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環境及其一級親屬人格特征

2016-02-24 10:09牛琪惠張力方李幼輝
四川精神衛生 2016年6期
關鍵詞:親屬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

牛琪惠,楊 磊,張力方,李 妍,李幼輝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環境及其一級親屬人格特征

牛琪惠,楊 磊,張力方,李 妍,李幼輝*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 探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環境及其一級親屬人格特征,為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康復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供參考。方法 將2014年1月-5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醫學科住院的190例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診斷的患者作為病例組,進行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測評,對179名精神疾病患者一級親屬進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測評,同期選取181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對所有入組的健康志愿者進行FES-CV和EPQ測評。結果 病例組FES-CV中矛盾性和控制性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3.58±2.02)分vs.(2.80±1.64)分,(3.43±2.08)分vs.(2.96±1.49)分,t=4.14、2.52,P<0.05或0.01];病例組FES-CV中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組織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5.91±2.20)分vs.(6.57±1.20)分,(4.56±1.82)分vs.(5.31±1.44)分,(3.43±2.29)分vs.(4.40±1.95)分,(4.75±2.06)分vs.(5.31±1.99)分,t=-3.07、-4.39、-4.43、-2.65,P<0.05或0.01]。病例組一級親屬EPQ中精神質和神經質評分均高于對照組[(52.71±9.90)vs.(42.71±10.59)分,(54.44±11.97)分vs.(45.96±11.49)分,t=9.26、6.84,P均<0.01]。結論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環境存在低親密度、低情感表達、低娛樂性及低組織性特征,同時矛盾性和控制性在患者的家庭氛圍中比較明顯,且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級親屬多具有神經質和精神質的人格特點。

精神疾??;家庭環境;一級親屬;人格

精神疾病是以感知覺、情感活動、意志行為等多方面精神活動異常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疾病,精神疾病發病率及疾病負擔呈逐年遞增趨勢[1]。近年來關于單一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環境已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重視,但關于精神疾病患者生活環境的共性特征少有報道。精神疾病發病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密切,家庭環境和一級親屬的人格特點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響,是多種精神心理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庭也是精神疾病康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2],迫切需要專業的健康指導。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環境及其一級親屬人格特征的調查,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環境特點,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據和切入點,以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率并改善其預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病例組為2014年1月-5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醫學科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edition,ICD-10)關于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的診斷;②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③了解本研究性質,愿意合作者。排除標準:①目前或既往患有嚴重軀體疾病、酒精依賴或藥物濫用者;②目前或既往患神經系統疾病者,如腦腫瘤、癲癇、腦外傷、腦卒中等?;颊哂H屬組入組標準:①符合病例組入組標準且不符合排除標準的所有入組患者的一級親屬;②一級親屬范圍限于患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且與患者在一起生活的時間≥1年;③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④了解本研究性質,愿意合作者。排除標準:患有精神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者。選取本地區三代親屬內無精神疾病病史且無重大軀體疾病的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入組標準:①按照ICD-10可排除強迫癥及其他精神障礙的診斷;②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③了解本研究性質,愿意合作者。排除標準:①目前或既往患有嚴重軀體疾病、酒精依賴或藥物濫用者;②目前或既往患神經系統疾病者,如腦腫瘤、癲癇、腦外傷、腦卒中等。

經篩選,剔除不符合標準的被試15例,病例組入組190例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性94例(49.47%),女性96例(50.53%);平均年齡(31.15±13.9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90±2.24)年;精神分裂癥患者81例(42.63%),心境障礙患者72例(37.89%),神經癥患者37例(19.48%)。精神疾病患者一級親屬共入組179名,其中男性81例(45.25%),女性98例(54.75%);平均年齡(33.50±10.11)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91±2.18)年。對照組共181例,其中男性87例(48.07%),女性94例(51.93%);平均年齡(32.36±14.17)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1.31±2.12)年。病例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73,P>0.05),年齡、受教育年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3、-1.83,P均>0.05)。精神疾病患者一級親屬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9,P>0.05),年齡、受教育年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8、-1.81,P均>0.05)。本研究獲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取得所有入組者的知情同意。

1.2 評定工具

采用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收集被試的年齡、性別、民族、主要撫養形式、學歷、籍貫、家庭經濟狀況、一級親屬學歷及病例組病史等。

采用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評定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FES-CV由MOSS等于1981年編制,本研究采用費立鵬等根據中國文化背景進行的第三次修訂版,共90個條目,包括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和控制性10個因子,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環境特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

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測試受試者的人格特征。EPQ由艾森克編制,共88題,包括精神質(P)、內外向(E)、神經質(N)和掩飾程度(L)4個分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4]。

1.3 評定方法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醫學科病房心理治療室,由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兩名精神科醫師擔任評定者,統一指導語,向入組者講解量表相關內容及填寫注意事項。要求精神疾病患者在30 min內完成FES-CV評定,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級親屬在30 min內完成EPQ測驗,對照組在30 min內完成FES-CV評定,在30 min內完成EPQ測驗,當場收回問卷。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測驗室進行所有量表評定結果的處理和分析。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0.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病例組與對照組FES-CV各因子評分差異和患者親屬組與對照組EPQ各維度評分差異,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FES-CV評分比較

病例組FES-CV中矛盾性、控制性因子評分高于對照組(t=4.14、2.52,P<0.05或0.01);病例組FES-CV中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組織性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t=-3.07、-4.39、-4.43、-2.65,P<0.05或0.01)。見表1。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FES-CV評分比較,分)

注:FES-CV,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

2.2 精神疾病患者一級親屬與對照組EPQ評分比較

精神疾病患者一級親屬EPQ中精神質和神經質評分均高于對照組(t=9.26、6.84,P均<0.01)。見表2。

表2 親屬組與對照組EPQ評分比較±s,分)

注:EPQ,艾森克人格問卷

3 討 論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造成的精神心理功能失調,繼而出現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精神活動方面的異常。精神疾病多起病隱匿,呈慢性遷延化病程,且有易復發的特點[5],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家庭成員的精神心理狀況有重要影響[6]。個體在矛盾對立情緒突出的家庭氛圍中容易罹患焦慮、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7],雖然家庭功能的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性在不同種族間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與精神病理學的癥狀存在一定的關聯[8]。有研究顯示,不良的家庭環境與各種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驚恐障礙、焦慮癥的發生發展均有密切關系[9-12],在本研究結果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環境表現為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疏遠,親情感淡薄,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容易發生矛盾沖突和相互攻擊。提示在臨床工作中,不能只關注藥物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還要重視指導患者不良家庭環境的恢復,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目前在重性精神疾病治療管理中開展的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13],但尚缺乏針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環境的共性特點進行家庭干預的研究,本研究結果可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干預提供參考。

一級親屬是患者最重要的監護人,是患者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因此有必要了解其人格特征。本研究中精神疾病患者一級親屬EPQ測評結果提示其存在不健全的人格特點,該結論與對精神分裂癥、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等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級親屬研究結果一致[14-15]。一級親屬是患者社會支持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親屬沖動、不穩定的性格經常使患者體驗到焦慮、抑郁及敏感多疑[16],親屬內向、遇事悲觀、不善言辭的性格特點,不能給予患者正面積極的引導,是家庭成員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險因素[17]。如果在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同時關注其一級親屬的心理健康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18-20]。

綜上所述,了解家庭環境因素和一級親屬人格特征與精神疾病的關系,不僅有助于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開展,更對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本研究是橫斷面研究,缺乏相應心理干預后的動態觀察,未來可結合心理治療技術進行前瞻性研究。

[1] Murray CJL, Vos T, Lozano R, et al.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for 291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1 regions, 1990-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 2012, 380(9859): 2197-2223.

[2] Yousafzai AW, Jehangiri AU, Kazim M, et al.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referred to psychiatric unit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15, 27(1): 208-211.

[3] 薛亮, 朱熊兆, 白玫, 等. 家庭環境量表簡式中文版在青少年學生應用中的信度與效度[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4, 22(6): 881-883.

[4] 趙守盈. 艾森克人格問卷結構效度層面理論研究[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 57(4): 146-150.

[5] 宓為峰, 鄒連勇, 李梓萌, 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用藥依從性及復發情況的調查[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2, 45(1): 25-28.

[6] Ennis E, Bunting BP. Family burden, family health and personal mental health[J]. Bmc Public Health, 2013, 13: 225.

[7] Oram S, Trevillion K, Feder G, et al. Prevalence of experienc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mong psychiatric patients: systematic review[J]. Br J Psychiatry, 2013, 202(2): 94-99.

[8] Morelen D, Jacob ML, Suveg C, et al. Family emotion expressivity,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link to psychopathology: examination across race[J]. Br J Psychol, 2013, 104(2): 149-166.

[9] 呂鋒, 高華, 梁家國, 等. 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環境的多因素分析[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3, 29(2): 122-123.

[10] Reinherz HZ, Paradis AD, Giaconia RM,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J]. Am J Psychiatry, 2003,160(12):2141-2147.

[11] 楊紅英. 青少年精神障礙與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 2007年.

[13] 馬曉倩, 劉浉妍, 羅興偉,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療模式在重性精神疾病中的應用及進展[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5, 23(2): 372-377.

[14] 陳祖金, 范紅, 王勇, 等.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及其一級親屬的三維人格特征研究[J]. 中國民康醫學, 2013, 25(11): 38-40.

[15] 殷俊鳳, 孫乃玲, 解昌國. 精神分裂癥患者直系子女早期人格特征及家庭環境的相關性研究[J]. 精神醫學雜志, 2013, 26(4): 287-289.

[16] Meekers D, Pallin SC, Hutchinson P.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Bolivia[J]. Bmc Womens Health, 2013, 13: 28.

[17] 楊成龍, 龐艷霞, 謝巖平, 等. 245例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者家屬抑郁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 法醫學雜志, 2013, 29(3): 199-201.

[18] 呂紅霞. 心理干預對重性精神病患者一級親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 2015, 21(3): 89-91.

[19] 王長奇, 馬文有, 喬小芬, 等. 精神分裂癥一級親屬心理健康、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相關性調查[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6(10): 1134-1138.

[20] Meis LA, Griffin JM, Greer N, et al. Couple and family involvement in adult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 Clin Psychol Rev, 2013, 33(2): 275-286.

(本文編輯:陳 霞)

Research on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

NiuQihui,YangLei,ZhangLifang,LiYan,LiYouhui*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52,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Youhui,E-mail:qiuliyouhui@126.com)

Objective To explore family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hich aimed improving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Methods 190 case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institut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May 2014 and diagnosed with mental disorder based on ICD-10 were selected as patient group. Patient group finished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FES-CV). 179 cases of patients' first-degree relatives (relative group) were tested with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Meanwhile, 181 normal subjects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and tested with FES-CV and EPQ.Results The conflict factor and control factor scores of FES-CV in the pati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3.58±2.02) vs. (2.80±1.64), (3.43±2.08) vs. (2.96±1.49),t=4.14, 2.52,P<0.05 or 0.01], while scores of cohes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entertainment and organization factors in the pati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5.91±2.20) vs. (6.57±1.20), (4.56±1.82) vs. (5.31±1.44), (3.43±2.29) vs. (4.40±1.95), (4.75±2.06) vs. (5.31±1.99),t=-3.07, -4.39, -4.43, -2.65,P<0.05 or 0.01]. The scores of psychoticism and neuroticism in relat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s [(52.71±9.90) vs. (42.71±10.59), (54.44±11.97) vs. (45.96±11.49),t=9.26, 6.84,P<0.01)].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 families of mental disorders patients have lower cohesion, emotion expression, entertainment and organization, while higher conflict and stronger control. In addition, most of patients’ first-degree relatives have personality traits of nervous and psychotics.

Mental disorders; Family environment; First-degree relatives; Personality

河南省科技重大攻關項目(142102310512);西部精神醫學協會科研基金資助(Wcpafund-201608)

R749

A

10.11886/j.issn.1007-3256.2016.06.012

2016-08-13)

*通信作者:李幼輝,E-mail:qiuliyouhui@126.com)

猜你喜歡
親屬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
輕型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食品防腐劑治療精神分裂癥,靠譜嗎
“無形”的病痛——關懷精神疾病人群
3 當我們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什么?親屬之間不能相互獻血?
五行音樂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治療作用的對照研究
腦爾新膠嚢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初步臨床觀察
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
English Abstracts
狗也怕醉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