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文化差異沖突與融通策略

2016-04-20 01:26馬靜
出版廣角 2016年4期
關鍵詞:文化差異策略

"

【摘要】伴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對外漢語教材越來越多地走向國際市場。對外漢語教學已演變為漢語國際推廣和漢語國際傳播,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跨文化國際傳播活動特征。如果教材選材不當或未能充分考慮當地文化傳統,就會造成文化沖突,影響教材在當地的適用性。對外漢語教材出版應注重借鑒國際傳播的理念,跨越文化差異,使對外漢語教材更好地走向世界。

【關鍵詞】教材出版;文化差異;策略

【作者單位】馬靜,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當前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發展趨勢

當前,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5000萬。我國實施“走出去”的國際漢語教育政策,在全球開設的孔子學院達500多家?!皾h語熱”帶動了各國學習者對漢語教材的學習熱情。漢語教材成為向國外輸出的重要的圖書品種之一。與此同時,對外漢語教學伴隨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也發生了變革,從最早的“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推廣”發展為“漢語國際傳播”,成為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為依托的全球性對外文化傳播活動。研發出版更多優質的漢語教材有助于進一步促進漢語國際化的發展進程,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對外文化傳播戰略。中國與世界各國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異,無論是中國語言文化還是圖書出版,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都面臨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適應海外市場需求,有效實現交流融通這一突出的問題。秉持先進理念,開發多樣化形式的教材,細化教材分類,體現時代特色,將是今后對外漢語教材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對外漢語教材中存在的文化沖突問題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一種使該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备鲊?、各民族由于價值理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差異,彼此間容易產生文化沖突。漢語國際推廣遍布世界不同的文化區域,需要重視和考慮文化差異問題。

國際傳播背景下,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文化沖突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是許多教材的編寫理念多從主觀思維從發,未充分考慮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特征,沒有研究國外讀者的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和語言接受習慣。正如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所說,“真正的問題是不能貼近外國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倍呛芏嘟滩膬热葸x材于我國傳統文化,但由于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差異大,難以為外國人所理解。例如,教材中 “愚公移山”的故事,對于外國人來講就很難理解,需更換具有文化相同性的內容;有的教材內容與時代脫節,教材中描述的場景和生活與國外讀者的實際生活相距太遠,難以引起文化互通和共鳴;有的教材內容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哲學理念做適度變通,使得外國學習者很難理解和接受。三是有的教材內容涉及國家意識形態或宗教禁忌,很容易產生隱性沖突。四是教材編寫出版沒有針對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做特殊處理,難以滿足不同國家、地域漢語學習者的不同需求。這些問題導致許多漢語教材在國外使用時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使得對外漢語教材無法在海外市場生根立足,成為制約漢語教材國際化推廣的瓶頸。

三、從國際傳播角度看教材文化差異沖突的融合策略

國際傳播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的活動,其本質上是跨文化傳播。對外漢語傳播已成為當前一種活躍的國際傳播活動,可以更多地借鑒國際傳播理念,提升傳播效果。從傳播學角度看,傳播者即教材編寫者,傳播內容即教材內容,傳播媒介即圖書,傳播受眾即教材使用者,傳播目標是為受眾服務。對外漢語教材應立足全球傳播視野,與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環境深度融合,增強教材的適用性,使教材更好地為學習者所接受。

1. 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習者的文化背景

國際傳播要求傳播者設身處地考慮不同國家、地區受眾的文化傳統、文化理解力和接受心理,以貼近和適應受眾群體的多樣化、差異化需求。對外漢語教材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習者的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提供不同的學習語境。

(1)選材契合國外文化環境。各個國家均有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每個學習者都是帶著當地厚重文化特征的獨特個體。例如,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文化傳統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特別強調要關愛殘疾人和弱勢群體。在為美國編寫的對外漢語初級教材中,教材所用的人物形象可以參照本土初級教材的人物設置風格,還可以適情加入特殊群體等。而教材編寫者在編寫阿拉伯地區的教材時,不宜設計男女生對話、同桌或共同學習的場景,避免產生文化不適。不同國家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大差異,教材編寫者在對學生活動進行設計時也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例如,英美等國家學生上課經常采取辯論、討論的學習方式,喜歡合作學習,教材中就不宜設計類似分組競賽性的練習,學習情境的設置也應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而單元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等也要與當地教學習慣相適應。有些對外漢語教材照搬我國漢語教材的內容,大力宣揚我國的文化在世界文明歷史中的地位和價值,容易使一些文化弱勢國家的學習者在心理上產生文化壓迫感。教材編寫者應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價值,換位思考,使用當地受眾易于接受的平等話語。教材編寫者還應注重避免涉及當地民族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禁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隔閡和沖突。

(2)導入當地文化因素,還原真實生活語境。對于語言學習而言,在真實語境中發生的真實對話,應用性強,易于為學習者所接受。從國際傳播角度來說,受眾更容易接受那些與他們本土文化接近的語言內容,而文化差異過大的信息則容易引起誤解,甚至會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對外漢語教材語言材料的選擇應貼近外國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恰當的話題讓學生運用漢語描述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如使用國際知名度高并成為“中國符號”的事物元素來創設教材場景,如北京、長城、故宮、熊貓和功夫等,這些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對外漢語教材中要適當加入與當地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要素。例如,給德國編寫的漢語教材,教材編寫者在創設對話情境時,可使用柏林、慕尼黑和萊茵河等地名作為主人公的出生地;談到節日風俗時,教材可以涉及萬圣節、圣誕節和啤酒節等;談論飲食文化時,教材可以涉及豬腳、香腸和姜餅等特色食品。因為,熟悉的語言信息,如人名、地名和傳統風俗等能很好地消除文化陌生感,增進文化親近感。

猜你喜歡
文化差異策略
基于“選—練—評”一體化的二輪復習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從中日民間故事窺探中日文化差異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初探
從《楚漢驕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劇英雄形象異同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