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太受難曲》看巴赫的音樂神學

2016-04-13 06:19廣東協和神學院張
師道(教研) 2016年4期
關鍵詞:神學路德耶穌

文廣東協和神學院張 就

?

從《馬太受難曲》看巴赫的音樂神學

文廣東協和神學院張就

一直以來,在對宗教音樂的研究中,有一個顯而易見又極少觸及的現象,就是對“宗教音樂與神學之間的關系”的回避。根據神學家的意見,神學是一切事物的最終解釋,那么宗教音樂也可以最終由神學去解釋,但神學論著中卻很少提及宗教音樂的問題。馬丁·路德曾說:“我將音樂置于神學之次,有至高的贊美?!币魳放c神學幾乎是不可或分的,巴赫在他所創作的教會音樂作品中,特別是《馬太受難曲》中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本文嘗試以《馬太受難曲》為線索,結合巴赫宗教音樂觀形成的因素以及馬丁·路德神學思想對巴赫的影響,從這部作品的精神內涵中透視宗教作曲家巴赫的宗教音樂觀,即音樂神學。

一、《馬太受難曲》

約翰·謝巴斯提安·巴赫(1685-1750),在音樂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堪稱是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巴赫一生的創作囊括除歌劇之外的所有體裁,其中宗教作品約占他全部作品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這可見他對宗教音樂的偏愛。以《圣經》的《馬太福音》為題材創作的《馬太受難曲》,作于1729年,被音樂學界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

《馬太受難曲》的歌詞選自馬丁·路德所譯的《馬太福音》26、27章,全曲分為兩大部分共78首分曲。開場的大合唱,巴赫采用進行曲節奏,樂隊不停地奏同一低音,給人低沉的感受。第一部分分為3個場景:最后的晚餐、客西馬尼的禱告以及耶穌被捕。尤其是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表現出一個普通人的脆弱,面對死亡的痛苦,但是他三次禱告天父,每一次都更加堅定了為人類受難的信念。此時的音樂異常抒情、哀怨、凄婉,細膩地將耶穌的人性與神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第二部分,音樂以女中音詠嘆調《??!我的耶穌被帶走了》為開場,接下來是一段四聲部賦格《你的朋友哪里去了?》,純凈、樸素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古代的牧歌;第二部分還有一部絕妙的篇章就是在比拉多宣判之前,眾贊歌《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懲罰》之后,緊接著的女高音詠嘆調《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死》:“我的救贖主為愛而受死,那是為了使永恒的破滅、審判的懲罰,絲毫不存留在我們心間?!痹谶@里,僅使用了長笛去配合合唱,使音樂簡練,突出了女高音的詠嘆,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內心。作品的最后是合唱《我們落淚,下跪》:“我們落淚、下跪,呼喚墓穴中的你,輕輕地安睡吧!疲倦的圣體,安睡吧,輕輕地安睡吧!你的墓穴與墓石,成為不義之心的褥墊,成為靈魂的安息之處?!痹谀抢?,可以獲得無比的滿足,我們得以安眠。音樂在安詳、輕柔的氣氛中使靈魂歸于平靜。

《馬太受難曲》融入了巴赫最成熟的靈感,也是他構思最深刻寫作最細致的一部樂曲。在《馬太受難曲》中,悲痛與希望的交織層層遞進,音樂描繪極為精湛,豐富的詠嘆調與合唱曲各個層面將耶穌受難的宗教敘事展現成一部宏偉壯麗的抒情詩劇。我們不僅聽到巴赫對神的敬畏,還可以感受到他那種熾熱宗教情感之下的人間情懷。這部真正的宗教音樂作品,強烈地促動了他性格中最深邃的心弦和畢生的信仰。巴赫調動了清唱劇中的一切音樂手段,通過對耶穌受難故事情節的抒情和沉思,更充分地從路德神學的角度闡釋《圣經》中耶穌受難的深刻的宗教內涵,并揭示出蘊含在深刻的受難主題中的神學思想。

二、巴赫的音樂神學思想的形成

巴赫的音樂神學思想形成是客觀的,是和他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個人的經歷以及他所受的教育背景緊密聯系的。

巴赫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社會充滿矛盾。德國處在政治經濟沖突、封建王朝和諸侯的領土糾紛及宗教意識的矛盾中。在經歷痛苦的三十年戰爭后,國家日趨分裂,更加落后,領土逐漸被奧地利、西班牙占領,也開始四分五裂,宗教信仰成為一種社會發展地必然趨勢。新教思想體系在當時正極大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這種心理狀態一方面滲透到他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體現在藝術和審美領域中。

巴赫的音樂創作與德國宗教改革以來的社會文化與教育背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路德對原有天主教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對音樂教育的高度重視,使新教音樂在信徒的心中深深扎根,并且也為新教音樂建立了更加雄厚的群眾基礎,積蓄了強大的后備力量。巴赫正是生長在這樣的宗教環境和音樂環境中,耳濡目染,深受路德觀念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音樂觀。

巴赫如此堅定的信仰與他接受的神學教育經歷有直接的聯系。巴赫在埃森納赫爾拉丁中學初級班時就用拉丁文和德文背誦并牢記《舊約》中的詩篇、神圣語錄和使徒書信;在中學階段,通過對洪特爾(M·Hutle)的《洪特爾概論》熟悉了路德教義。此后,巴赫不斷通過各種方法勤奮學習神學以及神學體系的辯論知識(邏輯),他曾細心研究了二十余本馬丁·路德本人的專著,以及五十多本路德教其它領導人撰寫的教義爭論和宗教實用書籍。

巴赫所有音樂的目的及其始終不變的動機,除了頌贊上帝、純潔的靈魂外沒有別的。對他來說,音樂就是供奉上帝,藝術就是宗教。在巴赫那里,藝術的定義中包含了宗教。巴赫將自己虔誠的信仰完美的融于音樂創作之中,終生不渝。

三、巴赫的音樂神學

眾所周知,巴赫是一位虔誠的路德宗信徒,而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馬丁·路德的影響必定貫穿著他一生的創作,所以對路德神學思想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巴赫宗教音樂創作的思想源泉。路德神學思想的核心分為四個部分:“因信稱義”“上帝之道”“信徒皆祭司”“圣經的權威”,這些理論不僅是路德宗的基本教義,也是巴赫音樂神學的思想母體和理論根基。

馬丁·路德的神學思想使巴赫產生了崇高的信念、至深的虔誠精神,以及純潔和質樸的信仰。在巴赫看來,對上帝的順服和崇敬可獲得救贖進入天堂。巴赫之恐懼不在于死亡(相反他熱愛死亡),而在于被上帝拋棄,所以他一遍遍地在作品中表達對上帝的熱愛(當然,這種熱愛確實發自肺腑)、忠誠,祈求上帝的憐憫。正是這種對永生的信仰,使得巴赫對待死亡表現出熱烈的祈盼和熱愛。這種關于死亡、恩賜和永生的路德式信仰,成為一個無時無刻顯現的中心。在《馬太受難曲》中,描寫最后晚餐時,耶穌告訴門徒說他們中的一個將要出賣他,耶穌的“宣敘調”進入時,破例不只是羽管鍵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來伴奏,弦樂亦插入伴奏(因為巴赫認為耶穌是神之子),此時奏出了一個光輝的和弦,仿佛耶穌頭上榮耀的光環。

路德的“因信稱義”“信徒皆祭司”教義也賦予巴赫以“基督徒的自由”,使他的創作在表達正統新教信仰的同時,也融入自己獨特的宗教體驗。一位德國史學家曾說:“三百年來其實只有一個德國人真正了解路德,那就是巴赫?!卑秃债吷乃囆g追求就是“把一種均衡的教會音樂獻給上帝和他的意志”。誠然,受難樂這一宗教音樂體裁并非僅限于路德宗的范圍,但是,由于“耶穌受難”作為上帝恩典的集中體現,與新教“因信稱義”的核心教義相契合,因而,使得這一題材在路德宗的宗教儀式中具有了特殊的意義,使受難樂成為路德新教最重要的意識音樂體裁而被廣泛使用。路德甚至曾明確指出:“耶穌受難的過程應該被真正地表現出來,而不是單靠言詞和裝扮?!彼J為,應當通過生動表現耶穌的受難來感召信徒,激發他們虔誠的宗教情感。而為了這一目的,可以像在眾贊歌的創作中那樣,使用任何可以使用的音樂手段。由此可見,巴赫的音樂尤其受難曲,是他對新教信仰虔誠篤信的見證,更是他宗教體驗的真實表露,如此強烈、如此深刻,不愧為路德宗虔誠信仰的最高造詣。

四、結語

將音樂家巴赫視為神學家,是近半個世紀的事。研究巴赫的專家白根保在1950年(紀念巴赫逝世二百年)解釋了巴赫的另一稱謂:第五福音書作者?,F代歷史神學家畢理剛(Jaroslav Pelikan)也為其特別著書:《在神學家群中的巴赫》(Bach Among the Theologians)。巴赫的音樂,為欣賞者提供了經文的詮釋、禮儀的解釋,是屬靈的良助。巴赫在音樂研究上的成就、個人信心上的熱忱,以及其神學上的理解,皆是以音樂藝術的形式來表顯其基督教信仰。

《馬太受難曲》這部純粹的宗教體裁作品,作為表現作者虔誠信仰的產物,不僅具有崇高的思想品質和藝術價值,而且具有超越它本身的社會價值和神學意義。綜上所述,《圣經》及馬丁·路德的神學思想是巴赫音樂神學的本源,德意志民族情感和對路德教的忠誠是巴赫音樂神學的核心。

責任編輯羅峰

猜你喜歡
神學路德耶穌
本雅明神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生成邏輯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一次彎腰等于十八次彎腰
馬丁·路德成名多虧險遭雷劈?
斐洛論猶太神學的合理性意義
我對每個人說再見
英國耶穌受難日
天主教新神學運動中的現象學視野
修辭手法在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演講詞的運用
馬丁·路德與德意志啟蒙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