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體會

2016-03-30 00:55朱艷國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8期
關鍵詞:護理體會中醫

朱艷國

【摘要】 目的 探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中醫護理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 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下肢按摩結合功能鍛煉護理, 觀察組患者給予穴位敷貼及中藥泡腳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患肢疼痛、膚溫、膚色、腫脹改變情況, 統計兩組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狀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例數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正確的中醫護理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產生, 在臨床中應注重運用。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體會;中醫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48

深靜脈血栓形成多由深靜脈無法正常凝結所致, 尤其下肢是高發部位, 一旦發病患者常感覺側肢體疼痛、腫脹, 勞動能力受到限制, 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病情嚴重者引發肺栓塞而死亡。臨床研究表明, 腫瘤靜脈內化療以及婦科手術是誘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因此, 給予腫瘤靜脈內化療及婦科手術患者實施正確的護理, 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幾率尤為關鍵。本文給予患者中醫護理方法, 探討中醫護理在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深靜脈血栓形成住院患者, 其中15例腫瘤靜脈化療患者、11例行腹腔鏡手術患者、94例患者實施開腹手術?;颊吣挲g26~71歲, 平均年齡50.12歲, 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對比。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功能鍛煉指導以及雙下肢按摩護理, 在充分分析患者耐受力的基礎上, 對患者的股二頭肌、股四頭肌以及小腿腓腸肌進行左右的按摩20 min/次。同時要求患者活動趾踝關節, 促進血液循環, 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鍛煉趾踝關節屈伸、股四頭肌舒縮等, 使肌群進行自主運動, 使血液循環更加流暢, 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幾率。觀察組患者給予穴位敷貼及中藥泡腳護理, 具體如下:用中藥外洗雙下肢及泡腳。使用甘草、生地黃、枳殼、桔梗、柴胡、牛膝、赤芍、川芎、當歸等在水中浸泡45 min, 煎制藥液約2000 ml, 泡腳30 min, 而后外洗患者雙下肢, 中午、晚上休息前各進行1次[1]。同時給予貼服穴位法護理。將樟腦、薄荷腦、水楊酸甲脂等加入到上方中, 而后使用麻油、蜂蜜調成糊狀, 置于貼膏劑上, 帖敷在患者的環跳、懸鐘、足三里以及陽陵泉4個穴位處, 持續帖敷時間>12 h。觀察兩組患者的足背動脈搏動以及下肢膚色、腫脹情況, 詢問患者下肢疼痛情況, 防患者下肢腫脹嚴重, 有疼痛感, 膚色暗紫或蒼白, 足背無動脈搏動, 說明可能會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中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例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中52例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 8例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組患者中59例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 1例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 觀察組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例數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多發病與常見變, 發病原因較為復雜, 其中靜脈曲張、惡性腫瘤、手術等患者的發病率較高, 而且患者一旦出現肺動脈栓塞, 易引發肢體殘疾等后遺癥, 限制患者正常勞動, 給其生活質量造成重要影響。因此, 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提高護理質量, 為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奠定基礎。

中醫學中深靜脈血栓形成為“脈痹、瘀血”范疇, 多因患者術后體虛、郁久化熱、水失健運、瘀血阻滯引起, 其中瘀血阻絡是致病的關鍵因素, 因此, 對患者進行護理時, 以“祛瘀通絡”為主[2]。為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 文中采用中藥方劑進行護理, 其中赤芍、紅花、川芎、當歸等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牛膝、川芎可引瘀血下行、疏通血脈;桔梗載藥上行, 與枳殼配伍進而使血行、氣行;當歸、生地黃配伍具有養陰潤燥之效, 且祛瘀而不傷陰血。為保證中藥護理效果, 泡腳應注重藥液溫度的保持, 可以小木桶為器具, 水溫調至35~50℃為宜。一方面, 水溫低可引起下肢肌肉收縮, 增加血液粘稠度。另一方面, 水溫高會引起局部組織耗氧量的增加, 進一步加劇下肢缺氧程度。泡腳時間以20 min為宜, 結束后使用藥水外洗雙下肢, 時間控制在10 min左右。整個過程認真觀察患者下肢膚色變化。另外, 中藥穴位敷貼護理, 在借鑒中醫經絡理論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手段, 敷貼刺激相關穴位, 使得血流量增加, 達活血之功效。在滲透作用下, 藥物經由皮膚進入血壓, 通過血液循環至病所, 發揮通絡解絡, 改善病癥的作用。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例數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進一步提高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 還應注重患者心理、飲食以及血管護理。術后患者一般較為虛弱, 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心理狀況, 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 提高治療的信心。部分患者會伴有排便困難、食欲降低等現象, 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粘稠度, 護理人員應給予飲食護理, 要求患者多食用清淡、低脂、低鹽以及新鮮蔬菜、水果等, 并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有效防止因排便導致腹壓升高, 給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造成不利影響[3]。另外, 使用化療藥物以及多次的靜脈穿刺會損傷靜脈內部, 促進血栓形成, 因此, 護理人員應注重穿刺技能的提升, 將扎止血帶的時間盡量縮短, 防止給遠端及局部血管造成損傷, 尤其不要在下肢靜脈進行穿刺。對進行化療的患者, 為將化療藥物給血管壁帶來的刺激降到最低, 可運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 并將持續靜脈滴注時間控制在48 h以內, 當發現有炎癥時應重建靜脈通道, 并認真觀察穿刺位置是否出現血腫及滲血, 做針對性處理。

綜上所述, 給予患者實施中藥泡腳和穴位敷貼中藥護理, 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 臨床中應結合患者實際, 加以靈活應用。

參考文獻

[1] 葉玉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探究.中外醫療, 2014, 34(35):176-177.

[2] 殷曉紅. 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對策. 中華護理雜志, 2001, 10(5):3926-3928.

[3] 雷伶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河北中醫, 2010, 32(10):1567-1568.

[收稿日期:2015-11-02]

猜你喜歡
護理體會中醫
糖尿病患者的中醫飲食護理相關問題分析
求助者中心療法治療急性冠脈綜合癥焦慮的護理分析
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體會
中醫英譯的誤譯現象探析
社區中醫干預初產婦產后焦慮及抑郁的效果
關于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病38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