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

2016-03-01 12:39劉熙瑞
人民論壇 2016年4期
關鍵詞:治理體系社會主義

劉熙瑞

【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體系下,不同事物或不同主體間“相結合”是不夠的, 應是“融和”,可將其概括為一種“融和主義”。我們力圖實現精英與人民大眾的融和,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的融和,勞動與資本的融和,公有制與私有制的融和,國家機構、國家組織與各種民間組織的融和,權力與受體的融和,強勢者與弱勢者的融和,整體價值觀與個體價值觀的融和,人與人的融和,人與自然的融和。

【關鍵詞】社會主義 治理體系 融和主義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重申:“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非常明確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边@樣的一個總目標,實際強調了兩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但這兩方面又是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體現在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體現。因此,這里實際上是為我們規劃了一個統一的體制目標,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體系。

理解這個改革總目標,必須抓住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要緊緊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主線,這是最本質的要求、最基本的規定。第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這要落實在國家治理主體的組織、治理設施的建設、治理機制的改變、治理渠道的開拓、治理方式方法的改善各個方面。第三,這樣的一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應該是現代化的。這意味著,它要趕上我們時代的發展要求,具有時代的特征。這實際上也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現代的制度,起碼是現代的制度之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義

我們必須對“治理體系”這一概念做全面理解:第一,是主體的多元化。這里不僅包括黨和國家政權機關,還包括國家協商組織、國家社團以及各種NGO組織、企業組織、各種合作組織和公民個人等。但這里必須注意,多元化不是多中心化,許多人根據國外流行的治理理論,講治理主體的多中心化,實際是否定或忽視了治理中各種主體作用的差別。第二,是治理機制的多元化。這里既包括政府的作用機制,也包括市場的作用機制;既包括法律法規的作用機制,也包括道德乃至習俗的作用機制;既包括依據法律進行的強制、強迫的作用機制,也包括以說服、溝通為基礎的協商、協調作用機制。第三,也許是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的變化。即治理雖也關注效率,但它更關注和保障公平。古人云,“天下莫平于水”,“治”字本身就有“公平”的含義,“平”而后才能“治”。治理也正是因為有了前述諸多主體的參與、參加,才有了實現公平的保證;也正是因為有了前述的協商、溝通、協調等機制,才使得公平有了更大的可能。而這樣的公平也就成為了治理所追求的結果,它是治理的歸宿和目的。

我們的治理體系又內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這為我們指出了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呢?這必須引用鄧小平的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闭f的是兩個方面,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實現共富。字面意義上,兩方面都重要,但細究起來,前者現實性更強些,技術性與操作性也更突出些,而后者則更強調它的結果性,它的基本價值性。就是說,前者更“工具”、“器物”一些,后者更“歸宿”、“目的”一些。畢竟我們不是為發展而發展,發展的目的是讓人民享受成果,是“共富”。而我們所要實現的治理體系的“公平”,就是“共富”的固有內容,這也是社會主義本質中最重要的東西。這一點既揭示了我們改革的最終方向,也為我們黨和國家適時考慮工作重心問題提出了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隱含的哲學思想

我們過去最經常的一個提法是“相結合”和“有機結合”,但這是不夠的。在治理體系下,不同事物或不同主體間應是 “融和”?!昂汀弊直咀鳌褒槨?,原意表示多孔的管狀樂器發出不同但非常和諧的聲音,內含著“和而不同”的意思。因此,“融和”不同于“融合”。后者強調了合在一起,而前者強調了事物的多樣化和獨立性;后者強調的是合作,而前者強調的不僅是“合作”,更主要的是“心和”。我們常說的“和諧”,就是以“心和”為基礎的。因此,治理當中體現的應是“融和”,我們把它概括為一種“融和主義”。比如我們政治上講協商民主,它其實就是一種“融和主義”,因為協商只是事物的過程,而融和才既包含過程,又包含結果。在這個意義上,融和包括了協商,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體現了更高要求。

用這樣的思想來研究融和,它應具有以下幾種機制:一是事物多樣性,或多元并存;二是事物間有充分的溝通,達到信息共享;三是事物間不能互相排斥,更不能以鄰為壑;四是事物間應有“共成”機制,互相促進。

實際上,我們就是用這種思想來設計改革的。我們力圖實現幾個大的方面的融和:一是實現精英與人民大眾的融和,落實在政治上就是實現黨的領導與人民群眾的當家作主;二是實現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的融和,落實在經濟上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發揮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是實現勞動與資本的融和,實踐中要互相為對方考慮,兼顧勞動與資本的利益;四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的互相融和,既包括兩者的互相靠攏,也包括在政策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兼顧;五是國家機構、國家組織與各種民間組織的融和,以實現多元主體對國家的共同治理;六是權力與受體的融和,權力要設身處地為受體著想,受體要多從總體考慮權力的苦心,實際是實現社會的和諧;七是實現強勢者與弱勢者的融和,在有競爭的前提下,既包括成功者要關照一般大眾,也包括財富創造者關照失去創造能力的人;八是整體價值觀與個體價值觀的融和,在尊重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宣傳上要更多強調國家、民族、社會的利益,實際是發展一種集體價值觀、群體價值觀,形成一種以社會為價值取向的文化;九是最終實現人與人的融和,最終建成和諧社會;十是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此等等。

以上這些表明, 國家治理體系實際上是一個以融和為特征的社會,其最終歸宿就是實現“人民共和國”,這是我們新中國成立時就提出的目標,現在要重新明確它的定義。

【參考文獻】

①《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3日,01版。

責編/劉瑞一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治理體系社會主義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實踐經驗及啟示
大數據視角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問題現狀研究及對策初探
關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制”關系的幾點思考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探究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