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書院改學堂

2017-01-16 01:20孫瑞
東方教育 2016年11期
關鍵詞:清末學堂書院

孫瑞

摘要:書院改學堂作為清末對書院改革的三大措施之一,最早提出和推行于戊戌變法期間,發展高潮出現于清末新政時期,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清末;書院;學堂

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社會背景之下,從洋務運動一直到清末新政,為了“救亡圖存”,在各個方面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簡要討論作為教育改革主要內容之一的書院改學堂的過程及其影響。

一、改革背景

晚清隨著社會危機的加深,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對教育改革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同時,作為主要教育活動場所的書院也是積弊叢生,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內容上,已完全淪為科舉考試的附屬品,不及經史,不求實用,早期維新思想家馮桂芬就有過這樣的感嘆“今天下惟書院有教育人才之意……獨惜其所習不過舉業,不及經史,所治不過文藝,不及道德?!雹偎由介L和教習多為無才逐利之輩。袁枚在其《書院議》中發出這樣的感慨“今疚之以至微之利,而惕之以至苛之法,其謀人焉者半,茍賤不廉者也。茍賤不廉之人,養之教之,何所用之?”②所以,在當時,對書院的改革勢在必行。

甲午戰爭后,提出的改革書院的主要方案可歸納為變通章程整頓書院、設立新型書院和書院改學堂三種,而書院改學堂方案是第一個上報朝廷的方案。書院改學堂是指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堂。這一改革開始實施于百日維新,完成于清末新政。

二、改革過程

最先提出書院改學堂的人是王韜和鄭觀應。1883年,王韜在其《弢園文錄外編·變法自強》中建議各地都應設立文武學堂,或在原書院的基礎上改造,以達到分科培育人才的目的。③第二年,鄭觀應在其《盛世危言·考試篇》中也提出,“中國自州縣省會京師,各有學宮、書院,莫若仍其制而擴充之,仿照泰西程式,稍為變通?!雹懿⒅赋鰧⑷珖鞯氐臅悍謩e改為小學和中學,培養專門人才。只是他們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時人的關注。時隔十年之后,順天府尹胡燏棻于1895年在其《變法自強疏》中再次提出了逐步將書院改為學堂的建議。⑤緊接著又有光緒二十二年(1896)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廣學校以勵人才折》,重提改書院為學堂,“臣查各省及府州縣率有書院……今可每省每縣各改其一院,增廣功課,變通章程,以為學堂?!辈⑶覟榱吮WC書院改學堂的成功,他又提出了設立藏書樓、創立儀器院、開設譯書局、廣立報館、造派游歷等五條與書院改學堂相伴而行的辦法。⑥他的這個方案得以上呈給光緒皇帝,并得到光緒帝的認同,引起了地方上一些人如譚嗣同和貴州巡撫王毓藻等人的重視,但沒有真正付諸實踐。書院改學堂實踐的第一次高潮開始于維新變法前后。

“百日維新”期間,改書院為學堂得以正式推行??涤袨樵谄洹墩堬喐鞲臅簽閷W堂折》(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1898年7月3日))中指出了將書院改為學堂的必要性和推行的細則?!坝粡娭粤?,數學之見效,不當僅及于士,而當下逮于民,不當僅立于國,而當遍及于鄉?!?“我中國之地大民眾,若能變法,三年而立,欲使三年而立,必使全國四萬萬之民,皆出于學,而后智開而才足?!奔丛诳涤袨榭磥?,想要快速實現國家的自立和富強,必須使得全國四萬萬之民盡快實現“智開”“才足”。要快速實現全民的“智開”“才足”,目前最可行的辦法是全國各地廣設學堂。在維新變法期間,書院改學堂在各地陸續展開。

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頒布懿旨:“書院之設,原以講求實學,并非專尚訓詁詞章,凡天文、輿地、兵法、算學等經世之務皆儒生分內之事,學堂所學也不外乎此。是書院之于學堂,名異實同,本不必定須更改?,F在時事艱難,尤應切實講求,不得謂一切有用之學非書院所當有事也?!雹哕仓家环矫尕舱哿税偃站S新中的書院改學堂,另一方面又為書院的內部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因為對書院的改革在許多較為開明的地方大員中已達成共識,雖然懿旨指示,將書院一律改為學堂是不必要的,但并沒有規定不可以將書院進行改革。所以,戊戌政變后,書院改學堂仍在繼續。如戊戌政變之后,時任兩湖總督的張之洞就對兩湖書院、經心書院“均照學堂辦法,嚴立學規,改定課程,一洗帖括詞章之習,惟以造真才,濟時要為歸?!雹?新式學堂的數量在戊戌政變前后一直處于緩慢增加的態勢。

書院改學堂的另一次高峰出現于清末新政時期書院改學堂的政令頒布后。據統計,1903年,有新式學堂769所,1904年增加至4476所,1905年達8277所,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⑨

面對風雨飄搖的王朝,迫于內外的壓力,光緒帝于1901年1月29日宣布變法上諭,推行“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劉坤一、張之洞聯銜會奏,在《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中,重點提出改全國上下書院為學堂的建議:今日書院積習過深,假借姓名希圖膏獎,不守規矩動滋事端,必須正其名曰學,乃可鼓舞人心,滌除習氣。如謂學堂之名不古,似可擬名曰各種學校,既合古制,且亦名實相符。⑩ 清政府很快接受了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于1901年 9月14日正式下令,將全國各地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上諭:“人才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學術……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著名省所有書院,于省城皆該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該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上諭下達之后,很快就有袁世凱在山東的積極實踐,從而《山東大學堂章程》為全國各地提供了一個辦理大學堂的模式,成為清末書院改學堂中各地效法的榜樣。從此,新式學堂的設立就成遍地開花之勢。直至清末民國,全國各地學堂林立。

三、書院改學堂的影響

從維新變法到清末新政,對教育的變革選擇將書院改成學堂的道路,是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由于資金短缺等原因做出的無奈之舉,同時也是最符合當時情況的選擇。這是中國在特殊的情形之下采取的特殊的手段,實現了中國教育從傳統向近代化的順利轉變,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教育機構的設施和資金,以最小的成本實現了對教育的變革。

書院改學堂政策的推行,推動了中國新式學堂的大規模出現,而各種新式學堂的出現是中國教育走向近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從新式學堂開始,中國教育的內容和理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實用應用課程的開設、外語課程的開設以及外來人才的引進和對外人才的培養等具有近現代特征的教育,其大規模的開展都是從新式學堂開始的。所以,書院改學堂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G].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 金林祥.中國教育制度通史[G].山東:山東教育出版[3]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 璩鑫圭.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鴉片戰爭時期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6]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G].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K].北京:中華書局,1958.

[8] 鄭觀應.盛世危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 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1987,(3).

注釋:

①(清)葛士浚:《皇朝經世文續編》卷三五,光緒十四年(1888年)仲夏圖書集成局印,第2頁。

②璩鑫圭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鴉片戰爭時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4頁。

③王韜著,陳正清點校:《弢園文錄外編》(卷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32頁。

④鄭觀應:《盛世危言》,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9頁。

⑤(清)胡燏棻《變法自強疏》,見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第473—485頁。

⑥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82頁。

⑦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53頁。

⑧(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奏稿》,卷二十九,民國庚申年【1920】木刻本,第34頁。

⑨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⑩(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奏議》,卷五十二,中國書店,1990年版。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中華書局,1958年,總第4719-4720。

猜你喜歡
清末學堂書院
關于書院認識的誤區
簡述清末西方中國觀的轉變
論清末粵漢鐵路風潮對粵港地區報業的影響
淺談清末新式學堂與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中心的形成
本來未來:千年書院的精神和靈魂
清代河北書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清末陜南地區的書院改制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