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2016-03-10 12:28言意文
科技視界 2016年25期
關鍵詞:關懷信仰馬克思主義

言意文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412001)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言意文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412001)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急速轉型期,人們的觀念習俗、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變化,人們的物質欲望空前張揚,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與占有成為很多人成功與榮耀的標志。在物的過度追求中,人們逐漸喪失了精神信仰。在社會生活的很多層面出現了精神信仰危機:道德層面,社會道德整體水平滑坡,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淡忘,誠信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層面,黃賭毒回潮,各種違法犯罪問題層出不窮;精神層面,精神空虛、意義迷失成為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各類心理扭曲、精神疾病以及傷害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大學生中的誠信問題、道德問題、自殺、傷人、殺人事件尤其令人震驚。這些精神空虛,找不到自我人生意義與價值的體現,許多學者稱之為“信仰危機”,并將其歸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

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危機為什么”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呢?

作為一種科學的、理性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身并不存在“危機”。要知道真理是自在的,并不會因人信仰與否而喪失其科學性與真理性。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科學的信仰曾經安撫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偉大人物以及無數仁人壯士和共產主義者的現實生命,使他們在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實現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能夠滿足生命信仰需求的內在理性特質,而當前大學生的信仰危機只是當前大學生自身的精神危機,并不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身的危機。但是,作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全民信仰為價值取向,那么它就必然要求在任何歷史和社會條件下都能滿足不同層次民眾的信仰需求,自然也應該給予當代大學生以終極的信仰關懷。這從而決定了我們可以將當代大學生精神世界的信仰迷失歸結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危機。

馬克思主義信仰既然具有滿足人們信仰需求的內在品質,是科學的理性的信仰,又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那為什么當前大學生沒有從馬克思主義信仰中獲得滿足而迷失了精神信仰呢?如何對待這種情況呢?信仰不會自發生成,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學生精神信仰出了問題可以從教育上尋找原因和對策。我們要在內容上和方法上進行反思和創新,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向信仰,充分揭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摸索信仰傳播和教育的規律進行規劃和設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作用和功能。

1 重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容——生命關懷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對人的命意義與生命價值的信仰。生命關懷教育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途徑。人的生命追求有現實性、理想性和超越性三重維度,馬克思主義信仰也相應有這三重維度?!盀槿祟惛@鴦趧印笔邱R克思主義信仰的現實維度,“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想維度,“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終極超越性維度。從現實勞動到幸福生活再到終極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連接著人的現實生命。生命關懷,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信仰,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思維和終身事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在熱愛生命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體會并認同生命的獨特性,挖掘生命的創造性和超越性。珍惜生命自然存的唯一性和獨特性,也要關注他人生命,在奉獻社會的實踐過程中去創造生命的價值,并在實踐活動中實現對客觀世界、自身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大學生要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并在此基礎上主動積極地去創造生命價值。要明確生命的價值不僅在于享受人生,享受生命,更在于奉獻。這樣才是提升了生命的價值。大學生有著巨大潛力和鮮活的生命力,但受生命規律的特定時期限制,很多大學生的生命能量沒得到激發和釋放。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激活他們的思維和能量,喚醒他們的生命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成長。

生命關懷教育要重視理想人格的塑造。理想人格能夠對人產生強大的號召力,激勵人突破現實人格,實現對理想人格信仰的追求?!叭耸且磺猩鐣P系的總和”。理想人格也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馬克思主義信仰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人類發展的最高理想境界,而最高理想人格境界的實現是與勞動和實踐,與共產主義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實現共產主義之后,才可能真正實現人的能力全面發展,人的潛能充分挖掘以及人的社會關系和諧發展。這就要引導學生積極進取、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熱愛集體、甘于奉獻,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推動社會進步,能夠在與自然、社會、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的和諧發展。

生命關懷教育要科學對待人生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包含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物質幸福是基礎,精神幸福比物質幸福更高層次,更為深刻持久;幸福也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個人幸福包含在社會幸福之中,要在和諧的社會中才能實現;幸福要靠人的勞動與實踐去實現。

要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精髓,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理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以積極促進社會的整體的發展為實現自我幸福的前提,才能深刻領域。

2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途徑

2.1 明確目標,樹立正確的行動導向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決定了我們在教育對象上,要注重個體性與全面性的統一,即要針對特殊個體開展專門化、獨特性的法紀法規、生命價值教育,更要實實在在的關照全體學生,面向所有學生普及生命理念、健康意識,樹立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在教育組織方式上,知識與技能傳授的“授課式”教育,很難使學生形成關于生存、生命與生活的“身臨其境”的感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實現生命關懷,就必須貼近生活、以直觀的體驗初級大學生心靈,要以“情景化”為教育導向,突出“體驗式”教育,將統一組織、行政命令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覺行為。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體上,不能以單一依靠學校,而要以學校為主體,爭取家庭與社會的共同參與,家庭中給予情感支撐,社會保障規則制定、文化熏陶等。教育的時間也不能僅靠學校的階段性、臨時性教育,而要追求長久的人文關懷,體現生命關懷的延續性和擴展性。

2.2 突出生活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任何教育的實現,都必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途徑,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更非理論化的教育模式,而應著眼于實踐,著眼于現在,立足現實、把握將來,要綜合統籌和運用各類資源、載體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生命能量提升中升華生命信仰。

實踐能力培養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內在要求。而實踐活動內容形式是否充實多樣,直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效果。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以職業性、實效性和生活化等為基本原則,拓展多種內容和途徑,開展主題鮮明的校園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體驗中領會生命關懷的精神實質,升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和理解。

學校各部門和組織要積極挖掘和把握多樣化的實踐契機,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引領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參與生產生活、志愿服務等,在實踐中觀察民生民情、社會現狀、學會分析社會熱點,學會處理矛盾沖突,積極服務社會發展等,在實踐中領會和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內涵,自覺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提升理論,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立場和方法轉化為現實生活能力,實現自身品質的完善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形成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2.3 創設平臺,發揮廣泛的福射效應

愛因斯坦說,人生的價值不在于你得到多少,而在于你奉獻了多少。雷鋒說,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們服務當中去。正確的價值取向來源于對人類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而正確的價值取向體現在對社會的貢獻之中,生命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教育者要積極創設實踐奉獻的平臺。當前高校中大力倡導德志愿者服務團隊、社會實踐部、愛心小分隊等社團組織,積極開展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活動、形式多樣的幫扶救助活動,有利于形成強大的的凝集力和向心力;通過大棗平臺和載體,引導大學生實踐奉獻,激發生命活力,展現生命熱情的。通過這些公共平臺,可以增強福射、帶動效應,在義務幫扶、敬老愛幼、走村串戶、訪貧濟困等活動中,廣大大學生們更加貼近生活,了解社會,直觀體悟生命的真諦,促進了自身的健康全面發展,在服務奉獻他人的過程中實現生命價值的升華。

2.4 三維協同,構建全方位的教育網絡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具有體系化、整體化和遞進性。我國的教育,長期傾向于應試和成才創業,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生命人文關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實現生命關懷,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生命關懷教育機制,發揮社會、學校、家庭的三維協同教育職能,整合優勢資源,共同有意識地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形成“家庭基礎、學校推進、社會參與”的三方合力全方位支撐,在教育目標、教育形式、教育內容上,家庭、學校、社會要保持一致、相互平衡、有序運轉,共同探索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提供多層次、立體化的良性教育空間,幫助大學生形成的正確生命價值觀生命意義觀。

[1]劉建軍.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結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3(03).

[2]陳世潤,虞新勝.論馬克思主義信仰困惑[J].甘肅理論學刊,2004(4).

[3]談宜彥.論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J].理論前沿,2008(18).

[4]危琦,虞新勝.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建立[J].求實,2006(12).

[5]柏鐵山.生命教育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端[J].理論導報,2011(1).

[6]賈蘋.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國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

[7]張曉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信仰問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5.

[責任編輯:朱麗娜]

言意文(1978.11—),女,湖南株洲人,碩士,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關懷信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論信仰
鐵的信仰
現代就是細枝末節的關懷
情傾贛鄱 殷殷關懷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