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人力資本不均等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

2016-03-24 21:28弋茜
2016年4期
關鍵詞:收入差距人力資本農村經濟

作者簡介:弋茜(1990-),女,漢族,四川省南充市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市場經濟與教育改革。

摘要: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是整個教育發展工作的重點,農村經濟的良好增長是我國總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信息相對閉塞、基礎設施不齊備、思想文化等相對落后,農村學校傳統的教育觀念和管理制度使學生的身心、能力等的發展受到限制。同時,長期的農民工外流,使農村失去了大量青壯年知識分子。人力資本的不均等、收入差距的加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經濟;人力資本;收入差距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這樣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他人共同富裕的發展,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勞動人民的收入差距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都相應的加大。此外,科學技術作為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推動力,近年來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掌握尖端科學技術的高人力資本,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力。因此,農村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滯留了更多低教育程度人口,從而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增長。

一、農村人力資本不均等的原因

(一)二元教育結構

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目前主要是城鄉二元制,這表現在城鄉間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我國政府于1958年實施戶籍制度,我國人口從此有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之分,使得農村的勞動力無法向城鎮地區自由流動和遷徙。同時,這個制度還帶來了國民教育的新問題。由于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教育機會普遍采用“就近原則”供給,而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動,所以城鄉人口在獲得教育機會的時候,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為城市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而農村人口無法自由選擇獲取更優質的教育。因此,城鄉二元制導致城鄉人口無法享有同等質量的教育服務,形成了二元教育結構,進而導致我國城鄉人口教育程度的差異。

(二)分級辦學理念

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出臺,確立了“分級辦學”的教育理念,是導致后來城鄉教育發展差異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稕Q定》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使基礎教育的職責劃分問題落在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國沒有統一的基本標準和要求。雖然次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等部門發布了《關于實施〈義務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86年9月)規定,“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投資,以鄉、村自籌為主。地方人民政府對經濟有困難的地方,酌情予以補助”,但城鄉“分級辦學”的理念以及明確,酌情補助治標不治本,不能有效縮小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不能跨越教育不公平的城鄉鴻溝,甚至還將城鄉的教育進行進一步分割,導致差距越來越大。

(三)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教育經費差異

我國的西部大部分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完成“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保障每個適齡兒童能夠得到受義務教育的機會,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點。但另一層面,并未對教育質量水平提出要求或制定標準。這直接導致自身經濟基礎較薄弱的農村等地區的教育質量,要達到發達地區的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義務教育經費由縣市級地方政府、中央和省級財政共同承擔,但在教育經費分配的實際操作中,教育經費、教育質量和教育供給在地區間以及城鄉間的不平衡分配仍然廣泛存在。原因大體是“精英式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城鄉經濟差距較大,導致了特別是中學及高等教育的經費不平衡,教育獲得即人力資本水平的地區差異與城鄉差異。

二、人力資本不均等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收入差距方面

近年來戶籍制度逐漸放松,我國對人口流動和外地務工的限制減少,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求更高的收入。我國農村勞動力構成主要以低文化低技能的勞動力為主,大量這樣的低水平勞動力的涌入城市,無疑會導致城市非技能勞動力就業機會的減少,同時稀釋非技能勞動力的收入。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勞動力逐漸飽和的時候,非技能低水平的勞動力家庭的人力資本必將降低,從而改變了總體人力資本的積累和經濟發展的路徑。

(二)教育投資方面

中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優先發展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相對較少。且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辦學目標是以升學為主要目的,所以人力資本的投入量和質量,及個人學習能力是影響我國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因素。農村基礎教育得到教育經費以及其他投資的不足,直接導致農村教育水平低下,反作用于農村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同時,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型,甚至延伸至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從而對普通勞動力的要求降低,對掌握技能和科學研發有了更多的需求。并且,我國經濟發展得到不斷的解放,人們經濟水平也不斷提高,這都要求了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須逐步向更高層次遞進。然而,高等教育的分布絕大部分都是在城市,農村的文化、信息及學習氛圍都遠遠落后于集中各種高等教育資源的城市。因此,環境決定人力資本的不均等,農村缺乏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者來建設。

三、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措施

(一)在均衡發展城鄉教育層面,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時,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和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資本均等化水平,加強人力資本構建。

(二)在引進科學技術層面,根據我國的人力資本構成特點,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發展路徑,引進更多較成熟的用于勞動力密集程度較高產業的技術,縮短吸收和利用技術的時間,讓更多的勞動力快速掌握實用技術,提高發展效率。

(三)在分配收入層面,適當的進行政府干預,合理調節收入的不均等的情況,縮小貧富差距,平衡人力資本均等化,增強社會保障。

(四)在支出教育經費層面,增加基礎教育的上級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對農村等經濟不發達地區,要保證城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和質量都盡可能公平。同時,提高全國整體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快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提高人力資本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的騰飛打下更好的基礎。

四、總結

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區域,目前人力資本分布不均、水平較低,一定程度上放緩了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收入分配較大的差異化直接導致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以及接受教育的質量差距。近年來一系列針對教育不平等現象的改進措施,對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并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環還沒有形成。因此,只有使我國的教育、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步入科學合理的良性軌道,才能逐漸解決勞動力構成不合理、教育投入差距大以及城鄉教育不平等等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人力資本的不均等,促進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袁錦.教育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一基于模型和模型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統計學院.2011.

[2]國家教育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教育法規匯編1949-198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李晶瑩.我國人力資本不均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09.

[4]楊宇軒.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年的數據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2

[5]徐鯤.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內在機理及制度創新[D].重慶: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12.

[6]龍翠紅.中國的收入差距、經濟增長與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5.

猜你喜歡
收入差距人力資本農村經濟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