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陜南地區的書院改制

2016-04-11 12:41張雪梅
人民論壇 2016年8期
關鍵詞:清末學堂書院

張雪梅

【摘要】書院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由于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和科舉化愈發嚴重,清政府不得不對積病甚深的傳統教育施行一系列的改革,書院改學堂成為重要內容。陜南地區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完善的近代教育體系,其具有時間上的階段性、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和內容上的外部輸入性等顯著特征。

【關鍵詞】清末 陜南地區 書院 學堂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陜南地區,即指現在的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約為清朝時的漢中府、興安府和商州直隸州地域。古代書院一直是藏書、校書、講學的重要場所,但自清朝開始,書院逐漸官學化,并淪為科舉考試的附庸,陜南地區也不例外?!扒蹇滴跏迥辏?750)至光緒三年(1876)間,陜南先后建成安康縣文峰書院、旬陽縣敷文書院、平利縣錦屏書院……鎮坪縣三山書院。此時的書院已不是藏書校書的處所,而是專為講學,研習《四書》、《五經》、‘八股文、試貼詩等,以應中舉的官辦儒學?!雹?/p>

清末陜南地區的書院教育

早期陜南地區的書院教育較為落后,不僅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教育體系,也沒有統一的學制和形成統一的班級授課制度,教學方法、內容甚至是教師水準及教育形式依舊落后。如據《鎮安縣志》記載:“本縣的安業書院,每年招收童生入院,院中童生多時達50~60人,少則10人,童生的課程不齊,按各人的進度分別授課,不分班級也沒有統一的教育規劃。每年二月初二甄別(考試),學業期滿但考試不及格者讓其肄業?!雹诩词故巧讨莸貐^教育較為發達的商南縣,學習內容為四書、五經、經世、八股文、五言八韻詩等。兩次考試其中一次為“官課”即由縣令主持命題、閱卷、定等;另一次為‘師課由山長主持命題、閱卷、定等?!俺_課考試外,平時均為自修,學員除按時聽課、考試外,食宿自擇他處?!雹?/p>

清中葉以后,隨著州、縣書院的普及和改為官辦,官學亦掌管書院,書院日趨興盛,生員多投學書院,學官往往配合書院,對州縣學生員進行教學和管理。乾嘉時期,大批的湖廣移民來到陜南地區,促使當地新建了一些教育機構,府、州、縣學等官辦教育獲得發展。至清后期,基本形成鄉間社學、縣學、府學的完整教育體系。根據季嘯風的統計④結合近年來陜南地方志的記載,清末漢中府書院達29所之多,興安府18所,而最少的商州地區只有10所,書院教育發展在山南地區的不平衡性是顯然而見的,并且是一直貫穿于近代陜南教育發展的始終。究其原因,應是由地區間地理環境差異顯著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性和移民的差異性所決定的。

清末陜南地區的書院改制

清末,陜南書院發展漸趨減緩跡象昭示著傳統教育已經不能再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而清末的政治危機、自然災害、陜南白蓮教起義等社會問題,又抑制了書院的發展,甚至對一部分書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另一方面,此時陜南的書院教育已是積病甚深,以官學化和科舉化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內容已是極為陳舊僵化,無力承擔培養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任務,陜南地區書院教育已遠遠落后于教育發達地區,書院改制迫在眉睫。

改制背景。1901年8月,清政府下諭書院改制,廢八股文程式,改試策論。9月14日,慈禧太后重新頒布改書院為學堂的上諭。⑤“書院改制詔”的頒布使書院改學堂熱潮在全國迅速地發展起來。為了保證學制的實施,“1905年12月,在中央設立學部,管理全國教育事務,1906年各省設提學使司,在府、廳、州、縣設勸學所?!雹迍駥W所成為各府、廳、州、縣的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清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專門教育管理機構。陜南地區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通過政府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教育體系,一步步開始了教育近代化。

改制情況。根據季嘯風的統計⑦結合近年來陜南地方志的記載,陜南地區從最早的1901年連云書院改制到最晚的1926年寧陜縣江口書院改為寧陜第二高等小學堂,歷時27年之久,書院改制進程是相當緩慢。陜南書院改制集中的年份是《壬寅學制》頒布的次年(1903年)和清廷頒布《廢科舉興學校諭》的次年(1906年),僅1906年就有13所書院改為學堂,形成改制小高峰。興安府在“癸卯學制”頒布后,全區除寧陜外紛紛改立學堂。至宣統元年(1909),九縣一廳均將11所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改建初等小學堂216所、女子小學堂5所;商州六縣一區改制后有8所高等學堂、157所初等小學堂;漢中府“清戊戌變法”(1898)后,近代意義上的小學開始設立。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漢中府各州、廳、縣之書院、社學、私塾改建為小學堂,有高等小學堂25所(由儒學、縣書院改建),學生3575人,初等小學堂410所,學生15350人,女子學堂12所,學生427人?!雹嗫梢?,此時陜南地區書院改制規模是較大的。截止到清末年(1911),陜南地區基本形成了府縣各治所與之相配的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和初等小學堂的學校體系,僅各縣改建或興辦的初等小學堂有710余所。同時陜南各府、州、廳、縣的勸學所也隨之相繼設立,其職能也從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和開展人文教化,轉變為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人才。而在陜南實現改制的書院中,漢中府有16所,興安府有13所,而商州只有7所,顯示了地區間教育發展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表現在同一地區的不同縣區,如漢中府的城固縣、興安府的寧陜縣,數量明顯多于其他縣區。

書院改制后的發展狀況。學堂學制與教育宗旨。根據清政府頒布的《癸卯學制》,把整個學程分為三段七級。第一階段為初等教育(蒙養院、初等小學和高等小學),第二階段為中等教育(中學堂),第三階段為高等教育(高等學堂、分科大學堂和通儒院)。陜南地區改制后的學堂僅具備前兩個階段的教育。陜南各地區紛紛改學署為勸學所,建立以學監為主導的教育行政機制領導本地區的教育。學堂也建立起了完整的領導機構,一般是小學堂設堂長、校監二職,分管校務與教學,下設各科教習。其辦學形式是以政府引導和學堂自主辦學相結合的形式,將教育發展列為地方行政事務之中,形成了完整的領導機制。

關于各學堂所秉持的教育宗旨,則為1906年5月清政府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德新的教育方針,并且以政府法令形式頒令全國?!雹嵋虼?,在此種教育宗旨下,教學內容仍以“四書”、“五經”為重點,雖然有了自然科學課程,但因教材內容淺顯,又無教學儀器設備,效果很差,陜南地區近代化教育發展極其緩慢。

學堂教學內容與方式。在清政府“按定區劃,勸辦小學,以期逐漸推廣普及教育”政策指導下,改制后的學堂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課方式上都發生巨大變化。初小的課程一般都設修養、讀經、國文、地理、算術、體操6科,學制5年,入學者不經測試,適齡兒童均可入學。而高小在初小的基礎上增加了中國歷史、格致、圖畫3科(興安府的旬陽縣還加授手工等隨意科),學制4年,初小畢業通過招生考試即可入學,畢業后學堂統一頒發畢業證書。學堂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反對使用暴力等行為。在教學方法上要“以講解為最要”,并提出“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輕施,尤以不用為最善?!雹?/p>

學堂建設。清末的書院改學堂,基本都是在原有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興辦近代教育過程中,陜南各地的傳統教育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書院、私塾、義學相繼被改作學堂。而原屬于書院的學田自然也就被改制后的學堂所繼承,學田的收入成為維持學堂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興安知府金文同專門成立學務經費局擬定章程十條,用于興辦教育。還有部分的經費來自于私人捐贈,他們成為陜南地區書院建設的重要力量。還有部分士紳直接參與到學堂的建設之中,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安康紳士張繼節,生員余德駿等在嶺南書院舊址建初級小學堂,后成立為安康西岸高等小學堂?!币蚯逭疀]有固定的教育投資,學堂主要靠地方政府自己辦學,經濟落后的陜南地區教育經費的緊張,早期學堂發展舉步維艱,學堂建設更是在中央政府的倡導下的一種地方自發行為。

書院改制催生下的新式學堂

清政府《壬寅學制》、《癸卯學制》的頒布,不僅促進了書院改學堂的實施,更促進了其他類型教育的發展。陜南的近代幼兒教育、師范教育、女子教育、職業教育也開始興起。這些不同形式教育機制的創立和發展,豐富教育類型,形成了陜南地區近代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

幼兒教育。陜南地區幼兒教育始于清雍正年間。據《漢中府志》載,郡守朱閑圣于雍正十二年(1734)捐資購地創辦漏澤園,收兒童20名左右,其中1/4為孤兒,教以百家姓等課程,廟會、官紳捐資作為辦園經費。清朝末年,清政府昭示各省、府、州、縣設置蒙養學院,城內坊廂、鄉鎮設置蒙養學堂,并規定蒙養院或蒙養學堂分公立和私立,學制四年。清政府光緒年頒布的《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直接促進了幼兒教育的發展。光緒二十九年(1903),商州丹鳳縣崇正書院改為商州中學堂,內設蒙養學堂,聘邵蔭堂任教習,招生授課。此后,其他地區也相繼設立蒙養學堂,開展針對幼兒的啟蒙教育。如1904年洛南縣借巒莊羅漢洞設蒙養學堂;安康地區到1909年已建立起16所蒙養學堂。這些蒙養學堂雖屬啟蒙教育,但不少學生年齡較大,超出幼兒階段,且教學不分年級,學無定制,教無定規,基本還是私塾性質。但總得來說,幼兒教育構成了陜南地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師范教育。陜南地區師范教育起步較慢,“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頒布的《奏定任用教員章程》規定:初等小學堂正副教員、高等小學堂正副教員,暫以師范傳習生、簡易師范生充選?!睂W堂教員聘用的規范直接促進了師范教育的產生。1905年,商州中學堂增設商州師范傳習所,后改為商州初級師范學堂,是陜南地區較早興辦的初等師范教育。1909年,漢中南鄭縣的漢南中等學堂附設初級師范學堂;1906年,旬陽縣創辦師范傳習所,首開安康地區師范教育先河。到1907年,陜南地區師范學堂只有4所,學生人數不足一百人,且師范學堂多集中在各府地,縣級只有石泉縣建立有師范學堂。這種緩慢發展既表明當地對教師需求的明顯不足,也說明了經濟落后地區發展教育的艱難與不易。盡管如此,陜南地區師范類學堂的發展對于解決本地區教育教員之缺具有重要意義。

女子教育。1906年2月,慈禧面諭學部,振興女學。1907年,學部擬訂《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及《女子小學堂章程》。女子學堂章程的頒布是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開始。其教育宗旨“以養成女之德操,與必備之知識技能,并留意使身體發育……”,并且規定入女子小學堂一律禁止纏足。陜南地區女子教育因此有所發展,興安府辦女學在1908年“鎮坪縣在縣城設立承德女子小學堂一處,教授女紅”,1909年,興安府地區方已有5所女子小學堂。1910年,商州地區胡啟虞在前‘蒙養學堂地址設立‘商州女子初等小學堂?!钡芘畬W教育宗旨及本地區落后的社會環境制約,陜南地區女子教育發展很緩慢。雖然這些女學堂主要以教授女紅等技藝為主,談不上文化知識教育,但在當時落后的陜南也是一種開化與進步。

職業教育。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鼓勵實業的刺激以及地方政府官員的大力支持下,陜南地區職業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長期以來,陜南是傳統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社會,所謂的職業教育主要集中在蠶桑、農林等農業領域,“初等農業以‘教授農業最淺近之知識、技能,使畢業后能從事簡易農業為宗旨”,而工業方面的技能教育幾乎空白,且主要集中在少數留壩、安康、紫陽、商州和南鄭幾個縣區內。

清末陜南地區教育發展評價

清末陜南地區的教育發展是以書院改學堂為開端,總體與全國情形大體相同。自1901年起,陜南地區進行了書院改學堂建設,最終建立起了蒙養學堂、初級小學堂、高級小學堂、中學堂和實業教育學堂的教學機構。勸學所在各地相繼建立,初步形成了近代教育行政機構;教育內容與教學形式也較之以前有了較大變化,在各級學堂課程內容中設置了自然科學等課程。這些都可視為陜南近代教育的開端。

總體而言,清末陜南各地的各類教育都有所發展,基本形成了由初級小學堂到中學堂的教育體系。但就其學校數量及學生人數來看,這種教育規模還比較小,遠未達到教育普及的程度。同時,由于缺少相關教材和必要的實驗器材,使得一些課程形同虛設。而在以培養“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通才為目的教育宗旨下,“四書”、“五經”仍占據相當比重的教書內容,不難看出傳統教育對近代教育的拘佑。加之教學設備、教育經費、師資力量等自始至終的生存困擾因素,使得清末陜南地區的教育發展雖有一定進步,但更多表現為步履闌珊、舉步維艱。

陜南地區教育近代化表現為以書院改學堂為契機,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起教育體系。近代化過程經歷前后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從而表現出時間上的階段性;各地區發展不均勻,在地域上表現出不均衡性;政府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使得內容上具有外部輸入性,但同時又帶有本地特色。陜南的教育近代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尤其是書院改學堂,是陜南近代教育的基礎。盡管由書院改為學堂后,還明顯帶有舊傳統的痕跡,但這是傳統教育向近代化教育轉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作者為延安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安康地區志編纂委員會編:《安康地區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01頁。

②鎮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鎮安縣志》,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8頁。

③商南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商南縣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645頁。

④⑦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70頁,第476頁。

⑤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89頁。

⑥王炳照,郭齊家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73頁。

⑧漢中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漢中地區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484頁。

⑨金林祥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2頁。

⑩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426頁。

安康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安康縣志》,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54頁。

陜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陜西省志·教育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1101頁。

朱有獻:《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658頁。

鎮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鎮坪縣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53頁。

馮光裕:《續修商縣志稿》(??秉c校本),商洛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2012年,第524頁。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13頁。

責編 /王坤娜

猜你喜歡
清末學堂書院
關于書院認識的誤區
清末書院改學堂
簡述清末西方中國觀的轉變
論清末粵漢鐵路風潮對粵港地區報業的影響
淺談清末新式學堂與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中心的形成
本來未來:千年書院的精神和靈魂
清代河北書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