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產黨人對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踐行
——以新中國鐵路建設為例

2016-03-15 18:00
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中山孫中山鐵路

潘 健

?

共產黨人對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踐行
——以新中國鐵路建設為例

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規劃了中國的鐵路建設藍圖,但由于所處的年代戰亂不已,中山先生的宏愿未能在生前得以實現。中國共產黨人在建立新中國之后,在鐵路建設與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用實際行動實現并超越了孫中山先生鐵路建設的夢想,成為其“革命三民主義最忠誠最徹底的實踐者”。

孫中山;鐵路建設;中國共產黨;新中國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于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解職后的孫中山認為,“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1]。此時孫中山所主張的民生主義固然仍包括其一貫主張的“平均地權”,但重點已轉向發展實業。同時,孫中山反復強調發展實業首先應速修鐵路。此后一年多時間里,他積極宣稱民生主義,提倡興辦實業,并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筑鐵路干線。由于實權掌握在袁世凱手中,孫中山先生的努力未能取得成果。隨后,“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相繼發生,中山先生不得不繼續投身于革命。但在繁忙的革命生涯中,他仍不忘關注中國的實業建設。1917年至1921年間,中山先生在30多年革命運動和周游各地所見所聞的基礎上總結出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并滿腔熱情地撰寫了《建國方略》,提出實業救國的思想。雖然中山先生實業救國的理想在他在世時沒能真正實現,但對全國人民有極大的勉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新中國的歷代領導人都曾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和建設思想給予高度的評價,并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其思想的決心和成效。2016年恰逢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本文擬對中國共產黨人踐行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中國鐵路建設的設想做一初步探討,以此作為對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的紀念。

一、孫中山《建國方略》中關于中國鐵路建設的設想

孫中山先生歷來重視鐵路建設。早在1891年所撰寫的《農功》一文中他就提出“亟宜造鐵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這是出于對國防安全考慮而提出的修建鐵路的主張。1894年6月在《上李鴻章書》中他又提出“鐵路為命脈”的思想[2],此時中山先生已將鐵路的重要性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事業已經暫告一個段落,可以開始實踐他先革命后建設的志愿。在1912年2月讓位給袁世凱時,中山先生就表示今后他要“專心致志于鐵路之建設,于十年之內筑20萬里之線”。由于他熱心鐵路建設,1912年9月被袁世凱委任為“全國鐵路督辦”。任職后,中山先生邀請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為其助手,開始考察鐵路,足跡遍及華北的京奉、津浦和華東的滬寧、滬杭、南潯等鐵路線。1913年2月11日,孫中山以籌辦全國鐵路名義自上海乘“山城丸”啟程赴日考察。但隨著3月20日宋教仁被殺案的發生,中山先生被迫暫停他的建設計劃,重新投入到革命生涯中。但在戎馬生涯的間隙,他仍不忘國家建設,抽空撰寫了《建國方略》,總結了他一生的思想。

《建國方略》是中山先生在1917年至1921年期間所著的三本書《孫文學說》、《實業計劃》與《民權初步》的合稱,其中《實業計劃》完成于1919年4月,是中山先生為建設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所勾畫的藍圖,他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特別突出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工業、農業、交通業等領域實現現代化的宏大設想,是一份全面發展中國經濟的宏偉綱領。

在《實業計劃》中,中山先生認為發展民生主義,恢復國家經濟必須要發展實業,發展實業的關鍵是交通建設,而交通建設的重點就是鐵路。實際上,早在民國剛剛建立不久,中山先生就已經論及鐵路建設的重要性:“交通為實業之母,鐵道又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盵3]因此他“首先注重于鐵路道路之建筑,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設。蓋此皆為實業之利器,非先有此種交通運輸屯集之利器,則雖全具發展實業之要素,而亦無由發展也?!盵4]《實業計劃》共六大計劃,其中發展交通和通訊是中山先生關注的重點。在鐵路建設方面,他提出要修建10萬英里的鐵路,包括西北、西南、中央、東南、東北、高原六大鐵路系統,其中西北鐵路系統以北方大港為起點,西迄中國西北極端,連接起歐亞大陸;西南鐵路系統則以廣州為中心,向四川、云南、湖南、貴州、廣西各重要城市、礦產地發展鐵路線;中央鐵路系統則為中國鐵路系統中最重要的,其所及地區包括長江以北地區,以及蒙古、新疆的一部分,多達25條線路;東南鐵路系統以東方大港上海與廣州之間的海岸線為不規則三角形的底邊,以揚子江重慶至上海一段為一邊,經由湖南的廣州重慶鐵路干線為第二邊,以重慶為三角形的頂點,包括了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廣東的一部分;東北鐵路系統包括東北三省的全部以及蒙古及直隸省的一部分;高原鐵路系統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的一部以及甘肅、四川、云南等地方,由于這些地區地形復雜,投入巨大,且經濟效益不明顯,因此必須等到其他鐵路系統建成之后方可興建。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六大鐵路系統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接起來。

不過,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中國國力貧弱的困境下,中山先生“所提議之計劃過于偉大,難得如此一大宗巨款,以實行之”[5],而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借助外國力量則無異于與虎謀皮;加以當時中國軍閥混戰,直至1928年國民政府才在形式上統一中國。1927—1937年雖經歷了國民經濟建設的“黃金十年”,但在不平等條約的約束下,中國的鐵路建設依然掌握在外國人手中。1937年“七七事變”的發生,打斷了中國經濟建設的步伐,從此,中國陷入了戰爭狀態,直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二、共產黨人對孫中山《實業計劃》中鐵路建設設想的實踐

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國鐵路網龐大、全面,但這個設計未曾經過科學計算,也未能實地勘測,因此不具有可行性。中山先生自己在《實業計劃》的“自序”中也說到“此書為實業計劃之大方針,為國家經濟之大政策而已”,因此“實施之細密計劃,必當再經一度專門名家之調查,科學實驗之審定,乃可從事”[6]。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從國防與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擯棄了《實業計劃》中的不科學因素,對全國的鐵路建設做出全面科學的規劃。

1.鐵路建設全面鋪開,尤其重視經濟落后的西北、西南地區的鐵路建設。在孫中山年代,許多人認為鐵路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多加以建設,這樣對地方經濟發展更為有利,政府也可從中獲利,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區修路利小且投資大,時間遷延又久,反對孫中山主張的在我國西部的新疆、西藏,北部的蒙古地區修筑鐵路。孫中山先生則力排眾議,認為經濟水平相差越大,商品生產和流通的需求也越大,如果交通便利,則“物產豐饒地區的物產勢必大量流到匱乏地區,以豐補歉,溝通有無,貿易勢必繁榮興旺”[7],因此力主大力發展經濟落后地區的鐵路。但由于中山先生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已,國家貧弱,這樣的設想根本得不到實現。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鑒于當時中國的鐵路主要集中在東中部地區,加強了對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的力度。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就在中國的西南地區,這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干線,填補了我國西部地區鐵路建設的空白。該鐵路全長504公里,于1952年7月1日全線通車。同時動工的寶成鐵路北起陜西省的寶雞,南至四川省的成都,與成渝、成昆兩線銜接,是溝通西北與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也是突破“蜀道難”的第一條鐵路;1975年7月該鐵路完成了電氣化工程改造,成為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成昆鐵路全長1100公里,其工程之艱巨浩大舉世罕見,全線遍布橋梁、隧道,橋隧總延長占全線長度的41.6%,有些地段甚至找不到地方設置車站,不得不將站線建在橋梁上或隧道內。這種建設難度在中山先生所處的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得以克服的。始建于1905年的隴海鐵路經過四十余年的分段建設,終于在1952年建成全線,全長1759公里。這是一條貫穿中國東、中、西部的最主要的鐵路干線。建于1952—1962年的蘭新鐵路自甘肅省蘭州市至新疆烏魯木齊,全長1903公里,是新疆通往內地的唯一鐵路運輸干線,是隴海鐵路向西的延長線。蘭新鐵路所經地區有“百里風區”、“三十里風口”,施工和運輸極為困難。但廣大的鐵路工人與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并于1994年9月16日全線鋪通蘭新復線。至于高原鐵路系統的建設,其工程之繁雜、費用之巨大、技術之難度,在孫中山年代根本不可能完成。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的青藏鐵路已于2006年7月建成通車。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除了中西部地區,中國的北部、東部地區還新建了秦沈、京九、皖贛(火龍崗—貴溪)、鷹廈、大沙(大冶—沙河街)、阜淮(阜陽—淮南)等鐵路干線,完成津浦、滬寧、隴海線鄭州至徐州段等已有鐵路的復線工程,進一步增強了北、東部地區的交通運輸能力。在短短的五六十年統治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建成了一個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的鐵路網。

2.鐵路建設與公路、港口建設結合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立體網絡。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不僅重視鐵路建設,而且還將公路建設、運河、水道的修筑,商港、市街的建設統一起來,使鐵路、公路、港口成為貫通一氣的交通網絡,以達到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目的。他規劃的鐵路多以港口為匯合點。港口中又擬定了三大港——北方的天津,東方的上海以及南方的廣州作為樞紐,把這三大港作為中國和世界經濟合作與交流的“策源地”,成為中外交通運輸的樞紐和“關鍵”。而今,天津港已建設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并形成以集裝箱、原油及制品、礦石、煤炭為“四大支柱”,以鋼材、糧食為“一群重點”的貨源結構。至2008年天津港的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五位,國內港口第三位。經過共產黨人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上海港已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的大型主樞紐港,并躋身于世界大港之列。作為世界著名港口,2013年上海港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占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廣州港目前是中國第四大港,吞吐量居世界第五。2015年4月8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進一步支持廣州形成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格局。

至于公路建設,新中國的成就遠遠超出了中山先生預期的“碎石路一百萬英里”[8]的規劃。截至2012年末,我國公路總里程已達到423.75萬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達360.96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85.2%[9]。高速公路也從無到有。1989年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僅有271公里,至2012年已達9.6萬公里,居世界第二;并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2012年基本貫通北京至上海等7條首都放射線、沈陽至??诘?條南北縱向線、連云港至霍爾果斯等18條東西橫向線[10]。

3.鐵路建設資金、技術自力更生。孫中山在設計中國的鐵路建設網時,當時中國正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要建設如此龐大的鐵路網,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僅靠中國自身根本無法建成,為此,中山先生把建設鐵路的希望寄托在外人援助上。且不說在當時貧弱的中國,向外國人貸款是否會招致瓜分之禍,對國家主權是否有損,即便是無條件的貸款,興建10萬英里的鐵路就需要60億元的外債,而1913年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預算扣除公債與借款外,僅有3.339億元,即使到了1919年,財政收入也僅增長至4.395億元[11]。因此當時的北洋政府根本無力負擔國債。當今,中國的鐵路建設除了國家投入外,積極開拓新的投資方式,如發行鐵路建設債券、設立鐵路發展基金,還鼓勵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支持鐵路建設,實現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據最新統計數據,2014、2015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兩年保持在8 000億元的高位,2015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 238億元,2016年仍將完成8000億元的投資;而2010年投資額甚至高達8400億元,為歷史最高紀錄,有力保證了鐵路建設所需的資金,促進了新時期中國鐵路事業的高速發展。

資金與人才是孫中山先生實現鐵路建設理想的兩翼。鐵路建設需要技術,這就意味著人才的培養。民國成立后不久,中山先生就“擬設鐵路專門學?!盵12];自任鐵路督辦后,他即擬將全國鐵路人才羅致一處,以期共同籌劃。但當時的中國鐵路建設人才畢竟太少,不足以完成中山先生如此龐大的建設計劃。新中國成立時,鐵路職工隊伍的文化技術水平遠遠不能適應鐵路發展的需要,為此,1981年之后,原國家鐵道部先后制定了《80年代鐵路教育發展規劃》、《關于加強鐵路教育工作的決定》、《關于鐵路教育改革的方案》、《關于鐵路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隨后先后召開三次鐵路教育工作會議,把加快鐵路教育改革步伐、培養造就更多的人才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任務來抓,并采取多種渠道和措施來培養鐵路建設所需的各級各類人才。據統計,1949—2000年鐵路各級各類學校共培養畢業生949.72萬人,其中鐵路高等教育共培養畢業生33.38萬人[13]。1979年以后,共培訓職工3569.08萬人次,其中規范化(系統性)培訓494.30萬人次,適應性(應急)培訓3 074.78萬人次[14]。經過教育與培訓,20世紀末,鐵路職工隊伍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已接近70%,工程技術人員占全路職工隊伍總數的10%以上[15],大大解決了鐵路建設所需的人才問題。

人才的大批培養,使中國擁有世界上領先的鐵路建設技術。中國的鐵路建設技術不僅能夠自主創新,而且還能輸出國外,中國鐵路標準已日益成為國際標準。當今,中國的鐵路建設技術,包括技術含量極為高端的高速鐵路不斷被非洲、歐洲、亞洲與美洲地區引進。在非洲,繼1967年援助建設了非洲的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全長1860公里)之后,中國于2006年又承建了非洲最長的現代化鐵路——拉各斯至卡諾鐵路,全長1315公里。2014年肯尼亞蒙巴薩至內羅畢鐵路由中肯合作建設。這是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國資金、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中國裝備建造的國際干線鐵路,項目建設將全方面帶動中國鐵路產業鏈走出國門。2014年8月13日中國鐵建采用中國標準在海外一次性建成的最長鐵路——安哥拉本格拉鐵路重建工程全線完工,標志著中國鐵路標準的“國際化”。2015年10月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土集團中標黑山“Kolasin-Kos”段鐵路修復改造項目,標志著中國企業正式進軍歐洲鐵路市場。12月23日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成的中國企業聯合體承建的匈牙利至塞爾維亞鐵路舉行啟動儀式,這是中國鐵路建設技術“走出去”的又一大成就。在亞洲,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輕軌等項目均已進入施工階段,印尼雅萬高鐵也正進入開工準備階段。2014年11月中國在中美洲墨西哥的高鐵項目雖被墨西哥政府單方面取消而夭折,但這也意味著中國鐵路已具有成為國際產能合作和企業“走出去”龍頭的能力。

4.與世界的銜接。在《實業計劃》中,中山先生將中國的鐵路建設作為聯結西歐、中歐、印度、印度支那等地的陸路運輸橋梁。因此他設計的中國鐵路建設藍圖中許多線路是通往歐亞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但在貧弱交加的民國時期,中山先生的這些設想都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得到實現。新中國成立不久,共產黨人就在1952年建成隴海鐵路,這既是中國貫穿東、中、西部地區的鐵路干線,同時也是從太平洋邊的中國至大西洋邊的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1953年5月開工的集二線自內蒙古烏蘭察布的集寧南站至中蒙邊境的二連浩特再通達蒙古,是連接烏蘭巴托、莫斯科的國際聯運干線,1955年該線建成。從北京出發到莫斯科還可以經滿洲里與后貝爾加鐵路、西伯利亞鐵路到達。同時期建成的湘桂鐵路末端到達中國與越南的邊境友誼關,因此也是一條通往東南亞的陸路動脈。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的歐亞鐵路建設出現了飛躍性的發展。自2011年開通第一條歐亞貨運線路后,迄今中國已經建成8條溝通歐亞的國際線路,它們分別是重慶—新疆—歐洲、成都—歐洲、鄭州—新疆—歐洲、蘇州—滿洲里—歐洲、武漢—新疆—歐洲、長沙—歐洲、義烏—新疆—歐洲與歐洲-哈爾濱-沈陽。這些線路溝通了中國的西、中、東、北地區與歐洲的物資往來,加強了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經濟交流。2015年已進入施工階段的中老鐵路、中泰鐵路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密切合作的成果,將有力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

三、新中國鐵路建設的輝煌成就

中國自1876年出現第一條鐵路——上海吳淞鐵路之后,其鐵路建設步伐始終蹣跚不前。在整個清朝統治時期,中國僅修建了9400公里的鐵路,其中帝國主義國家直接修建經營的占41%,通過貸款控制的占39%,國有鐵路與商辦鐵路以及贖回的京漢、廣三等鐵路僅占20%。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權依然掌握在外國手中,從1912—1927年關內共修建2100公里鐵路。歷史的車輪駛進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華民國的鐵路建設狀況有所改觀。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1928—1949年)中國共建成13000多公里的鐵路。到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雖有鐵路2.18萬公里,但由于連年戰亂不已,其中能夠通車的鐵路僅有1.1萬公里,且近一半處于癱瘓狀態。

1. 1949—2003年前中國鐵路發展狀況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里,新中國的鐵路事業進入了有計劃的大規模建設時期。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國家就新建了33條鐵路,完成鐵路干支線6100公里,使鐵路通車總里程增加了22%。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國民經濟總值增長很快。為增進經濟發展速度,中國的交通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鐵路方面,共建成“八橫八縱”干線組成的鐵路網。1981年9月國家對外宣稱,30年來中國大陸西南已建成6條鐵路干線,長達4200公里,大大超過了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中關于西南鐵路系統的設想。

不過,與公路、航空的發展速度相比,鐵路方面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從1980年至2003年,中國公路從88.33萬公里增至180.98萬公里,民航里程從19.53萬公里增至174.95萬公里,而鐵路里程僅從5.33萬公里增至7.3萬公里,增長不到2萬公里。與美國、日本、德國相比,2007年中國每萬平方公里鐵路密度僅有81.25,僅為美國的35%,日本的15%,德國的8%;如果按人均擁有鐵路里程來看,中國僅人均6厘米的鐵路,僅為美國的7%,日本的28%,德國的14%??梢?,隨著經濟的發展,鐵路建設并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而鐵路的旅客、貨物運輸能力卻是公路、航空所不能比擬的,2007年它日輸送旅客超過370萬人次,并以占世界6%的營業里程完成了世界25%的周轉量,其運輸密度是美國的3.7倍,日本的2.7倍。中國鐵路的繁忙程度和負荷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2.2004年后中國鐵路高速發展

為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04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對2003—2020年的整個鐵路做了一個全盤的規劃。這個規劃要求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萬公里,其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客運專線1.2萬公里,也就是眾所熟悉的“四縱四橫”鐵路,其中“四縱”為北京—沈陽—哈爾濱(包括天津—秦皇島和哈爾濱—大連,總長1160公里)、北京—上海(1300公里)、京廣深(后來延長到香港,長2230公里)、杭州—寧波—深圳(1600公里);“四橫”為青島—太原(770公里)、徐州—蘭州(1400公里)、南京—武漢—重慶(1900公里)、杭州—南昌—長沙(880公里);同時還規劃了三個城際鐵路網。2004年開始中國鐵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地政府對鐵路建設的積極性也非常高,于是國家于2008年對中長期鐵路網進行了調整,把客運專線的里程從1.2萬公里調整為1.6萬公里。

除了線路的增加,速度的提升也是提高鐵路運輸效能的關鍵。從1990年開始鐵道科學研究所提交《京滬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始,中國的高速鐵路建設提上了日程。2003年10月秦沈(秦皇島—沈陽)客運專線開通,這是中國第一條客運專線,不過它的時速僅能達到200公里小時,還達不到250公里小時以上速度的高鐵標準。2008年8月京津城際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線路,而且在工務工程、通信線路、運營調度、客運服務等方面都有了技術性的突破。從此,中國的高速客運鐵路開始了它的劃時代建設日程,其中甬臺溫、溫福、福廈、武廣、滬杭、京滬、青藏高鐵等線路都突破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創造了許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高鐵技術體系。至2010年9月,中國大陸擁有6500多公里時速超過220公里的高速鐵路,居世界第一。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15年底,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從1萬公里增加到11萬多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四縱四橫”的高鐵主骨架基本建成;對既有線路的電氣化改造以及高速鐵路成網建設也將取得重大進步。共產黨人以其實際行動實現并超越了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鐵路建設的夢想,成為其“革命三民主義最忠誠最徹底的實踐者”。

[1]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C].北京:中華書局,1982.319.

[2]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C].北京:中華書,1981,6、14.

[3]孫中山先生之談話[A].民立報[J].1912.6.26.

[4]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C].北京:中華書局,1985,134.

[5][6][8]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6卷[C].北京:中華書局,1985,395;249;251.

[7]茅以升等.認真研究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鐵路建設思想[C].光明日報[J].1985.3.13.

[9]馬立杰、王宇亮.路基路面工程[U].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2

[10]馬立杰、王宇亮.路基路面工程[U].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

[11]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由于政局混亂,政府財政收支缺乏決算,遂只能引用其概算數據。即便是概算數據,在其統治的15年(1912—1927年)間,各年度有財政預算數字可資參考者也只有1913、1914、1916、1919、1925這五年年份。詳見楊蔭溥.民國財政史[K].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3.

[12]《天鐸報》(上海)[J].1912.11.3.

[13][14][15]許守等主編.中國鐵路教育史 1949—2000[K].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69.70.70.

責任編輯:李 玲

潘健,女,福建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福建 福州,350001。

D65

A

1672-3562(2016)04-0042-06

猜你喜歡
中山孫中山鐵路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意
房地產導刊(2021年12期)2021-12-31
沿著中老鐵路一路向南
中山君有感于禮
中山靖王的動物園
鐵路通信線路維護體制改革探索與實踐
歷史上的“中山人”
無人機在鐵路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與思考
GSM-R在鐵路通信中的應用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