朝自貞元年間“既行鈔引法”,后來“收斂無術,出多入少,民浸輕之。厥后其法屢更,而不能革,弊亦始于此焉?!?泰和年間,“自是而后,國虛民貧,經用不足,專以交鈔愚百姓,而法又不常,世宗之業衰焉?!?金章宗之后,“衛紹王繼立,大安三年會河之役,至以八十四車為軍賞,兵衄國殘,不遑救弊,交鈔之輕幾于不能市易矣。至宣宗貞祐二年二月,思有以重之,乃更作二十貫至百貫例交鈔,又造二百貫至千貫例者。然自泰和以來,凡更交鈔,初雖重,不數年則輕而不行,至是則愈更而愈滯矣。南遷之后,國蹙民困,軍旅不息,供億無度,輕又甚焉?!?大安三年,河東宣撫使胥鼎上奏稱:“鈔每貫僅直一錢,曾不及工墨之費”?;大安四年,平章高琪奏稱:“軍興以來,用度不貲,惟賴寶券,然所入不敷所出,是以浸輕,今千錢之券僅直數錢,隨造隨盡,工物日增”?。概而言之,金朝“鈔法屢變,隨出而隨壞”?。濮王守純等分析了當時的貨幣狀況:“小民淺慮,謂楮幣易壞,不若錢可久,于是得錢則珍藏,而券則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于廢也。今朝廷知支而不知收,所以錢日貴而券日輕?!?即兩層含義:其一,紙鈔容易損壞,不像銅錢耐久,百姓得到紙幣就會盡快用掉,若得到銅錢就會珍藏起來;其二,金朝政府無限制印發紙鈔,未有效兌收,導致紙鈔迅速貶值,百姓不愿持有紙鈔。金朝紙鈔成為當時的“劣幣”,充斥壅塞市場,而“良幣”銅錢則被百姓收藏。

其四,金朝末期戰亂所致。

正如其他朝代一樣,金朝后期,境內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北方蒙古政權強大南侵,金朝都城也由中都遷到汴京,國土日蹙,百姓亂離,為逃難而掩埋錢幣時有發生。

正是以上多種因素導致了金朝社會大量掩埋貯藏銅錢貨幣,其中許多貯藏的銅錢由于時過境遷,當事人沒能重新取回,得以存留后世出土。

金朝窖藏錢幣的大量出土,尤其是其中貯藏狀況較好,出土相對完整的錢串,對今人了解當時銅錢流通狀況、貯藏形態,以至貨幣制度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從而豐富和深刻了有關金朝貨幣制度的探索,極有裨益于貨幣史、金融史之研究。

注釋:

①【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六九頁。

②【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一頁。

③【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九頁。

④【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四三七五頁。

⑤【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四三八一頁。

⑥【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四三八一頁、四三八二頁。

⑦⑧【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四三八七頁。

⑨【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四三八九、四三九〇頁。

⑩【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四三九一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一頁、一〇七二頁。

?內蒙古錢幣研究會、《中國錢幣》編輯部合編:《中國古鈔圖輯》,中國金融出版社,1987年,第9-21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九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五頁、一〇七六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九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〇頁。

?同?,第13頁。

?【宋】洪邁:《容齋隨筆》,《四部叢刊續編》(五一-五二),上海書店印行(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版重?。?,1984年,“《容齋三筆》四卷四”。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三三二頁、第三三八頁。

?【宋】吳自牧:《夢梁錄》,《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卷十三,第一一一頁。

?喬幼梅:《宋金貿易中爭奪銅幣的斗爭》,《歷史研究》,1982年第4期。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六,《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三一一七頁。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八之四二”,中華書局,1957年,第五四八七頁。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八之七”,中華書局,1957年,第五二八二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五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一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六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二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三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七八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三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六頁。

?【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一〇八七頁。

(責任編輯劉箏)

猜你喜歡
大錢通寶中華書局
西沙群島考古發現的銅錢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通寶錢制與兩宋錢法及特點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陸費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論
淺談中華書局企業文化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賺賊的錢
助賊逃跑
天生我才
Scholar and East L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