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為本 以讀促寫

2016-01-22 21:06張敏捷
語文教學之友 2016年1期
關鍵詞:仿寫教材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較普遍地存在著課文教讀同作文訓練相脫節的現象。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含英咀華,品味語言;參透教材,依文仿寫;向文索題,開發寫作能力。這樣就能將閱讀教學與寫作緊密結合,達到以讀促寫。

關鍵詞:教材;仿寫;向文索題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較普遍地存在著課文的教讀同作文訓練相脫節的現象,致使很多學生在作文時有較大的隨意性、盲目性,嚴重影響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誠然,閱讀教學有其獨立的地位和價值,但為寫作教學提供借鑒也應是其重要任務之一,我們應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把從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手法、技巧自覺地應用到作文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近幾年來,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含英咀華,積累名句,注重品味語言

改版后的語文教材和語文讀本是一座富礦,新選文章絕大多數文質兼美,應讓學生“身在荊山須識玉”“積學以儲寶”,注重對語言的品味與積累。

如何品味語言?絕妙好詞要咀嚼,華彩樂意要領悟,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品味“平淡”之處。因為有些文段看似“平淡”,往往醇厚、深刻、耐人尋味。如在執教《荷塘月色》時,引導學生體味、品析第一段。這一段共四句,第一句直吐真情——不寧靜,交代了“文眼”;第二句用了個“忽然”——見出“不寧靜”之久之深;第三句寫了三件事——“月亮”升高了,“歡笑”聽不見了,妻“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三件事與“情”有什么關系?——說明“夜深”了,反襯出心情的這寧靜。三句都是寫情。特別是第三句,“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手法不可謂不精,寫情不可謂不盡。這樣才有第四句,“帶上門出去”。如此品味語言,學生不但明白文章“哪里寫得好”,更懂得了“好在哪里”。

很多文章十分注意動詞的運用,善于用恰切的動詞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主題?!端帯返谝徊糠钟幸欢螌荡笫宓拿鑼?。這段文字中的動詞個個精當傳神,富有表現力。我讓學生畫出這些動詞,認真揣摩:燈籠是“搶”過來的,紙罩是“一把扯下來”的,饅頭是“裹了”的,給法是“塞”的,洋錢是“一把抓過”來的,數錢的動作是“捏一捏”,得手后馬上走掉,一個兇暴、殘忍、貪婪、無恥的劊子手形象活靈活現展現在我們面前?!栋砉ぁ分小芭铑^、赤腳、一邊扣著鈕扣,幾個還沒睡醒的懶蟲從樓上沖下來了”等句子,將包身工的悲慘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引導學生就其語言形式從視覺方面去體味,從動態方面去感悟,還設計了“選用動詞”“用動詞刻畫人物性格”等訓練題讓學生活學活用。

怎樣學習語言,學生嘗到了甜頭,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又積累了寫作材料。作文時,或師其意,或襲其神,或沿其形,得心應手,文思泉涌。有一位學生在《奉獻一片愛心》中的“光頭、赤腳,哧溜著鼻涕,幾個半大拉男孩子一下子圍了過來”一句,分明套用了《包身工》里的句式,生動地勾勒出失學兒童的形象。

另外,文章中還有一些格言警句,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我讓學生隨時摘抄,茶余飯后,隨手翻揀,無意之中熟記于心;作文時信手拈來,可為文增色,好句還可長留在記憶深處,終身受用。

二、參透教材,依文仿寫,借鑒手法技巧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W生能否在“破”字下功夫,把課文中包含的“應該怎樣寫”的道理領悟深刻,并能學習借鑒進而應用于實踐之中,是非常關鍵的。而依文仿寫不失為一條捷徑。在教讀課文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領悟作品構思謀篇的精妙之處和起伏跌宕的寫作技巧,然后指導學生依文仿寫。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雖是悼詞,但正文部分卻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可用② (③④⑤⑥⑦) ⑧ ?表示其邏輯關系。第2段提出中心論點,我在教讀時,緊緊抓住這一段,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理清論述的思路,并抓住“第一次”(7段)、“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6段)等關鍵性詞句,讓學生體會兩個“對于”的先后順序是不可易的,它強調了馬克思是一位“科學家”卻首先是一位“革命家”,進而領會文章清晰的層次、謹嚴的結構,感悟作者精密的構思技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模仿文章的論證結構寫一篇議論文。教讀《土地》一文時,我則引導學生領會如何在記敘中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作者如何以“土地”為線聯想到古今中外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并讓學生模仿這種寫法寫一篇記敘文。

在指導仿寫時,我提醒學生不能機械模仿,也不要好高騖遠,硬學那些一時還難以學到的東西。為《土地》的仿寫,不要求學生學習《土地》的波瀾壯闊、跌宕恢宏的氣勢,只求學得“一法”而已。寫前,我作了適當點撥,把握好訓練坡度,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煉主題,力求寫出真情實感。我設計了“望著那漸飄漸遠的風箏……”等一組片斷練習,然后讓學生自行命題,寫一篇記敘文。由于對寫作要領領會深刻,在學生的習作中有人以《老樹》為題,以小見大,以“老樹”為線,聯想到與之有關的人和事:爺爺謝世、初三復讀、弟弟輟學……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敘寫了“樹”中孕含的愛意與深情,歌頌了拳拳的慈母愛,濃濃的手足情,感人至深。

可見,引導學生在學習范文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學習范文的謀篇布局、手法技巧去寫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練習法。

三、利用教材,向文索題,開發寫作能力

貼近生活的話題,可引起人們的談興。向文索題,則不僅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研讀課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將閱讀和習作、課內和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向文索題,進行訓練。為將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改寫成記敘文,要求忠于原作主題和主要內容。布置下去有內容、情節、細節、寫法等方面有較多發揮,文章寫得充實、豐富、具體。這種訓練,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再閱讀,也培養了學生的選材、聯想和想象能力。

我還結合課文教學,指導學生寫讀后感,評論,培養學生各抒己見,辯證思維的能力。為在教讀《石鐘山記》時,我反彈琵琶,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文題:

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提出一個著名論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難道凡事“目見耳聞”就能“斷其有無”嗎?請以《事雖“目見耳聞”也不能斷其有無》為題,聯系實際寫篇短文。

學生的積極性相當高,他們認真閱讀原文和有關的政治書籍,甚至把毛澤東同志有關辯證法和實踐論的文章也找來仔細研讀。寫出的文章思維活躍,很有見地。有的學生根據事物——變化的道理,來說明不能只迷信自己的“目見耳聞”;有的學生認為“目見耳聞”在任何時候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以偏概全;有的學生根據表象往往掩蓋了事物的實質來說理;有的學生根據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個逐漸加深的過程來闡明。

總之,學生作文之所以思路狹窄,認識膚淺,常陷于“無事可寫,無處落筆”的“言語痛苦”狀態,究其原因,這同教師忽視對教材的挖掘、忽視以課文為例子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很大關系。

作者簡介:張敏捷(1970—),女,內蒙古四子王旗第三中學教師,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

猜你喜歡
仿寫教材
教材精讀
我多想……
兩岸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對比研究——兼談與初中教材的銜接
怎樣引導小學生進行仿寫訓練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挖掘閱讀教材, 實踐英語仿寫
探究小學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策略
由仿寫到創新,提高中職生寫作水平
淺議作文教學的“三部曲”
聾生句法習得與病句消減策略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