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2016-03-22 10:55趙小成
成才之路 2016年6期
關鍵詞:合唱教學提高有效性

趙小成

摘 要:從激發合唱興趣、培養合唱意識、提高合唱效率三個方面入手,探尋有效的合唱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步入豐富多彩的合唱世界,享受音樂,陶冶情操,獲得發展。同時指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強合唱教學,能充分啟迪學生的音樂思維,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并通過音樂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協作能力。

關鍵詞:學生;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提高;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71;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6-0025-03

記得著名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在那樣一個被稱為“軍事化”訓練的家庭里,修女瑪麗亞憑著她對音樂的滿腔熱情和投入,硬是通過音樂感化了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把原來拘謹、憂郁的家漸漸變得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影片中,孩子們演唱的合唱曲《do re mi》《雪絨花》一直在我的心頭縈繞,合唱讓他們懂得了感恩和合作,可見合唱的魅力所在。的確,對于學生而言,和諧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他們步入豐富的音響世界,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情感的滿足,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和高尚的藝術情操。目前我們中小學生合唱都存在著弊端,很多合唱形式通常是以少年宮、學校為單位挑選出來的優秀學生作為團員來進行合唱的訓練與表演,對于學校的大多數學生而言,合唱還不能普及,這就使班級合唱教學研究很有意義。那么,如何有效開展班級合唱教學,讓合唱之花在音樂課堂上盛開,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聲音的和諧美?這都是我們音樂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就音樂課堂中運用策略有效開展合唱教學進行研究。

一、激發合唱興趣:讓每個孩子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學與樂才不可分。學生只有對合唱藝術有了興趣,他們才能自覺、認真地唱好每一個音符,充分領會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注意各聲部的和諧,努力體現合唱作品的藝術魅力。合唱是一項需要技術和毅力的活動,音樂教師要善于在合唱過程激發培養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對合唱產生濃厚興趣,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合唱表現“充值”,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1)創設音樂氛圍,誘發學生合唱興趣。課堂氣氛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智力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良好的音樂氛圍能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美的熏陶之中??梢哉f,為學生提供一個較好的合唱環境,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合唱產生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合唱氛圍的創設對學生熱愛合唱歌曲有著較好的推動作用。

案例1:星星和月亮一起歌唱——《月亮月光光》的情境創設。在《月夜》一課中,為了提高學生對合唱的興趣,我改編了《月亮月光光》的欣賞和演唱,使其成為一首合唱曲。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詞描繪了皓月當空、群星閃爍的美妙夜色。我通過一系列的情境鋪墊,深化學生對“夜”靜謐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在演唱《月亮月光光》的同時注意聲音的表現力,并結合自己的身勢表現歌曲,激發學生對合唱曲的興趣。

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月夜的美麗景色,讓學生進入安靜祥和的氣氛當中,跟著音樂創設夜晚風聲、蛙聲的聲勢合作。接著讓學生扮演月亮姐姐哼唱主旋律,由我演唱小星星聲部(主旋律的支音伴唱)來扮演閃爍的小星加入到歌曲當中……歌曲配合演唱完之后,學生感到很新鮮也很有趣。于是,我問大家:“同學們,你們覺得老師的演唱和歌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的學生說:“老師唱的旋律和我們不一樣?!庇械恼f:“加入老師的演唱,歌曲變得更好聽了?!边€有的說:“我們也想唱唱老師唱的部分?!币虼?,在最后的歌曲演唱環節中,我把學生分成了兩支隊伍——月亮姐姐和閃爍的小星,讓小星伴著月亮歌唱。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歌曲學唱興趣很濃,對這種填充式合唱也非常感興趣,他們陶醉在寧靜柔美的意境中,演唱中充滿了活力和流動的感覺。

(2)挖掘歌曲內涵,引發學生合唱興趣。對于歌唱教學中的歌曲,也要像其他學科一樣,教會學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領悟所學歌曲的內容,努力尋找歌曲的內在美,挖掘歌曲內涵,以此促發學生在深度感悟中引起共鳴,激發濃濃的合唱興趣。

案例2:春的旋律——多形式挖掘《田野在召喚》的歌曲內涵。五年級下冊《田野在召喚》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曲,歌曲節奏鮮明,旋律動聽,但教學難度較大,特別是低聲部的學唱。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演唱好這首合唱作品,愛唱這首合唱歌曲,我嘗試從多個方面、多種方法挖掘歌曲內涵。

首先,我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的旋律,品味歌曲的意境,激發學生對春的遐想;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進大自然,一起感受意大利朋友們出發遠行的歡樂情懷。其次,我彈奏低聲部的旋律,讓學生聽著節奏,嘗試邁著整齊的步伐,感受歌曲的風格特點。孩子們邊唱邊試著用腳有節奏的踏步,仿佛真的和小伙伴們一起走著。但是低聲部的旋律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共有兩處音高變化,為了提醒學生能唱準音準,我又設計了手上的動作來幫助學生調整音準,再請學生聽聽小伙伴的腳步聲有沒有離我們越來越近?學生自然聆聽出音樂中加了漸強的力度,輕松唱出了漸強的力度表現。這種隨著歌曲內涵的不斷挖掘和理解,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合唱歌曲的興趣,而且輕松學會了低聲部的樂譜。

二、培養合唱意識:讓每個孩子享受合唱的快樂

(1)開展欣賞教學,滲透合唱和聲意識。新課程標準提及要及早地進入合唱教學,而學生真正開始接觸合唱歌曲是在三年級上冊的第七課《鐘聲叮叮當》。低段學生雖未涉及合唱歌曲的學唱,但卻在欣賞領域中蘊藏了豐富的作品。音樂課不只是教學生唱歌,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聽音樂,用一雙音樂的耳朵去感受音樂中的各種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在欣賞評述中引領感受和聲,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這對培養學生的合唱意識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案例3:在對比欣賞中體會合唱的感染力。如一年級歌曲《閃爍的星星》中,雖然是學唱歌曲,但在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先聽聽單聲部的《閃爍的星星》,然后再聽聽合唱版的《閃爍的星星》,讓他們說說有何不同,啟發學生從音色、音量、氣勢和表現力度上去評價,通過對比欣賞,激發學生對小星星在天空中不斷閃爍情景產生想象,體會合唱巨大的感染力與豐富的表現力,提高他們的興趣,從而為課堂合唱教學打好基礎。

(2)設計多元游戲,滲透多聲部和聲意識。

1)趣味節奏游戲,訓練多聲部節奏聲勢律動。節奏是音樂的基礎,節奏訓練也是孩子們提高合唱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只要教師把握住節奏游戲這個環節,就可以在趣味性的訓練之中為合唱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案例4:有趣的“那達慕大會”。在《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課中(圖譜略),針對低段小朋友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有趣的節奏練習創設情境,實施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把形體動作表演加入到了相對枯燥的三聲部節奏練習中,讓學生們舉行了一場有趣而熱鬧的“那達慕大會”,這樣大大引發了他們的合作興趣,會積極主動去學習,從而使得原本枯燥的節奏練習變的更加愉快有趣了。

(師)我們 一起 來射 箭(生)嗖 O 嗖 O(師)我們 一起 來騎 馬(生)噠 噠 噠 噠 噠 噠 噠 噠(師)我們 一起 來摔跤(生)嘿 — 嘿 —

利用這些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我發現學生的節奏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覺得,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多注意觀察周圍和自然的事物,在教學實踐中能積極做到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在合唱中節奏訓練的興趣,讓他們在好奇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

2)趣味聽音游戲,進行多聲部音準訓練。音準是合唱訓練最基本的要求,它就像是一把能夠打開合唱和諧之門的鑰匙。沒有好的音準,就無法達到和諧而美妙的合唱效果。因此,良好的音準對于合唱藝術的整體表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發趣味聽音游戲,讓學生多聽辨、多聯系,能促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音準。

資料1:趣味聽音游戲的做法。首先讓學生用耳朵聽辨音符,然后運用師生接龍、生生接龍的游戲進行音準訓練,在實踐和競賽中選出“聶耳”的耳朵加以獎勵,這樣既增強了學習興趣,也使學生輕松地達到音準訓練的效果。通常一般練好了單音之后,再可進行各聲部找音的練習。如出現一個高聲部的音符,請學生聽辨出低聲部的音符來:反之,出現低聲部的音符,請學生聽辨出高聲部的音符。同時,要求學生把剛聽到的音符組成一小段旋律進行視唱,這樣能讓學生從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在訓練和聲音準時,教師要盡量讓學生相互傾聽、相互合作,并運用游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

3)趣味發聲練習,進行多聲部音高模唱游戲。發聲訓練是一個比較枯燥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聲音狀態,在每節合唱課的開始,我會給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有趣的發聲練習,使學生在趣味橫生的練聲曲逐步掌握和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提高歌唱發音中的調控能力。

案例5:“快樂 do re mi”。三年級開始,合唱歌曲的容量在逐步增加,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把握好1—1的音準,我設計了有趣而生動地發聲練習曲。教師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do re mi》主旋律,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柯達伊手勢做同音長音四拍的伴唱,師生完美合作后,再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演唱四拍長音,一組根據情緒改變節奏演唱。(演唱形式圖略)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以此培養學生一心多用、一耳多聽,鍛煉學生的節奏感、協調性和音樂和聲感。

三、提高合唱效率:讓每個孩子走進合唱的殿堂

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更加重視”“著力加強”合唱教學,“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一直是我們音樂教師的不懈追求。為提升合唱教學質量,教師要對教唱歌曲進行用心領略,挖掘歌曲中的合唱、和聲素材,豐富合唱形式,利用器樂輔助合唱等,引領學生走進多聲部的豐富世界。

(1)豐富合唱形式,提升合唱表現力。聲部演唱一直是小學歌唱教學中的難題,往往低聲部和高聲部之間容易走音,而一味單純地練習,學生往往會失去興趣,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我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每一首歌曲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進入美妙的童聲合唱殿堂。

1)為歌曲進行聲部編排,豐富歌曲表現。低段學生的歌曲結構相對簡單,留給我們教師很大的創作空間,我們可以為歌曲加輪唱和伴唱聲部。輪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先后進入演唱同一個旋律的演唱方式,是合唱中較為基礎的演唱方法。在低段的音樂課中我們可以嘗試對學生進行輪唱的練習,以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多聲部聽覺能力。如二年級教材中出現了兒歌《兩只老虎》的輪唱學習,學生覺得這樣唱很有趣,仿佛是兩種可愛的雙胞胎兄弟在賽跑呢?因為學生發現歌曲的旋律是相同的,不過出現的先后順序不一樣,旋律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只要在每句的節奏重音上有所把握就可體現二部輪唱的完美效果。又如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國旗國旗真美麗》《小紅帽》等,我們都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輪唱,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從而使歌曲情感的表達更豐富,學生的學習更有趣。

案例6:小雨與種子的“對話”。在一年級《小雨沙沙》一課中,由于歌曲比較簡單,很多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比較熟悉曲調,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出相應的情景和聲設計,為孩子們創設一種在雨中歡歌的情景。于是,我設計了一組小雨和種子的“對話”歌唱(見譜例),除了演唱旋律“沙沙沙”的雨聲外,還加入了沙球的伴奏來模擬雨聲,在演唱中我提醒學生用不同的力度來表現歌曲。

2)為歌曲支音伴唱,延伸歌曲內容。用支音伴奏給歌曲旋律伴唱的形式,是最簡單的二聲部訓練。就像第七冊教材中的《柳樹姑娘》,二聲部只是在高聲部的長音處加入了襯字“啦啦啦”進行伴唱,形成了二聲部合唱的效果。這種二聲部合唱的方法適合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訓練,因為二聲部的歌詞只有一個字(詞),節奏簡單易唱,音高是高聲部長音的音高位置,沒有什么特別的難度,只要和高聲部接好、唱準,稍微注意一下音色音量的變化就達到合唱的基本效果了。

如在欣賞《月亮月光光》一課中,當聆聽到“月亮月光光”一處歌詞處,我就試著讓學生在樂句的長音處加入襯字“月光光”,和聲效果很飽滿,讓人感覺自己就置身于那寧靜的夜晚中似的。又如《?!芬徽n中,我請學生熟悉主旋律后,隨機加入了襯詞“啦啦啦”的演唱,讓他們感受到海面上泛起的點點水花??梢?,很多歌曲都能進行這樣簡單而巧妙的加工,讓學生享受多聲部和聲音響的豐富表現力和飽滿的美感。

3)為歌曲配引子、尾聲,創設歌曲情境。為使歌曲演唱更富表現力,創設某種意境,我們很多教師都會在歌曲學唱過程中,引導學生想象、創編,為歌曲加引子、加尾聲,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案例7:春天舉行“音樂會”。在《春天舉行音樂會》一課中,我引導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讓他們聽聽春雨、春風、春雷的聲音,并且創編一些節奏,如春雨唱歌(呀)滴答滴答,春風彈琴(呀)沙沙沙沙,春雷打鼓 隆,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啦,讓學生分組模仿。然后,教師通過語言描繪:春天是個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們聽到了春雨的聲音,春風也彈起了琴,我們還聽到了春雷的聲音,它們組成了春天的交響曲,引導學生將三個聲部節奏合起來。后來,風、雨、雷又高興地唱起了歌,讓學生輕松地感受和聲美。同時,還可加上適當的力度、速度的變化,豐富歌曲的表現力。在歌曲結尾也加上同樣的聲勢模擬,只是力度上漸弱。這樣,歌曲的演唱就生動形象而富情趣化了。

(2)利用器樂輔助,展現合唱和諧美。

1)融入打擊樂,創設多聲部音響。打擊樂是低年級學生的最愛,似乎怎么玩也不會厭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打擊樂伴奏的機會,他們就能從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不同節奏型中親身體會和聲的協調與美。當然,教師必須根據歌曲的特點有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創設更多的機會讓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和聲實踐。

如一年級歌曲《母雞叫咯咯》、五年級《趕圩歸來啊哩哩》都有不同程度的節奏合作,學生們會在節奏中體會到合作的快樂,并能從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不同節奏型中親身體會和聲的協調與美。同樣,很多學唱歌曲,教師也可以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行課堂樂器的和聲編配,通過多種途徑的引導讓學生參與和聲實踐。如在學唱《布娃娃彈琴》時,就可以讓學生用“鋁板琴”在固定音上敲出“do 0 do|do - -”的音效,同時讓其他學生演唱歌曲,也能獲得良好的和聲效果。

2)活用課堂樂器,把握各聲部旋律。著名的美國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精辟地指出:“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器樂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蹦壳?,器樂進課堂在我校已全面推進,因此,活用課堂樂器能不斷加強合唱教學,積累與他人合作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同時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好音準和音程。

案例8:葫蘆絲下的“迷人火塘”。五年級《迷人的火塘》二聲部歌曲時,先讓學生用葫蘆絲分聲部演奏旋律,互相聆聽,接著合奏,然后要求他們把合奏時的音準和音程感覺轉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過程中每個聲部指定幾個同學伴奏,輪流交替進行。在合唱教學中,利用鋼琴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同時彈奏兩個聲部的旋律,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練唱時讓學生唱第一聲部,教師彈奏第二聲部,或者反之,進而提高學生合唱的聽覺能力。

(3)視唱簡短旋律,強化多聲部。在10年的課改中,我們清晰地發現新教材淡化了識譜教學,而注重學生的感受與鑒賞。很多教師不敢正面接觸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及進行必要的音樂基礎表現技能練習,擔心被視為“過時的”或“落伍的”,傳統而有效的音樂教學手段被棄之不用,學生的識譜視唱被邊緣化。今年的新課標提倡對學生在歌曲學會后進行簡短的視唱活動,而這些簡易的旋律完全可以為教師滲透多聲部訓練所用。如果能在每課中滲透視唱教學,久而久之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

案例9:火苗飄起來——《迷人的火塘》中的簡短視唱。在五年級下冊《迷人的火塘》一課中,由于這是一首復調音樂創作的合唱曲,對很多學生來說有點難度,在以前的合唱歌曲中學生大都演唱支音伴奏的合唱曲或柱式和聲創作的合唱曲,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唱唱侗族女孩的歌聲(高聲部)旋律。我請學生唱唱歌譜、畫畫旋律線唱唱,感受出旋律的連貫性,從而提示他們用連貫的聲音和氣息來歌唱,從簡短的視唱讓他們發現旋律的走向: 53 3 5.這樣,能引導學生演唱力度的變化,感受到火塘火苗燃燒的狀態。低聲部的旋律同樣可通過視唱,比較出相同樂句和不同樂句,正確演唱好附點節奏和切分節奏的演唱變化。

此外,我們還在課外開展“班班有歌聲”和“校園合唱節”等多種合唱活動,課上、課下相結合,真正把合唱教學落到實處,努力培養學生的合唱習慣,使合唱真正走進每個學生的世界里,讓合唱學習變得輕松而快樂,逐步呈現出“生生喜歌唱、班班善合唱”的音樂教育目標,推動學校走出一條音樂藝術教育的特色道路。

四、結束語

總之,合唱、和聲就像大自然中的音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善于發現,不斷地學習、探索、研究,運用多種策略培養學生的合唱素質和能力,就能在音樂課堂中有效滲透合唱教學,使我們的學生盡早走進合唱世界,享受多聲音響的協和、豐富之美,讓他們在合唱藝術中體驗到歌唱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張毓.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周雪玉.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3]劉曉娟.略析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舉措[J].黃河之聲,2012(15).

[4]成亞麗.談保持小學合唱教學的穩定性及長效性[J].藝術教育,2015(06).

[5]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6]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合唱教學提高有效性
漫談初中作文教學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