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體關系理論的發展與應用研究

2016-02-22 12:27李曉芳梁秋月劉博影劉新民
科技視界 2016年4期
關鍵詞:精神分析

李曉芳 梁秋月 劉博影 劉新民

【摘 要】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客體關系在心理治療中的廣泛使用,彰顯了客體關系理論對心理治療實踐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以文獻綜述的形式對客體關系理論的發展進行探討,并闡述客體關系理論的應用。

【關鍵詞】客體關系;精神分析;評估與應用;客體關系量表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Object-Relations Theory

LI Xiao-fang LIANG Qiu-yue LIU Bo-ying LIU Xin-mi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241002,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used widely object-relations in psychology treatment, showing that the object-relations theory has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relations in the form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bject-relations theory.

【Key words】Object-relations; Psychoanalysis;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bject-relations Scale

0 引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客體關系理論作為精神分析學的新方向不斷發展??腕w關系把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作為研究的立足點,在批判與繼承Freud的理論基礎上探究人際關系,特別是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個體成長和發展的影響。

1 客體關系理論的歷史沿革

Freud被稱為客體關系理論之父。1905年,Freud在其著作《性學三論》[1]中第一次提到了“客體”一詞:“孩子與其父母之間的關系可以決定孩子以后對性客體的選擇,從這一重要性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理解任何對這種關系的干擾都將對個體成年以后的性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盕reud認為客體關系通常意味著一個人將客體力比多投注到另一個人身上,個體關注的重點集中于身體某區域的本能能量,個體行為的動力來自于對快樂的需求。人類的基本動機是本能,本能先于客體而存在,決定著客體關系的品質,而客體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本能的需求。

一些客體關系理論學家認為[2],心理的構成更多與關系的內化有關,而與本能沖動的關系非常小,他們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人類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這是人類在心理研究歷程上的重大轉折。在精神分析學界,Klein被認為是兒童精神分析理論和客體關系理論的創立者[3]。Klein通過多年對兒童的精神分析治療,第一個修改了Freud的內驅力模型理論。她的理論一方面保留了Freud本能驅力的觀點,另一方面擴展了關于客體及客體關系的概念,認為隨著嬰兒的出生甚至更早,嬰兒的客體關系就已經存在了。Klein發現了Freud的理論中客體關系的思想,首創性地提出客體關系是兒童心理發展基礎的觀點,尤其是兒童在前俄狄浦斯時期的心理沖突及母親在兒童人格形成時期的重要性。Klein的理論逐漸脫離了經典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改變了Freud強調本能驅力是心理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首要因素的觀點[4]。

Kernberg通過相關研究首次將“客體”的概念解釋為“人類客體”[5] ,其主要意思指個體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人類客體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但Kernberg認為人類客體在本質上主要指的是人際互動[2]。Kernberg通過整合Freud的客體關系理論和驅力理論,提出比Freud的驅力理論更加具有特色的理論,并專注于研究客體關系理論在心理治療中的優勢以及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治療作用。相關研究發現[6],Kernberg的客體關系心理治療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治療有非常大的意義。

Fairbaim繼承和發展了Freud和Klein對客體關系理論的論述,是客體關系心理學的創立者之一,對客體關系革命的發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最重要的是,Fairbaim把純粹性客體關系理論推上了歷史的舞臺,米切爾稱他為客體關系理論“最純的代表”[7]。Fairbaim將人格客體關系作為研究中心,認為人格發展的首要動力是客體關系,而不是Freud驅力理論所提倡的性欲。Fairbaim認為嬰兒在剛生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尋找客體,因此他把母嬰關系作為關注的重點,取代了Freud的俄底浦斯“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三元關系[8]。Fairbaim對Freud的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的發展順序持否定態度,認為首要的、基本的原則是現實原則,而只有在客體關系出現失敗后才會發生作用,個體才會使用快樂原則。1944年,Fairbaim在他的著作《以客體關系的術語思考的內心結構》[9]中指出,嬰兒在一出生時就具有未分化的、較完整的自我或自體。在遭受不可避免的挫折時,他們會壓抑那些不愉快的客體。Fairbaim還吸收和補充了Klein的思想,將嬰兒發展的首要期從俄底浦斯期提前到口唇期[10]。由于Fairbaim優先考慮了真實而非幻想中的互動,因此,和Klein的理論相比,Fairbaim理論中的客體關系更加純粹。

Mahler是最早在發展的情境中進行研究母子互動的客體關系學者。Mahler通過對嬰兒與其母親的互動進行觀察,提出嬰兒成熟的整個順序—嬰兒從對母親的共生依戀狀態轉向穩定的自我認同的過程,包括三個發展階段[2]:①自閉階段,嬰兒無客體的感覺,所有的能量都是朝向身體內部的感覺;②共生階段,嬰兒非常依賴母親,期望在情緒上和母親維持高度同步的狀態;③分離—一體化階段,幼兒體驗與重要親人的分離,但仍然將母親體驗為同一人際關系系統的一部分,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感到矛盾。Mahler的貢獻在于他考證了這些過程,并顯示了這些過程與兒童早期客體關系的重要聯系。

1988年,Greenberg與Mitchell[11]為了更好的確定客體的概念,提出客體應具備的四要素:①客體可以是在個體內部心理對某客體的映像,也可以是外部世界某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②客體具有多變性的特點;③客體給人的感覺是真實的;④客體具有可變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以實現。

一些追隨Klein的客體關系學家拋棄了本能的思想而轉向環境,進一步發展了客體關系理論,英國精神分析學家Bion等[12]將Klein的客體關系理論發展到新的水平。Bion是20世紀后半期非常有影響力的客體關系實踐者和思想家之一,也是Klein學派的第二代成員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吸取了Freud和Klein的精神病理學思想,并從不同的角度和框架理解Freud和Klein的基本觀點,形成了自己對精神病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客體關系理論不應該只局限于研究個體,而是研究更大的系統,比如家庭、團體和機構。Bion在運用Klein的投射性認同的概念研究團體時發現,團體中同樣存在精神病現象。同時,他提出一組新的術語:“容納者”和“被容納者”[13]。他認為,嬰兒向母親投射一些毀滅性的幻想,母親接收、容納、修正并中和嬰兒投射的幻想,最后將中和后的幻想反饋給嬰兒,嬰兒再次內投中和后的東西。嬰兒是否可以忍受或整合再次內投的內容,取決于母親對投射內容的容納和修正的能力和效果。Bion認為投射性認同是兩個人的關系,即母子間的關系,而且嬰兒對中和后信息的內化影響著嬰兒認知的發展[14]。所以在Bion的理論中,投射性認同變成了兩個人之間共生的關系,也就是“容納者”和“被容納者”的關系[15]。1970年,Bion[16]在美國建立了Klein方向的分析者小組,使Klein的精神分析觀點在北美產生很大的影響。Bion提出母親作為客體發揮的容納功能以及內外部的客觀環境都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Bion的理論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Klein學派”[17],基本上是對Klein理論的延續和擴展。

Balint的客體關系理論以Freud和Erenczi的理論為基礎,主要研究客體關系的發展及其與精神分析的關系,提出了“原始愛”理論[18]。Balint的理論依然延續Freud的個體性欲觀,他認為,個體性欲的發展與客體關系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客體關系的發展也就是愛的發展。原始客體愛是生命的最早階段,它也是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所有的客體關系都可追溯于此。而原始客體關系或原始愛狀態的瓦解導致了基本缺陷[19]。

Kohut在研究精神分析自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以精神分析為中心的新取向——“自體心理學( Self Psychology)[20]”,是個體心理學理論的創建者。Kohut認為,發展源于人際關系而不是精神分析的內驅力,當嬰兒出生在這個環境中時,嬰兒內部潛能就會對父母這一自我客體產生了反應,使其形成一個核心自體。當父母不斷地誘導,嬰兒對父母的誘導不斷地兼容,并納入自體概念中,最終的自我就會代替自我客體[21]?!白泽w心理學”和“客體關系”在本質上存在很大的差異[22]:客體關系理論強調,人性的本質是關系本身;而自體心理學則注重關系所導致的主體的內心感受。但“自體心理學”和“客體關系”都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

2 客體關系的評估與應用

2.1 國外對客體關系的評估與應用

目前,國外一些客體關系心理學家研究出許多具有良好信效度、可用于評估客體關系的量表。

Mayman[23]最早提出對客體關系進行測量。Mayman等假設,投射測驗可用測量客體關系的情感質量,如羅夏墨跡測驗、早期記憶測驗等等。Mayman認為,在豐富的心理測驗基礎上,“主體在投射測驗上所反映出來的不同客體,以及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可測量客體關系,并且客體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可能存在相關,依戀理論研究者Bretherton、Main、Ricks[24][25]等,通過對童年期記憶、圖片刺激反應的分析研究來評估個體的認知和情感,測量個體的依戀和安全感,不斷地證實了Mayman的理論假設。

Blatt和Westen等[26][27]采用非投射測驗方法來測量和評估客體關系,通過對父母這一重要客體進行自由式的描述,評估客體表象的內容和結構。在研究客體關系時,采用和個人知覺、自我概念發展性研究相似的編碼程序,第一次使用非投射性測驗評估客體關系。Blatt[26]的研究進一步推動了客體關系測量的發展,在客體關系理論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新的客體關系量表——《課題概念發展分析量表》,用來評估個體在羅夏墨跡測驗上所投射出來的人物形象,評估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任務的正確性、清晰度及表象的情感質量。Westen[27]編寫的量表——《社會認知和客體關系量表》中,客體關系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這兩個維度所測量的不僅僅是內在的人際交往功能,對外在的人際關系也有很大的影響。

1986年,Bell[28]設計了一份客體關系自我報告問卷——《客體關系自評他評量表》,這份問卷已經在許多測評中證明其有效性。他的問卷經過因素分析后,可以提取出四個客體關系維度:疏遠、自我中心、不安全依附以及社會不勝任。

2.2 我國學者對客體關系的研究與應用

彭建玲和彭建軍等[29]使用客體關系自主同一性量表研究客體關系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關系,以及客體關系對精神疾病分類、診斷與療效評估的影響,發現客體關系自主同一性量表的部分指標能夠有效地評估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

楊曄[30]使用主題統覺測驗對抑郁癥狀大學生的客體關系特點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主題統覺測驗能有效的鑒別出抑郁癥狀的大學生,客體關系中情感基調維度對大學生的抑郁癥狀得分有預測作用,有抑郁癥狀大學生的客體關系發展水平在四個維度上均低于正常大學生,表明抑郁癥狀大學生對自我和他人的表征不夠復雜和多元化,世界觀比較消極,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多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的行為和動機的理解存在不合理性和非邏輯性。

項錦晶等[31]運用主題統覺測驗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客體關系特點研究發現,在邊緣性人格障礙大學生的客體關系四維度中,情感基調、表征復雜性和社會歸因三個維度的發展水平明顯低于非邊緣性人格障礙組的大學生。

張傳海[32]使用客體關系心理治療方法對抑郁癥患者進行個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治療運用“治療師—個體”的關系來治療個體的心理問題,把治療的關系本身作為治療的重點,幫助個體重新獲的比較健康的客體關系,促進個體的積極改變。在該治療中,個體逐漸識別存在于自身的問題,并積極、自信的去面對,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劉勝利[33]認為,客體關系心理治療對我國罪犯的心理矯治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他指出在矯治罪犯的心理問題時,治療師要盡可能挖掘罪犯童年期的病態客體關系,分析罪犯與早期撫養者之間的互動對其成年后人際關系的影響,找出其心理發生問題的癥結所在,力求徹底根除。

3 展望

客體關系理論是精神分析的一個重要的學派,對心理治療和精神病學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它并沒有拘泥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框架理解客體關系,發展出新的心理治療模式—客體關系理論??腕w關系心理治療以新的觀點、技術和方法影響了臨床心理治療,是一種新的心理治療趨向。目前我國對客體關系心理治療的應用雖然比較少,但已有學者把客體關系理論應用于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比如家庭危機、人際關系問題和精神疾病等等。但是想要把客體關系心理治療發展成一個能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心理治療方法,還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其理論技術,使客體關系心理治療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Gertrude, Rubin Black. Developmental Object Relations Theory[J].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1987(15):318-327.

[2][美]謝爾登卡什丹.客體關系心理治療:理論、實務與案例[M].魯小華,等,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2.

[3]尹翠芳.論克萊因“心理位置”理論及其發展觀[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1):78-79.

[4]姜永志.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系取向的修正與發展[J].西北師大學報,2015,52(1):91-96.

[5]Kernberg O F.Self,ego,affects,and drives[J].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1982,30(4):893-917.

[6]王蘭蘭,江開達,肖澤萍.邊緣性人格障礙診斷演變[J].醫學研究雜志.2012,41(11):196-200.

[7]Grotstein JS. A reappraisal of W.R.D. Fairbairn[J].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1993,57(4):421-449.

[8]肖建榮.拉康精神分析學說對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改寫概說[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11(6):44-47.

[9]John D.Sutherland.Fairbairns Journey into the Interior[M].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9:8.

[10]方雙虎,徐萍萍.費爾貝恩人格客體關系理論的心理治療觀[J].醫學與哲學,2007,28(6):46-66.

[11]William E.Piper, Scott C.Duncan.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nd Short-Term Dynamic Psychotherapy: Findings from the Quality of Object Re1ations Scale[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999,19(6):669-685.

[12]呂英軍.拜昂客體關系理論的精神病學思想[J].醫學與哲學,2009,30(12):23-25.

[13]呂英軍.拜昂的容納功能理論及其對精神病的理解[J].南京師大學報,2010,3:99-103.

[14]Lopez-Corvo, Rafael E. The Dictionary of the Work of W.R.Bion[M]. Karnac Books,2005.

[15]呂英軍.從個人到團體—拜昂客體關系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16]王國芳,呂英軍.客體關系理論的創建與發展:克萊因和拜昂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7]郭本禹,陳巍.中國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的進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2,9:28-32.

[18]徐萍萍,王艷萍,郭本禹.獨立學派的客體關系理論:費爾貝恩、巴林特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9]M.Balint.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M].Karnac Books.1985.

[20]魏宏波.從一種理論走向多種取向——新自體心理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1][美]科胡特.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M].劉慧卿,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

[22]秦彧.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的自我研究評述[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3,29(11):118-123.

[23]彭紅軍,孟憲璋,龍英.精神分析中客體關系的評估[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14(1):8-91.

[24]J Shedler,M Mayman,M Manis.The Illusion of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y,1993,48:1117-1131.

[25]Michelle B.Stein,Jenelle Slavin-Mulford, etc. Exploring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Social Cognition and Object Relations Scale in a Clinical Samp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12,94(5):533-540.

[26]劉秀菊,孟憲章.羅夏測驗攻擊變量MOR、AgPast與貶損的客體關系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6.

[27]蔣懿琰.運用主題統覺測驗對青少年客體關系進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8]Westen,D.Social Relations and Object Relation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1,109(3):429-455.

[29]彭建玲,彭紅軍,李敏慧.客體關系量表在精神疾病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廣州醫藥,2009,40(2):51-54.

[30]楊曄.抑郁癥狀大學生的客體關系特點探索—基于投射測驗的分析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10.

[31]張傳海.客體關系心理治療抑郁癥1例[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2):3-4.

[32]劉勝利.英美客體關系心理治療及對我國罪犯心理矯治的啟示[J].新疆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2,32(1):75-77.

[責任編輯:湯靜]

猜你喜歡
精神分析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視角解讀《紅樓夢》中賈瑞的人物形象
漂泊中的追夢人
從精神分析學視角看郁達夫的《沉淪》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學解讀
精神分析視角下女性文學人物心理創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