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歷史為載體的小學大文科教學研究課程體系結構

2016-02-15 19:15甄彥虎
終身教育與培訓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文科成語載體

甄彥虎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袁河北石家莊050091)

以歷史為載體的小學大文科教學研究課程體系結構

甄彥虎

(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袁河北石家莊050091)

“以歷史為載體的小學大文科教學研究”,之所以冠以這個名字,是在對這個教學模式深入調研,反復論證,把教學模式、教學素材、家校配合方式,預期的初步目標及長遠目標做了通盤的規劃,希望能摸索出一條以歷史知識為工具,以歷史脈絡為載體,把相關的小學語文知識、地理知識、文物知識整合在一條知識列車里,從一年級起始就打下良好的大文科基礎。

這個實驗的起因,是甄老師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觀察到孩子從6歲多開始接觸歷史知識帶來的巨大變化,寫了幾篇相關的心得體會。這些文章被張若青老師看到以后,非常感興趣。多次的交流探討,覺得這樣的學習模式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可以彌補當前教育的一些弊端,于是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摸索一條小學大文科學習的思路。

在醞釀籌備將近一年后,2015年9月6日在河北師大附屬實驗小學一年級四班,正式啟動了這個教學實驗研究。張若青老師是班主任,負責實驗課程的具體實施。

課程體系結構

課程體系由一條主線兩條輔線構成;

主線是系統學習歷史,給學生建立總體輪廓;

第一條輔線是用歷史學語文,提煉經典的成語和文言文;

第二條輔線是用觸手可及的文物和歷史遺址拉近歷史,讓歷史人物和事件鮮活起來,提升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對博物館的欣賞能力。

一、歷史整體輪廓

我們很多家長可能體會比較深,自己在中小學曾經學習過的歷史差不多都忘記了,只留下一些聽評書和看電視劇形成的歷史演義,注意,那是演義,并不能算是歷史。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當初學的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個整體輪廓,許多片段連接不上。原本是非常有趣的歷史,割裂成了枯燥的應試知識點,這樣不容易記憶,也不容易建立知識體系的有機聯系,違背了知識本身的完整性。

我們的課程體系致力于用各種教學資料和手段,給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輪廓出來。提到哪個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他都能知道是發生在歷史輪廓中的哪一段,那段是什么樣的歷史背景,那段年代平行的還有哪些名人事件,他們有沒有聯系等等。評價一個人一件事,能放到那個時代環境中去綜合的考慮。

二、用歷史學語文

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認同這個結論,我們學習的語文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中濃縮出來的,歷史明白了,語文其實就已經學習了,但我們目前的教育方法還是有點割裂了它們。

比如,學到齊國齊襄公派連稱和管至父兩個人去戍守窮僻的邊疆,答應等第二年瓜熟的時候就派人代替他們回國都過幸福生活,但是齊襄公對自己的大臣也不講信用,最終被幾個大臣弒殺。這個故事講完了,自然而然歸納出一個成語“瓜熟而代”,不用再多講什么,學生們完全明白這個成語的前前后后、本義和寓意。這樣的學習是完全符合知識產生規律的。

晉國公子重耳流浪到衛國的時候,衛文公對這個流浪團隊唯避之不及,饑餓難耐的重耳一行人沒得到衛文公的食物供給,到了一個叫五鹿的地方,餓的沒辦法只能向兩位野人乞討。講完這段歷史以后,我嘗試著把《左傳》關于這一段的文字給學生們讀: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被?,受而載之。

奇跡就這樣出現了,一年級的小學生們居然可以非常順暢的翻譯和背誦這段文言文,道理很簡單,學生們對故事本身已經熟悉了,現在只是看看文字是怎么描述的,就算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詞,猜也能大概猜出來要表達的意思。

目前學校教育在學習古文和文言文的時候,是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環境的方法,而“用歷史學語文”是知道了歷史,然后自然上升到文字,這兩個方向完全是相反的。學校教育的模式需要講述歷史背景輔助理解古文,講多了課堂時間不允許,講少了又割裂了知識的有機整體性,又成了一個個的知識碎片。而“用歷史學語文”更科學有效,在有趣的講故事中積累了大量的語文知識,奠定一個大文科的基礎。

三、文物讓歷史活起來

在暑假期間,實驗班多數家庭在旅行中主動把博物館作為重要的一站,尤其是兩個學期中學習了齊國和晉國歷史,山東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是去的最多的,家長們的反饋中都認為促進了課堂知識的理解和進一步擴展了知識。

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只停留在書本上,音視頻里,感覺距離我們還是有點遙遠??墒俏覀冋驹谝患奈锴?,走過一個歷史遺址,會親切感受到歷史是觸手可及的。

當我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鎮館之寶“鳥尊”的時候,除了贊嘆文物的精美,還會想到它的主人燮父,當初改唐為晉,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霸業,他應該是一個擅長管理國家,精通音樂,審美水平極高的一位君主,不由的對燮父產生興趣,自然的想多了解一些燮父的歷史故事。

看著一件“鳥尊”,我們可以把很多歷史人物、故事和成語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它的主人燮父為什么要改國名為晉,燮父的父親唐叔虞桐葉封唐的故事,鳥尊是怎么鑄造的,它的圖案和造型代表了什么,它出土的曲沃天馬村晉侯大墓還發生了什么故事……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是一種物化了的文化。

文物本身就凝聚了很多成語,比如看到鼎,我們會想到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看到玉,我們會想到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看到鐘,我們會想到鐘鳴鼎食;看到戈,我們會想到枕戈待旦。據統計與玉有關的字有117個,有關的成語有360多個,與鼎相關的成語就更多了?,F在的許多成語都能在文物上找到(源。

有歷史知識的積累,才能看懂文物;通過文物欣賞又反過來促進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擴展。這兩個是互相促進的,我們將在課程中涵蓋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物精品,一方面拉近我們與歷史的距離,讓歷史鮮活起來,讓學習更有趣;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們欣賞文物的水平,使他們進到博物館能看進去,會說出來,愛上博物館。

猜你喜歡
文科成語載體
創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效拓展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拼成語
孫文科
猜成語
創新德育教育載體
以活動為載體以創新為抓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