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五人格的神經機制研究簡述

2016-04-13 15:22王亞男劉嵩晗
關鍵詞:宜人神經質人格特質

馬 振,王亞男,劉嵩晗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大五人格的神經機制研究簡述

馬振,王亞男,劉嵩晗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人格是個體差異的最重要表現之一,而大五人格是人格重要的結構模型,分別為外傾性、神經質、盡責性、宜人性和開放性,受到普遍認可和研究。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大五人格發展存在多種形式。人格神經科學提出,人格的發展最終都會體現在個體的大腦的變化上,并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了人格大五維度上個體差異的神經機制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應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研究。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與兒童人格,發現兒童人格也有與成人類似的五因素結構,并進一步檢驗兒童人格發展中的神經機制。

大五人格;人格發展;人格神經科學;兒童人格

一、人格及人格的發展

人格是指個體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動機、情感和認知模式。[1(]P114~120)研究探討了人格的發展,主要包括兩者發展形式,一是差異連續性(Differential continuity),[2(]P3~25)另一個是平均水平連續性(mean-level continuity)。[3](P1~25)差異連續性是指跨時間內個體間相對差異保持不變的程度,而平均水平連續性是指人格跨時間內的改變性程度。Roberts等人進行的差異連續性的元分析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個體人格特質是越來越穩定的,直到50歲后達到一個穩定期。Roberts等人進行的平均水平穩定性的元分析顯示,在社會支配力、盡責性、情緒穩定性方面在20~40歲間有顯著增加。這兩個元分析說明差異連續性和平均水平連續性能共存,并且這兩種人格的發展形式是獨立的。此外,這兩個元分析促進了對這兩種連續性更清晰的概念區分,有助于解答不同研究之間出現的不一致結果。

除了差異和平均水平的連續性外,人格發展還存在其他類型。[4(]P538~552)結構連續性(Structural Continuity)是跨時間內的結構的不變性,它是平均水平穩定性測量的必要條件。個體水平可變性(Individual-level Change)是指在個體既定特質中顯示出的增加或降低程度,個體水平的可變性可能被平均水平的連續性掩蓋,因為在一個群體中既定特質增加的個體數量等于降低的數量,導致整組無變化。自評穩定性(Ipsative Stability)是指個體內部特質結構的連續性,并且提供關于跨時間內個體內部特質穩定性的信息,因此,是一種以個體為中心的人格發展方法。

人格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充分認識和理解個體,為實現這一目標,人格心理學發展了多種研究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問卷法,問卷法可以通過自評或他評的方式,方便、可靠地獲得有關個體人格的信息,另外,還包括實驗室任務、行為觀察等方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神經科學在人格研究中應用愈加廣泛,提出如果不能了解個體的大腦就不能算真正地了解個體。本文將簡要論述人格神經科學的研究近況。

二、人格的神經科學

之前提到,人格的發展存在多種形式,并且研究者提出,人格的發展既受基因的影響,也受環境的影響。[5](P1301~1331)DeYoung認為,基因或環境對人格的持續影響,最終都會體現在個體的大腦的變化上。[6](P1165~1180)因此,可以認為,人格的個體差異,最終是生物性的。檢驗人格的神經機制是人格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人格神經科學主要關注于個體相對穩定的行為、動機、情感和認知模式,即人格特質。在有關人格特質的研究中,基于成人被試得出的“大五”人格模型得到普遍認可,分別為:外傾性(Extraversion)、神經質(Neuroticism)、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和開放性(Openness)。[7](P453~484)大五人格中的開放性,反映的是對感知、想象、美感和情緒的認知投入和通過推理對抽象和語義信息的認知投入;盡責性水平高的個體表現為負責任、注意力集中、辦事認真、堅毅、有計劃性;外傾性包含社會抑制、善交際、支配性和活躍水平,外向型個體表現為外向活潑、善于表達、精力充沛并有支配性;宜人性與移情、心理理論和觀點采擇等社會認知功能相關,反映的是個體同情、合作、考慮他人的傾向;神經質涉及消極情緒的表達,高神經質個體會表現出焦慮、脆弱、愧疚、缺乏自信、暴躁易怒、沮喪等。

人格神經科學的目的是理解與人格特質相關的生物系統,并理解個體差異在這些生物系統特征中的具體表現。為實現這一目的,人格神經科學主要采用了五種方法:[6](P1165~1180)(1)神經成像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正電子成像術(PET),這兩種方法有相對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以有效地評價大腦結構和功能;(2)分子遺傳學,此方法可以評估對個體差異產生遺傳影響的特定基因;(3)EEG,這種方法為神經活動提供了最高水平的時間分辨率;(4)內源性活性物質或其副產品,如唾液中的激素水平、腦脊液中的神經遞質代謝物;(5)精神藥理學處理,如:色氨酸的增加或減少可以改變神經遞質的水平。

三、人格的神經科學研究

(一)神經質

神經質描述的是體驗焦慮、沮喪、憤怒、深思等消極情緒和認知的傾向。一些實證研究采用PET探討了神經質與五羥色胺之間的關系,發現在健康個體中神經質與丘腦區的五羥色胺載體(serotonin transporter,5-HTT)成正相關,Frokjaer等人以健康個體為被試也發現神經質與五羥色胺5-HT2A成正相關。同樣采用PET方法,Hirvonen等人研究了五羥色胺5-HT1A受體與神經質特質的關系,發現五羥色胺5-HT1A受體與神經質成顯著負相關,即高神經質個體有較少水平的五羥色胺5-HT1A受體。出現不一致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受體有不同作用,5-HT1A受體和5-HT2A受體共同調節著大腦皮層的神經網絡和神經元活動,5-HT2A受體隨著情緒障礙者功能失調而增多,而5-HT1A受體調節著產生血清素神經元(serotonergic neurons)受體的釋放,并且阻斷這些受體以抑制消極反饋系統,對預防和治療抑郁起著重要作用。

有研究采用MRI設計,使用靜息態功能連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研究了與大五人格特質關聯的腦區。研究發現,神經質與ACC、楔前葉(precuneus)和背內側PFC相聯系,這些腦區與情感調節和自我評估相關,其中ACC和楔前葉被認為是認知和情感的中樞,這與神經質特質的內涵相一致。在EEG研究中也發現,憤怒與左側前額葉皮層的活動相關。

(二)外傾性

外傾性中包含自信、善交際等特質成分,反映的是與獎勵相關的趨近行為。外傾性通常體現在社會交往中,這是因為個體獲得的獎勵通常為社會關系或地位。fMRI研究表明,在靜息態、對積極或獎勵刺激的反應中,外傾性與內側眶額葉皮層(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杏仁核(amygdala)和紋狀體(striatum)的激活呈正相關。研究者使用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分析發現,外傾性特質與ACC、楔前葉和側邊緣系統(lateralparalimbic regions),這些腦區與動機和獎勵相關,這與外傾性的內涵相一致。此外,一些結構MRI研究發現,外傾性眶額葉皮質的容量相關,這一腦區參與的是對獎勵價值的編碼。來自EEG和fMRI的研究指出,外傾性有時與腦皮質的激活成呈相關、有時呈負相關,其中情境類型起重要作用,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獎勵屬性,進而影響外傾性與腦皮層激活的關系。

多巴胺(dopamine,DA)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系統中的價值編碼神經元(Value Coding Neurons)是一種趨近目標的支持性大腦系統,對行為結果和價值進行評估。研究指出,大五人格中的外傾性與價值編碼系統相關,[8]因為外傾性水平高的個體對獎勵、積極情感更敏感。

在藥理學研究中,Wacker等人探討了內向和外向個體在接受安慰劑或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DA D2 receptor antagonist)條件下,在認知任務中的行為反應和EEG,結果發現,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影響外向個體在認知任務的反應及EEG,這說明多巴胺對不同外傾性個體的認知任務起重要作用。

(三)開放性

開放性與智力和工作記憶能力等認知能力呈正相關,反映的是對抽象信息、感覺信息的加工能力。Beaty等人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和靜息態的fMRI數據研究了開放性與大腦默認網絡(default network,DN)的關系,結果發現開放性與DN呈正相關,即隨著開放性增加,DN表現出更加有效的信息加工處理。這可能是因為DN的活動與自傳體式記憶提取、未來想象、心理推理理論、道德決策判斷、創造性認知、冥想等自發性認知過程相關,這與開放性相一致。

Bromberg-Martin等人指出,多巴胺系統中一種神經元類型為顯著性編碼神經元(Salience Coding Neurons),是定向注意的支持性大腦系統,定向注意主要是對于關于動機的顯著性刺激、認知過程和為獲得信息逐漸增加的行為動機。

(四)盡責性

盡責性通常是指為了實現目標而抑制自己的行為,反映的是自律和自我管理中的能力,盡責性對學業和職業成功、健康有預測作用。一項MRI研究指出,盡責性水平與前額葉皮質中額中回的容量相關,[6](P1165~1180)因為前額皮層反映的是個體計劃和遵守復雜規則的能力,這一腦區參與了工作記憶中與目標相關信息的維持,也參與了計劃行為的執行。許多研究探討了沖動性、刺激尋求和感覺尋求等低盡責性水平的神經生理機制,發現沖動性背側和腹側前額葉皮質的神經活動相關。也有研究發現,沖動性、刺激尋求等低盡責性行為與高水平的多巴胺機能和低水平的5-羥色胺機能相關。

(五)宜人性

宜人性反映的是個體利他、合作的行為傾向。Haas等人使用fMRI研究發現,在情感歸因任務中高宜人性個體在右側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 junction,TPJ)表現出較高的活動水平,這是因為宜人性與同情、心理理論和觀點采擇等社會認知功能相關的,這些社會認知能力有助于個體了解他人情緒反應的原因,并且發現情緒和社會歸因過程中表現出TPJ等大腦系統的激活。而同情與內側前額葉皮質、顳上溝呈正相關,利他性與后側顳上溝的激活積極相關。另一項MRI研究發現,宜人性與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后扣帶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梭狀回(fusiform gyrus)相聯系,因為這些腦區與社會信心加工相關。宜人性還與抑制攻擊沖動和其他傷害性情感相聯系,一項fMRI研究發現,宜人性預測了左側背腹側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因為這一區域與情感調節相關。

四、人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相互作用

以上簡單論述了人格特質與神經機制之間的關系,這足以證明將大五人格特質理論與神經機制研究將結合的可行性。并且人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人格心理學有助于指引神經科學假設,并且有助于整理和綜合神經科學結果。此外,神經科學數據也可以影響人格心理學家對人格特質模型的建構。使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格有助于建立人格特質的生物學模型,而這種模型有助于從動態、相互作用的角度來審視人格。因此,在人格理論的構建中應把神經科學考慮進去。

五、未來研究展望

(一)更加系統全面的研究

綜上可知,人格神經科學在大五人格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人格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中神經成像法和EEG得到廣泛應用,而其他三種方法應用的相對較少,如在宜人性和盡責性兩人格特質中主要采用了MRI和EEG方法,關于基因學的研究僅體現在開放性和盡責性中。[9(]P337~349)這可能是由于實驗條件、資金和社會倫理的條件限制造成的,例如,在藥理學研究中,被試需要服用或注射一定量的藥物,這對社會倫理存在一定的挑戰。

在以后的人格神經科學研究中,應盡可能采用多種方法對人格特質進行生理機制研究,以全面系統地談論人格的生物基礎。此外,在人格特質發展的研究中,應將人格神經科學方法與問卷等其他人格測量方法相結合,以進一步探討與人格特質相關反應的生物系統,并且解釋個體為什么會顯示出穩定的行為、動機、情感和認知模式。

(二)注重兒童人格的神經科學研究

以上論述的人格特質與神經機制的關系中,研究被試主要為成人個體,而一些研究者指出,兒童人格也有與成人類似的五因素結構。Mervielde和De Fruyt讓父母對6~13歲的兒童進行人格描述,發現6~13歲兒童人格結構基本符合大五人格結構。Halverson等人對3~12歲兒童采用父母自由描述法發現中國、美國和希臘的兒童的人格結構符合大五模型。[10(]P995~1026)Tackett等人對來自加拿大、中國、希臘、俄羅斯、美國五國4個年齡階段(3~5,6~8,9~11,12~14歲)的3751個兒童青少年進行測量,結果表明在6~12歲兒童中已出現穩定的大五人格結構。[11(]P847~879)

Roberts和DelVecchio研究發現,人格特質發展的穩定系數隨著年齡的增加是逐漸增加的,6~12歲為0.31,18~21歲為0.54,30歲為0.64,50~70歲達到0.74。Ferguson的元分析結果也發現,在成人期個體人格有較高的穩定性,在兒童期個體人格具有更高水平的可變性。Giedd等人采用縱向MRI研究了4~20歲個體大腦的發展,結果指出,在此期間大腦白質成直線增長趨勢,而皮層灰質表現出非線性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為在青春期前增加,而青春期后下降,并且表現出區域特異性,表現為額葉和頂葉中灰質在12歲左右達到最高,顳葉區在16歲左右達到最高,而枕葉區灰質知道20歲在持續增加。[12(]P861~863)可見,在兒童人格特質發展的研究中采用人格神經科學研究方法是必要和可行的,這樣能更深入地研究人格發展的深層次進程。

[1] Letzring,T.D.,&Adamcik,L.A.Personality traitsand affective states:Relationshipswith and without affect induc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15,75.

[2]Roberts,B.W.,&DelVecchio,W.F.The rankorder consistency of personality traits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126 (1).

[3]Roberts,B.W.,Walton,K.E.,&Viechtbauer,W.Patternsofmean-level change in personality traits across the life course: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1).

[4] De Fruyt,F.,Bartels,M.,Van Leeuwen,K. G.,De Clercq,B.,Decuyper,M.,&Mervielde,I.Five types of personality continuit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3).

[5] Briley,D.A.,&Tucker-Drob,E.M.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A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4,140(5).

[6] DeYoung,C.G..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and the biology of traits[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10,4(12).

[7]Caspi,A.,Roberts,B.W.,&Shiner,R.L.Personality Development:Stability and Change[J].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2005,56.

[8]DeYoung,C.G.The neuromodulator of exploration:A unifying theory of the role of dopamine in personality[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3,7,Wilkowski762.

[9]De Moor,M.H.,Costa,P.T.,Terracciano,A.,Krueger,R.F.,De Geus,E.J.,Toshiko,T.,... Derringer,J.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for personality[J].Molecular psychiatry,2012,17(3).

[10]Halverson,C.F.,Havill,V.L.,Deal,J.,Baker,S.R.,Victor,J.B.,Pavlopoulos,V.,... Wen,L.Personality structure as derived from parental ratings of free descriptions of children: The Inventory of Chil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Journalofpersonality,2003,71(6).

[11] Tackett,J.L.,Slobodskaya,H.R.,Mar,R. A.,Deal,J.,Halverson,C.F.,Baker,S. R.,...Besevegis,E.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childhood personality in five countries:Continuity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J].Journalofpersonality,2012,80(4).

[12]Giedd,J.N.,Blumenthal,J.,Jeffries,N.O.,Castellanos,F.X.,Liu,H.,Zijdenbos,A.,... Rapoport,J.L.Brain development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longitudinalMRIstudy [J].Natureneuroscience,1999,2(10).

(責任編輯:彭琳琳)

馬振(1986-),男,河北石家莊人,遼寧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個性、社會發展與教育。

本文系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遼寧省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狀況及教育策略分析”(項目編號:L14DSH 017);2014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重點研究基地專項“遼寧省小學生自我調控的發展特點及教育策略”(項目編號:ZJ2014028);2013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遼寧省青少年自我控制發展機制及教育對策”(項目編號:JG13CB036)的階段性成果。

2016-05-14

B844.1

A

猜你喜歡
宜人神經質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對企業員工時間侵占行為的影響
神經質有九個表現
選擇一張神奇的行為藝術照片,秒測你的真實人格特質
社區睦鄰點的“宜人溫度”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
秋食養生 燉補宜人
人格特質對抑制表現的預測研究
人格特質與腦外傷偏癱患者殘障接受度的相關性研究
尋根壓力
此處宜人(精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