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教育支出區域公平性的雙權重泰爾指數分析

2016-04-21 15:43羅斯
企業導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教育公平人口

羅斯

摘 要: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對人口和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利用泰爾指數模型,以人口和GDP為雙權重,基于我國2007-2014年31個?。ㄊ校┑貐^人口、GDP、財政教育支出等客觀數據,實證分析財政教育投入在三大經濟區的差異性,從研究財政教育支出區域公平性問題,延伸到教育公平這一宏觀的概念。

關鍵詞:教育公平;財政教育支出;人口;GDP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教育支出不斷增加。2014年財政教育投入2.64萬億元,占GDP的4.15%,為1978年的1.989倍。對比東、中、西部數據,財政教育支出與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適應度明顯不同。2014年東部經濟區人口占全國的45%,其GDP占全國的57.63%,但是教育支出占全國的49%。GDP占全國GDP27.08%的中部經濟區,擁有全國33.28%的人口只享受了28.28%的財政教育支出。三大經濟區之間和地區內的省級差異都導致了最終的全國差異。

本文的教育概念偏向人力資本,與人口數量和素質關系密切,與經濟發展狀況相輔相成。財政教育投入直接參與了社會消費投資,經濟增長為進一步擴大財政教育投入提供物質支持。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發展,加大財政教育支出是必然趨勢,但現階段各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投入不完全符合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科學加大財政教育支同時實現區域間財政教育支出的公平。

二、文獻綜述

(一)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實質為人們對教育領域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即對全國教育資源公平分配。陳凡在《教育公平: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一文中將教育公平解讀為“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平等、自由地選擇和分配各層次公共教育資源”。在當代經濟社會中,教育公平應該是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相結合,起點公平是指每個公民擁有接受教育這一基本權利,平等受教育權的實現是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標;結果公平是指從人的長遠發展來看,每個人的智力和能力都能夠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為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曾繼耘),而財政教育支出在三個方面都有顯著作用。陳釗等實證得出我國各省地區間收入差距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各省的教育發展差距,優質教育資源逐步流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

(二)教育支出公平性的財政介入。要發展教育,必須有國家政府的參與,教育不是純公共商品,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但教育是積累人力資本的最主要途徑,具有正外部性。投資科學和教育,有另一種間接形式的外部性(JosephE.Stiglitz)。公共教育存在市場失靈,政府介入到教育事業也是符合當代財政實現職能的要求。實現教育支出公平對于政府履行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職能有重要影響。教育資源在地區間的合理配置是起點公平,長遠來看,教育對收入分配結果有間接作用,可在結果上實現公平。

(三)財政教育投入與人口、經濟增長。教育以人為本,教育公平體現在個人身上。財政教育支出通過人力資本傳導機制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教育支出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和投資率呈正相關,通過人力資本積累發揮對經濟的正外部性。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財政教育支出正面激勵反向制約,給財政教育投入帶來明顯的同向沖擊(劉幼昕,2013)。財政教育支出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劉治松,賈凱威(2009)運用脈沖響應函數研究經濟增長與教育投入的動態關系發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才能促使教育支出的平穩增長。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現有文獻多集中于全國性教育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而少有對各地區財政教育投入經濟效果分析,本文試圖以人口和GDP為雙權重來探究地區財政教育支出公平性問題,將財政教育支出公平性在宏微觀進行定義,在宏觀層面,財政教育支出以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整體發展速度為要求,在微觀層面,將個人當作一個經濟實體,有效地財政教育支出應該使個人達到教育結果公平。研究財政性教育投入公平性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適度的教育投入規模,提高教育支出公平性。

三、數據選取與模型建立

(一)數據選取。泰爾指數(Theil,1967)是分析區域收入水平差異的一個重要工具,泰爾指數越小,各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差異就越小。按照2014年《統計年鑒》對經濟區的劃分將31個省市劃分成三個東中西部經濟區。各省市的人口和GDP,財政教育支皆是直接數據,全國數據為各省市的加總,與直接的全國數據有較小差異但對結果影響甚微。

(二)泰爾指數計算公式。(1)以人口為權重的泰爾指數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Pi表示第i省的人口,Ei為第i省的財政教育支出,Pg、Eg為全國人口和財政教育支出。T、TE分別表示全國、東部的泰爾指數,TM、TW同理表示中部、西部泰爾指數。

(2)以人口為權重的泰爾指數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GDPi表示第i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其余同上。

四、實證分析

(一)以人口權重的泰爾指數分析。(1)計算各地區財政教育支出泰爾指數

全國的泰爾指數整體較小,逐年下降,2010-2012降幅顯著,就三大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公平性看,中部的泰爾指數維持在低水平且較為穩定,說明中部九省在財政教育支出上較為公平,差異較小,適應人口增長速度。中西部泰爾指數都較為平穩,說明國家的財政教育支出政策在中西部落實效果明顯。相反,東部地區泰爾指數高,說明財政教育支出不能適應人口的發展,并且缺乏公平性。(例如河北省2014年人口占東部地區總人口約12%,但是財政教育支出只占東部總教育支出的8%,同時,北京3.5%的人口比例卻享受了6.9%的教育支出)。

(2)人口增長速度與財政教育支出增加速度。2011年起全國人口增長速度保持在0.5%左右,但是東部的人口增長速度從2010年的1.54%下降到了0.65%左右,中部地區平穩在0.4%,西部地區2010年出現最低點-0.28%。與此同時,各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增長情況區別也較大。中部的教育投入變化顯著,例如黑龍江省的財政教育支出增幅由2012年的45.7%下降到2013年的-7.9%。對比教育支出增長速度和人口增長速度,前者增長速度遠高于后者,且后者波動幅度明顯前者,可見二者發展不均衡。(例如2014年天津,人口增速3.06%,但教育支出增速12.06%,相反,遼寧省的人口增長速度為0.22%,財政教育支出卻為-9.7%。)

(二)以GDP為權重的泰爾指數分析。(1)各經濟區財政教育支出泰爾指數計算

中部的泰爾指數維持在低水平小幅度上升,說明中部九省在財政教育支出上較為公平。西部地區泰爾指數顯著高于中、東部地區,且不穩定,最低點出現在2012年,說明財政教育支出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有所脫節。(例如重慶市2014年GDP占西部地區總GDP的13.63%,但是財政教育支出只占西部總教育支出的9.55%,同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GDP占比8.86%,財政教育支出占比11.52%)。

(2)GDP增長速度與財政教育支出增長速度。2009年全國GDP增長速度陡增,西部的增幅最大,2011年增速達到最大值23.24%,全國GDP增速2012年下降到7.88%,與此同時,各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增長在2007-2008年同樣陡降,2010-2013年第二次下降。說明財政教育支出增速與GDP增速有一定的同步性。但是,教育支出變化幅度明顯大于GDP變化幅度,可見教育支出投入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規律。例如2014年福建省財政教育支出增速為10.38%與GDP的10%增速較匹配,但海南省2014年GDP20.17%的增速對應只有教育支出0.79%的增速,明顯教育支出不足。)綜上,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情況和GDP的增長情況不相一致,說明財政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增長速度,也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教育支出的要求。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1)全國來看,泰爾指數變化趨勢比較平穩,波動較小,說明近年來的相關財政政策,在教育投入方面有明顯的效果。通過對東、中、西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支出的雙權重分析,得到各經濟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存在的不公平性,以人口為權重研究,東部的泰爾指數最高,說明財政教育支出的變化與人口的發展不一致,人口增長速度處于高水平,但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速度卻并不高。以GDP為權重,西部的泰爾指數最高,可見西部的教育支出增長與經濟發展情況不一致,西部GDP增速較高,但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速處于較低水平。

(2)東、中、西部經濟區由于自身的區域特點,在財政教育支出問題上也呈現了不同的問題。東部經濟區經濟最為發達,GDP占全國的57.63%,但是人口只占45%。西部經濟區21.71%的人口比重,GDP卻只占15.29%。人口和經濟發展情況并不一致,這種特殊性導致雖然東西部的財政教育支出占全國的49.13%和22.59%,與人口的占比相似,但與經濟發展情況差距甚大。

(3)財政教育支出增長速度和人口、經濟增長趨勢不一致。就2014年數據來看,GDP增長速度普遍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速,但是人口的增速低于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速。說明,教育支出以人口為權重,支出的增加使人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受益人群增多,受益程度加深,但是卻沒有與經濟發展速度保持高度的相符性,經濟增速快于教育支出,并且近幾年的經濟形勢波動較大,一定程度上掣肘了教育支出的發展。

(二)建議。(1)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縮小經濟區之間的教育支出差異對于人口和經濟發展是必要的。經濟區之間教育公平的實現一定程度上依賴財政教育的支出,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財政教育支出,因為義務教育的正外部性強,側重教育公平,受益人口眾多,所以在繼續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還要注重對支出對象的觀察和研究,進行結構調整,在高等教育和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方面也要適度加強財政教育的支出。東部經濟區加強人口發展和財政教育支出增長的互通性,西部地區加強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2)引導教育從起點公平到結果公平的轉變,在往后的實踐中,在增加教育支出絕對數基礎上,支出更應該著眼于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性,還要充分利用這些支出,提高經濟效率。以人為觀測對象,評價教育支出的績效。讓個人不僅有權受教育,還能夠實現自由發展。

(3)根據各經濟區的特點進行財政教育投資以及結構調

整。不僅要考慮到人口的絕對數問題,還要考慮受教育人數的問題,學生占總人口比重在現階段更能體現教育支出公平性,學生作為受益主體,更能反映出各經濟區之間支出的差異。進行財政教育支出也要考察各經濟區的教育成本問題,東部經濟區本身經濟基礎好,人口素質較高,教育成本相對于師資力量薄弱的西部來說小。因此,在政策上,對于東、中、西部的教育支出要因地制宜,各有側重。

參考文獻:

[1] Darling-Hammond L. The flat world and education: How Americas commitment to equity 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5.

[2] Berrittella M. The Effect of 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 on Shadow Economy: A Cross-Country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2015: 1-20.

[3] 檀慧玲,劉艷.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6,01:50-53.

[4] 常琳.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的沖突與選擇[J].亞太教育,2016,01:283.

[5] 倪霞.教育公平視角下我國基礎教育政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134-135.

[6] 位濤.促進教育公平:從學生的差異性資源入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1:10-13.

[7] 趙航.教育公平內涵綜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1:202.

猜你喜歡
教育公平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
對特殊學生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少數民族義務教育發展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