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差異性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淺析

2016-04-20 18:02趙遠
2016年7期
關鍵詞:社會

趙遠

摘 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個體的人的差異性可以在先進的社會制度下得到彌合。而事實上,個體的人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通過人為手段去消除人的先天的差異,也不能對有差異的人進行同質同量的勞動成果的分配。進化論在生物學領域未得充分證明,而在社會的存在方式確實進化的,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優勝劣汰原則,不必對其進行人為干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人的差異性;社會

馬克思的理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通常認為,“階級斗爭”、“否認市場調節作用”等觀點使得馬克思的理論在當代顯得不合時宜,而馬克思哲學本身是“否定之否定”的辯證哲學,當一個理論存在的特定時代的物質基礎消失時,它就僅僅存在于書本里。那么,這種理論就不具備使人產生客觀實在的行動的能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種理論是僵死的,它不同于藏經閣里的經書,如果把它理解為一個活的靈魂的話,它需要新的理解與詮釋。如果這種理解與詮釋合理的話,它本身就具備了在新時代的可實踐性,現實的物質基礎把新的理論推向了歷史舞臺,這是一個必然。

一、差異化的人與異化的社會

人的勞動屬于人的行為范疇,勞動產生價值,對勞動價值占有量的多寡的差異是階級產生的基本條件,階級產生則是民族國家產生的重要條件。如果說,剩余價值可以被社會成員均等占有的話,那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剝削存在的社會生產活動的前提是實現眾多社會成員之間的純粹契約化關系,而實際上,這種社會形態基本不能出現,假使出現這種社會,那么所要耗費的社會資源要比生產資料和剩余價值由少數人占有的社會制度更多。所以,經濟意義上的剝削是不能被消滅的,假使經濟意義上的剝削已被消滅,那么,社會再生產則會遇到極大地困難。所以,社會的進化其實是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但是,這里所講的犧牲是一個相對概念。同時,階級的對立從根本上講,也是一種相對的存在形式,在更廣泛的層面,不同階級實際處于一個相互依存的狀態,那么,對于社會問題就需要從另一個方面著手。

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從根本上講,否認了自然的人本身的差異,“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分工的消失”等實際上是否認了理想化“人的全面發展”而肯定了社會分工的存在。當每個人的能力與天賦特質體現出之后,必然產生個體在勞動成果上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在按勞分配的體制下,必然產生社會分工。那么在這個層面上講,社會在成果分配、資源占有、個體機會上的不公平是必然的。而這也又引出了所謂的“階級斗爭”——認為只要將所有特權階級、貴族、富有者從直接的物質上全部消滅,將其財產重新分配,則社會將進入更優的形態。在實踐中,伴隨著一個階級的物質上的消滅和財產的再分配,曾經與之對立的階級則不可避免地在階級內部產生個體差異,這就會形成新的對立,社會不公平的因素無法通過有局限的人為的手段消滅,以物質的暫時的力量去鏟除一個永恒存在的根源,只能是進入一個周而復始的輪回。

自然的人在個體層面上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人通過物質的力量無法消滅規律,這是一個客觀現象。自然的人與自然人的社會之間確有一個無法彌合的裂痕,這可以理解為優勝劣汰原理,其本質同自然界的優勝劣汰是同樣的。自然界的廣義的強大個體總是能占有更多的廣義的資源,反之亦然,而這確又維系了自然界的平衡。當這種由規律引發的現象在某一個人類歷史階段存在,這種現象又成為了一個偶然現象。社會的發展規律與自然的發展規律畢竟是不同的,從邏輯上層面講,自然界的發展史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具有統一性的。從歷史層面講,自然界先于人類社會,那么,則可以理解為自然規律先于人類社會的規律,也可以理解為自然規律在歷史層面決定社會規律?!叭说漠a生和存在”這個自然的發生給予了社會規律以生命,于是自然的人異化為社會的人。那么,公平的不公平與合理的不合理就必然產生了,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人為的手段不對社會加以干涉,社會的優勝劣汰就演化為社會的優汰劣勝,而這種演化是通常以巨大的社會破壞為方式,人的價值則會以非規律的偽價值體現出來,這種人的異化通常也可以體現為異化的思想。物質的力量無法消滅物質本身,如果說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是一種殘酷的和諧,那么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就是一種殘酷的不和諧,那么,經濟基礎的影響力和其改造能力則偏離了它在人的愿景中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以科學的實踐去解決這一偏離則成為了唯一的方式,但就其本身來說,也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二、人的差異與上層建筑

關于社會發展,人的實踐與廣義上的經濟運作是對立統一的,人的實踐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消除廣義上的經濟運作相對于人的理想目標之間的負差異。那么,這也恰恰說明,相對正確的實踐存在的合理性與永久性。在此,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某些意識形態則成為了人的發展的桎梏,由于其具有獨立性、滯后性、排他性,它們不可能通過經濟運轉自身去消除,所以只能以人的主觀科學實踐去消除,這種消除是具有合理性的。舉文化為例,其差異在人類早期歷史有其必然性與必要性,但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文化的差異越來越體現出其消極的作用,這種消極作用施加于每個社會成員,它所具備的是一種潛在的對抗性與破壞性。當社會在不能包容其對抗性與破壞性時,其潛在就會轉化為現實。比如,某種落后的文化形態取代了先進的文化形態,或者阻礙了先進文化的產生。所以,先進取代落后是邏輯上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在眾多方面這種取代必須以人的現實的主觀實踐為手段。

不管從邏輯層面講還是從歷史層面講,人類的發展趨于統一,并最終實現統一,這種統一不是以不斷地以階級對抗來“消滅階級”而實現的,而是以合理的秩序的實現來實現的。而這種秩序的實現首先必須將不同民族、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相應不同的文化屬性消除掉,而這種消除也應該是一種內化式的進化。那么,通過實在的物質的方式消滅前人所遺留的某些遺跡,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這些并不是社會有機體本身,而是它的形成條件,而內化式的進化就其方式上來說并不能是純粹內化的形式。

歷史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全世界和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會保留前一階段的物質結果,這種結果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也是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統一體。所以,某一階段社會的發展受到前一階段物質結果的制約,這種制約既存在積極作用,也存在消極作用,既是繼續發展的條件,也是繼續發展的障礙。由于客觀物質化的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必然由一種形態過進化到另一種形態,這種進化是一種積極的異化,它是合形式與目的的統一,合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但是,在這種進化的過程中,客觀物質的消極因素和主觀思想上的消極因素是存在的,而且,主觀消極因素的阻礙力量在大多數情況下比客觀物質的消極因素更大。當社會在進化時,人的思想中卻保留了更多的反進化力,也就是說,人是社會發展的阻礙力量。個體的人、群體、民族的發展程度與狹隘的國家進化為廣義的統一的世界的發展程度是不一致的。如果不施以外力,人既不能擺脫其個體的狹隘性,也不能擺脫其群體、民族的狹隘性。那么,人自身與人自身的發展就出現了徹底的鴻溝,而總成這個鴻溝的正是人在思想層面的異己力量,當思想上的異己力量外化為現實的物質的力時,對社會的發展則會起到破壞性作用。

三、人的差異性促成社會發展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眾多參與者卻是無意識的。但是,歷史的發展是在自主意識的作用下運行的,只要自主意識存在,人類的命運在一定的范圍內就由人類掌握。那么,在同樣的物質條件作用下,假設時間是可逆的,或者歷史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平行發展,則歷史發展會有不同的結果。個體的人和群體的人的差異性和事物發展的隨機性,意味著歷史在線性發展的復雜性和不可測性,也意味著社會不存在絕對的公平?!昂侠怼钡纳鐣螒B是不合理的,這也說明社會是橫向動態與縱向動態的統一,經濟運作是人的勞動實踐的形式與目的的統一。體現在勞動者身上,則表現為勞動的異化,如果人為地把歷史發展分為若干個階段,并且肯定某一種社會狀態為歷史發展的最終結果,則無異于形而上學。實踐是人存在的方式,實踐檢驗真理的能力只有在實踐可觸及的范圍內體現。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由不同的生產方式、文化、信仰、民族等之間的斗爭推動的,規律與秩序的存在意味著等級的存在。如果把很顯然處于不同等級的文明形態進行同樣的價值判斷,是不負責任的。一切同類物之間都存在不同范圍的優劣、高下之分,人與人之間、人種與人種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都不例外。高智商群體、低智商群體,基因優良群體、基因低劣群體,高等級群體、低等級群體,這些的存在確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法律卻不能規定人與人之間在地位和權利上的不平等??梢哉f,排除了人的差異的影響的社會是不存在的,如果以人為方式排除這些差異,那么,所造成的社會局面很可能導致集權政治的出現。剩余價值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因為,沒有剩余價值就沒有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

人類存在的方式是物質性的,物質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人類社會存的根本方式,人類的存在方式是人類存在目的的形式。人類的存在目的是人類存在方式的結果,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同時也促成了人的異化。人的占有本能決定了人在主觀上要占有更多的廣義上的資源,廣義上的資源占有量在客觀上決定了人的主觀愿望實現。從根本上講,在相對正常的社會中,沒有人把貧窮、舍己、艱苦作為快樂,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就成了解決資源配置的第一方式,資源的占有必須以權力的獲得為基礎,而這個權力或許是個人權力或者是群體權力。人的差異性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這并不意味著,處于低等級的人和群體沒有享有分享社會資源的權力或者是如歷史上的極端方式加以物質上的消滅,相反,在建立穩定秩序的條件下,相應的人享有相應的權利則成為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四、結語

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關鍵是有自主意識,而不只是會勞動和參與經濟活動,因為人類以外的動物同樣會勞動且必須勞動,但是它們沒有自主意識。在相同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下,人類的意志也是自由的,在這些意志的指導下可以制定不同的制度文化;而在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人們也可以有相同的思想觀念。在相同的生產力水平下,具體的制度文化可以并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衡量制度文化的標準是合理與公平,盡可能合理與盡可能公平的制度才能使社會較為穩定和可持續,而不合理與不公平的制度則不能使社會穩定,這樣的制度文化便不可持續。認真細致地研究各種制度是否較為合理與公平以及如何使之盡可能更加公平和合理,這是人類社會的永久任務。暴力革命是在人們的思想認識存在很多缺陷、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情況下的產物,而如果能夠對社會問題能夠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則會避免暴力革命的發生。這就是說,暴力革命既非必然,也非必需,任何暴力革命都必然付出很大代價。人類的經濟活動固然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但人類社會進步和變化的關鍵因素則是有范圍的意志。

存在于社會的人實際上是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的異化體。關于社會矛盾的解決方式,歷史的經驗表明,消除這種異化是最優的解決方式,因為這是通過人為地實踐手段可以實現的,還因為這符合社會進化的規律。通常認為,在橫向層面,某種先進的文化形態使一種落后文化形態滅亡是一種消極的現象,其實不然,這實際上是社會的進化現象,使后者從落后的狀態進化到先進的狀態。這種現象及其結果實則是將人類社會的矛盾通過合理的方式消弭掉,畢竟,某些文化形態存在于博物館中才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歡
社會
多元評價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的實踐
公共政策角度的我國人口老齡化分析
淺論提高我國公務員素質的途徑
論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系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綜述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